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问的智慧

提问的智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问的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问的智慧

提问的智慧范文第1篇

一、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有时就体现在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上,能够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间(罗增儒语),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就能轻易启动学生灵感的大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比如,在教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首先可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特别好赌,他每天上朝前都要抛金币,如果金币正面朝上,他这一天就上朝;如果正面朝下,他就在皇宫睡大觉,有一次,有一位忠臣打了败仗,国王要杀他,可是许多大臣都跪在地上求情,这时,有一个奸臣站出来说:国王陛下,我有一个办法,它能使您感到不为难,也就是让他抽生死签,我们写一个“生”字、一个“死”字,放在箱子里,如果他摸中“生”字,您就饶恕他;如果他摸中“死”字,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倒霉,国王一听,说:“妙计!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这个奸臣早就想害这个人了,这不,机会来了,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了起来,完全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这时,教师问道:你们猜猜,奸臣使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毒计?这个大臣为什么必死无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奋点马上从精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这位大臣有无活下来的可能性上,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创设,把一个等可能性问题与饶有趣味的故事相联系,学生体会到故事里的数学味,学习兴趣就产生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激发出来,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比如,在教按比例分配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徐老师、王叔叔、李叔叔三家共同在莲花三村租了一套房子。共有三房一厅,基本情况如下表:

接着,教师便提问题:花园管理处每月要收210元管理费,你认为这三家应每月各交多少管理费?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热闹起来,因为这样的问题就是从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讨论这样的问题就像讨论他们的家事一样来劲,这边的学生说要按照人口数来分摊,因为人口多的家庭使用公共设施多,产生的垃圾也多,那边的学生不同意:应该按照住房面积来分摊,因为深圳市有这样的规定……每一种想法无不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运用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有智慧的教师总是在最该提问的时候提问,能准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指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发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最佳时机。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彰显教师的提问智慧,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学生疑难处设问,学生有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另一种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对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教师就要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百分数的应用――打折问题时,首先出示问题情境:在深圳繁华的华强北商业街,老师在“国美”和“顺电”看中了同一款手机,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

国美的招牌:八折大酬宾。

顺电的广告:九折优惠。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便宜?为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国美!教师追问一句:确定吗?

部分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问,似有所悟,在下面小声议论,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做一做,诱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问题陷阱却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醒过来,高度的情感反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争辩点设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个体认知的分叉口进行巧妙设问,以问题激发矛盾,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争辩犹如剥笋一般,能层层剥落问题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

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24时计时法时。先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又出示了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上午9:30、下午2:00、晚上6:30、晚上z7:00、晚上10:00,老师问:上面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你也许会纳闷:这两种计时法根本没有优劣之分,老师怎么提了一个这么蹩脚的问题呢?但就是这么一个蹩脚的问题,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辩。

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

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

生3: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

生4: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

通过争辩,学生终于领悟到:其实,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而已,老师的睿智之处,就在于此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燃引线”作用,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使一节原本平淡的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在课堂生成处追问,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一个重要策略,通常具有偶然性,在什么时候追问?如何追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提问智慧,才能把握好课堂追问的火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思想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必然会生成许多事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教师应该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善于捕捉、判断、重组从师生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临场

的设问之中,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

一位教师在教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了例题15-8,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算出结果并进行汇报。

生1:15-8,我把15分成10和5,10-8=2,2+5=7

生2:因为7+8=15,所以15-8=7

生3:15-8,把8分成5和3,15-5=10,10-3=7

这些算法都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一一给予肯定,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教师示意让他陈述。

生:15-8,我用5-8,不够减,那就先用8-5=3,再用10-3=7,所以15-8=7

话声刚落,立即有学生说:“不行的!不能倒过来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已经捕捉到了学生思维的亮点,教师微笑着追问:“刚才你的算法很特别啊,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位学生兴奋地说:“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拿着15块钱去买钢笔,我先拿5块钱给营业员,营业员告诉我,钢笔要8块,5+3=8,我已经给了5块,还差3块,那再从10块钱里拿出3块钱来,10-3=7,买完钢笔,我就只剩下7块钱了,”多么合理的逻辑!这样的课堂,学生因为与众不同的想法而闪亮,教师因为及时的追问而智慧!

