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卖炭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卖炭翁要卖的炭,来自什么地方呢?“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的炭是劳动产品,我们根据这一句不能判断这里的炭是不是商品。因为商品不仅仅是劳动产品,它还要用于交换。卖炭翁的炭是用于交换的,符合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炭是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严寒的冬日、冬夜,卖炭翁卖的炭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因此,这里的炭具有使用价值;卖炭翁卖的炭,凝结了他的劳动,而且用于交换,因此这里的炭有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那么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呢,能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哪?很明显不能!我们想一下,个别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那么那些生产率低,劳动熟练差,懒的人反而获得价值大,这是与现实相悖的。因此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它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卖炭翁的炭不是卖炭翁想要多少就是多少,要看在这个炭上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他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那么商品交换呢?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根本要求就是等价交换,但是等价交换并不代表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我们来看宫使是怎么来获取卖炭翁的炭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炭的价值量何其大也,而半匹红纱一丈绫那价值则微不足道。而宫使却强硬地进行交换,这样的交换就不是等价交换,宫使的行为违背了价值规律的根本要求。
等价交换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我们来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冬日的长安、终南山,都是多么地寒冷,卖炭翁的衣着很少,他不冷吗?为什么还盼望天气更加寒冷呢?答案就在这段开始,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我们又接触了新的概念:价格。
近几年,“健康环保”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主旋律,所以,在市面上不难发现大唱环保调的商品,尤其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其中不少商家靠慧眼开起了竹炭制品商店,出售以竹炭为制作材料的生活用品。
那什么是竹炭?竹炭是以五年以上深山老毛竹为原材料,在无氧状态下干馏炭化而成。其炭质致密,比重大,分子呈六角形,类似于金钢钻分子,质地坚硬,细密多孔。竹炭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自动调节湿度,对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作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有穿透能力,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品质。竹炭放射出的远红外线,能使物体产生微热,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内环境,消除疲劳。竹炭又具有极好的导电性,能有效阻隔电磁波辐射,并能缩小水分子集团使水柔软。竹炭也因途极为广泛,被称为炭中极品。
竹炭制品面面观
“黑炭煮白饭,黑皂洗白脸”。这句话就形象的表述了竹炭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情趣与健康。黑炭煮饭不黑吗?黑皂洗脸还不越洗越黑?这让许多人理解。但是告诉你,竹炭还真能煮饭。记者参观了位于海南三亚的一家竹炭制品厂,工作人员就为记者解了谜,竹炭能使水分子集团变小,因此在煮饭时,加入竹炭片,能够增加米饭的含水量,使米饭又嫩又香,味道更加可口。同时,竹炭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溶入米饭中,更具保健效果。而竹炭香皂则采用纯天然高温竹炭和精制植物油加工而成,它能彻底消除毛孔污垢及过量油脂,消炎杀菌,光洁皮肤,经常使用能使皮肤更加滋润美白。除此之外,记者在工厂还看到各式各样竹炭制品:竹炭染发梳子、竹炭牙膏、竹炭牙刷、竹炭玩偶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款竹炭康复枕说,该康复枕的主要原料为竹纤维,并采用人体力学设计保证供血充足以达到安神助眠,可有效治疗打呼噜的症状。
旧竹炭新卖法
竹炭是个宝,经营竹炭制品的人也不少,但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那就得比别人多份心思多份耐心了。
首当其冲,对顾客全面讲解竹炭知识很重要。竹炭表面都一样,黑黑的不起眼,但其中的学问并不少。经营竹炭这种市民日常不大接触的商品,顾客选购时,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介绍不同的产品。很多人只知道竹炭可以除潮,但其实还有驱虫、抗菌、除臭、吸汗、吸附有害物质、自动调节空气干湿度,净化空气等功能。因此要做到耐心讲解,向顾客充分科普竹炭知识。
其次,消费者对任何商品的认知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那商品宣传就尤为重要了。把竹炭健康环保的理念带给消费者比打折促销的手段更有效,消费者向往买到有品质的商品,过有品位的生活,所以大可在商品包装上动心思、做文章。可以根据家中区域划分商品类别,例如将毛巾、牙膏、牙刷、肥皂等划为卫浴类型,进行精致包装,作为高档生活礼盒出售。
关键词: 杜甫 白居易 现实诗 差异
作为唐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两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向往步入仕途,辅佐天子,造福百姓。尽管二人遭遇不同,但这种思想却无意中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进而两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应运而生。在现实型作品中,杜甫以“三吏”、“三别”闻名,白居易凭《新乐府》、《秦中吟》享誉;杜甫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白居易有《观刈麦》、《与元九书》。二人的作品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细细品读,各有千秋。
一、相同之处
