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状况;对策

客家围屋主要是指分布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人聚居之地的民居建筑,其典型代表为闽西的圆形土楼、赣南的围屋、粤东北的围龙屋。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价值。从旅游开发角度而言,围屋资源丰富,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富有特色的围屋在赣南、粤东北星罗棋布,而最集中的闽西永定县有最著名的土楼360座。其次,围屋具备知名度高,可观赏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等特点,在客家旅游开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1.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开发很不充分

客家围屋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开发时间短,开发历史不长,还处于粗放型的低级开发阶段。客家围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蜚声中外,直到1991年永定县才成立旅游局,振成楼楼主林日耕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直到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永定县的土楼旅游才开始真正热起来。直至现在,拥有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称号的龙南,已开发的围屋旅游景点数量依然不多,还没有一条旅游项目很丰富很成型的围屋旅游线路。许多的围屋资源仍“养在深闺无人识”。

2.客家围屋旅游客源开拓不够力

客家旅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全球客家人总数约8000万,海外客家人高达1000多万,主要分布于台港澳、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据永定县旅游局统计,2009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8亿元,2010年1月~2010年5月共接待游客破100万人次,旅游收入7.24亿元,土楼在2010年1月~2010年6月接待游客31.75万人次, 2010年在永定县过夜的旅游人数为34.55万人次,不到全部游客的六分之一。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客家旅游中围屋旅游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游客多为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接待的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40.1﹪,在永定县过夜的游客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比例。2010年,龙岩市接待入境游客仅2.24万人次,位列福建省倒数第二名,与厦门市155万人次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客家旅游中,京沪江浙及海外旅游发达地区的游客为数不多,还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另外一个事实也可以佐证,2008年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并举办了第一届“客家围屋文化节”,提出一个“龙南人游龙南”的口号,而且是政府公务员先行垂范。

3.客家围屋旅游主题不突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

各县市制定旅游规划时,片面追求点多面广,以致主题分散。如永定县的旅游曾提出“一城三组团”,即“客家文化城”、“东部土楼文化旅游组团”、“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北部生态农业旅游组团”,在对外宣传时面面俱到,而没有特别突出“土楼旅游”品牌。各地在产品开发和线路编排上又未做到规模性开发和综合性开发。游客活动只停留于散点的观赏,或看振成楼,或看承启楼,或看遗经楼。尽管每座土楼、围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特点,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如果导游不讲究艺术与技巧,游客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认为客家围屋就那么回事,大同小异。另外,各种民俗节目的表演也流于形式,场面单薄稀疏,游客参与度低,互动娱乐功能不足。

4.客家围屋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资源一旦变为商品,就必然产生许多的利益冲突和纠葛。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为例。永定县1991年成立旅游局,1995年下设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2008年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整个洪坑村作为民俗文化村景点发展旅游,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土楼门票由最初的5元一路涨到现在的90元。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旅游开发的主导者,举措不当引起了许多问题。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洪坑村不得建设新房,已有的水泥洋房也被涂成土黄色,村民的住房要求被严重压制,新的安置选址一拖再拖,竟达十年之久。近年来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不低,也陆续征收了部分田地用以建设票务中心和停车场所,但征地补偿费的标准过低又引起村民的很不信任。旅游开发中,村民对自己的就业、收入又不满意。村民在旅游公司中主要从事清洁、安保工作,无法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许多村民费心尽力无法考取导游资格证,质疑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以致许多妇女非法从事无证导游工作,私设摊点经营商品;而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摊点的设定,不时引起村民与旅游公司的激烈冲突与对抗。旅游公司的门票收入在2008年前从未向村民分红,公司并不主动向村民公开信息,在村民强烈要求并爆发行动后,2009年每个村民分红300元,2010年分红730元。围屋作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旅游开发却引起了许多的不和谐。