在探究活动前设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活动前的问题预设,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让活动的过程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内化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活动才会散发出浓郁的数学味道,才具有数学价值,否则,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思维含量低,活动实效性差。

在教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箱子里放了4个黄球、4个白球,全班男女生分为两组进行摸球比赛,游戏即将开始,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最集中,思维最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抓住时机抛出一个问题:这次游戏,共摸20次,请你们猜猜,可能是几比几?为什么?学生纷纷猜测,有人说:10:10,因为黄球和白球各4个,它们可能性相等,所以摸出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有人说:11:9,因为尽管可能性相等,但结果不一定相等;也有人说:19:1,因为我们运气比较好……这样的设问,能够让学生带着想法和悬念参加活动,学生对等可能性和随机性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实现了情感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共赢。

提问的智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智慧理答 优质提问 案例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智慧理答案例的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理答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在即时回答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注意和自我思考,是对于教学信息的一种传输和反馈。教师要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智慧理答,首先要遵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中开展理答时,要注意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五年级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讲解时,面对学生关于计算问题的课堂提问,要多使用“你的思路很清晰,但是对于题意的把握还不到位,再仔细看看这道题的条件到底是哪些”、“你对于题意的认识很清晰,但是计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仔细思考一下应该怎么计算呢”等类似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理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问题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要在理答过程中运用动作和神情进行配合,如一个赞许的眼神、温暖的微笑、肯定的目光等,都能够收到非常好的理答效果。在进行诊断性理答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这一过程需要教学的耐心、客观及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做出否定理答时一定要用诚恳、委婉的语气,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智慧理答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对于学生的智慧理答,就要遵循以上几点,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对于智慧理答的理解和掌控,最终实现智慧理答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优质提问案例的分析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对于数学教学来讲,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学生的智力思维进行开发,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检查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优质的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图形认识的课程教学时,通过七巧板的形式给每一块图形都进行编号,并提出问题“七巧板中都有哪些图形”、“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哪一个编号的是正方形、哪一个编号的是三角形”、“哪一个图形最大”等,让学生参与对七巧板图形的认真观察中,在这些问题的提问中深化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知识的认识及思考,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认识更深刻、形象、具体,一个看似简单的情境创设提问能够收到巨大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效果,这就在侧面说明了小学数学课堂中优质提问对于保障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讲解时,教师利用PPT放映一段关于动物世界自行车骑行比赛的内容,里面四位参赛动物的自行车轮胎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及椭圆形,在比赛开始前,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预测比赛结果及结果的产生原因,然后再放映PPT。学生可以看到比赛过程中出了圆形轮胎的动物选手前进得又稳又快,其他选手总是在颠簸缓慢中前进。在观看的过程中,在学生开怀大笑的同时,教师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关于为什么比赛结果和自身预测不同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的思考,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开展对于圆这一图形的学习认识,极大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案例同样表现出优质的课堂提问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切实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智慧理答和优质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搭建师生互动的智慧理答平台,用科学优质提问的方式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鼓励式的智慧理答语言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加深知识认识、自我问题解决的学习,切实发挥智慧理答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果;在智慧理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学内容开展科学优质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对于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在教师优质提问所激发出的好奇心驱使下,更深入仔细地开展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并辅以智慧理答的鼓励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麻彩虹.课堂教学提高理答有效性的行动研究[J].小学数学(数学版),2009(12).

[2]项阳.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8(16).

提问的智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课堂;原生态;数学智慧;数学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授业解惑,还包涵隐性内容的启蒙渗透。因此,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并指出: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

“问题课堂”不纯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单纯是轰轰烈烈的老师创设情境,不是师生在课堂上华丽的“问题”表演,更不是出现教学失误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在原生态,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迸发新的奇思妙想。“问题课堂”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一、呈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

1.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近年,“生态”二字常见于一些教育教学文章,“生态”与课堂相连,是教育走向本真的体现,也是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沉淀。生态课堂是尊重生态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3],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和谐、有序、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生态课堂的提出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回归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本真诉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未免会流于形式化、程式化,流于外在的表演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转向追求效度和可行的操作性层面,转向研究怎样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怎样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就是应这一教学诉求而诞生的。

2.原生态课堂的涵义

“原生态”一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生。“原生态”也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过的、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如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大众文化形态。