1.善用对比。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均是感天动地的惊世绝唱,均是我国现实主义作品宝库中的精华之句。先看杜甫的描写:富贵人家丰衣足食,贫寒百姓饿死街头,这一对比鲜明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再看白居易的描写:卖炭翁的衣单与天寒形成对比,而卖炭翁的愿望与现实更形成对比。天寒而老翁衣单,不可。天不寒则老翁炭贱,也不可。社会硬生生把卖炭翁逼上了绝路。在二人的其他作品中,对比也十分常见。杜甫的《石壕吏》中,征兵者的暴戾和百姓的悲苦是对比;《新婚别》中,本应有的新婚燕尔和战争离别是对比;《垂老别》中,本应是安享晚年的老人和被迫奔赴战场是对比。部部作品读来如泣如诉,感人至深。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中,多见官宦人家与平常百姓的对比,这种对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难怪会出现“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则握军要者切齿矣”的局面。
2.融抒情于叙事。
既然为现实型作品,必然少不了对客观现实的叙述与描写,而杜甫和白居易的现实型作品,全不是单纯地叙述描写,而是融抒情于叙事,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既是呼吁,更是抒情,抒博爱、同情天下寒士之情,是前文描写茅屋破败后情感的自然流露。前文的“冷似铁”、“踏里裂”,正是融入主观情感的描写。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描写更加饱满,使得抒情有依据,二者相辅相成,使得诗作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白居易的《观刈麦》尾,“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抒情句,是前文的升华。而对夏日刈麦的劳动人民的描写中也渗透着同情、关爱之意。
3.以小见大。
对于杜甫来说,从宏观上把握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灾难是十分困难的,他无法统计出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人民死于战火。因而他选择了记录一个又一个生活片段,描写典型的人物生活。在后人看来,读杜甫的这类诗作就能推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同样的,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德宗、唐宪宗时代。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土地与赋税问题十分严重,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肆无忌惮地从事兼并、征敛,将农民置于破产境地。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朝廷生杀大权,而封建官僚的竞争尤其激烈[1]。白居易作讽喻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秉承和杜甫一样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轻肥》、《歌舞》、《买花》等,以官宦的生活片段作突破口,以小见大,为民请命。而属于《新乐府》的《杜陵叟》和《卖炭翁》,都是以一人写千万人,他们就是千千万万贫苦百姓中最普通的一个。
4.采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
在杜甫和白居易的现实型作品中,创造出了一些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兵车行》中被征发的士卒,《石壕吏》中哭诉的老妪,他们的自述让作品多了一份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样,白居易笔下的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均向读者倾诉生平遭遇,引人怜悯。对于这些抒情主人公的肖像、服饰的刻画,都细致入微。
二、不同之处
1.杜诗精巧,白诗通俗。
在诗歌创作上,杜甫曾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提倡炼字炼句,刻画细致。不仅体现在他的律诗上,还体现在他的现实型作品上。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四句运用扇面对,极写贵族生活之奢华。《新安吏》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白水东流象征应征的男子向东出发,一去不返;青山啼哭拟人,似乎也知离别之苦[2]。二句对悲苦气氛进行了极致渲染。《垂老别》中,“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惊天地泣鬼神。“腥”字调动了读者的嗅觉,同时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丹”字让士卒的血染红整个山川平原的惨烈跃然于纸上。
白居易尚通俗。释惠洪的《冷斋夜话》中写道: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3]这种通俗风在他的现实型作品中也有反映。从《卖炭翁》来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语言平实通俗,初读便能读懂其意,与今天的白话文相差无几。又如《轻肥》中对宦官生活的描写,言简意赅。但通俗不是无艺术高度,通俗是白居易的艺术特色。
2.杜诗自然,白诗拘谨。
从两人现实型作品的创作动机来看,杜为抒怀,白为讽谏。杜甫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白居易是先有讽谏的目的而后创作诗歌,因而很容易看到两个人的不同。白居易和杜甫的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作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狭窄的路途[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的狂风吹走杜甫茅屋的茅草,茅草乱扬、孩童抱茅之后,杜甫开始叹息生活的艰苦。然而这种感情在杜甫博爱情怀下即刻转成对天下寒士的同情,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是十分自然的。从他著名的“三吏”、“三别”来看,更是缘事而发,眼见之事触动心灵悲愤之情不可不发的结果。杜甫不是谏官,更像为自身写作。对于白居易而言,《新乐府》、《秦中吟》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十年这一时期,此时他身为父母官,尤其是任左拾遗的元和三年至元和五年,本应进谏。他在《新乐府序》中说道:“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因为所作诗歌免不了概念化色彩。如同为《秦中吟》的《轻肥》和《歌舞》,均用大段篇幅铺陈权贵的享乐生活,最后两句与前文形成惨烈对比。
