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学生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6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
一、引言
初中数学应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故数学教学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出发,以多方面手段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和实践。
二、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特点
按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划分,广义的自主学习一般指人们利用多方面途径和方法,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活动。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学校教育范畴内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方法和自我监控等方面,其特征如下:
(一)独立性。自主学习的核心特点是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依赖性而言,是学生进行独立的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动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主要受学生自我认知和学业任务等方面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自我个性和需求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等隶属于外部动机,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三)学习方法。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进步明显,开始利用图表、纲要、作小结、补充细节、归类、实例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自我调节和监控。初中生尚处于依赖性和独立性、被动性和主动性共存的年龄阶段,其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变化大,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三、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增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据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中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自我监控等特点相关联。鉴于当今初中生的学业任务压力和升学压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第一动机大多为考试成绩或升学,数学学习兴趣占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比例低。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情感联系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个体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脱离对他人的过分依赖,进行自我调节、支配和监控,独立完成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建立情感纽带。学校教学过程可促进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此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的发展十分关键。初中生的胆怯和自卑情绪是阻碍创造性性格的最大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可积极创设平等、轻松、有效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氛围,加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数学课堂外,教师可加强和学生的情感、生活态度和经验、数学知识、兴趣及价值观等交流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自身的主体探索者地位,树立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对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宽容对待,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
(四)创设问题情境法,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数学资料及生活实例,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渴望,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并构建良好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能力和激励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问题情境法具体又可分为生活应用性问题、趣味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直观性图形情境、疑惑陷阱型问题等情境法,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应注重其科学性、针对性和挑战性。如学习“线段公理”中,可创设过河问题,询问最短路程;创设银行存款问题,问学生哪一种存款方式可获得最多利息;在学习几何时图形时,在课件中预先画上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动态地展示了顺次连接各种以上图形的各边中点,问学生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五)落实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措施,加强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复习环节的准备、实施及反馈工作,从而延长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课文内容,有些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如课后复习应提高学生反思能力,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多种解法的优劣等,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发挥课后资源优势,如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写小论文,拓宽其自主学习空间。
四、 结论
自主学习可促进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关注数学领域的前沿课题、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初中老师应基于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数学规律和数学应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地发展的基本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瑾. 基于预习环节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裴红冰,张国楚.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研[J]. 数学教育学报,2005,02:94-96.
[3]孙慈根.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上),2011,08:158.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过程理解
同学们从初中进入初中,见到的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大家由陌生、新鲜、到熟悉,逐渐进入紧张的学习中。由于大家来读初中都有一个学习目标,希望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达到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探讨,来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一、克服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掌握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一般指的是: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掌握课前、课堂、课后、作业常规。中学数学学习的课前常规:了解新旧知识联系,理解概念,掌握规则,看懂例题,适当练习。课堂常规:课前准备,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充分理解,掌握方法,抓住重点,做好笔记,注意交流,配合练习,听师总结。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复习内容,再做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按时上交,重做错题,注重总结。
二、掌握数学特有的的方法
数学的特点一般指的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要求学习数学首当其冲是学习抽象,而抽象离不开观察、概括、比较、分类、联想。例如通过观察桌面、水平面、黑板面等概括得出数学中平面的概念。因此数学学法要求掌握观察、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多观察和制作模型,并把实物和模型联系起来。
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的特点,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承认,而逻辑推理在数学中主要通过证明和计算来完成,所以数学学法也就是具体的证明和计算方法,而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是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此数学学习方法须掌握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大至宇宙,小至粒子,快至光速,无处不用数学。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证明和计算,检验评估,因此数学学法必须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并对之证明、计算、检验。
三、抓好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四个环节
数学学习中要求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读”包括:①读课本,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编写得最好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课本属于了解内容,发现疑问,课堂读课本则更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课本达到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②读书刊,如《中学数理化》报刊,《数学通讯》等.它能使我们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价值,了解数学动态;数学学习中的读,需要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是听课,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听老师讲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疑议,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更要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预习读课本时发现和产生的疑难问题。②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数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包括①讲体会,通过读教材、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再讲教材内容体会,书刊中数学内容概要,讲老师讲课,对同学发言的看法,讲自己存在的疑问。②讲思路,通过大胆地讲,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讲”,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它包括 :①写作业,它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巩固检验自己的目的,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使老师能针对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②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把自己的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学会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提高效率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长期束缚,教学手段落后。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本人经多年实践,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主动再创造
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要由学生本人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可以利用让学生写“学习小结”、“数学日记”等方式,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自己思索解答。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我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5后加上11,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2,并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月份。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5a+11)×2-22化简得到10a,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提出有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目标的达成上,应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引发质疑的兴趣,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在平面上把它们拼在一起,使一组对边互相重合,所得到的图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根据手中的拼图,画一画、量一量,寻找一些等量关系,让学生猜想一下,除了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有其它的什么方法吗?这里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在操作的过程中考虑猜测,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定理证明上升到理性知识。