原生态课堂借用了“原生态”的新生文化名词内涵,也包括了它的自然科学概念内涵,是指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与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状态,是教者与学生在n堂上自然而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状态。那些将数学课堂变成表演课堂、上得顺溜鲜亮的课堂不是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振、生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赋予学生本原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课堂凸显的是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原生态课堂着眼于适应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驻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原生态的课堂遵循学生的生命本体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课堂、自然课堂,摒弃造作与表演。中国古有“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敬畏大自然、服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学课堂也应该存有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的敬畏心理,遵从数学自身的演化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是师生和谐共生,“工笔”美与“写意”美交相辉映,教学手段都顺应学习数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符合学生学用数学、激发问题意识的需要。

3.原生态课堂的特征

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以粗犷、豪放为主调,以简约、自主为基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原理的前提下层层推进,形成勾勒大胆、点面结合、迹简意深、教学流程简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初意义。

案例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孩子们依托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但理解把握了教材所呈现的推导方法,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出的策略进行讨论,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辨析,最后达成共识:课例之外,典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各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原平行四边形剪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第二种策略类似于教材中呈现的方法,但是,孩子们坚持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新策略。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虽然这时的课堂看上去不似一般的课堂那么中规中矩,学生也不再是坐得笔直笔挺,表象似乎有些乱。然而,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被调动起来,深层次的探究正式启动,他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得到培养。

二、启迪儿童数学智慧的“问题课堂”

“问题课堂”重在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清・林纾《闽中新乐府》中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4]。数学“问题课堂”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养成教育,重在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氛围,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1.“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不年轻的话题,却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5]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6]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应该包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体验活动、能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实施“四基”教育时,要能真正放手,不能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维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动地交流与辨析,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二:学生动手创作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

反馈交流时,有的孩子用硬币画圆,有的孩子用胶带纸画圆,有的孩子使用圆规画圆,还有的孩子用线来画圆。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他是用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然后沿着边缘画圆的。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并大声嚷嚷:“不可以,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不是圆,我试过。”满是嘀咕声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这名同学接着表述:“因为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不是它的边,零刻度线和它的直的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量角器不是半个圆,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也就不是圆了。”这种自发的辨析,使得学生对圆的意义的初步感知一下子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蒙,还体现在不能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不能把数学学科经验同其他学科经验割裂开来,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解决问题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向孩子们介绍“分船”的数学小故事,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分数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学好数学能够更加聪明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

一般儿童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在素质、能力和天赋,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质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具备不同层次潜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因材施教之说从孔子始一直遵从到如今,然而,在某些时候却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则比较少。“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智慧。

开发儿童数学潜质的主要环节是:(1)课前布置富于创造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关联起来。(2)课堂上,让学生将预习所得反馈交流。在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诊断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学时“逐步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7],也有利于评估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层次。(3)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旧知的复习,也有新知的预习;有从分析到综合的练习,也有应用与同化的迁移;有一般的练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也有基于问题的活动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编写数学小故事、撰写学习数学的心得笔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等),也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作业。(4)评价儿童的学习,既要评r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他们的想法;既要有小伙伴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者的自省。

学生的数学潜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阶梯式的,设计的预习作业、复习作业也应该是阶梯式的,是启发式且少而精的,所有的因素都要形成联结。

3.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指数学教学不是局限于关注课堂上热闹与否的表象,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案例三:比较0.5米和 米的大小(尚未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者给出的预案是:①0.5米是1米的一半, 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0.5米小于 米;②把 米化成小数来比较;③先在数轴上描点,表示0.5米和 米,再比较。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让学生深层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策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两类:①0.5米=5分米, 米=7.5分米[1米=10分米,10÷4=2.5(分米),3个2.5分米是7.5分米],5分米小于7.5分米,所以0.5米小于 米;②0.5= , > ,所以 米>0.5米。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使得儿童从简单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活跃,会将一个微知识“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8]经过多种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内容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三、“问题课堂”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相对于文史哲,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是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的。“问题课堂”充满活力、轻松且能够让学生有着灵敏的求知欲,这恰恰是学习数学的理想状态。“问题课堂”中,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同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乎数学学习,能动的交互模式在学习群体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习关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有了一种归属感。

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都需要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作支撑,都要挖掘新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都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根据这一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维。“问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得以完全释放,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学、想学的数学。在这里,提问、发现、讨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联结,深度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一种需要。

案例四:学会通分后,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心头的困惑:“公分母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吗?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通分时可以做公分母吗?”

