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范文第1篇

在建筑构造策划中第二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框支梁支的策划,由于对建筑构造策划来讲,和建筑构造品质有关的不仅是在建筑前的准备工作策划阶段中,还有建筑过程中的策划。在建筑构造中,框支梁的策划是非常关键的。最佳的策划方案就是把框支梁放置在框支柱或翼墙砼剪力墙上,当然详细策划阶段中,因为建筑运用性能的需求,一般框支梁放置的位置不能在翼墙或柱的位置,我们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就要使用构造思想与相应的标准开展整治,我们要先按照有关的构造策划标准对建筑构造的框支柱截面高度的制约需求与框支梁钢筋水平位置的温度要求先明确建筑构造中剪力墙的厚度,之后使用构造计算体系开展计算,保证框支柱的截面不仅能够达到结构的需要还能够达到计算标准,构造策划阶段中,策划工作者一般重视的是按标准的结构需求明确框支柱的截面,没有考虑到算计的需求,致使建筑图纸策划中,因为计算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构造策划工作者在最开始就要了解框支柱的截面厚度需要等情况,在真实操作中才能注重,才能够策划出一个最佳的科学的构造策划方法,进而确保框支梁整体的策划都是科学安全的。

2对试桩阶段抗拔锚桩裂缝的问题分析

试桩阶段抗拔锚桩是我国的建筑结构的设计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那就是应该对其裂缝做到有效的控制。这个具体说来也就是要在确保不影响建筑工程的分试桩构件最大的承载压力的前提下,而达到不用去计较建筑结构的构件的裂缝宽度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些,那么就应该从以下入手:首先,由于建筑工程在社会中的特殊性,所以,在结构设计中是应该考虑建筑的地下水浮力的作用及建筑的基础底板的作用荷载问题,其次,那就是还应该要去做到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各个阶段作用在建筑的箱体上的荷载以及建筑结构的分项系数的取用,而这些必须是要做到认真实际以及科学可靠的分析。最后,就是在对于正常使用建筑结构中的极限状态设计时,建筑的设计人员还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的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做到建筑合理。因此,我们应该彻底落实这三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建筑结构设计中对试桩阶段抗拔锚桩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

3剪力墙的设计

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最后一个相关问题那就是建筑结构的剪力墙的设计。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剪力墙的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剪力墙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而要做到对建筑结构剪力墙的设计的合理科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由于我国的建筑结构中的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普通的建筑结构的剪力墙的所承载的特性不同,所以对在对剪力墙构造和设计时也应该做到有所不同。其次,要认识到不管什么的建筑结构剪力墙,在设计时应该都根据建筑工程结构的具体的设计和具体要求从构造标准出发而进行设计。最后,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剪力墙的基本设计时应该做到增大受力以及增强结构抗震等级以及增大承载能力的原则而进行灵活的设计和运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也只有通过上述设计标准要求,才能够真正的设计出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筑结构所需要的剪力墙。

