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火烧连营的故事

火烧连营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火烧连营的故事

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第1篇

于是,我只是轻轻地,轻轻地感受,感受您在舌战群儒的锐气,火烧赤壁的霸气,空城计的勇气,品味《出师表》中您忠心,信心,决心……你告诉,你才是胜利者。

你真是胜利了么?我有些迷惑,您最终死于征战中,随着你的故事深埋地下……你,还是胜利者么?您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告诉我……

您虽然死于征战,但您留下了永恒的传奇,您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您刚刚出山,借箭,借火,借东风,羽扇一挥,百万大军灰飞烟灭,为蜀国打出了一片天下。可天不尽人意,关羽被吴国杀害,刘备为其报仇又遭火烧连营之痛,退败于白帝城,治国大任托付于你,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你没有气馁,重振军纪,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出师北伐,还谱写了《出师表》这流芳千古的篇章,让我看到的是你的信心,你一心一意为蜀国劳作,让我看到的是你的忠心,你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争,让我看到的是你的决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虽死于征战,但你无怨无悔,你曾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慨叹,大业未成,但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辉煌的篇章。

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第2篇

这一切,多少源于《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近乎神话的生花妙笔。但不能遮掩诸葛亮的诸多不足与失误,乃至其自身的矛盾之处。“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及谋划,因其分析入理、规划分明、切合实际,由此,“隆中对”遂成为诸葛亮谋略的代表,后世谋略的典范。遗憾的是,诸葛亮在执行这一战略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明确告诫刘备要“外结孙权”,道理很简单,在北方强大的曹操势力的威胁下,刘备政权和孙权之间是为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然而,赤壁之战的硝烟未散,诸葛亮便帮助刘备对荆州“借而不还”,为后来的吕蒙夜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病死白帝城造恶,给日后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了隐患。荆州的确是一战略要地,但该占时未占(占刘表之荆州),该还时不还(还孙权之荆州),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荆州不保、关羽不存的结局。从这一点来看,孔明在谋略上远不如其兄诸葛瑾,争取荆州,的确是“弃重而取轻也”。

如果说因荆州是“用武之地”,强占不还,以图一时之利的举动尚可理解的话,那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则实在难称明智之举。纵然不能说是蚍蜉撼树,“急功近利”的评价并不过分。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多地表现了诸葛亮的兵谋将略,而实际上,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更为准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谋略。”的确,诸葛亮是称不上一名好帅才或将才的。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率兵三十万,被郝昭率三千兵马阻于陈仓,云梯、冲车、掘道,皆无效应,二十余日,无计可施。而当初“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的豪言壮语,最终只落得斩杀王双,败回汉中。

至于对敌五丈原之时,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无可奈何之际,竟然给对手送上“妇人缟素之衣”,此激将之法出自孔明之手,孔明之技穷乏谋,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上述战例是因对手的高明而归于不胜的话,那么,拘泥僵化,对于孔明来说,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孔明身为丞相,亲率大军,应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但在四出祁山连克敌军之际,奉诏回朝,痛失良机。且看书中叙写:“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回,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管仲当年能使齐桓公远逐易牙、方开等小人,孔明既“自比于管仲、乐毅”,且位居相父,有辅国辅子之责,怎可使佞臣在幼主之侧?再说,刘备遗诏:“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当然,孔明是绝不会如此的,但既知刘禅相疑,完全可以一道自状辩解。如此一来,既不欺主,又不失乘胜伐魏之机,何乐而不为?当初,王翦率秦举国之兵,尚能使多疑的秦王专任,而号称“智绝”的诸葛亮,竟然使事之如父的刘禅产生疑心,岂不悲哉!岂不惑哉!

说到用人失误乏当,首推失街亭的马谡。对于这件事,古往今来,议者颇多,不加详论。

关羽,一代名将,武艺绝伦,但有一致命弱点:傲。对于荆州这一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的战略要地,以关羽驻守,不能不说是孔明在用人上的失误。如果说张飞性情急躁,不可独往,那么赵云应为最佳人选:一是武略超群。可敌曹仁,可镇敌军;二是为人谨慎谦虚,头脑灵活,执行政策坚决,识大体;三是对刘备忠诚可鉴。若以子龙守荆州,或许三国史当为改写。

五出祁山时,孔明令李严应付粮草,运赴军前。俗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孔明明知李严秉性:“自先帝崩后,平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然谓平情在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却偏委李严以运粮重任,自伏祸机。此次回兵,不能不说是孔明自身的失误。

孔明临终,一应大事尽托长史杨仪,却又授命与杨仪水火不容的魏延断后,以致矛盾激化,魏延谋反,险些造成“外患未除,内乱先发”的恶果。

姜维身随孔明,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且与魏延关系尚可,何不托事于姜伯约?事实上后来担当统军大任的还是这位魏降将。据此看来,那场内乱是颇具讽刺意义的。

诸葛亮的用人不当,除了表现在“失误”二字上,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做到“用人专任,用人不疑”上。“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笔览焉”。听了使者的介绍,司马仲达就断言:“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事无大小,亲为决断,只能说明或者是手下无人(其实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用人不专,用人而疑”,这或许是造成自己英年早逝及出兵无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确,究孔明一生,是谨慎有余而冒险不足的。因此,人们对孔明的“空城计”予以了全盘的否认。其实,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当时的处境,是完全有可能唱出“空城计”的,汉中之战时,赵云不就是设了个不大不小的“空城计”吗?