杜甫和白居易的现实型诗歌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白居易,“非乐天诗,几于与草木俱腐。乾道二年,历阳陆同为望江令,得其诗于淮阴,王廉清为刊板而致之郡库,但无《祈雨文》也”[5]。重读二人的现实诗,寄予百姓同情之余也为诗人关心时弊、心系百姓的品德所打动。二人的异同,随着对二人现实型作品研究的深入,定会更明确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汪雪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喻诗的创作思想[J].巢湖学院学报,2003.5.
[2]卢国琛.杜甫诗醇[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一、妙用电教媒体,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引感共鸣。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把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充分体会作者对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借助画面,撞击情感火花。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先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3.借助录音,丰富情感世界。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净化。
二、活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1.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1.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了“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气息。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向学生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内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醒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于是,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2.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如教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渔夫的故事》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便可引导他们结合课后练习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并表演出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课本连续剧”。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已经算比较简练概括。而古诗词的凝练概括性更高,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与空间。因为语文除了是知识的载体外,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的这种特点呢?因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绝不放过这根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让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我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除了讲清楚卖炭翁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之外,我还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老人穿着怎样?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会是怎样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当时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讨论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一段话,绝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其中朱燕同学这样写道:“天色阴沉,铅色的乌云像一床硕大的棉絮严严实实地铺满了天空。西北风刺耳地呼啸着,刮得枯树枝毕剥断落。卖炭老汉正颤抖着将一捆一捆的木柴往茅棚里搬。他那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蓬乱了,刺骨的寒风就像鞭子舞打在老汉刻满了辛酸皱纹的脸上,他那核桃壳般的脸冻得乌青紫黑,清水鼻涕直淌,浑身瑟瑟不停,他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破夹袄。,老汉仰望天空,哆嗦的嘴唇里发出喃喃的却十分虔诚的祷告声:老天啊,你再冷些吧!最好下一场大雪,那天寒地冻的日子,我这窑炭才可卖个好价钱啊!,我一家老小过冬的衣食才有着落,老天爷啊!”
这是在人物描写上所做的一点有益性尝试。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意识地对学生作景物与场面描写的训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色彩艳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我要求学生就这两句诗发挥想象,用文字详细描绘出这幅优美的“春江鸭戏图”。学生杨柳妙笔生花:“河边是一片翠竹林,清晨的曙光透过竹林洒了下来,像轻纱似的,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辉。竹林深处似有点点粉红的桃花,凝眸细视,原来是那粉面桃花在春风里绽放着它们的笑靥。竹林那边来了几支老鸭队,它们嗅着泥土的芬芳,踏着清柔的小草。大摇大摆地兴冲冲地展翅从岸上跳入江中,嘎嘎嘎地叫着,扑打着,激起阵阵水花。它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还有的引吭高歌,那么兴奋,那么陶醉。它们喜形于色,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江水变暖了。春天又来了!”
为提高训练的力度,我选择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训练。学生黄徐晨’用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游子的秋思:“在萧瑟的深秋季节,枯藤缠绕着老树,点点昏鸦在巢窝边盘旋;小桥无言,溪水默默,炊烟袅袅,多么静谧的小山村啊。你瞧那边一在枯草乱石的古道上,一匹载着旅人的瘦骨嶙峋的小毛驴正吃力地行走着。那背井离乡的游子面对归巢的昏鸦、安居的村民、萧瑟的秋风,他不知今宵归宿何处,更不知浪迹天涯何处是个尽头。他愁容满面,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