该生思维受阻时的迷惘,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绚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9]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细的、有效的加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审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思维习惯逐步地成为常态。

“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10]矫揉与做作,追求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兼容并蓄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舞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美丽的,美就美在W生的生命潜能在这里能够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学生可以进行“智慧的沉思”和“直觉的发现”。[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20.

[3][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M]//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80.

[4]杜丽娅,陈旭远.多维视阈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7.

[5]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2011(05).

[6]金淑红.养成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1(03).

[7][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8][美]Eric Jensen } 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9]蔡宏圣.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12):21-23

[10][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1]白云涛.当代中国青年素质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Students’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Oriented Class

ZHANG Gui-qin

(Yihua No. 1 Primary School, Yizheng 211900, China)

提问的智慧范文第4篇

社会企业概念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提出,90年代末,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开始在成员国中推广这一概念,英国也将这一模式作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向全球推广。现在,社会企业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建立了起来。《大问题》便是媒体行业中最为成功的社会企业。

《大问题》创刊于1991年,它并不是最早的由无家可归者销售的街头报刊,纽约的《街头新闻》(Street News)就早于它。1990年,著名美容品牌美体小铺(Bodyshop)主席罗迪克(Gordon Roddick)前往纽约公干之时,碰到了一名兜售《街头新闻》的小贩。在与小贩的交谈中,罗迪克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移植并发展壮大的成功模式。《街头新闻》在纽约每月发行量约在150000份,《街头新闻》的小贩中不少人也以此为契机走出了回归社会的第一步,其中还有人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新闻记者。然而,《街头新闻》最终在美国无疾而终。罗迪克发现其中的原因在于它仅仅在街头销售,没有从更广更深的社会维度发挥媒体本身的作用。因此,他决定在英国试办一个新型的街头杂志,同时也设法让它成为帮助无家可归者的社会企业。据调查,1990年英国各地方政府认为约有170500例无家可归者,其中仅伦敦一地每天就有约二三千人露宿街头。因此,罗迪克以创办街头杂志的方式关注无家可归者这一社会问题,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然而,他旗下美体小铺的媒体联络部门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发现,通行这一方案困难重重,英国人或许不愿意被街头流浪者兜售,更不用说在伦敦还有强大的报业竞争对手们。罗迪克将此事告诉他的老友伯德(John Bird)。伯德出生于贫民区,有过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涯,最终成长为一名写作者与出版商。两人一拍即合,《大问题》的前景逐渐明晰。它不是一个从属于美体小铺的企业,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将由街头无家可归者销售,杂志获利也将投入解决无家可归者问题。它也不是一家简单的慈善机构,它并不是直接支付现金给无家可归者,而是为他们找到一种以劳动获取报酬,重新返回社会,重回生活正轨的方式。读者也不仅仅是出资帮助无家可归者,他们在出资的同时也可以阅读到一份质量上乘的杂志。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四散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不仅是有效销售途径,也是信息收集的最佳来源。

尽管一开始只有十来名流浪者认可并支持《大问题》,没想到几百份杂志轻轻松松销售一空。杂志的广告语“从街头浮现”(Coming up from the Streets),后来又添加了“帮助无家可归者自助”(Helping the Homeless to help themselves)。正是由于强调这些理念,这本杂志立即受到热心公益人士的支持,其中的不少名人纷纷以提供独家专访,或亲笔撰文等方式在内容上支持这一杂志。尽管1992年时,杂志的核心编辑只有三名成员,但杂志的内容与版式迅速成熟起来,并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1993年6月杂志由月刊增加到一年51期,并推出了苏格兰版、威尔士版等5个地方版。杂志内容包括名人专访、时事新闻以及娱乐新闻,同时还有服务无家可归者的工作、寻人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销售方面,新加入的销售人员可以拿到10本免费杂志,并以一本1镑的价格销售。售出后销售人员就可以用所得的收入以批发价格购买杂志,并以零售价格出售。后来,杂志价格根据市场情况又上调到1.5镑、2镑。

