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烽火连三月全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2、《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还须了解下面几个问题:
其一,忌“孤平”。在“乙”型律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都必须是平声。否则,将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谓之“犯孤平”。孤平是格律诗之忌。
其二,拗与救。近体诗违反平仄格律(不包括可平可仄的用字)的叫做“拗”。出现拗句,改换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上的其他字的平仄而予以补救谓之“救”,一般是有拗必救。例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一句,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转”字拗,则“苍”字救,这是本句自救。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平仄格式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由于诗意的需要,在出句的第四字用了一个仄声字“不”,拗了,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吹”,以资补救,这是对句相救。
其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七律而言,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谨分明;就五律而言,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是,有的律句一三五不能不论,如“犯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或“三平调”(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都是不允许的。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都必须“论”。二、四、六字也允许不“分明”,例如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个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陆游《夜泊水村》中“记取江湖泊船处”一句就是这样处理的:第六字“船”,拗,不“分明”了,故救之以“泊”字。至此,可以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中哪些地方平仄不能违反(不加任何符号),哪些地方平仄可以任意(文字下加·号),哪些地方的平仄可以有条件地变更(文字下加号)列在下面: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诗歌赏析首要从字词入手
中国诗歌历来有炼字的传统。唐朝诗人卢延让在其《苦吟》中写道:“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这说明,古人诗词特重锤炼词句,更有“推敲”之美谈流传于世。这也说明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画龙点睛”的字词,是掌握整首诗歌艺术奥秘的钥匙。所以,在日常的诗歌教学和考试复习中,应该对此加以特别重视。比如,2012年某省高考语文试卷,就出了一题给学生专门分析字词。该题为元代曹伯启所作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其中问题为: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可见,对某个重要字词的分析,是诗歌赏析中的关键点。这首诗中,“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因为这首诗的整个氛围,也就集中在这个“空”字上面了。这是从整个诗歌的氛围、意境来考察某个词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字词,在诗歌中都是为着整个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张力而服务的。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要义,是对全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并以此为突破口,理解整个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由字到句的分析,要抓住关键联
我们经常对很多诗歌都是能脱口而出其经典名句,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名句构成了该诗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比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不胜枚举。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从字词的理解上升到整个诗歌的理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环节就是对关键联的赏析。而这同时也是高考的一种考试方式。
分析字词关键在于结合整首诗歌的氛围来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这是诗歌赏析中最重要的方法。再如,某省考题是赵执信的《秋暮吟望》:“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要求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这也印证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并且,必须从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维度去探讨诗人的感彩,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也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三、把握意象构筑的景象、情感和思想世界,领会诗人的写作情绪和意义表达,这是整体上赏析诗歌的关键
赏析诗歌从字词入手,过渡到句子的领会和理解,但最后的关键,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而高考也对此有要求,一般都是在要分析全诗的意境、作者的心境等等,也就是说,要从意象世界落实到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呢?关键还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由上文《秋暮吟望》这首诗的考点来看,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作者的心境,就在于说明,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领会作者在整个诗歌里面的意象所表达的独特情绪和意义。而《秋暮吟望》这首诗,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所以才会使用那些意象来构筑整个的诗歌意境。这是诗歌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这首诗。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恰当的用典,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意与境浑,心与物共,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镜,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开元元年他才两岁,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过了的豪爽生活,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诗人借景抒情,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塑造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风超迈道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诗歌的意境开阔_深远,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如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腾直泻,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眷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满端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适时而来,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晚年惟好静”,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诗人描写了一个静谧的月夜之境,写出了江水的清明,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寂静幽独时的孤独寂寞。诗人采用一动一静的对比写法,抓住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的空旷寂寥,耐人寻味。其他此类作品散见于零星的章句之间,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开元镜,风帘自上钩”(《月》),描写月夜的绮丽景色;“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夜》),描写诗人独处秋夜凄凉之空山,表达诗人恬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