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朗读评价 实践 学生 教师
语文朗读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价,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朗读,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文语感,并通过长期的朗读评价活动,形成愿意读、乐于读、会读等语文朗读水平。
一、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朗读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语文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很多教师也没有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指导,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较差。
(一) 忽视语文朗读的作用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课文教导和基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朗读指导,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较差[1]。实际上,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教师忽视语文朗读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语文语感较差,语文思维较弱等问题,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二) 缺乏语文朗读的兴趣
应试教育下,很多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较差,认为朗读没有用,而且即便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是随意朗读,缺乏朗读的色彩[2]。语文朗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关键性环节,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加强小学生对朗读活动的重视。
(三) 缺乏朗读规范的要求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语文朗读过于形式化等问题,虽然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训练,却没有在实际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小学生对语文朗读技巧的掌握能力较差[3]。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技巧进行指导,规范学生的朗读速度、声音、语调等内容,真正发挥语文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评价的措施
朗读评价是提升学生朗读规范的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真正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 朗读中的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朗读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式,走到小学生的身边,作为他们的朋友和引导者进行朗读评价。在学生朗读过后,不能仅仅通过“好”或者“不好”进行评价,要注重细致化、针对性的评价,具体指出哪一部分感情运用很到位,而哪一部分停顿不是特别好,应该怎样停顿等评价方式。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大海睡了》这篇内容的朗读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完成后,可以对具体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比如“风儿”、“轻轻的”等词汇要轻松朗读;“风儿/不闹了”等处要注意停顿等等。
(二) 朗读中的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朗读评价。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你若不真诚严肃,全神贯注,休想用声音来表达诗,也休想领会诗。”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自我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布置课后朗读作业为主、第二天进行朗读评比为辅的方式,利用孩子的“好胜”和上进心理来检查他们自学、自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自我评价的目的。
(三) 朗读中的相互评价
在语文朗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同桌间互相评价、小组间互相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创建一个轻松、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指导小学生《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朗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间的朗读相互评价,学生要根据教师平常的朗读要求进行仔细的倾听和分析,教师也要融入到学生中进行辅助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夜、静悄悄的”等语句的情感朗读。
三、结束语
在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以朋友和引导者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朗读的意义,并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和朗读指导,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水平和语文语感,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尤培梅.展开情感翅膀 遨游朗读天空――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3):143-145.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导语 朗读 翻译 背诵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瑶族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学生陋见寡闻。如何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教好文言文?
一、巧设导语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学习起来,学生感到有些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学生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乐此不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点击学生心灵,必须要巧设导语。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设计了两种导语: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酸,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巧设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既对坡产生敬佩之情,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所以有人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朗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孩子的普a通话水平都比较低,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纠正文言,如斜(xié)在恭城话里读(xiá)等。同时,还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重视翻译
初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般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显然,这个句子意思不明确,像是缺少什么一样,因此不通顺,读着也拗口。所以我就把它所缺少的东西补好、补齐。使句子说成:“(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四、 合作探究
(一)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更重要的是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文体(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这时,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我引导学生认真看看注释,学生一目了然:“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二)既整体把握,又局部细研
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这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的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致,是实实在在的“触景生情”之言 。
(三)学习文言文的精巧构思
如《小石潭记》: 从构思看,它条理分明,脉络清楚。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作者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始终抓住一个“清”字。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五、背诵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靠平时的积累。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即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积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而我却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字词,一定要弄懂词的四个方面: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面,才能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老师在教学中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由于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认真做好如上几点,所以,尽管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瑶族地区,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教学质量也有蒸蒸日上的势头。
【参考文献】
[1]教师. 海南出版社,2011(6).