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1.加强保护

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大力宣传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村民及各级政府官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避免旅游开发性破坏,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围屋村落的原貌,千万避免诸如贴白瓷砖、铺大草坪一类的都市化商业化笑柄。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许多的围屋有空壳化趋势,没有什么人居住,更容易毁坏,政府要及时征收,定期检查维护。对损毁严重的围屋及时修缮,整旧如旧,无法修复的围屋则原拆原建。对于并非核心重点的围屋,可改建变更为围屋旅馆,外观必须保持原貌,内部则予以现代化宜居性改造,尤其要改善卫生设施,增设新卫生间,厨房及相应的电器设备。

2.精心开发

制定整体综合开发方案,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针对现在各景点门票高涨,游客直呼玩不起的现象,要改变“门票经济”的观念,提倡餐饮酒店、休闲度假等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延长旅游产业链,改进综合服务配套功能,让游客游有所值。要充分利用围屋这个场所,穿插祭祖、庙会、民俗展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既能让游客体验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知识性,也能让游客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感受到旅游的趣味,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既使游客对围屋全貌有充分的感受,又让游客可观、可赏、可品、可参与,全方位体验客家生活,感悟客家文化魅力。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大大增加游客在景点过夜的机率,既体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也体验客家乡村夜景,游客也不会疲于奔波。如此一来,客家围屋旅游的档次、水平就得到了质的提升,旅游收入也成倍增加。

3.加强宣传,积极开拓客源

客家围屋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从战略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客家文化品牌。以围屋为基本,以围屋为切入口,深入挖掘开发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使客家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融合,整体呈现,从而确立自己产品的特异性、差异性,维持客家文化的整体性。既能有效地吸引非客家旅游人群,也能使海内外客家人尽享熟悉之感、亲切之情,内心油然而生返祖归宗、返璞归真之意境,纠结于心头的寻根问祖之情结得以释然,从而成为最稳定的潜在客源市场。客家围屋旅游发展,还要特别重视整合营销传播的战术策略。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和方法,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拍摄电视专题片及《土楼春早》一类的电视剧、利用报刊广告、宣传图片、网络技术、编撰旅游指南、诗词小说、设立客家旅游专列等,频繁地与消费者沟通,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围屋旅游的品牌价值。整合营销传播重视消费者,强调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掌握该区域的人口结构、旅游心理、旅游习性、旅游满意度及媒体传播渠道,建立维持与个别旅游消费者、与众多旅行社的联系,并经过长期的互动,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加强管理,创新机制

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是倡导旅游开发,制定旅游开发战略规划,有效地监管规范旅游企业行为,创造维护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政府鼓励吸引企业来投资开发,或者通过股份转让、股权激励等形式改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公司则鼓励村民以围屋作为资产入股,或者置换收购、租借围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业运作管理,更好地吸引外地旅游开发管理的专业人才,并充分利用当地土导游,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引进知名旅游品牌入驻合作,以扩大宣传,提升形象,以更专业的手法去开展市场推广。

5.重视村民利益,和谐开发

政府发展旅游的根本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既是首要任务,也有重大意义。只有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村民才乐意把自己的围屋作为资源出让,主动参与到围屋旅游开发中来,丰富围屋旅游的内容与文化内涵,如居民家庭的开放、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围屋的主人是村民,旅游公司要真正把村民当做主人,及时主动地与村民沟通,尽可能吸引安排村民在公司就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只有村民安居乐业,才能增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服务意识,才能展现客家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客家山歌唱得更加欢快,民俗表演更有滋味,才能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客家文化韵味,感受到围屋人的纯朴热情。只有和谐的氛围,才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景点才会有好口碑,旅游开发这块蛋糕才能做大,围屋旅游才能做成当地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围屋旅游品牌的树立,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更利于围屋的保护,更利于围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1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1)

旅游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宿迁;旅游开发;对策

0.引言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宿迁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虽然旅游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宿迁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很多旅游资源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宿迁现有的旅游资源,成为宿迁旅游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宿迁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宿迁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备。以洪泽湖、骆马湖为代表,还包括花卉、意杨林、嶂山森林公园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西楚文化旅游资源、泗水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人文旅游资源。