4结束语

建筑结构范文第2篇

1房屋建筑施工中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

1)增加截面加固法。将混凝土现浇层加入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受弯构件的受压区,可以在增加截面有效高度的同时,将截面的面积扩大,从而将构件的挠曲强度与斜截面的刚度和抗剪能力提高,以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够通过使原构件与新加部分共同工作,改善构件的正常使用性能,是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施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简单的施工工艺,并且在其施工经验与设计方面比较成熟,在墙、梁、板、柱以及对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加固方面适用;但是这种施工方法需要较长时间的现场施工,对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有较大影响,并且在加固之后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建筑物的净空。2)植筋加固法。植筋加固法在原有建筑改造或者续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常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与锚固。通常而言,这种方法使用的是普通钢筋。植筋加固法中的“植筋”即是植入钢筋,在这种加固技术实施之前应当先在施工建筑上选定正确的位置进行钻孔,并且对钻孔进行清理,而后再将事先准备的钢筋填充其中,通过锚钉胶的使用来控制与矫正钢筋的植入角度与方向,再过一段时间使钢筋稳固之后,进行施工的养护与检验。植筋加固法主要应用在增建或者变更房屋建筑结构之时,利用改造柱头、楼板以及剪刀墙等钢结构的方法,加固房屋建筑结构。3)碳纤维加固技术。碳纤维加固技术是一种性质独特、经济实惠并且有极强实用性的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利用碳素纤维与结构胶,实现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目的。这种技术中使用的是一种新颖独特,并且具有较为特殊的结构的原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与强大的耐腐蚀能力,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应用的特点,并且其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小,对其监管不需要采用特殊的监控技术。由于这种技术成本低而实用性强的特点,得到建筑设计者广泛好评。目前国内外有较多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为碳纤维加固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基础。4)结构粘钢加固法。结构粘钢加固法是加固房屋建筑的新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使用特殊的结构粘胶剂,将钢板用建筑结构胶粘贴在建筑的混凝土构件表面上,使钢板与混凝土构件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对原结构的刚度与强度增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利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表现出钢结构的作用及其优秀的性能。其主要的工艺流程是:混凝土基面放线与打磨基面清理钢板下料钢板钻孔与打磨植入M12化学栓预贴钢板配置粘钢胶涂胶并粘贴钢板固化、拆卸加压固定系统进行检验与维护。结构粘钢加固法在施工过程中占用的空间较少,并且在完成对房屋建筑的加固之后还能够保持建筑的原貌,在房屋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方面造成的影响较小。结构粘钢加固法相比起其他建筑结构加固方法具有极其明显的特征,即建设周期短,工程施工所需时间非常少。结构粘钢加固法在原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的施工工艺上非常简单,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施工方法。这种结构加固技术不仅是一种快速施工技术,还是一种无湿作业,或者说是少量湿作业;不仅对房屋建筑的外观及周边环境影响小,而且在加固工程完成后对建筑结构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5)注浆加固法。注浆加固技术是对注浆技术的应用,注浆技术是一种应用较早的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建筑工程当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注浆技术在当今的技术水平之下有了新的发展。注浆加固法主要适用于对混凝土建筑,如大厦、公寓等房屋建筑的建设与修补,它是利用气压、液压或者电化学原理,使用注浆管在地基土中注入能固化的浆液,让浆液在岩石间隙或者土颗粒中以挤密、渗透与填充的方式将水分、空气排出并取代其位置,在一段时间后浆液固化,从而将原本较为松散的土粒胶结成为整体,以此达到加固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以此法加固房屋结构时,灌浆需要在低压、慢速的状态下持续进行,以保证浆液能够较多地排出建筑中的空气;在浇灌过程中,需要明确分析建筑裂缝的大小以及浆液注入状况,以分析结果为根据,严格控制注入量,调节注入压力。注浆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防水与加固技术,将加固步骤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减少。6)增补受拉钢筋加固法。增补受拉钢筋加固法即是在梁的承受力较大的结构位置补充、加入受拉钢筋或者型钢,从而提高房梁的承载能力或者结构的承载能力,依次进行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增补受拉钢筋和原梁间的连接方法有三种,即粘结法、半焊接法与全焊接法;增补受拉型钢和原梁间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即干式外包法与湿式外包法。

2结语

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是一种系统工程,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以及加固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与丰富,房屋加固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房屋建筑加固技术不断发展,表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状况堪忧,加固方法只治标而不治本,应当提高建筑安全性与可靠性,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结构问题。

作者:任文良 单位:山西汾西矿业水峪煤业有限公司

建筑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 建筑结构 加固改造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受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的工程规模在近年来会扩大,这种趋势必然会对加固材料市场、专业改造技术服务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必须要确保加固改造后的建筑安全,因此要特别重视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中的施工质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建筑结构的性能,保证建筑物整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一、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原则

1选择专业的加固改造施工单位

进行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施工和做工程项目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经验充足,方案合理必然可以容易的进行加固改造控制,而且能够较高的保证工作适量,但是如何进行施工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才能对建筑结构从细节到整体上严格的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上程质量。

2严格遵循加固改造设计标准

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改造设计必须按照建筑工程的原设计图纸、工程现状和当前载荷要求来实施,只有确定哪些构件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现行技术规范、标准才能符合要求的进行加固改造政计,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参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权威的技术文献。

