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发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l)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与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时期,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下,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代表孔子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不断影响后世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说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孔子也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启发”一词正源出于这个论断。宋学家朱熹将孔子的这个论述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要弄明白而思维却处于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际,老师就不去开启点拨其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想要表达却言语晦涩不能准确论述难以表达之际,老师就不去帮助他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再用通畅的言语完整表述。对于有四个角的物体,如果学生由物体己知的一个角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当老师的就不再告诉学生了。
(2)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逐步发展孔子之后,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得到了后儒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学记》的作者提到“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引导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善喻呢?《学记》的作者又指出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样,“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到了北宋,不少学者们又从“疑”的角度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例如,朱熹提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指导者,师之功也”,张载也提出“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清代,王夫之更是从多方面发展补充了启发式教学,如从学思结合、补充方面提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从教、学结合方面提出“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从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强调“本心乐为”,等等。到了近现代,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潮流,大批学者人士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比如强调“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应该把“教授法”改作“教学法”,教学中要“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还提出了“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在1929年提出的十项教授法,第一项就是提倡启发式,此后,他还曾多次强调并要求广泛推行启发式教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3)启发式教学在现代的深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国内外大量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的涌现传播,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对启发式教学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了探讨、交流、争议、补充,使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深化发展。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启发式教学的属性本质内涵外延,衡量启发式教学的标准,启发式教学的因素、特征、原则、机制、实施手段等,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比较。不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验和操作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特色 要求 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 教师导读激发。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 教师启读、精讲。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的理解精练。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 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4.1 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化学 前馈启发 对比启发 实验直观启发 想象启发 感情启发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它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是教师运用各种不同手段和方式, 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勇于探索、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一、前馈启发
前苏联教育家赫穆托夫认为: “教学应当从原有知识的现实化开始…”。 前馈启发就是再现学生有关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现象,而影响推导未知知识。教学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还要联系间接经验。例:在讲化学热反应注意事项时,可先启问学生“浓硫酸为什么在稀释时不能直接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而应当缓缓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在讲一氧化碳有毒害性质时,可启问“为什么冬季煤炉封火后放在密封屋内取暖容易煤气中毒”?通过生活实例,先把有关物质性质复习一下,再引出新知识。这样既能站在已知之上去窥探未知,培养了学生旧新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又能达到巩固、拓展科学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运用能力。
二、对比启发
“有比较才有鉴别”,心理学认为,据大脑的对称规律,将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事物同时或先后出现由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提高感知率。例:将元素与原子概念、分子与原子概念、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列表比较就可启发得出:
这样容易明确概念的异同,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三、实验直观启发
教师演示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启迪学生,去探索现象的本质。例如在讲电石属于遇湿易燃固体危险化学物品时,教师可演示以下实验:拿出一块香烟盒大小的冰,对大家说:“冰是不会燃烧的。可我却可以使它燃烧起来。”说完,可将右手在冰块上晃动一下,然后擦看一根火柴伸向冰面。这时当火柴杆还没烧完时,冰面就会燃烧起来。启问学生;“冰为什么会燃烧?”“原因是什么”?又如在讲置换反应时,教师演示以下实验:拿一支香烟,把它的一端叼在嘴里接着用镊子夹取一小块冰,触到香烟的另一端,嘴巴接连抽吸几下,香烟自然就点着了。启问学生,“冰块为什么能点燃香烟”?“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是:老师表演前已经把这支香烟晒得十分干燥,并在它的一端插入两条细长的金属钾。表演时, 当冰块触到钾条,钾马上跟水发生置换反应,释出水中的氢,同时产生大量热,使氢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起来,于是香烟就被点着了。由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演示应放在知识传授之前做,作为学生发现真理的源泉, 比作为验证学生获得结论的证明材料更好。
四、想象启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教师启发学生使之表现再现, 而摄取知识,使新知识在大脑中呈象。例如“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运动)”、1 00毫升酒精和1 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分子间有间隔)、加热氧化汞可以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都需要靠想象而形成整体认识,增强想象力就会加深记忆。
五、感情启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育旨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为其专业服务。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原则:①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②坚持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③充分考虑各行业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加大;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组合各种教学素材,形式多样。
2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使用技术这三部分。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上完Win-dows操作系统,紧接着上Internet使用技术,Internet使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通过这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网络搜索引擎、收发E-mail和下载、安装、使用QQ软件,并要求建立班级QQ群。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可利用搜索引擎收集素材、观摩他人作品,通过E-mail提交作业,在QQ群中学习、交流,教师便于课外辅导,特别是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让学生都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这一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该方法基本的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给出以“校园”为主题的PPT,让来到新学校不久、对新环境还未熟悉的学生对校园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提出学生学习完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这部分知识所要完成的任务:做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PPT,通过这样的导课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直接牵引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认识、分析、探究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把教学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从教学内容上讲,以“校园”为主题的PPT的播放和以“家乡”为主题的PPT任务,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学生已经知道用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可以做出这样好的作品,怎样做是学生目前最想知道的,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这一阶段学生观看教师已做好的作品、思考着该如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通过作品的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精讲启发,探索新知。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因已经有前面Word、Excel的基础,就不要再讲解Pow-erPoint的窗口组成等,就直接讲解以“校园”为主题的PPT制作步骤,把跟Word不同的地方做重点讲解,相同的地方一语带过,提醒在必要的有时候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承接了第一步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对比着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在讲解操作步骤时,边讲解边演示,在做字体、字型、颜色、图片等的选择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给予及时开导启发,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知识。在教学结构上,形式上看学生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要点,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因为教师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把重点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
(3)学生动手完成作品,学生、教师点评。经过第二步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家乡”为主题的PPT。学生做“导游”,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充当“游客”,通过他做好的PPT来游览该学生的“家乡”。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自豪地上来给大家做讲解的,谁都想把家乡的美、家长的好展现给他人看。开始,先让作品的作者自评,再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在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如何把学生作品做得更好,把不足之处给学生点评出来,要求学生课后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点评进行完善,最后再提交作品。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有耐心地给不理解的学生做辅导,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精简小结,巩固新知。课堂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过前三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和自己动手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学生作品的不足,归纳制作PPT的主要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