实践证明,《大问题》杂志的确成功地帮助不少无家可归者解决了生计问题,并逐步让生活走回正轨。1997~1998年度,《大问题》杂志以每周发行量280000份跃居时事类杂志发行量榜首,并获得一系列专业奖项。目前,《大问题》拥有销售人员2900人,每周阅读量在670000人次。《大问题》及其创办人所作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1995年6月,伯德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1996年5月被联合国提名为最佳服务奖,2004年,伯德被BBC授予伦敦传奇称号,2008年10月,《大问题》获年度社会企业奖。

针对杂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少新问题,伯德还不时地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及对无家可归者的援助方式进行调整。如有人见销售《大问题》有利可图,自己并非无家可归却也想混迹其中。有些不具备在英国工作权力的非法移民也想跻身其中。《大问题》杂志于是作出明文规定:销售人员必须是无家可归者,并在英国有合法的工作权。由于闹市地区销路良好,热门地带不免出现多个销售人员,甚至销售员为争夺地盘产生矛盾。于是《大问题》杂志又作出规定:每个销售人员都挂牌上岗,在固定的地方销售。同时,每个新加入的销售人员上岗以前都要先熟悉行为准则,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例如,不能卖杂志以外的东西,不能酗酒,不能对行人无礼等等。每个销售人员都必须承诺遵守行为准则。

提问的智慧范文第5篇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

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面试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1、初步印象和最后印象。最初和最后的五分钟是面试中最关键的,在这段时间里决定了你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和临别印象以及主考人是否欣赏你。最初的五分钟内应当主动沟通,离开的时候,要确定你已经被记住了。

2、带多几份简历前往面试,带多几份简历,面试你的人可能不止一个,预先料到这一点并准备好会显得你做事正规、细致。简历是你与雇主沟通的第一步,因此一份精美的简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尤其是简历的封面要精美别致,让精美的简历封面给你带来好运。

3、留心你自己的身体语言,尽量显得精警、有活力、对主考人全神贯注。用眼神交流,在不言之中,你会展现出对对方的兴趣。

4、完整地填妥公司的表格--即使你已经有简历。即使你带了简历来,很多公司都会要求你填一张表。你愿意并且有始有终地填完这张表,会传达出你做事正规、做事善始善终的信息。

5、紧记每次面试的目的都是获聘。你必须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专业能力以获得聘请。面试尾声时,要确保你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和雇主什么时候会做决断。

6、清楚雇主的需要,表现出自己对公司的价值,展现你适应环境的能力。

7、要确保你有适当的技能,知道你的优势。要正规稳重,也要表现你的精力和兴趣。谈些你知道怎么做得十分出色的事情,那是你找下一份工作的关键。

8、将你所有的优势推销出去,其实找工作无疑是在推销自己,营销自己十分重要,包括你的技术资格,一般能力和性格优点,雇主只在乎两点:你的资历凭证、你的个人性格。

9、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没有共同之处,自己比较适合的那类单位有没有聘用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指标。若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那么,至少应有两个条件: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以增加就业几率。

当然大学生也要准守职业道德,加强社会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具有重大意义。要从现在做起,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力戒自由散漫,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探索,力戒消极保守,发扬开拓进取精神;提倡艰苦朴素,勇挑重担,力戒贪图享乐,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养成执着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力戒浮躁不专,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大学生还应当自觉培养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人格境界,为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奉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有失误。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协助去解决,而不应该只做一些求全责备式的评论。特别是在自己无法做到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下属或别人去达到这些要求,很容易使人产生反感。长此以往,这种人在公司没有任何威信而言,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却经常做变更,就会让你的下属或协助员工无从下手。 你做出的承诺,如果无法兑现,会在大家面前失去信用。比如公司员工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而你却非要按时来按时走,一分钟都不愿在公司多呆,这种不良的工作习惯势必会影响你在其他员工心目中的印象。这样的人,公司也不敢委以重任,所以要诚信做人,切忌出尔反尔。

在接受到工作任务之后,应该立即着手行动。很多工作都是多名员工相互协作开展的,由于你一人的迟缓而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进度,会损害到大家的利益。有些时候,某些工作你可能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完成,这是你应该立即通知你的上级,与他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将工作搁置,去等待上级的询问。一个真正称职的员工应该对本职工作内存在的问题向上级提出建议,而不应该只是附和上级的决定。对于管理者,应该有严明的奖惩方式,而不应该做"好好先生",这样做虽然暂时取悦了少数人,却会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