3科学制定加固改造方案

不同的加固改造方案住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不同的适用面,只有结合施工中的具体情况加以止确的应用,弄清楚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才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二、加固改造工程程序

根据有关文献和我国近几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加固改造工作一般程序可概括为现状鉴定、加固改造设计、施工与工程效果检验四步。

1现状鉴定

进行现状鉴定的目的是为制定加固改造方案,提供技术依据,确定导致可见损坏的原因,确认结构的整体性和工作性能。鉴定报告是现状鉴定的最终成果,它是制定加固改造的主要技术依据,鉴定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对象受损的范围、程度;工程对象整体技术状态;造成结构及结构材料劣化、损坏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或对策。

2设计

在现状鉴定基础之上,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加固改造方案,选择加固改造材料及施工方法,绘制加固改造施工图,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施工期间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3施工

通常加固改造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既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又要有专业工程经验,施工之前还要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完善的施工操作流程表。

4验收与工程效果检验

加固改造完成之后要按照既定标准进行验收。

三、常用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

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的方法很多,直接加固法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等,其它加固方法还有增设支点加固法、托梁拔柱技术、增设支撑体系和剪力墙加固法等。下面是目前常用的几种加固方法的介绍: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在构件外部外包混凝土,增大构件截面面积和配筋量的一种加固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在我国加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加固要求不同,可选用单侧加厚、双侧加厚、三面和四面外包等。在以加大混凝土截面为主的结构中,为了保证后浇混凝土的正常工作,需适当配置构造钢筋;在以加配钢筋为主的加固方法中,即增加钢筋截面积,为保证加固钢筋的正常工作,需按构造要求浇灌混凝土保护层。外包材料一般以普通混凝土为主,当外包层较薄、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配筋除采用钢筋外,也常用型钢和钢板。

但这种方法要求的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而且构件的截面增大后对结构的外观和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

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或两角)以加强其受力性能的加固方法。外包钢加固法分湿式和干式两种情况。湿式外包钢加固:外包型钢与构件之间是采用乳胶水泥粘贴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以使型钢与原构件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干式外包钢加固:原构件与外包型钢之间无任何粘结,有时虽填有水泥砂浆,但彼此只能单独受力,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加固有效。该方法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在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柱、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

3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即通过施加预应力使拉杆或撑杆受力,影响并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从而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并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特点是通过预应力手段强迫后加拉杆或撑杆受力,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原结构的应力水平,使一般加固结构中所特有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得以完全消除,具有加固、卸载和改变结构内力的三重效果,后加拉杆或撑杆和原有结构能够较好地共同工作,结构承载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预应力加固适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采用一般方法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很不理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但此法不宜用于处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收缩徐变较大的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4增设支点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承点来减小结构计算跨度,改变结构内力分布并提高其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梁、板在跨中增设支点后,减小了跨度,从而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减小和限制梁、板的挠曲变形。适用于房屋净空不受限制的大跨度结构中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的加固。增设支点加固法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使用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

5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它实质是一种体外配筋,提高原构件的配筋量,从而相应提高结构构件的刚度、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采用此法加固对结构胶的要求较高,结构胶必须具有强度高、粘结力强、耐老化、弹性模量高、线膨胀系数小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弹性。

相对于传统加固方法,粘钢加固法更为简单、快速,对结构的外形、净空等影响较小,其施工过程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因而在建筑领域和公路桥梁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

6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

纤维增强塑料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向。纤维一般具有耐腐蚀、高强度、质量轻和非磁性的特点,将纤维和基体组合形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能很好地继承纤维的这些优良特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结构物的修补和加固中。

结束语

我国的加固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应用对象已从开始阶段的单层的破旧民居扩展到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节省国家与企业的资金、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越超.建筑结构加固方案设计研究[J].科学之友.2010(10)

