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文翻译

中文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文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文翻译

中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This That 指示语 傲慢与偏见 中英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22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已经越来越为重要,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带来的新讯息,此外,由于文化传播形式和途径的多样性,可以间接的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电影作为重要的影音媒介手段,是了解国外文化的重要媒介。据官方统计,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其中进口影片占到了45%。因此原版电影翻译对白的对电影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通用的语言,各自都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文化差异在不同层面上都有表现,然而指示语作为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

该文选择this和that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两种语言中极为常见的指示词语,比较有代表性。按照惯性直译思维,“this”译为“这”而“that”译为“那”,但实际上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同在指示过程中也会有差异。

1 研究对象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其浪漫的故事情节和语言艺术吸引了大量读者。原著先后多次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该文选择最新的作品,2005年由Joe Wright 执导的影片,电影用新的风格再现了这部经典著作,赢得了普遍赞誉并获得奥斯卡奖。在该文研究中作者将对电影中对白的英汉两个文本进行语料处理,借助Paraconc进行平行语料库的分析,发现英语和汉语在使用this,that,这,那,之间的区别,从翻译的角度探寻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2 分析与讨论

根据对《傲慢与偏见》原版电影对白的中英文字幕语料分析统计得到表1。

从表1中我们发现首先对于指示代词的使用汉语中多于英语,英语中that要比this使用频率高,而在汉语中恰恰相反,“这”要比“那”的使用频率高,由于只是基于文字本身进行的统计,具体情况需要基于语境进行分类研究,该文基于原版英文对白的翻译也是基于语境给出的。

研究者在分析中发现,对白中出现的this和that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加以例子进行说明。

2.1 this的分类

2.1.1 表示时间

在时间指示中我们常会用到this或者that来指代时间,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8次用来指代时间“this”,分别如下:“this evening”译为“今晚”,出现3次;“this afternoon”译为“下午”,出现3次;“this day”译为“今天”,出现2次。可以发现当“this+时间词”的结构出现时通常表示近距离时间,一般是今天发生的,所以在中文翻译中就没有出现对应的“这”出现,而是直接给予时间,一般情况下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已知的时间。

2.1.2 this + 名词

在对白中发现“this+名词”出现了9次,其中只有一次没有直译成“这”,“this interference”译为“多管闲事”以外,其余的包括“matter, union, honor, house”等都是以“这+名词”的结构进行翻译,因为有上下文的语境支持所以在指代作用中直译更有助于理解对话含义。有一种情况“this way”属于我们通常说的固定搭配用语指路,或者礼貌让他人先行时用的。

2.1.3 this作主语

this 作主语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做主语或者代替某个名词在从句中做主语,另一种是直接构成“this is...”的句型中做主语。在统计中发现,第一种情况有2次,都译为“这”,而第二种出现了9次,其中有1次选择省译,其余直译。

2.1.4 this作宾语

this作宾语出现一般直接跟在动词之后做直接宾语,也有做间接宾语,或者与all 搭配出现,共出现了9次。其中有三次没有翻译,其他都翻译为“这”。

从以上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this在该部电影对白中大多数情况是直接译为“这”的。由于电影这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在表演时说话人和听话人有共同的语境基础,另外电影对白有趋向于口语化点,所以对于一些口语中出现的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翻译出来,而有明确指代意义,前指或者回指时则明确翻译成“这”。

2.2 that的分类

2.2.1 that在从句中

英语语言中很多情况下是套有很多从句的,比如说主语从句,定语从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强调句等等。所以在初步统计时把这些that也归纳在了适用范围之内。从句中that的出现可能会是替代一个名词,或者一句话用来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又或者是强调句型“It is...that...”句型中的结构用词。这也是在平常的讨论中没有意识到的,在这些从句中that就没有了指代作用,只是语法作用。而在英文对白中,这种出现在从句中的情况有29次,宾语从句中有19次,定语从句6次,特殊句式4次,而且都没有直译成“那”。

2.2.2 that作主语

作主语时,有时用来介绍某个人的出场,有时用来总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that谓语句首构成句子,也有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情况。一共出现了20次,有7次译为“这”,有4次没有翻译,剩下的9次译为“那”

2.2.3 that+名词

英文对白中出现了11个“that+名”词的结构,其中“that”翻译成“那”有6次,如“that part,that impression”;翻译成“这”有2次,如“that reply,that ink”;翻译成“它”有1次,“that way”还有两次没有翻译。通过对电影语境的分析,that直译为“那”的情况通常是第一表达距离较远的东西,第二表达心理距离较远,如“that lady”,是因为不喜欢那位女士所以才采用了“that”,而汉语也保留了“那”的翻译。