三、放飞思想,利用好奇心
初中生好奇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正确态度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与教师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也不能怕麻烦,搪塞了之。对学生提出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使之清晰,并及时加以指导。
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两个命题:“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到半分钟,就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吧?”在集体讨论了这两个命题后,又有学生提出了问题:“那么到底怎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之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正是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提问的空间;也正是这种充满了“问题”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情绪。
四、创设情境,思考延续性
有的教师认为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达到“无疑”才能结束,往往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学生“全都懂了”,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我们的课若是能教出许多有价值的、有趣味的“问号”来,那才是高质量的课。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
如学习正比例函数y=kx之后,再学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时,当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象产生意外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探索情景。“你对这一结果感到意外呢,还是想了解其内在的规律?”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改变a的数值后的多次画图,大部分学生都会提出如下问题:“它的图象可能经过原点,开口与a可能有关。”下面的授新课就水到渠成了。
只有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发现自身的伟大,才能体会到自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而问题意识的产生与强化,只不过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手段对这一伟大财富的认识和开发。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不断地暴露学生的思维环节,发现他们个性化的问题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数学老师。
【参考文献】
[1]周国强.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农村 初中 数学 教学 情感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教育”列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学习者应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才能促进对数学的学习。所谓“情感”是指我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客观反映。“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运用情感教育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笔者自身在十二年的农村初中教学中,不断尝试情感教育,研究情感教育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经尝试和研究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受情感因素的激励,农村学生可能反应灵活、思维敏捷,获得超常发挥,学习成绩逐年上升。当然也可能因为情感因素思想呆滞,厌恶学习,造成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低劣。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自制力和情绪品质。那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热爱农村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其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农村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学习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通”。尤其是成绩后进生、生活困难生,他们由于成绩差,生活困难,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之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我的从教经历中,从不歧视、讥笑、挖苦后进生、生活困难生,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即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工作。如:2000年,我被学校安排上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我作为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其第一件事就是“情感投资”:在教学中,教态端庄大方,语言亲切感人,创造机会地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赞许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找学生吹牛谈天,甚至同吃同娱。这样一来,使学生从感情上喜欢我的数学课,良好的师生情感为数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一学年下来,经县统测,教学成绩破本校历史记录。
二、为人师表,为农村学生的情感持续发展树立榜样
在求知欲望,充满好奇心的农村中学生面前,教师的形像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着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熏陶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教育,自我充实提高,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材课标、备课上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成为他们的榜样。
三、培养兴趣,发展农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数学活动使认识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为农村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农村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给学生讲些数学趣话:“0的位置”、“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强盗的难题”、“国王的问题”等,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和原理,用讲讲、练练或讨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动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浓度问题时,用一杯水、一瓶果珍的实验,直观有趣地说明了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几何课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实际,做一些教具,让学生动动手、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让学生编写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撰写数学小论文,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趣味。再如我在班级中曾经开展了“讲一个数学故事,出一道数学难题”的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人能讲讲算算。还有通过讲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轶事趣闻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疆硬躯壳。
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注入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角”,因为当“主角”是愉快的。例如关于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我先让学生考虑: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0=1800×2,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0=1800×3……然后让他们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0,由学生证明这个结论。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证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几千年来,人们已发现了中外数学家、数学爱好者近400种不同的证法,内容之丰富、方法之精彩,令人赞叹不已,在这个定量的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话说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课,让学生分组轮流去扮演不同角色:(1)讲解员。讲解课本或课外某些的证法。(2)演示员。展示有关证法的知识、图形和教具。(3)评论员。评论讲解和演示的准确性和优缺点。(4)评分员。就每个角色扮演者的情况加以评分,最后按各组得分高低评定等级。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际上,只要我们将数学教出了“味”,学生就会嚼之有味,爱学、想学、乐学、迷恋于“做数学”、“搞数学”,在“做”与“搞”的过程中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农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由社会性的需要引起的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据于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来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课,如我在讲“勾股定理”一章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人类一直想要弄清楚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着“人”,并试图与“他们”取得联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与“外星人”接触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出示勾股定理图)。同学们能解决数学家提出的建议吗?此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和科学研究意义,问题引出后,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的原理,他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这势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很重要,以此来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数学,从而有目的、持之以恒地学习数学。
五、揭示数学美,陶冶农村学生鉴赏美的情感
数学美是存在的。比如字母表示数学,语言文字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之美,黄金分割之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对称之美,推理论证的严谨之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之美,等等。为此,教师应当不断地把数学美提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才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六、利用奖赏和挫折教育,升华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
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农村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并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此题解法真巧妙”、“你是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让农村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时,我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绩,教师表扬,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更是要给予肯定和推广,如讲“函数”一内容时,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变化相互关系的量,展开讨论,举出许多典型例子,于是我将他们的例子写在黑板上,取名为“我的生活数学”,这些做法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