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第1篇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试题。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21题这一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引证法: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概括庄宗成败的经验教训。例证法: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例子。

对比论证法:凸显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从而强调“忧劳”和“逸豫”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第22题这段文字在论据上有何特点?

答案:理论论据:《书》日“满招损,谦受益”;

事实论据: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

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相结合,然后又从史实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为理论总结。

第23题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

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日:“客何好?”日:“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第24题这段选文在刻画冯谖形象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先抑后扬,凸显冯谖与众不同的“奇”。

第25题冯谖弹铗而歌,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左右认为冯谖无好无能却“贪而不知足”。有人认为冯谖是装愚试探。

第26题这段选文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倚柱弹其剑”,属于行为细节描写。

间接人物描写:用他人的反应刻画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

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试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27题为什么说这首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答案:杜甫在年轻时就怀着“致君尧舜”的志向,本来也想做一个辅佐明主的宰相,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安史之乱时,他曾一度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后来因党争被贬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第28题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答案:这两句慨叹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与诸葛亮有同样的心境。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

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第2篇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2.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且”

(一)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例如:

(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1)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2)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3)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

(二)连词

1.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2.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

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

(一)副词

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

今尔出于崖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

(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4)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

(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第3篇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 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第4篇

真是这样的吗?

荆轲去刺秦的目的并不是要剌死秦王,正如他在刺秦失败后倚柱而叹:“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他是要劫持秦王作为人质,逼迫秦王尽退诸侯之侵地,效法曹沫来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这一目的也是太子丹的“上愿”。太子丹在交代荆轲任务时强调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此丹之上愿。”由此看来,劫持是“上愿”,刺杀是下策。荆轲既然答应要为太子办这件事,就要追求最好的效果,也就是“上愿”,这是一位侠义之士的庄严承诺。所以荆轲始终是按着这一个目标去规划和准备的。他要达到既完成使命,又要全身而回的目的,不是“一去不复还”。正如他在回答太子丹的怨愤话语时所说“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为此,在他的计划中,除了上殿近秦的必备诱饵――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外,还要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已有了合适的人选。虽然“其人居远未来”,但是荆轲相信他会来的,而且荆轲也为他准备好了行囊“为之治行”,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可是就在这“顷之”的等待之中,太子丹的急躁多疑,为即将成功的大事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太子丹的话深深地伤害了荆轲的自尊,玷污了荆轲的人格。同时我想他也会想起他的老师田光在自杀前对他说的话:“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于是,荆轲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怒斥太子丹道:“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并不得不道出了迟滞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古代的士人,虽寄食于主人的门下,但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空间。他们答应下来要为你完成的事情,就会有一个结果给你。但是他们不愿意别人指手画脚,指指点点,更不能忍受怀疑。他们有自己的方法谋略,但在未实现之前,却又秘不示人。因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在结果还是一种假设而没有成为“结果”之前,都存在着风险和变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会有未知的情形发生,而如何处理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正是他们要深思熟虑的。

――这些,太子丹知道吗?

荆轲不能够为了事情的完满和准备的充分而再去等待,再遭怀疑,再受辱诟,再被误解了,于是“请辞决矣,遂发”。这样看来,我们是否应对“易水送别”这一悲壮的场面有新的体认?“风萧萧兮易水寒”,那萧萧而吹的何止是风,更有刺耳的言语、不信任的眼神;何止是高渐离的击筑声,更有那为期不远的厮杀声;而那凛冽寒冷的,又何止是易水,更有不被理解的赤胆衷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复还”和荆轲预想的回来复命又是多么的南辕北辙,多么的大相径庭。前来送别的人虽然都“白衣冠”,但他们都只是以为这是一出深入虎穴、凶多吉少的悲剧,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委。只有荆轲自己知道,这是一出本可以降低危险系数,本可以有更大胜算,而却被人为地埋下了失败阴影的悲剧。所以他的“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身影不仅仅是大义凛然的慷慨,更有失落无奈的悲壮。

――这些,太子丹知道吗?

我们再返回来想想,他等的那个人真的那么重要吗?太子丹不是给他派了一个“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武阳了吗?这只要看看事情后来的发展,就会让我们佩服荆轲虑事的周全和识人的眼光,也会让我们发现太子丹急躁的恶果和用人的不妥。

刚刚上殿,秦武阳就“色变振恐”,要不是荆轲的从容和机智,险些就露出马脚。“荆轲顾笑武阳”,他回头的那个“笑”,是对秦王的掩饰,是对武阳的嘲讽,或许也是对秦武阳的鼓励,但我想更是对他自己内心无法言表的遗憾的苦笑。如果是荆轲所等的那个“客人”与他一起上殿,情形会是这样吗?当荆轲一个人在朝堂大殿上追逼秦王时,秦武阳在哪里?本来要由两个人默契配合来完成的事,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风险比荆轲原来预期的成倍地增加了。

按理说,在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荆轲完全有理由把当初“劫而不刺”的既定目标调整为“刺而不劫”,化难为易,退而求其次。但是,他没有。作为一个士人,“言必信,行必果”是他们的道德准则,“轻生死,重然诺”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既然当初答应下来要完成的是“上愿”,那就只能不折不扣、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绝不能临难而退,敷衍搪塞。这也许就是倔强的“士人”和圆滑的“世人”之间的区别吧。

――这些,太子丹知道吗?