2.2.4 that作宾语

that作宾语在英文对白中出现在动词和介词之后,共出现6次,翻译成“这,这样”3次,翻译成“那,那样”2次,还有一次没有翻译。从这之中就可以发现了英汉的差异,在英语中使用的是that,而在中文对白中则翻译成了“这”。通过对比发现,这种翻译更加使译文上下连贯,因为通常动词后面接有that是前指,指代之前发生的事,或者后指后文中要做的事。有时候因为对话很紧凑上下文之间没有空间和时间距离,在没有明显心理距离暗示的情况下,选择了这种翻译方法,也反映了我们使用语言的一种习惯。

2.2.5 其他

在平常会话中我们会发现,that作为口语中比较常见的词语会出现在例如“not that,that is”这样的句子中,而在翻译中则采取不翻译的方法。

3 结语

从上文中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this 和that作为极常见的指示代词,他们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和功能。this和that在电影对白的翻译中并不能完全对应,会出现this翻译成了“那”而相反that却翻译成了“这”,还有其他不译或者译为其他词的现象。

在使用情况上英语较汉语来说更多使用“that”,而汉语更多的使用“这”。对于此,该文给出的解释是首先由于英语中给的从句中有许多连接词需要that,所以在研究时要注意这部分词汇。此外,由于英美民族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在文章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多用被动句或者由物、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情况,表现得更加客观,强调单个人的独立,所以在指示语的表达距离上更加符合时空远近的距离。而汉语多用人做主语,更加主观,通常情况下这些指示词更多的是反映心理距离,说明说话人多于这件事或者想要给听话人所要表达的心理反映。

该文希望通过《傲慢与偏见》字幕对白的研究,发现常见指示词this和that的不同用法和差异,在之后的学习和翻译中能够了解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正确把握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 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李廷裕.“这”“那”的英文翻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9-102.

中文翻译范文第2篇

做名词时的意思例举如下:

1、复制本,副本;

2、一份,一册;

3、准备排印的书面材料;

4、报刊等的稿件,可用于报纸文章或广告的消息,信息。

做动词是的意思例举如下:

1、复制,抄写;

2、作弊,抄袭。

做及物动词时的意思例举如下:

1、模仿,仿效;

中文翻译范文第3篇

第一,把“assurance”一词由原来的“保证”修改为“确认”,是一大进步。因为审计确实不能保证什么,但“确认”一词仍不能准确地表达“审计”一词的内在涵义。一是从英文的构词上,“assurance”一词由“as”+“sure”+“ance”,“sure”表示“确信”,“as”作为前缀有加强的意思,同时该单词与该定义后面的一个单词“evaluate”相呼应,“evaluate”的意思为“仔细的考察和判断而后做出评价”,因此,这一英文单词的意思“核实而后使……确信”,而不是单单的“确认”。二是“审计”一词从产生之日起就天然地与三方(即审计委托人、审计师、被审计对象)联系在一起。审计是以法律规章制度为参照物,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审计委托人,而“确认”一词不必一定有三方存在。三是“确认”不必像“审计”那样一定以法律规章制度为参照物。四是审计是一种主动行为,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而“确认”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被解释为:“十分肯定的加以承认”,而“承认”一词的意思为“同意”。承认,可以是承认自己做事的过程或结果,也可以是承认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结果。当为承认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结果时,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此,如果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被动地承认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结果,那么内部审计的地位实在低得可怜,但事实是内部审计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译为“鉴证”更为准确。“鉴”根据吴润仪主编的《汉字详解字典》对“鉴”字的解释为:“形声、会意字。从金监声,指‘用铜制成的镜子’,故从金;又因监本指‘人照见自己的形象’,故鉴从监声并会意……。(1)本义指‘镜子’:以铜为镜,可正衣冠;(2)由本义引申指‘照’:油光可鉴;(3)由上义引申指‘审察,仔细看’……。”而审计正是对照法律规章制度仔细核对。“证”根据《汉字详解字典》解释为:“形声、会意字。从言登声,指‘用事实告发’,告发就得说或用语言检举,故证从言;又因‘登’有‘成熟’义,成熟之言有‘事实’的意味,故证从登声并会意;……。(1)本义指‘告发’;(2)由本义引申指‘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3)由上义引申指‘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而且“鉴证”也是一种主动行为,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因此“鉴证”更加符合“审计”的内在涵义。对于因“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具不具有“鉴证”作用,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外不具有“鉴证”功能,但对内仍具有这一功能。内部审计――“审计”是这个词的主体,“内部”只是定语,“内部”一词作为定语,只是在某些特性上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并不能改变“审计”的性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能说其独立性不够吗?所以,笔者认为把“assurance”一词译为“鉴证”也许更符合“审计”的内在涵义。