在景区建设方面,目前,宿迁旅游建成了一个3A级旅游景区——乾隆行宫、十个2A级旅游景区,虽然资源类型多样,但品级不突出,很难形成远程吸引力。宿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旅行社建设方面,旅行社有41家,占江苏省的2.6%。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特色旅游商品还处于有待开发状态,尤其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品,在开发方面缺少思路。

2.宿迁旅游开发的条件

2.1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江苏省发现的最早的五万年前人类活动所在地——下草湾文化遗址,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对泗水国王墓进行考古挖掘,其规模超过扬州广陵王陵墓。乾隆行宫重檐斗拱,金碧辉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建筑群。西楚霸王项羽出生地项王故里,建筑古朴,宏伟庄重。

2.2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徐、淮、连的中心地带,处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横穿东西。205国道、京杭大运河、新长铁路穿越境内,市区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

2.3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宿迁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宿迁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淮河等水体资源。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大曲酒在明清时就享有盛名。洋河酒在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光秀美,生态优越

洪泽湖、骆马湖以及古黄河、大运河风光带风景宜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其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25.5%,被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和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

3.宿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对旅游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宿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已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旅游的发展力度还是明显不够。就宿迁旅游在全省的地位来看,无论是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外汇收入,还是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收入,均在全省13个地级市位居倒数第一位,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宿迁旅游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因此,政府对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和旅游投入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3.2旅游市场基础薄弱

宿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尚不成熟,市场吸引力不足。据调查显示,长三角以外的国内大众旅游知道宿迁的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宿迁旅游了。这说明宿迁的旅游还缺少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3.3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

宿迁旅游业因起步较晚,现有旅游产品多以相对较原始的历史文物、红色景点和河湖为主的“一站式”观光型产品,特色参与性项目和生态休闲产品尚未开发,商务、会议旅游、度假产品及其它专项旅游产品尚未起步,尤其缺乏龙头旅游项目,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缺乏支撑,旅游产品体系有待建立。

3.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的六大要素以及信息服务等产业要素中,相对更重视行、住和景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商品、娱乐及信息服务业的开发体系尚未建立。宿迁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接待规模和功能都还需提高。

3.5城市旅游功能较薄弱

目前,宿迁的旅游只是局限在开发宿迁的旅游线路,而这些旅游线路只是单个的个体,未能与周边城市共同整合发展,加强区域的合作力度。因此,宿迁的旅游的区域辐射带动效应较小。城市旅游功能的薄弱进而对宿迁的旅游客流量形成重要影响,使得宿迁旅游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4.宿迁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对宏观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前景,没有政府支持,就没有了发展动力。对于旅游基础薄弱的宿迁,政府可以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有利于扩大宿迁旅游经济的覆盖面,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宿迁真正的经济增长点,让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健康、成熟的发展。

4.2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旅游促销在旅游开发中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应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在宿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行度假也成为一种新的需要。当地人对本地的热爱会体现在经历过良好的出游体验后乐于向别人介绍,这对于旅游促销来说意义重大。另外也可以用组织活动、网络、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促销活动。

4.3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宿迁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秀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根据宿迁具体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例如,宿迁酒文化源远流长,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就名声远播,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酒文化旅游的优势。宿迁还被称为“花木之乡”、“项王故里”、“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和“蚕茧之乡”。相应开发“花卉之旅”、“名人故里之旅”、“生态之旅”等旅游产品。可以根据宿迁的资源优势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定期开展花木展,品酒活动等,将他们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4.4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政府在加大景区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并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旅游业。比如在旅游购物方面,针对宿迁的名酒效益、水产品的资源丰富,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旅游购物点,引导各种资金参与宿迁市旅游购物点的建设。在住宿方面,加强旅游饭店结构调整,对现有宾馆、饭店进行适时更新、改造,提高中低档饭店的比重。

4.5加强区域合作力度

宿迁是一个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旅游优势也不明显,要想发展旅游业,宿迁旅游业应主动走出去,与苏北、苏南等城市积极合作,将宿迁景点融入到其他城市旅游线路中去,协同开发,联合促销,形成四至六条有较高知各度和吸引力的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改进促销方法,提高促销水平,增强客源市场的针对性,走旅游协调开发之路。

5.结语

在宿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不断的增强区域合作力度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努力将宿迁旅游开发做好。

【参考文献】

[1]宿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0-2020)[Z].宿迁市旅游局,2006.

