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第1篇

一、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维

首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听音乐、看视频、展课件,发挥学生个性,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自然之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视频,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界乃至自然界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再听录音故事《狼与鹿的故事》,引起学生思维,理解“若无其事”“极不情愿”“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等句子的含义。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身临其境,不仅丰富了见闻,激发了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而且受到了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相机引导、学思结合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和多向发展。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对“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平之花”指的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和平容易被破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用具体事例说明世界并不太平,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参与,

激发他们维护和平的责任感。

三、创设经典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渗透; 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语文学科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互相结合,互相统一。

首先,这种关系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既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又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特点;其次,这种关系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育人的目的;第三,这种关系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领会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要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孤立地讲解字词句篇,也不要脱离语言文字空发议论,而是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思想教育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以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比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喊声》一文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几幅刚发生的战争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然后谈话导入新课:战争使无数人失去家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使无数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亲人,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缔造和平、构建和谐、远离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同学们下面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通过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与课文中中国小男孩一样的思想共鸣。

二、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常言道:字为其人,在写字指导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可把写字规则和为人处世结合起来。比如我在教学生写“十”字时,故意把“│”写的歪歪斜斜,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字写的怎么样?学生都说不好看。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我及时小结:这个“│”多调皮呀!我们可不能像它那样,字要写的工工整整,做人必须堂堂正正。在指导学生写合体字时,让学生明白各部分占位必须恰当,字才会好看,教育同学之间也必须相互谦让,才能和睦共处。通过写字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写字的技能,同时在思想上也得到了熏陶。

三、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在理解语文内容时,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同时要从教材丰富的思想素材中汲取一定的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旗”为教学核心,展开了一条“链”,整合每个教学环节,(找出最感人的句子――了解当时我的处境――找其他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五星红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我”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做法,体会“我”拒绝用五星红旗换救命的面包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最后让学生比较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对比,懂得只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再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换位,让每位同学都扮演小姑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自己会怎么做,结果又会怎样?通过各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用爱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自己也会有好的回报。

四、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作业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思想教育,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成自觉行为。例如我在教完《看电视》一文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平时你家里是怎样看电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怎么做?过一段时间后,再和家长进行反馈,看学生是否说到做到。学完《鲁本的秘密》一文后,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让学生懂得爱母亲,回报母亲。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教材,在把握德育素材的同时,鼓励学生实践,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生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有很多都是选自名著,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课外延伸阅读是必要的。例如我在教完《小抄写员》一文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爱的教育》一书,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亚米契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原则;在教完《再见了,亲人》一文后,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风尚。通过延伸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思想上得到一定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做到“紧扣教材,有机渗透,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双重功能。

参考文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第3篇

一、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营造氛围,优化教学导入

将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语文内容为本,创设模拟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这样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成功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我常常依据教学内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迷人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边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边播放五彩池奇异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五彩池中,使学生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兴趣,并产生主动探求五彩池神奇景象产生原因的欲望。

二、巧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情景画面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远程教育资源中有丰富的识字课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在学“羊”字时,多媒体屏幕上就出示一幅山羊图画,让学生观察山羊那一对弯曲的长角和长长的胡子的画面。然后切换成“羊”字的画面,观察羊的两只角怎样变成两点,胡子怎样变成一竖,书写时不要把一竖竖出头。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如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我便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一些材料,让学生尽情翻阅,领略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祖国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人生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获得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理解语言文本,训练学生说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知壮美的自然景观,体会作者的内心体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经验积累也非常有限,如果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变换适当的方式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像、声音的展示, 加强了事物的外部刺激,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结合语言的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得到清晰、正确的认识。这恰恰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的求知需要,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由于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很难体会一个孩子失去父亲后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可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体会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感受,抒情怀,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五、挖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揣摩;表演;示范;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朗读教学对语感培养很重要。一堂好课应当优化朗读设计,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领悟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置身情境,引导、体味、表达