[2]叶志锋;李文锋.浅析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建筑结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耐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非常迅速,建筑结构火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都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现代建筑中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作为承重结构,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火灾(高温)下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一般混凝土材料在400度以上、钢材在300度以上,其力学性能严重恶化,高温下材料性能的变化是结构的承载力和耐火极限严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结构受火时受火面温度随周围环境温度迅速升高,但由于混凝土的热惰性,内部温度增长缓慢,截面上形成不均匀温度场,而且温度变化梯度也不均匀,导致不等的温度变形和截面应力重分布,这些变化都足以危及结构的安全性,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结构失效。

1 建筑结构耐火设计的目地

1.1 建筑物在给定火灾条件下(火灾荷载、通风条件、结构形式等),其结构能否确保稳定而不倒塌;

1.2 如果评估结果是将发生倒塌,应采取什么技术措施予以避免。

2 建筑结构的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度,耐火等级高的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次数少,火灾时被火烧坏、倒塌的很少;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发生火灾概率大,火灾时往往容易被烧坏,造成局部或整体倒塌,火灾损失大.对于不向类型、性质的建筑提出不同的耐火等级要求,可做到既有利于消防安全,又有利于节约基本建设投资。建筑物具有较高的耐火等级,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1 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确保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延缓和阻止火势的蔓延。

2.2 为人们安全疏散提供必要的疏散时间,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脱险。建筑物层数越多,疏散到地面的距离就越长,所需疏散时间也愈长。为了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在设计中除了要周密地考虑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外,还要做到承重构件具有足够的耐火能力。

2.3 为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创造有利条件。扑救建筑火灾,消防人员大多要进人建筑物内进行扑救。如果其主体结构没有足够的抵抗火烧的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局部或全部破坏、倒塌,不仅会给消防扑救工作造成许多困难,而且还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2.4 为建筑物火灾后重新修复使用提供有利条件。在通常情况下,其主体结构耐火能力好,抵抗火烧时间长,则其火灾时破坏少,灾后修复快。

3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反映了建筑构件遇火燃烧或高温作用时的燃烧特点,它由制成建筑构件的材料的燃烧性能而定。不同燃烧性能建筑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可分为三类:

3.1 不燃烧体

用通过国家标准《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 5464-85)试验合格的材料,即不燃性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称为不燃烧体。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如砖墙、砖柱,钢筋混凝土梁、板、柱,钢梁等。

3.2 难燃烧体

用通过国家标准《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GB 8625-88)试验合格的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可燃性材料作基层,而用不燃性材料作保护层(或隔热层)的构件称为难燃烧体。这类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及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如阻燃胶合板吊顶、经阻燃处理的木质防火门、木龙骨板条抹灰隔墙等。

3.3 燃烧体

用普通可燃性或易燃性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称为燃烧体。这类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能立即着火燃烧,且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如木柱、木屋架、木搁栅、纤维板吊顶等。

4 我国现有设计方法的缺陷

4.1 建筑物耐火等级的选定不易操作。目前,建筑物功能趋于复杂化和综合化,不同功能区域的火灾性状差别很大,设计值无法选择合理的建筑物耐火等级。

4.2 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不够合理。火灾荷载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得不够充分。在相同火灾荷载情况下,火灾的发展性状还与失火房间的大小、形状、开窗面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现有方法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4.3 构件耐火极限的确定方法不够科学。规范所给出的耐火极限值主要根据一定条件下的有限次试验结果,不能涵盖所有的因素。特别是,实际结构的耐火极限与火灾发生时构件的应力水平密切相关,即结构丧失稳定性是重力荷载和火灾荷载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方法没有反映这一特点。

5 当前耐火设计研究发展趋势

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尤其是高速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人们利用结构分析方法进行耐火设计成为可能。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利用标准耐火试验结果去直接指导实际耐火设计具有相当片面性;单一承重构件的耐火性能和实际的结构单元(如连续梁、框架等)相差甚远,破坏机理也不尽相同。所以,目前研究趋势为:

5.1 用过去标准耐火实验研究方法(破坏性试验)掌握了各类构件在火灾温度和重力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后,建立构件在火灾条件下的分析模型,使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更为科学合理,因为该方法可以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使构件的工作条件更符合实际而费用更为低廉,所以研究方法正在由构件的破坏性试验方法向结构分析方法过渡。

