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典型错误】
1. 错例一:(1)作为(2)永久
错例二:(1)奋起(2)恒心
2. 错例一: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
错例二:所以将要从天上掉下一个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 错例一: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错例二:①有法家拂士 ②有敌国外患
4. 错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无现实意义。
错例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仍有现实意义。
5. 错例一:“小桥流水人家”抒发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例二:“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 错例一: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温馨恬静的气氛。
错例二:为了抒发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答探因】
1. 错例一和错例二对“作”的解释不够准确,解释“恒”的意思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正确的理解。
2. 错例一对“苦”和“劳”的解释不够确切。错例二错误地理解了“降”的意思。
3. 错例一列举的两个条件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错例二列举的两个条件不够具体。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说法不只一种,而错例一和错例二只举出了一种说法,不够全面。错例一和错例二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认识观点明确,但没有说明理由。
5. “小桥流水人家”是写景,景中含情,但不是直接抒情,因此错例一是错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诗中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错例二也是错的。
6. 错例一错把间接抒情当作直接抒情,“小桥流水人家”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错例二错把游子当作诗人,所以也是错的。
【应对策略】
1. 语段(一)选自教材,两个加点的词在教材中都有注释,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出正确解释。
参考答案:(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苦”和“劳”作出正确解释,“苦”就是“使……痛苦”,“劳”就是“使……劳累”。
参考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在节选的文段中孟子并没有直接说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但是,孟子在文段中指出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一是要内有法家拂士,一是要外有敌国外患。看来孟子是间接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参考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 文段(二)之于文段(一)犹如材料之于观点。文段(二)选自课外,参照文段下面的注释,不难理解文段大意。理解了文段大意,对照文段(一),就会发现,文段(二)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段(一)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句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只要答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以下说法: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
示例一:近年来,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5.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此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可见,前三句是写景,末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分)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6.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人的悲哀。根据这种写法,我们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答案中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孤苦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以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备考宝典】
本卷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及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从阅卷情况看,此题失分,主要还是在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上出了问题。
从今年各省市课改区语文试卷看,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明年仍以课内为主,并向课外延伸。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兼有主观题。考查内容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领悟和课内古诗的初步鉴赏为主。在所有考点中能够短时间内提分的首选是古诗文,因此,备战中考,古诗文阅读不可小觑。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和备考,以下几点提醒同学们注意:
1. 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能熟读成诵,而且还要能理解、会运用。
8《静夜思》课时训练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10分)组词
汇________
猫________
广________
李________
兔________
会________
描________
厂________
里________
晚________
2.
(12分)根据偏旁写新字再组词。
心
________ ________ 亻________ ________ 攵
________
________
小
________ ________ 广________ ________ 王
________
________
3.
(2分)选择正确的说法(
)。
A
.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B
.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
C
.
《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4.
(2分)《静夜思》中“疑”的意思是(
)
A
.
怀疑
B
.
好像
C
.
不能解决
5.
(1分)猜谜语。
一寸光阴。——________
6.
(6分)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白:①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②明亮。③清楚。④纯洁。⑤空的。
A.白日做梦________
B.白璧无瑕________
C.白色________
色:①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②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③情景,景象。④种类。⑤品质,质量。
A.脸色________
B.音色________
C.景色宜人________
7.
(12分)根据偏旁写新字再组词。
心
________
________
亻
________
________
攵
________
________
小
________
________
广
________
________
王
________
________
8.
(5分)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①你知道《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②昨天
我和爸爸去超市买铅笔
③妈妈问
你的作业做好了吗
④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9.
(2分)在正确的说法后打“√”,错误的打“×”。
①《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________
②《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________
10.
(2分)动物要回家,快来帮帮他们。(填序号)
①孔雀
②豹子
③黄鹂
④百灵
⑤狐狸
⑥大雁
⑦狼
⑧熊猫
⑨麻雀
鸟:________
兽:________
11.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广________
李________
兔________
已________
李________
厂________
里________
晚________
己________
季________
1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mù
chuáng
qián
fāng
guāng
míng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3分)写出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
这首诗是谁写的呀________
你背得真好________
《静夜思》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________
14.
(2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举头望明月______
A
.
举起
B
.
抬头
15.
(4分)换偏旁,变新字,并组词。
明——________、________
霜——________、________
16.