“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够遇一知己被士人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旦他们为知己所用,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为知己效命分忧。你看曹沫,你看毛遂,你看冯谖,你看侯赢……他们无一不竭尽全力,舍生忘死,成功完成了主人想完成而又难以完成的事情,即使只有“鸡鸣狗盗”的本领。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虽然他们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但绝不会投食门下就丧失骨气,摇尾乞怜,唯命是从;而是时时在与他的主人进行着双向选择,只有经受得起选择考验的才是真正值得为之“两肋插刀”的知己。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虽然“献遂邑之地以和”,但“犹复以为将”。正因为庄公的宽容理解,才有后来曹沫的劫持齐桓公,“使悉反诸侯侵地”的壮举。

冯谖,刚刚投到孟尝君门下,未有寸功就“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地要鱼要车,但孟尝君没有在意,而是都满足答应。即使让他去薛地收债,无“获”而返,孟尝君虽有不满,但也容忍了。如果这时孟尝君以自己的“君子之心”去度了这个冯谖的“小人之腹”,那岂不愧杀了冯谖,也岂不悔杀了孟尝君。

还有那个侯赢,在信陵君束手无策,作困兽斗而孤注一掷要以和秦军拼命来救赵时,却出奇的冷淡,并不言一计一策,而是硬要等信陵君在自省、自责、自悟中自返之后,才道出妙计,说出奇策。假如信陵君不去自省、自责、自悟,从而不自返,而是对侯赢心存怨恨,那岂不自毁,而又让侯赢背上恶名,毁了侯赢?

更不要说吴公子光求得专诸袭刺吴王僚,一等就是九年;严仲子求得聂政谋刺韩相侠累,一直等到聂政把老母养老送终。这才叫“知人”!就连太史公司马迁都说:“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我们再来看看太子丹,虽然他为荆轲“供太牢之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但却不能深信不疑,听其谋划,就连时间上充分的等待都没有,而是疑心重重,相信不深,缺乏耐心,急躁冒进。正如开始时候,他的老师鞠武为他谋划长远之计时他所说的:“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急躁多疑的太子丹不可能真正了解“沉勇好书”的荆轲,更不可能了解身上背负着田光和樊於期两位勇士用生命和鲜血凝结的重托的剂轲,这才使即将成功的大事功亏一篑,怎不令人扼腕!

冯谖客孟尝君范文第5篇

此外,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势也应有所不同。

体质虚弱者应适当将两只手臂甩开,步伐迈大些,散步的速度最好由慢到快,这样可以尽量将全身活动开。使各器官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肥胖者可适当将散步的时间、距离拉长,并将运动量加大些。最好坚持每天散步两次,每次1个半小时。散步时可适当走快些,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高血压患者可尽量使脚掌着地、胸脯挺起,不要弯腰驼背,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快,否则容易使血压升高。最好不要在早上散步,,而应选择晚饭后。因为一般来说,早晨6~9点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

冠心病患者最好慢速行走,以免心律失常,诱发心绞痛。散步最好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后,每天两三次,每次半小时。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先吃点东西再去锻炼,不能饿着肚子,否则很容易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低血糖,严重时还会因头晕导致摔跤,餐后散步时,步幅可以适当加大,挺起胸脯,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川、时为宜。

赤足在鹅卵石路面上踩踏,可以刺激足底穴位,疏通足底血脉经络。不过,以下这几类人不宜走“健康路”:一是帕金森病以及脊髓型颈椎病等患者,由于控制不了脚步,绝对不能进行这样的锻炼;二是较严重的髋关节、膝关节病患者,由于关节欠灵活,不平的路面会增加关节的负荷,加重关节的病损;三是长期卧床或因肢体受伤而长时间不运动的人,由于下肢肌力欠缺,刚开始练习行走就进行这种锻炼,有可能带来危险。

由于每个人的心肺功能不一样,所以散步时要量力而行,根据各自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快或减慢行走速度。一旦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情况,就应该停下来歇一歇。

(陈平静摘自《家庭医药》)

人老也该有“三窟”

魏龙法

我在读《冯谖客孟尝君》时,想起了老年朋友生活中的一些事。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三窟,仅免得其死。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一窟。”其实,人要想安度晚年,生活中也该有“三窟”。

一日德窟。子曰:德不孤。去年冬天,和我同一个家属院的孙大娘突患脑溢血,倒在了家属楼门口。那天刚好她的儿女都不在家,邻居们这个找车,那个出钱,把孙大娘送进医院抢救。待儿女们闻讯赶到医院时,孙大娘已脱离了危险。他们对守候在母亲病榻前的邻居表示感谢,邻居们都说:“感谢什么,你妈平时帮了东家帮西家,我们还要感谢她呢!”

一日友窟。人到晚年,交几个知心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相互倾诉一下,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前些时,我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说想来和我说说话,我说“欢迎欢迎”。原来,我这个同学因家务事和儿子绊了嘴,憋了一肚子气。我俩见面后,三杯酒下肚,他把满腹的不愉快都倒了出来。经我一番劝说,他轻松了许多。我送他出门,临别时,他竟哼起了小曲儿。

三日钱窟。前几年,宋大婶家双喜临门,她的大儿子买了套新房,小儿子买了辆新车。儿子买房买车需要老两口“支援”,宋大婶因嫌老伴给孩子们的钱少,和老伴吵得不可开交。不料有一天,宋大婶下楼时不慎骨折,两个儿子一时都拿不出钱来替她交住院费。这时,老伴将自己积攒下的一万元钱拿出来,才解了燃眉之急。宋大婶不得不佩服老伴的深谋远虑,说:“人老了,手头还真得存俩钱,以防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