第二,对“to add value and improve an organization's operations”这一目的状语。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最新译法为“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其实译得很扣和原文,但与汉语的用语习惯有出入。“改善组织的运营”在汉语中可以作为目的,但在与“增加价值”连在一起时,更多的是把“增加价值”作为目的,而把“改善组织的运营”作为手段,所以,笔者认为把它译为“旨在改善组织的运营以增加其价值”更为贴切。其实原文用的是“and”,并无递进的意思,笔者只是从汉语的用语习惯方面认为这样读起来更顺口,毕竟翻译除了“信”,还有“达和雅”的要求。

第三,对“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risk management,control,andgovernanceprocesses”的译法。2005年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其译为“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这样译读起来总有些拗口,汉语有“管理过程”、“控制过程”、“治理过程”,也有“管理效果”、“控制效果”、“治理效果”,但“管理过程的效果”、“控制过程的效果”、“治理过程的效果”不合汉语的搭配习惯,因“管理”、“控制”、“治理”都是持续动词,本身就是过程,因此用汉语的平仄之声读起来总有些拗口。另外汉语常讲“评价什么的过程是否合理”、“评价什么的效果是否显著”、“对什么进行评价”,单讲“评价什么的过程”、“评价什么的效果”,少了宾语补语,句子是不完整的。再有新的译法把“effectiveness”由原来的“效率”改译为“效果”,而根据《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effectiveness”既有“效率”的意思,也有“效果”的意思,事实上“效率”、与“效果”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保证方向正确的条件下,即保证“效果”是正确的条件下,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要求。在目前这种“快鱼吃慢鱼”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组织的目标,仅仅保证方向正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抢占人才,以最优的角度抢占市场,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行事才可能达到目标。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与其说在“效果”上能有所作为,毋宁说在“效率”上更有所作为,毕竟保证方向正确是高管层的责任,而审计只是再确认后给组织以信心。所以对这部分的翻译,笔者认为原来的译法在结构上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因此可否译为“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它们的效率”。

中文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电影;文化差异;翻译

一、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影翻译工作者给中西方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近年来,欧美一些电影公司为节约成本,纷纷将影片拿到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后期翻译制作。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精彩大片的质量滑坡,影响观众对影片的口碑,可谓得不偿失。如Hobson’s Choice 被译成《霍布逊的选择》,电影中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也没有问题,可是大概的情节是: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同盟反对,于是屈从了她们。在英语中Hobson’s Choice也是一个成语,同样据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 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 出典大约是这样:After Thomas Hobson (1544-1630), 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 from 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 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电影巧用这个名字正为了套用这个典故,而译名恰好颠倒了意思。Pumpkin Eater 曾经有人译成了《食南瓜的人》, 其实这也是来源于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根据故事情节,译做《太太的苦闷》更恰当些。在《金刚》影片中,丹纳姆在给杰克写支票时,为了拖延时间,他故意把支票的数目写成“two grand”而不是正规的“two thousand”。因为grand是非正规的用语,或者说是口语化的,不能作为支票上的书写格式化的用语。所以,他写的这张支票其实是废的。这样如果他重写就可以拖延一下时间。那么对于翻译来说,怎么表现这两个中文意思一样但用法上不同的单词,而且要保证观众能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来呢?只能尝试从他们对话的含义下手。因为丹纳姆的目的是想把支票写错,所以我们就从他想写错的角度考虑,而刚好的是,中文中写支票我们有“两”和“贰”这个有着与“grand”和“thousand”类似的使用上的不同,因为我们在支票上不可能写“两仟”而应该写“贰仟”。所以用这两个字来代替原英文,即能保留原片这个细节的用意所在,又可以让观众听得很明白。对于译制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是直截了当地翻译,而是要在把握影片主题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处理,以高超的技巧把握影片的精髓,简明扼要地做出释义翻译。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其载体则是语言的转换。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社会文化,在翻译中只要文化差异处理好了,语言差异只不过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而已。