在“木牛流马”与“五丈原退兵”上,诸葛亮表现的却是谨慎不足,似乎像一个赌徒。按《三国演义》载,孔明造好木牛流马,故意使司马懿抢去,“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对此,诸葛亮的“赌注”就是“舌头”这一机关,扭转后便不能行走。天可怜见,这一“赌”诸葛亮倒真是赢了。试想,曹魏营中的匠人在仿制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各结构的使用功能,司马懿再多一点提防,这样下去,很有可能是诱敌不成,反而助敌。

相比之下,“五丈原退兵”更是一着险棋,孔明素知魏延有反心,且断言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趁自己在世时除掉魏延,并且在姜维欲杀魏延时阻止了他,却去授什么“锦囊妙计”,以致同室操戈,内乱不休。那么,孔明真的有绝对把握除掉造反的魏延吗?或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演一出“死诸葛杀活魏延”的好戏给后人看,或者是为了让魏延暴露,使这一诛杀名正言顺。若真如此,孔明则成为庄公第二了。

“文死谏,武死战”,似乎是古之为臣者的标准。刘备和诸葛亮情如鱼水,孔明身为军师,官居丞相,按说,刘备对孔明应该是言听计从的,遗憾的是,由于孔明的“明哲保身”,对刘备“谏止不力”酿成的千古遗恨,孔明是难逃罪责的。

刘备曾与诸葛亮同食同宿,视孔明如活鱼之水,若诸葛亮在这一关键时刻,能对刘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有可能会避免兵败亭、火烧连营、刘备身死白帝城的悲剧发生。

或许是为了替诸葛亮遮掩,或许是无法对孔明的“智绝”与蜀兵的惨败自圆其说,罗贯中只好借那位三百多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隐者李意之口说出了“此乃天数”这几个字。

呜呼!说到天意,孔明之智当为天意,孔明之愚当为天意,孔明之误当为天意!

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第3篇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故事里的曹嵩名气不大,不过他有个名气很大的儿子——曹操。换句话说,曹嵩就是曹操的爸爸。曹操的爸爸也是人,跟咱们常人一样也会有追星的冲动,为了见偶像一面,他不惜扔下手头的工作,不惜跑很远的路,这都不算奇怪,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曹嵩在见完偶像以后为什么要辞掉工作呢?难道那时候的公务员追个星就得把饭碗砸了吗?当然不是。在汉朝,地方官员可以追星,但是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区,不然就是严重违规,自己不辞职,朝廷也会撤他的职。曹嵩的辖区是河南荥阳,他为了追赵咨,竟然走出了河南,犯下这么大的错误,想不辞也得辞。

地方官非经允许不能离开辖区,是很多朝代共有的一个规定。比如说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姓吉的县长,听说自己的老上司死了,去京城奔丧,被纠察百官的司隶校尉钟繇逮住,当场打死。孙权在位的时候,吴国有个姓孟的县长,自己的母亲去世,他没有跟朝廷请假,就回老家给母亲办丧事去了,孙权得知后大怒,要砍他的头,幸亏大臣陆逊(就是在《三国演义》里火烧连营的那位)在旁边求情,那个孟县长才幸免一死。事实上,该县长即使向朝廷请假,也不一定被批准,因为孙权下过命令:“遭丧不奔非古也,今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意思是父母亲过世,当儿子的本来应该回家治丧,可是现在军情紧急、政务繁忙,哪个岗位都不能缺人,所以忠孝不能两全,哪怕父母去世,各级干部也应该守住岗位,不能回家。

三国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禁止地方官随意离开辖区。再举个例子:宋朝的大文豪坡去杭州当市长,途经江苏,江苏徐州有个大学校长兼教育局长(徐州教授)叫陈师道,是坡的粉丝,他听说偶像到了南京,就跟他的顶头上司、徐州市的市长孙觉请假。孙觉说:“为了见偶像请假,理由不足,不批准!”陈师道就改口请病假,孙觉还不批准。陈师道急了,偷着跑到南京去见坡。见到之后还不算完,还一路追踪老苏到杭州。这事儿让市长孙觉大发雷霆,免了他的职。这个陈师道跟曹操他爹很像,都是为了追星不惜丢了工作的骨灰级粉丝。

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我喜欢读书,读书有感触时,便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跑题”一会儿,学生也常跟着我“跑”,从神情上看,他们还挺喜欢的。不知是否受了我的影响,一位学生居然写下了读《资本论》(简本)的读书笔记,我在惊讶中豁然:阅读是不被应试体制拖垮的突破口。

经历了三十年语文教学,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学思潮、理念、模式、方法,曾马不停蹄地追新逐异,忙得不亦乐乎,也曾在忙乎中,坚守过语文教学的生命本色,那就是我们曾经熟知、如今已不再被提及的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然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从培养人的角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涵养心灵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引领价值追求,那么,能担当此任的便唯有广泛阅读了。因为阅读提升语文素养,阅读滋养学生心灵世界。