在情境中训练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颜色、声音、动作所吸引,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音乐背景的渲染,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想,“寻言以明象”,脑海中迅速浮现文字符号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文本心灵沟通,饱含兴趣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而教师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在情境中观察体味、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置身在新奇的情境中,观察、想象、思考、表达,受到情感熏陶,朗读热情久久持续,语感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教师用课件创设秋天的情境,带领学生畅游秋天的田野,欣赏黄叶飘,倾听蟋蟀叫,观察大雁飞。引导想象补白:“黄叶、蟋蟀、大雁,会对大树妈妈、阳台、白云说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边观察边思考,一个学生说:“大树妈妈,感谢您的照顾,明年春天我会来看您。”另一个学生说:“阳台,谢谢你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还有的学生说:“白云,我一定会想你的,保重。”教师抓住时机:“谁能用朗读表达黄叶、蟋蟀、大雁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置身于秋色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边读边想象离别的情景,美滋滋地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二、揣摩比较,丰富个体感悟

朗读是学生不断品味语言,丰富个体感悟的过程。教师要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对于文章中关键词句,挖掘所蕴涵的意义,通过增删移换的手法,对文字进行反复揣摩、比较,凸显文字内在的韵味。“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析义理于精微之蕴”,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领略文章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边读边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到意境的美和语言的美,产生情感共鸣,语感能力得以训练。

例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处精练的语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教师采用比较法呈现“梨树金黄,苹果红红,稻海金色,高粱火红”让学生自由读,思考喜欢哪一句?学生说“喜欢文中的句子,梨树会挂灯笼、高粱会举火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动词后问:“动词‘挂、露、翻、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让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学生在展示读时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韵味。经过揣摩、比较、朗读、品悟语言,丰富个体感悟,学生语感得到培养。

三、角色表演,品味语言内涵

朗读的方式很多,有齐读、引读、轮读、跟读、表演读、赛读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方式指导朗读训练。表演读利用小学生乐于表现的天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艺术化的表演、加工,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内涵,促使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语言能力。

现行教材中很多中低年级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适合角色扮演。像《小蝌蚪找妈妈》《夏夜多美》此类内容有趣,角色对话多的文章,就比较适合角色表演读。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教师可先请学生自由读找出对话,引导抓住两者的神态、语气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充分品味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后,再请学生戴上头饰,用肢体语言边读边演,教师相机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把自己当作陶罐和铁罐,带着自己的情感,演绎两者说话的语气、口吻,读出陶罐的傲慢无礼,铁罐的谦虚而不软弱。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进入角色、品味语言,内化感悟,既激发兴趣,又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

四、示范启发,化解疑点技巧

古人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较低,难以理解文章意思,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教师就应进行范读指导。范读传达教师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与内容产生共鸣,文章的思想意义会更加形象。朗读是“口耳之学”,范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和语气的变化,能化解学生朗读时遇到的疑点、技巧。学生边听边品味、想象,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备课时教师反复读文本,读出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才能用浓烈的感彩感染学生。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出节奏速度、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朗读,对于感情浓厚的文章读出情感变化,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悲痛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爸爸“精通四国语言”和“为和平而倒下”部分,则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读;对于语言优美,感情浓郁,笔调活泼的文章则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气势去读。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技巧,朗读水平也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采取灵动有效的朗读策略,在疑点处示范启发,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奏响朗读教学的精彩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邓有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0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兼顾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将促进迁移的发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使学生达到“课堂上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理想状态,生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的思想应运而生。其中“生活视域”是指以聋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来探索语文教学的视角范畴。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指回归聋生生活实际,引导聋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和理解语文,在体验场域里练习和运用语文,构建真正满足聋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语文学习生活。

