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虎字的寓意好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虎”学 内涵 汉英互译
1.汉语中“虎”学的内涵
虎文化是中国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将“虎”这一概念揉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褒贬两个方面。从褒义方面说,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从贬义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1.1“虎”的褒义色彩
1.1.1“虎”多用于比喻人的勇猛、威武。
我国古时战事频繁,出现了许多词语形容将领驰骋沙场时的威猛气势。比如用“虎将”比喻勇将、勇猛的人;“虎威”比喻武将的威风;“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比喻勇猛的军队;“虎贲”指勇士、武士,如:“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书・牧誓序》。
现在我们也常用带“虎”字的词语,形容人的生机活力、矫健威猛。“虎生生”形容威武而有生气,如:“他看着这群虎生生的新工人,感到十分高兴。”“虎气”形容有气势,如:“小伙子方脸大眼,瞧着挺虎气。”
1.1.2“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其特殊地位,中国人对龙始终抱有尊敬、崇拜的心态,汉语中“虎”和“龙”搭配的词语,用来表示刚强、有胆魄、有生气和活力,代表那些才能优异、杰出非凡的人。例如: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壮勇的姿态,如:“这群小伙子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一般。”
“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如:“工地上龙腾虎跃,热气腾腾。”
“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
1.1.3“虎”有时用来表示人的体形、身材与姿态的魁梧、健壮。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体格健壮。如:“只见里面有两个少年大汉迎了出来,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清・李汝珍《镜花缘》
“虎势”:形容健壮。如:“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长得真虎势。”
“虎头虎脑”:形容浑厚雄健之貌。如:“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老舍《赵子曰》
1.1.4形容开头造大的声势。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如:“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著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元曲选・李逵负荆》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1.1.5形容小孩健壮、活泼可爱。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灵手巧的老人们还是给孩子们缝制虎头帽、虎头鞋、虎形枕,包括给孩子起名,也偏爱“虎妞”、“小虎子”之类,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他们长得个个像小老虎一样结实。
1.2“虎”的贬义色彩
1.2.1“虎”字有“危险、贪婪、凶残”之意。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文言文中,不乏“虎”这一形象。如:“苛政猛于虎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或问酷吏。曰:‘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均喻指虎残酷、凶暴的本性。“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易・颐》,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1.2.2由于“虎”和“狼”有着“凶狠残暴、贪得无厌”的相似习性,因而两者搭配更进一步彰显其程度之深。
“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如:“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如狼似虎”:比喻非常凶暴残忍。如:“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尉缭子・武议》
1.2.3用“虎口、虎穴”等比喻“危险的境地”。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大难,侥幸保全下来的性命。如:“况我本是虎口余生,诸事久已看破。”――清・李汝珍《镜花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危险的境地。如:“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
1.2.4“虎”还被用来比喻“恶人、坏事或恶势力”。
“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1.2.5形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我们也常用“虎起脸”指露出凶相;“虎”指吓唬,恐吓;“虎唬”指威吓;“虎吓”指吓唬。
2.西方“虎”学的涵义
在崇拜狮子与鹰的西方人眼里,老虎并不是最威严的王者,而是代表一种同样强大但更神秘的力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看来,“虎”蕴含东方的异国情调,华丽妖艳,精力旺盛,桀骜不驯,像魔法一样难以捉摸,同时也能激起雄性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虎”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般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状的恐怖。18世纪英国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参观伦敦塔动物园后写下《老虎》一诗,它或许就是对西方视角下老虎形象的完美诠释,两百多年来传诵不衰。诗中把老虎既匀称又望而生畏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竭尽全力描摹深夜莽丛中火焰似烧红的老虎,赞叹它的雄厚与威力,赞叹造化的伟力。
The Tiger 老 虎
By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郭沫若译)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燃烧着煌煌的火光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节选)
3.英汉互译中“虎”学的处理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tiger”一词的释义为“large Asian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with a yellow-brown coat with black stripes”,延伸义为“fierce,energetic,or formidable person”,强悍的人、劲头十足的人;勇士。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含义与东方的“虎”学意义相近。然而,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还是要从其文化根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及时变通,做到形神兼备。