二、英汉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翻译手段

1. 异化――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

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句:“……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利用异化译成:“也不会导致你拒绝献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这样普通的中国观众也会明白其含义。《红楼梦》中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可异化为“If the Dragon King wants a white jade bed, he applies to the Wangs of Jinling”,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来说,本来“龙”就是个怪物,再来一个“龙王”就更恐怖了,因此可在句后解释“龙王是中国神话中掌握百姓生计的海神”。汉语的许多成语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如“班门弄斧”异化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不知典故的英美读者对于Lu Ban是一无所知,如果加上“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效果迥然不同。异化的方法对英汉双关语的翻译也有解释力,尽管英汉双关语有时吻合,如在《恶有恶报》中,“sound”是双关语,具有“结实”和“空洞发响”双层含义: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绅士甲:你总以为我有那种病,其实你大错特错,我的身体响当当的)。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路奇奥:响当当的,可并不结实,就像空心的东西那样响当当的,你的骨头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2.归化――用目的语中文化色彩词语替换源语中文化色彩词语

这种方法可较多地运用于习语,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3. 编译

在翻译过程中,将功能等值理论运用到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中,就是不拘泥于英文片名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风格及内涵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文的优势和特长,立足于观众的接受与审美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美国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男主人公Sam沉浸在丧妻之痛中不能自拔,他的儿子希望他能快乐些,因此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说出了他的圣诞愿望:要一个新妈妈。电台主持人与Sam聊了一会儿,女主人公Annie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被Sam的深情所打动。于是通过书信的方式与Sam联系,整部影片中Sam和Annie一直都没能见面,直到结尾两人才在帝国大厦的顶层见面。大陆的翻译版本是《西雅图不眠夜》,很明显是直译了片名,而台湾的版本则是《缘分的天空》;后者将电影所传达的信息用“缘分”二字淋漓尽致地散发出来。类似的翻译在港台地区的翻译中比较常见: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如梦》;Meet the Parent《门当户不对》等。

4. 解释

这种方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主要针对英汉语言由于发音、结构不同而形成的带有各自不同文化色彩的特殊表达法,但这种方法又不同于归化(意译)。汉语中的歇后语有时是根据谐音而产生的具有与原含义截然不同的另一层含义的词语,而后者习惯上是汉语中交际者的意向意义,如:老太太不认识仙鹤―高级(鸡);河边洗黄连―何(河)苦;小鸡跳到坟上―恼(挠)死人;飞机上扔报纸―空头(投)理论;拉着下巴过河―假谦(牵)虚(须);黄鼠狼钻到鸡笼里―想投(偷)机(鸡);瞎子上楼梯―摩(摸)登。

歇后语的汉译英可采取文内解释方法,但笔者发现,无论如何解释,英美人对歇后语的谐音效果未必能晓得,如“小鸡跳到坟上――恼(挠)死人”可译成“A chicken jumps on a tomb―making somebody exasperated/scratching the dead(The words “exasperate ”and “scratch” 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再如“黄鼠狼钻到鸡笼里―想投(偷)机(鸡)”可译成“A weasel gets into the cage of chicken―trying to speculate in something/trying to steal the chicken(The words “speculate” and “ steal the chicken”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

三、 结语

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 苏州大学学报, 2001.(4).

[2] 李杰,《电影译名中的文化对等》[J]. 博览群书, 2007.(2).

中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加强对学生英语翻译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视,切实促进学生的英语翻译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以下本文就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效率有待提高。语言的发展受当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要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进行准确的翻译。但是由于部分高职英语翻译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强,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足[2];第二,在词汇的翻译中,教师没有认识到英语词汇的特殊性,导致学生的翻译准确性不足。英语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用中文翻译来解释英文词汇,限制了英文词汇的具体含义,这是导致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效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学生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不足。高职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于翻译的训练,没有系统的教授学生必要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不足,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知不够清晰,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足[3]。因此,要提高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高职英语翻译教师的双语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还要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翻译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来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翻译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应该要告诉学生,中国的“恐龙”象征着权力、尊贵,但是外国人对于“dragon”的印象却偏于邪恶、暴虐[4]。尤其对于商务英语来说,教师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进行西方商务贸易的特征如商务礼仪、商务贸易中的语言使用特征以及说话习惯等的介绍,切实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教授学生必要的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题型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英语专业在翻译学习上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训练,还需要教师能够教授学生必要的翻译技巧,让学生进行灵活地进行英语翻译。英语翻译技巧的类型较多,如直译、意译、音译、摘译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各种翻译技巧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英语翻译的技巧,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训练中,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的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翻译知识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直观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有效性[5]。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中西方在同样的场景下对话的不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和互动,甚至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与外国友人进行面对面的翻译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步调进行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足,导致翻译教学的效率较低。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能够坚持不断的学习,实现专业素质的自我提高,并要求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桥.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20.

[2]解晶.语块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海外英语,2015(23):98-99.

[3]庞中燕.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的相关思考[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