[2]刘沽灵.黑山谷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8(1).

[3]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

旅游开发范文第3篇

1 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意义

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到一半的份额,在众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中,美食旅游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美食旅游才刚刚开始,据中国旅游者消费结构统计显示,餐饮消费只占国内旅游者旅游总消费的17%,占国际旅游者总费用的3%,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发展潜力大需要大力发展和认真研究。

潍坊饮食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潍坊许多特色美食已久赋盛名,如“朝天锅”和“鸡鸭和乐”已被认定人“中华名小吃”和“山东名小吃”。

潍坊开发美食旅游与发展其他形式的旅游能够相得益彰。潍坊当前的旅游产品以比较单一的观光加购物游览形式为主,这已让人们习以为常了,不再有新鲜感了,而美食旅游的开发可以其弥补此缺憾,让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美景,又能品尝到美味,从而丰富了旅游生活。

2 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2.1 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优势

2.1.1 迅速发展的潍坊旅游业为开发美食旅游奠定了基础

“世界风筝都”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旅游业发展迅速,这为美食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1.2 潍坊饮食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潍坊属于齐鲁饮食文化区,潍坊菜点属于鲁菜系,有口味咸鲜、注重刀法,烹饪多样等特点。并且潍坊许多特色美食已久赋盛名,如“朝天锅”和“鸡鸭和乐”已被认定人“中华名小吃”和“山东名小吃”。潍坊的火烧、潍县辣皮、哑巴辣椒、诸城烤肉美食等都颇具特色。

潍坊饮食除了味道独特鲜美,更有文化内涵。齐鲁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于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饮食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潍坊的饮食就是在“和”的理念中突出了其特色。如最具盛名的“朝天锅”、“鸡鸭和乐”都体现了“和”的境界。这些美食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作品,必将成为游客前往品尝的佳肴。

2.1.3 文化底蕴优厚

潍坊在历史上,以“二百只红炉,三千同铁匠,九千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素有“世界风筝都”之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2.2 潍坊美食旅游开发劣势分析

2.2.1 鲁菜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在中国美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菜开始走出四川地区,凭借其多变的口味及麻辣的特色为大家所喜爱,川菜馆相继风靡各地。之后,粤菜开始北上,以其有别于北方菜口的独特南方口味,记得了北方地区顾客的青睐。粤菜和川菜的广泛流传给鲁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抢走客源的同时也压弱了鲁菜的知名度,这将对潍坊开发美食旅游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2.2 美食旅游文化建设滞后缺位

潍坊的美食普遍还停留在满足游客吃喝这一味觉生理需求的低档层面,在市场定位、形象包装、菜品设计、饮食环境等满足游客精神需求方面,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心灵震撼,文化内涵、时尚元素和烹饪体验发展不足或未有谋划。

3 潍坊美食旅游开发的策略

3.1 深入挖掘潍坊美食文化内涵和底蕴

关注文化和创意,打造品牌美食旅游。以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轴,举办美食培训讲座、创办美食论坛、举办烹饪大赛,这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地方美食文化,还能发展美食文化创意。创立潍坊本土的餐饮品牌,有利于饮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申请非物质物化遗产、建设饮食文化博物馆、申请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以及培养传统手艺人才等,可以有效保护地方饮食文化风俗。