二、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要立足于聋生学习语言文字。设计教学要做到:(1)深析学情,科学选择聋生的认知起点;(2)活用教材,恰当处理教学文本;(3)定准目标,激发聋生主体意识;(4)善用方法,注重发展聋生思维;(5)精理思路,弹性设计教学流程。举例谈谈第2点和第3点: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教师设计了 “( )见到这么( )的花,黄莺心里就感到很( ),于是就想( )。”的说句练习。体现了挖掘普校教材的语言亮点,在体验场域里练习语言。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四课时,教师确立了“学习课文2―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为教学目标和重点,引导聋生在多种方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培养聋生主体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聋生真正成为习得语言文字的主体。聋校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1)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如《y的教学》中,设计可爱的卡通人物依依,并图文并茂地营造出“拼音王国寻宝”的学习情境,通过层层闯关将声母y的读写、整体音节认读和与声母y相关的音节认读等内容融入活动,使聋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2)图文结合,促进理解。如教学《斑羚飞渡》时,聋生在理解斑羚如何飞渡的情节时模糊不清。通过初读感悟、勾画关键动词,再运用交互式课件,使聋生直观感受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图文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培养复述能力,加深了情感的体会。(3)引发共情,加深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将“体会、欣赏、共情”与朗读灵活穿插,使聋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总结出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体会小女孩所处现实的残酷。教师以饱满情感,借助读、写、演等多样化的体验,让聋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4)渗透导学,习得方法。如《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着重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两个典型”展开讨论,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领会文本的示范指导,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5)读写并举,提高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让学生在朗读人物描写片断后感悟人物形象,再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仿写自己熟悉人的外貌。教师抓住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机会。(6)顺应认知,锻炼思维。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从抓住关键词语到表演对话,紧密联系文本,再自然过渡到聋生的家庭生活谈感受。在贴近其生活体验与原有认知时,有效激发了聋生的表达愿望。

三、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实现途径

(一)明晰教学任务。首先,依据聋生缺乏口语基础和“依文学语”的特点,客观认识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聋生掌握语文的可能,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转变“以书本为中心”向“以聋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着眼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注重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打通聋生语文的学用通道。

(二)重组教学内容。目前聋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尚在研制,不少聋校选用普校教材。需要以聋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为起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主要原则有:一是遵循规律,保留突出教学特殊性的内容;二是紧跟时代,适当删减聋校教材的内容;三是科学引进,适度增加普校教材的篇目;四是有效优化,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和顺序。如围绕“春天”为中心进行课文选编和材料补充,形成主题教学内容。

(三)营造语言环境。聋校应运用校园软硬资源,积极创设校园生活语言的环境。一是词语标签,如物体、场所、物品和道具名称等;二是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的运用,如校园文化长廊为聋生提供表达心声和展现才艺的小天地;三是营造阅读氛围,建设电子阅览室;四是在教室里开辟“读书角”和“写话角”,“读书角”在于激励学生自发阅读,“写话角”重在展示聋生日常生活用语或优秀习作;五是开设创意沟通板块,如“问题墙”,充实聋生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六是校园常规管理突出文字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语文。

(四)加强实践活动。第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分为三种模式:(1)“读―写”模式。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联系具体生活事件,形成以读写为主的训练模式。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演―说”模式。以课文或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引导聋生借助手语、口语和体态语进行复述,使聋生在动态地阅读过程中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发散思维。(3)“问题探究”模式。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也可以选取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题设计。结合互动游戏或模拟情景,整合语文技能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第二,开设课余实践活动,如借助语文趣味竞赛来培养兴趣和语用能力,加强聋生与亲友的书面交流,鼓励聋生与他人借助书信与之联谊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不等于生活,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的根基。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聋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帮助聋生有效地形成语言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自如沟通,以阳光心态拥抱生活。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33。)

参考文献:

[1]张宝萍.实施课堂生活化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研究[J].成才之路,2016,(1).

[2]陈建军.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3]屠超霞.试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5,(8).

[4]王思军.聋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分析及提高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1.

[5]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