于是,我们开始突围。

我们布置作业,但不是题海。我们理直气壮地说,高考要考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借此只布置两种作业:一是记诵经典诗文,一是大量的自主性阅读与规定性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同时也要阅读我们拟定的《高中生推荐书目》的书,要求学生对于自己阅读过程要留下痕迹:做读书笔记,和同学交流心得。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时间,除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挤出时间阅读外,我们基本不布置其他语文课外作业;还腾出少量语文课让学生在图书馆阅读,或阅读交流;年段安排的语文辅导课全部安排阅读;动员大家形成共识,星期天晚上让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课堂上我还会“跑题”谈读书感触。我们这样做,只是想让学生身上少些题海味,多些书卷气。

我们顺应考试,但改变内容。我们把课外阅读引入考试中,研究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测试评价,侧重研究自主性阅读与规定性阅读的纸笔测试形式。试卷由“我学习,我积累,我收获(40分)”“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50分)”“我感悟,我表达,我交流(60分)”三个部分构成,课外阅读的比例占试卷150分的1/3。

对于自主性阅读,我们这样命题:

例1:还记得自己摘抄积累的思想精辟,或材料精当,或语言精练的语句、段吗?请摘选两例与大家分享。

例2:每部作品中都有自己经典的片段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巧借东风”等故事早已广为传颂。《边城》中茶峒纯朴民风的描写总让人不由得心向往之。试就你读过的作品,简述这样一个精彩片段,不超过120字(5分)

对于规定性阅读,我们这样命题:

例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暗之歌》是作者夏榆的青春片段。作者18岁因生活所迫,顶替退休的父亲下矿井,当了一名矿工。他的青春在黑暗的地底下度过,那里离死亡很近,离太阳很远。

B.筱敏在《起风》一文中,写自己和一位普通同学的偶遇,朋友的家就像一个怪异的铁盒子:让人几乎没有立足的位置。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家人没有希望与追求,生活阴郁而杂乱。

C.阿城的《父亲》叙写了父亲遭遇的极其残酷的政治变故,父亲为此经历的苦难生活以及父亲对某些至为珍贵的东西的坚守。沉重而苦涩的语言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D.《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中的主人公华尔脱・密蒂在“英雄”和“懦夫”之间游走,处于不断进行自我美化、自我幻想的状态,他的名字在美国已成为“白日梦者”的代名词。

例4:在《故乡》一文中,作者林贤治把农民在 和

间的涌动比喻成潮汐涨落,在这个过程中,前者把最精锐的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后者,使其永远年轻。

葛兆光在《唐诗过后是宋词》中,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看待当代诗歌和 ,对二者的关系与现状有独到的认识和分析,指出文学需要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要给这个时代真诚的感动。

例 5:在本学期选读的两本书中,对你产生了较深影响的是《》,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这本书的现实意义。(5分)

通过规定考试的范围,利用考试的评价作用,我们引领学生尽可能地畅游书海,提升语文素养,超越应试藩篱。

我们需要分数,但综合评价学生。在现实的教学生态环境中,分数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以此为评价的依据,那我们就给分数――综合评价了的分数。经小组同学评议、推荐,能在班级交流阅读心得的有分数,有阅读笔记记下自己阅读过程的有分数,发表习作的有分数,半期考、期考有分数,这些分数按比例相加,就是我们给出的分数。要得这样的高分数,死读书、读死书就行不通了。

火烧连营的故事范文第5篇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非常多,而导语设计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精彩的导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精彩的导语,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主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导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于漪老师富有激情、讲究艺术的课堂导言是有口皆碑的。她的学生说:“于老师讲课,一开始,不知怎的,同学们的情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新课的全部内容。”钱梦龙老师充满机智、出奇制胜的课堂导言,徐振维老师平中见奇、擅长启发的课堂导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预定的教学轨道,从而揭开本节课的教学序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导语的设计。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要体现本课宗旨,还要符合导语设计的以下特点。

一、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精彩的导语,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回味无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

五、灵活性。初中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形式不同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性。

那么,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的导语呢?根据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机智、灵活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才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语,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课题,是讲授内容的眼睛和窗口,因此对某课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大可发挥开门见山之功效,使学生抓住重点,能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同时还极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课题《非洲》后,老师就讲:“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洲’,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非洲的位置,理解非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而且还要认识非洲丰饶的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经济特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概况,有助于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这则导语既引导学生解析了课题,也引起了学生对非洲的关注,使学习也特别认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在导语中设制悬念,造成疑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日本》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一个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的地方,它的矿产资源十分贫乏,而这样的国家却是经济强国,你相信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国家,那就是日本。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在地理课本中有很多知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习某处的地理如果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与之相关的内容会得到更好的理解。

四、故事典故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谚语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谜语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将有关的故事、典故、谜语、谚语做导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在讲世界气候之前,我引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典故,简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学习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五、情景渲染法

相关期刊更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榆林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