3.2 促进潍坊美食旅游与其他旅游结合共进发展

潍坊的美食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其他形式的旅游来带动。比如可以依靠已经相对成熟的观光旅游、会展旅游、民俗旅游以及滨海旅游等旅游形式,逐步展现自身特色,成为其它旅游必不可少的伙伴。这种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完善常规旅游的同时,为美食旅游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形成美食旅游与其他旅游的良性互动。

3.3 开展多种美食旅游形式

以多种美食旅游形式展现给顾客,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各种喜好。

以品尝式美食旅游为开端。这是一种初级、基础层次的美食旅游,潍坊美食旅游在初级开发阶段可借此机会调查研究消费者市场,针对美食者的习惯、口味,在后期开发阶段,开发出相应的美食。

以风情体验式美食旅游为目标。这是一种提高层次甚至是发展层次的美食旅游,潍坊美食旅游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营造一种氛围,使旅游者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小至饮食乐趣,大至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体验。

注重特色美食旅游。特色式美食旅游重在特色两字,可以从美食特色、技法特色两个角度来看。从美食特色上来看,潍坊的特色美食旅游可以将其最具特色的美食进行分类整理,制定出不同特色的美食专线;从技法特色上来看,潍坊美食旅游可充分利用鲁菜技法全面的特点,将形美味香的鲁菜的制作过程展示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切实的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

3.4 联合其他城市推出美食旅游线路

开发美食旅游线, 形成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将美食发源地、 美食原辅材料基地、 美食历史文化、 美食人物、 美食名店等结合, 开发深度美食旅游产品。如将潍坊、烟台、青岛、威海串联起来,把老潍县菜和胶东菜相结合, 将“朝天锅”、“鸡鸭和乐”、“天井海参”等美食与其创始人的传奇故事联系起来, 由点成线, 形成专题美食旅游线。

旅游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1、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 包括乡村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民俗景观和乡村自然环境,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

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各类农村资源(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乡村旅游的开发条件

2.1区域条件

乡村所在的区域位置对于其旅游业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景观一般为非稀缺性资源,以之为载体开发的旅游业,吸引力及辐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对乡村所在区域的周边城市产生吸引力。而那些能吸引远程旅游市场的乡村景观或是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依托景区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或是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保留较多较好的历史建筑的著名古村落。因此,适合开发乡村旅游的农村,必须依托于周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大中城市。分析乡村旅游的区域条件一般可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远近;二是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三是周边城市的消费水平及倾向。

2.2农业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旅游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因此,乡村的农业基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活动具有季节性变化,它的基础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性乡村景观视觉效果、不同的农作物产品以及不同的农事活动。开发乡村旅游,需对所在农村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考察选择,看其是否有利于开发为旅游者体验的农事活动、适合观赏的田园风光、适于携带的农作物产品等。(如赏花、采摘瓜果等适宜于开展为旅游活动项目;而犁地、洒农药等较危险的传统农事活动不宜开发为旅游项目)。

2.3乡村景观质量条件

同样,特别的乡村景观也是吸引游客欣然前往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包括可以是自然景观资源(新鲜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在城市中从来都看不到的各种动植物等),也可以是感官的无形信息(民俗风情、特殊文化、游客对乡村的特殊感情等)。因此,对乡村景观质量的评价,一要考察其自然景观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二要研究其文化内涵、风土民情、历史遗迹等。

2.4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条件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部分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给乡村本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促使人们开始对旅游开发管理者、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寻求到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开发管理者及社区是乡村旅游的直接执行者,具有造景、提供服务、保护自然景观的功能,层次越高的开发管理者及社区越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越利于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综合考察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商业意识、居民素质、政府政策要求等条件。

3、乡村旅游的开发

以温州泽雅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为例,作一一具体分析。泽雅地处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境内风景秀丽,主要有泽雅湖、纸山、五凤、崎云、西山、七瀑涧、金坑峡、高山角等八个主要风景区,全境200余处名胜景点。

3.1开发条件分析

3.1.1区位条件

泽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相距温州市区(鹿城区)42.9公里,不足1小时的路程。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同时,作为省级风景区的泽雅景区已拥有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较好条件。