关键词 培养语感 提高审美 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学习中朗读是很难的,因为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我们农村学生更应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更离不开朗读的训练,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农村学生在普通话方面本来就弱一点,不读出来,就发现不了问题。然后,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我们农村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为润,壹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设宴的快乐。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与民同乐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中,让学生体味作者快乐后的崇高的爱民情怀。学生对作者崇高情怀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初中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学生平日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是局限的,很多同学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常在公众场合表现出不自信、胆怯等特征。通过朗读,可以加强同学的语言能力的锻炼,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希望我的这一点小小的见解能够对我们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一、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学习时就再也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获取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因此,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巧妙设置情境。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精当的解说,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学生大都表现得热情高涨,这时老师顺势出示课题《岳阳楼记》,并鼓励大家一同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好的景象。这样,在课堂一开始就尽量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
二、注重朗读训炼,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让学生做到:眼看、口诵、耳听、手写、心想。并注意朗读的层次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请学生读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有关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体等,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极其有用。其次,请学生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如教《陈涉世家》时,要求学生对长句必须正确掌握停顿,如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样有停顿的朗读,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并且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划出生字、生词,不懂的字注上音,并对照下文注释,想想句子的大意是什么,先让学生自言自语说,再对其他同学说,疏通课文的大意。再次,读文言文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后,对重点实词、虚词、句子要多加朗读,体味其义。如教《爱莲说》一文时,对重点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反复诵读,并告诉学生这组是特殊句式,要翻译成判断句,学生就熟记于心了。正是这样,每次朗读都达到不同的要求,又培养了语感。可见,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朗读确实是学习高效的金钥匙。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如果自己一味平铺直叙地去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往往感到很疲劳,索然无味,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重点处设疑,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功效。“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设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寻根究底,开启他们的心智。如教《小石潭记》一文时,主要设计两个主要问题:①作者主要描写了小石潭和周围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②作者游览小石潭时,心情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句子能看出?并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看谁踊跃发言,看谁回答准确,学生一下子投入到课文中去,在书上圈画,做旁批,去自由发现,学得津津有味,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属于我。学生思考后会积极和同学交流,学生回答时,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回答精彩处,教师及时给以鼓励,甚至掌声。这样设疑,能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很有成功感,而且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不知不觉中课文重点就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锤炼了学生的口才,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抓住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独特的作用。何况中考默写的文言文句子占有很大的成分。首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文质兼美的名篇、名段、名句的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树立信心。告诉学生为了能提高作文能力,提高考试水平,必须背诵这些名句。又告诉大家人人有背诵的天赋,这样同学们坚定了信心,教师做示范背诵,同学们一鼓作气,很乐意迎难而上了。其次,进行课堂试背,让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教会学生抓住要领进行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故曰……战必胜矣”一段,可以利用前三句成排比,接着两组骈句,最后是散句的特点去背诵,这样掌握了背诵要领就事半功倍了。最后,要抓住时机,强化训练。在课堂试背的基础上,如果在课外不抓住时机进行复习巩固,就会遗忘,就会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教师更要不断督促学生及时背诵课文,进行强化训练,巩固背诵成果。正是因为背诵时学生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背诵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文中名句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学生写作时思路就会豁然开朗,考试时就能默写自如了。
五、综合比较,及时交流评价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还要注意比较归类,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词类活用的词,如“得而腊之以为饵”中的“腊”,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把肉晾干”;“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意思是“使……活”。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复习。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个格加强记忆。这样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归纳的知识及时和同学交流,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并用真诚的激励性的语言打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教学氛围其乐融融,教师体会到的是学生飞扬的个性,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模式
初中文言文教学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简析――练习、复习、检测。这样的课堂模式常把重心放在“疏通词句、翻译全文”和“练习、复习、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它强调了三个“中心意识”:第一,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第二,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第三,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积累。应该说,这种课堂模式有它可取之处,以不变应万变,“练习、复习、检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但同时,作为教师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老师讲得是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模式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在学生眼里,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死了,没意思。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模式忽视了:第一,课程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应该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第二,“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常见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模式不可取。那么,什么方式的文言文教学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呢?以下就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三、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五、积累迁移。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