(5分)默写古诗《静夜思》。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2分)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解释
低头思故乡______
A
.
思考
B
.
思念
18.
(1分)加标点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________
19.
(2分)填空
耳共________画,第六画是________。
20.
(4分)写反义词。
后——________
高——________
死——________
双——________
21.
(5分)看拼音,写句子。
yè
wǎn
,wǒ
zài
yuàn
zi
lǐ
shǔ
xīng
xing.
22.
(2分)读诗《静夜思》,解释诗句的意思。
(1)床前明月光________
(2)低头思故乡________
23.
(2分)读诗《静夜思》,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________
(2)举头望明月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8分)
24.
(10分)读一读。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这首诗主要写了(
)
A
.
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月亮,明亮的月亮。
B
.
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夜晚的景色。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
(3)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4)看看夜晚的天空,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5.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往高处搬家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他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忽然一声雷响,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1)请在第一自然段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2)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3)小蚂蚁为什么往高处搬家呢?
(4)要下雨了,自然界还有哪些变化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2-2、
22-3、
23-1、
23-2、
23-3、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8分)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文包诗 三联系 解内涵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文包诗”有很多,如:《黄鹤楼送别》、《母亲的恩情》、《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等。“文包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语言优美,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文包诗”的“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诗”是“文”的中心和升华,“文”是“诗”的背景和说明。
一、把握“三联系”,披文入境
“文包诗”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文包诗的特点是“以诗系事”,教学中要注意三大联系:1.从“文”中找出“诗”意,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关;2. 由“象”到“言”转换,把故事中的人物当时的情感与心理活动和诗词中描写、抒发的情感联系起来,完成由诗人内心情感向语言文字的转换;3.换位思考,想象自已就是诗人又会如何?此情此景“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把无形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物象及文字符号表述出来的,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目的,实现语言的内化。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
1.解题释意
(1)看老师写题目,注意“逢”和“佳”的笔顺。
(2)让学生齐读课题。
(3)思考什么叫“佳节”?你能举例说明吗?
(4)再读课题,读出你思亲的情感来。
2.初读古诗。出示伫立沉思的诗人形象,配以感伤悠扬的音乐和舒缓、充沛的范读,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说出自己明白了什么。
3.由诗及文
学习第1自然段:
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1自然段,思考:
(1)你能从本段找出“独”的意思吗?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为什么说他当时是身处异乡?你能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吗?
(2)换位思考:你有离开父母的经历吗?说说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学习第2自然段:诗中的“佳节”指的什么节日?诗中的“九月九日”和你知道的9月9日是一样的吗?哪几个词解答了诗中“登高”二字的?哪句话解释了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换位思考:(1)演一演节日团圆的场景。(2)用朗读读出你在节日里的感受。
学习第3自然段:此时,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登高团聚的情景,真是思绪万千啊!
(1)你是怎么理解“思绪万千”这个词语的? (2)王维都想到了什么呢? (3)练习说话:王维想到了_______,想到了_______,想到了_______,还想到了_______。 在这里,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诗人内心的无限遐想。(4)从文中找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解释。
4.情感积淀。你还知道哪一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把自己想象成那位大诗人,给同学们吟诵出你知道的古诗。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获,或丰富知识,或提高技能,或熏陶情感,或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美好的人生情感。这种对学生思想渐进式的“冲击”手段,可以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包诗”只需文诗互读便可以轻松教学,而对一些特殊的“文包诗”还要作些特珠的处理。
二、诠释文本内涵,感知时代差异
上《黄鹤楼送别》时,学生常会困惑:李白、孟浩然是好友,分别时为什么又孤言寡语?这里就要穿插补充一些故事:如:把“李白豪放,孟浩然很有才华,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各诉思念。”的内容配乐融图制成课件,让学生跨越与历史的、文中的人物情感的沟壑,明朗地站在“惜别”的情感基点上,通过故事来换位思考,这样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然后讨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文中的这个“藏”字,“藏”的是什么呢?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时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如果把“文”仅仅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是很可惜的。如果把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仅能引领学生感受古诗凝练的美,也感受现代语言形象生动的美,这古今之美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学生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积淀!
总之,“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只要在教学中,找准关联,诠释内涵,“文包诗”教学必有一个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重点)
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