在英汉“虎”学互译时,译者要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方法。翻译时要善于分析两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生动地生成译文,使目的语读者有着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理解感受。
3.1采用直译法
对于能够采用直译的词语,译者应尽量选择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味道,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更强。如:“纸老虎”可逐字直译为“a paper tiger”,由于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国家,“纸”都会被认同为有着易碎易裂、不强韧、不持久的特性。因而虽然称其为“老虎”,却是纸做的,其引申义也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直译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并不会产生任何歧义,通顺易懂。英译后,既保留了源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3.2采用意译法
然而,很多谚语若是只采用直译很难做到形神兼备。所以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谚语中的内涵、寓意,还需要采用意译,甚至添加说明解释的方法。如“母老虎”一词是极具汉语文化特色的词,指的是语言气势汹汹、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女性,要是简单生硬地译为“the female tiger”,不免会让西方人感到理解困难,毕竟他们没有东方的语言环境和生活背景。所以应译成“lioness at home”,这样就更为地道,也容易让西方人接受。
由于汉语特定的文化习俗,长时间使用后形成特定的习惯说法,为了用英语表达同样特定的文化内容,必须译成在英语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语言,所以使用了其它动物词汇。这类词汇错位的翻译十分常用:诸如“虎”、“龙”等动物在西方的地位并不如同东方,甚至南辕北辙。这样,在互译的时候我们就要格外留意。“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帝王的象征,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对龙顶礼膜拜;而“龙”在西方却被认为是邪恶的,龙在基督教、犹太教中被认为是恶魔的象征,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文报刊将“亚洲四小龙”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非“Asian four dragons”。这样一来,东方人心中的“龙”,与西方人所说的“tiger”就同有“强劲、雄起”之意了。再比如,汉语中的“虎”在英语中常用 “lion”表示,而非“tiger”,这与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西方的百兽之王是狮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国旗是以狮子为图案,代表着勇敢和庄严;出产的动画片《狮子王》以狮子作为塑造对象,却并没有“虎王”一说;埃及金字塔也是狮身人面像;还曾将中国形容为“东方睡狮”……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一系列“狮假虎威”的语言用法:“拦路虎”译为“a lion in the way/path”;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语中对应语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狮子)另外,虎狼一家,有时也会将“虎”译为“wolf”,例如:“狼吞虎咽”(wolf down);“骑虎难下”(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在英译汉时,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例如“work like a tiger”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生龙活虎地干活”,这样就足以表达它要传达的意思。而英语有关“狮子”的习语译成汉语时也常用“虎”来代替,如: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另外,an American tiger译为“美洲豹”,并非“美洲虎”。
因而,翻译时我们应根据需要,将源语中的“虎”语或删除,或补充,或用相对等的词汇充分表达出来。由于翻译手法的灵活性,并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翻译手法。对于同一条词语,只要能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就既可采用直译,又可采用意译,或者二者结合。
4.结语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掌握各民族词语的不同文化背景、深层含义及其差异所在,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起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韩作黎.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孙艳.论英汉名词性动物隐喻的文化异同及翻译[J].时代教育,2008,(4).
关键词: 空缺 原因 翻译
英语和汉语反映不同的文化,即各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民俗、宗教、传统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等;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是文化的反映,也自成独立的系统。“英汉各自的文化不同,自然影响词语意义的对应”。英语和汉语在词义上有完全对应的情况,更有词义不完全对应和词汇彼此空缺的现象。理论家EO・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一种“空白”(лакуна)理论,“所谓‘空白’是指源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1]。空缺或空白都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本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词汇空缺的翻译。
1.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2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词汇空缺
在我国古代畜牧社会,关于马、牛、羊的词特别丰富。许慎的《说文解字》马部里有20多个词,如白身黑鬣的马叫“骆”、黄色有白斑的马叫“骠”、深黑色马叫“骊”、黑鬣黑尾的马叫“骝”、苍黑杂毛的马叫“骓”、青白杂毛的马叫“骢”等等。[2]相比之下,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自古以来海洋业发达,有关渔业船只的词汇众多,但有关马的词语却不如汉语那样繁多。
landing一词汉语中缺乏现成的相应表达。目前较流行的译名是:楼梯平台。landing一词还难在其歧义:a.the level space or passage at the top of a set of stairs between two sets of stairs;b.a level space between two sets of stairs.“楼梯平台”的译名无疑体现歧义,寓意亦失之含混。《远东英汉大词典》为landing一词作了注脚式的说明:楼梯顶楼的走廊;楼梯阶梯间的驻脚台。
1.2社会习俗的不同造成的词汇空缺
“吃过了吗?”这一常用语积淀于漫长而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形成于广泛而又温饱难求的黎明百姓。在我国吃饭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都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一个热点。渐渐地,“吃过了吗?”演变成一种套话,渐渐地,“吃过了吗?”离开了它的本义,而转向一种招呼,一种问候,一种姿态。但是,这种招呼、问候、姿态在英语中却没有,形成了一种空缺。