3.1.2农业基础

泽雅地处亚热带沿海丘陵山地地带,多种多样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为其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经济竹林为主、山地梯田适当发展粮食作物、地域水网经营水产及农副业的农业经济结构。此类农业基础有利于开发组成适合旅游者观赏、体验、参与的旅游产品。

3.1.3景观质量

泽雅自然景观以雄秀葱郁、山水秀美而著称,境内苍山逶迤烟霞飘绕,银溪秀水蜿蜒如带;群峰挺拔气势参天,瀑布如注凝绿碧潭,山庄村落绰绰,青山溪水依依,天然原始韵味无穷,如一幅连绵不绝的典雅水墨山水画卷。叶同仁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就建立在泽雅这秀美的青山绿水及淳朴的民族风情之中,地处省级风景区泽雅湖畔,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势顺坡而下,梯田层叠,竹林成荫,常年流水潺潺、阳光充足,可谓伴水而居,居而有竹,同时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

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品牌的魅力将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融入休闲园中,将其开发成区别于单纯旅游性质的农家乐的健康养生休闲基地,在泽雅这幅典雅水墨山水画中添上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笔。

3.1.4开发管理者

叶同仁药文化健康休闲园由温州百年老字号药业名店――温州市叶同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筹划建设,凭借其优秀的管理能力,百年老品牌的医药文化底蕴,结合泽雅的灵山秀水,为休闲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开发建议

3.2.1旅游开发定位

开发定位是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的基础,一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通过合理的定位来确定其在城市旅游格局中的特征,保证旅游产品的市场生命力。开发的定位包括区位选择、市场定位、产品选择和组合三方面内容:①区位选择:乡村旅游是依托周边城市消费群体的远郊旅游圈,其交通应便于到达,以1日和2日旅游为周期。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与温州市区交通顺畅,具有1―2日旅游行为的时空特征,服务区域以温州城区为主,周边县城为辅。②市场选择:泽雅湖风景区展示的是梯田、竹海及湖面风光,结合叶同仁的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休闲活动,其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为以休闲养生为主的大众市场,开展以草药采摘、中医养生等为主的参与性旅游活动,同时,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店深厚的历史内涵,开展各种传统医药文化活动,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在校学生及各类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教育场所。③产品选择和组合:泽雅湖畔天然的乡村自然景观是漫山的竹海及层叠的梯田,因而根据基地自然条件,在梯田栽植、采摘草药,山地竹海散种野生中药,以让游客参与辨别、采摘。同时,开发各类中医养生项目,对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的旅游产品进行综合性的组合设置。

3.2.2景观意象塑造

景观意象是自然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分辨性的整体性特征,是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景观意象的塑造应强调“自然”、“原真”、“文化”三大特色,具体包括:①保留自然景观背景:自然景观背景是乡村旅游区存在的依托,在区位选择时就强调具有相当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无须太多的设计和改造。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位于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内,应尽可能保留和强化其原赋自然景观的特色,保护山地竹海风光、恢复山地梯田景观。②重塑泽雅山地民居景观:泽雅的山地民居是是体现乡村景观意象最基本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场地“原真”特色的重要载体。发展泽雅的乡村旅游应重塑其山地民居景观意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应采用泽雅民居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景观背景相协调,内部应根据使用功能优化布置,同时结合生态工程技术建成生态建筑;另外,为维护原赋景观资源的特色,新建筑基本在原有建筑基地上设计建造,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③塑造园区文化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中医文化内涵,加强对园区景观的建设,通过景观小品、文化雕刻的设置,使游客既有自然美景的享受,又有中医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场所。

3.2.3加强社区参与

乡村社区参与开发及提供服务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措施。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高层次的开发管理者的管理、组织,加强社区参与,注重对社区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投资,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旅游服务意识,促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维护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使社区农户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中国园林》,2004.06

2、杨国良:观光农园旅游区开发与规划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

旅游开发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