5.2 由于单一构件在火灾中产生的温度内力与框架或其他超定静结构产生的温度内力差别甚大,所以研究对象正在由单一构件转向构件组合单元。

5.3 由于钢结构耐火研究开展较早,研究得也较深人,而混凝土结构已被证明同样会在火灾中塌垮,所以研究的结构形式正在由钢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

5.4 由于建筑功能的多变性,主要体现在火灾荷载和通风条件的变化,用标准温度一时间曲线作为所有构件的受火条件,确实很难反映构件在实际火灾中的工作条件,所以受火条件正趋于用按预测计算得到的失火分区平均温度一时间曲线代替一呈不变的标准升温曲线。

6 耐火设计方法探索

6.1 根据失火分区具体情况,即火灾荷载大小、通风参数、分区分隔物材料热参数预测计算分区火灾温度~时间关系,以此作为构件升温曲线或以标准升温曲线作为受火条件。

6.2 建立构件导热微分方程,输人构件材料热参数和定解条件,解算构件截面温度场。

6.3 由结构理论建立构件抗力计算模型,按温度场计算结果确定相应的材料力学设计参数,计算构件抗力RF。

6.4 确定火灾时构件可能承受的重力荷载即有效荷载,用力学分析方法计算构件在有效荷载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效应SF。

6.5 比较RF和SF,当RF≥SF时,结构可保证稳定而不倒塌,设计结束;当RF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耐火设计最终的目地是为了保证火灾发生时以及发生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不至于整体倒塌,从而为人员的疏散赢得时间,为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创造安全环境,为灾后修复提供有利条件,这是我们设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持有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邱洪兴.建筑结构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建筑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启示

工程抗震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特别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基于震害调查、强震观测、理论分析和抗震试验,地震工程和抗震工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以弹性反应谱理论为基础的较为系统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抗震技术方法。处于地震活动区的世界各国均编制了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制定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颁布了抗震技术和管理法规,在大范围内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和现有建筑加固。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抗震防灾事业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其自然、社会、经济的背景。但是,人类至今所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灾害性的罕遇物点及震灾无法在人工控制下进行重复模拟是阻碍地震科技迅速进步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地震灾害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非抗震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加固

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尤其是抗震能力低下的老旧木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仍是造成地震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在印度凯拉里地震灾区,乡村中90%以上的房屋是施工粗糙的土石结构和石木结构房屋,此类房屋墙体厚达半米左右,由粗毛石以泥浆砌筑,内外墙互不搭接,中间填以碎石和土抗剪强度极低,整体性极差,稍经震动便一塌到底。老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和加固问题,目前在我国仍普遍存在。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仍有成片老旧房屋在使用,乡镇及边远的农村存在大量的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经济发展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应将老旧棚户区的改造置于首位,对尚有使用价值的非抗震设计房屋采取加固,改变使用途经等对策。另外,近年来抗震加固新技术有新的发展,利用阻尼器和高强纤维加固建筑结构物在国际上已获在成功应用,具有广阔发展前途,值得我们试验推广.

2加强抗震设防和施工质量管理

震害调查表明,地震中房倒人亡的惨剧往往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在我国台湾集集地震中,有很多“豆腐渣”建筑,混凝土构件中埋有油桶、报纸等杂物,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钢筋绑扎位置有误,构件间钢筋缺少连接等,以及有偷工减料行为.

3深化近源强震地震动的研究

发展断层附近的强烈地震动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但在我国台湾地震之前,在发震断层附近的强震记录十分缺乏,目前抗震设计规范中使用的设计反应谱主要是由震源距为几十公里以远的强震记录统计的.法学

我国台湾强震观测台站密集,在集集地震中获得的距震源20公里以内的强震记录达60余条,为强震数据库增添了宝贵的资料。集集地震中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震动加速度近1000伽,加速度等值线呈复杂的花瓣型,最大地面速度推测可达300cm/s。这些记录为深化近源地震动的研究、修订和完善反应谱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抗震设计反应谱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必须力求反映真实地震动的性态,近源谱的标定,反应谱特征周期和长周期幅值的确定应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新晨

4关注发震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