1.3不同而造成的词汇空缺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曾一度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宗教已经不只是一种信仰,而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sheep一词,在西方国家常指“信徒;教友;教区居民”,推演下去,a stray sheep即宗教意义上的sinner(罪人,迷途之人)。这在汉语中就形成了词汇空白。
1.4词义联想和文化意向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词义联想和文化意向的差异实际上也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它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感情,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据说,在远古时候,没有狗的存在,人类祖先通常把捕猎回来的小狼崽饲养起来,通过不断的驯养就变成了今天的狗。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异,东西方人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别,这是因为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本[3]。在汉语中狗多带贬义,因为它在汉民族的心目中形象不佳,所以多用来表示否定、贬斥、讨厌、低下等情感。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1)(诅咒、骂人语)令人讨厌,如:狗地主、汉奸走狗、落水狗、狗头军师、狗胆包天;(2)凶残、凶恶,如:狗急跳墙、狗咬狗、狼心狗肺;(3)龌龊、肮脏、污秽,如:狗屁、狗屎堆、狗嘴吐不出象牙;(4)虚假、伪劣,如:狗皮膏药、挂羊头卖狗肉;(5)势利、目光短浅,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6)惹是生非,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西方人发现经过驯养的狗不仅能帮忙狩猎,还能对主人忠于职守,所以他们对狗怀有特殊的好感,在他们的民族传统观念中,狗甚至还是“人的挚友”。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英语里有些家畜动物及其肉的单词是不同源的,因为当时的日尔曼贵族与当时的英国佃农富贵有别、食物不同。在英语里牛是cattle,牛肉是beef;羊是sheep;羊肉是mutton;猪是pig;猪肉是pork;狗是dog,就没有狗肉这一对应词,由此可见狗在西方民族中的地位。因为西方人一般不吃狗肉,如果有人对他们大谈狗肉如何好吃,他们会目瞪口呆,甚至会发出严正抗议。英国人有养狗的习惯,对狗一般有好感,所以,多数带“狗”的习语通常不带贬义,用其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sick as a dog(病得很厉害)。
2.词汇空缺的翻译
2.1音译法
有一些外来词译成汉语后仍然保留原有的读音,如:sofa沙发,salad沙拉,gene基因,Aids艾滋病。
2.2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表达同样的效果。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
英语的某些汉语借词也是采用直译法,如:纸老虎paper tiger,丢脸lose face。
2.3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英汉词汇空缺上我们较多地采取意译法。如:狗头军师inept advisor,villainous advisor,狗腿子lackey,henchman,spaniel
同样的汉语的“吃”的社会习俗的不同造成许多在英语中形成词汇空缺的表达。如:“吃闲饭”lead a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得开”be a favorite of,“吃不准”be not sure。
2.4增词译法
所谓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和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对等起来。在英汉的词汇空缺的翻译中,增词译法也是常见的方法。[4]如:
Those were the 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like Aaron’s rod,with flowers.”后来就是这些词把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就像《圣经》上说的“亚伦的仗开了花”一样。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通过增加词语提供了背景知识也表达了原文的内涵意义,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2.5加注法
上文介绍了多种情况造成了英汉词汇空缺,在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加注的方法,使译文与原文对等,并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接受。如:
大门上挂了白布球,新贴的厅联都用白纸糊了,合城伸衿都来吊唁。(《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册第54页)
Balls of white cloth were hung over the front gate,and the new scrolls in the halls were pasted over with white paper.All the local gentry came to offer their condolences.(The Scholars,Chap.4,P40)Notes:White used to be the colour used in Mourning in China.
(2)汤知县……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册第63页)
Magistrate Tang...praised FanChin’s essay and asked,“Why did you not sit for the higher examination?”“My mother has died,”FanChin explained,“and I am in mourning.”(The Scholars,Chap,4,p.48)Notes:For three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either parent a man had to observe mourning.During this period an official must retire from office,and a scholar could not take examinations.
译文(1)大门上挂白布球是表示这家死了人,另外在灵堂上还有挂白幛的习俗。英美人则无此习俗。
译文(2)中范进因其母亡故而不能参加会试,在英美国家也无此制度。因此,为了帮助英美读者理解,译文采取加注法作解释说明。
词汇的空缺现象,不可小视。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兴趣,磨练语言的敏感性。同样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也能提高我们的语言分析能力。本文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和他们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这一现象又往往造成翻译的困难。好的译文应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贴近原文并不是指拘泥于原文语言逐词硬译,而是指能表达出来原文蕴含的信息量,表达出原文的文化意义、修辞风格和神韵。为此目的可采取不同的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对不同译法进行比较,以定取舍。
参考文献:
[1]王秉钦.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