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答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考生物;答题能力;准确率
每年的高考命题,都体现“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特点。但是高考中准确答案的填写仍是很多学生无法拿捏的。笔者通过分析这几年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解释理由或说明原因,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的生物问答题,给学生一些建议。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复习阶段的核心内容。无论现在考题的难度有多大,还是要用到课本上讲的知识答题,甚至有时答案就是课本上的原话。
如2014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29题:
(1)略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该题最后一空就是按照课本写出细胞核的功能,分值4分。真正能答对、答全,拿满4分的考生并不多。因此,如果基础知识不能掌握,不管是容易题还是难题,学生都会毫无办法,所以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是答题的关键。只有牢固记忆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那么如何能够记住这些语句繁琐的课本原话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联系相关题目对其巧记,同时还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地看教材一章或一节的内容,重点语句重点看,然后每隔几天回过头来把前一段看过的再看一遍,将“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
二、先因后果,注重逻辑
很多考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口述某个生物现象出现的原因时,嗦嗦讲一大堆,基本能解释清楚。一旦要用文字表述出来时,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明明知道意思,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导致考试时失分。同时,从历年考试分值分配来看,这种文字表述较长的题分值往往比较高,基本都在2分或2分以上。很多考生对此十分沮丧。如何学会用比较精炼的文字来准确表达我们的答案呢?我们先以2013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的32题为例,分析一下标准答案的特点。
32题: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根据上述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略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 。
该题总体来说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得分率也比较好,失分基本是在最后一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空的标准答案:“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总共两句话,前半句话基本是在重复题目给出的条件“出现分层现象”,后半句话则阐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提供场所和食物”。这样一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采用一种“条件”+“原因”的组合形式能较好地回答出解释原因类型的正确答案。我们再用这种组合形式来回答2014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的30题。
30题: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略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略
该题第二小题就是根据现象,解释原因。我们首先说一下出现该现象的条件“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再说出原因“需要丰富的土壤资源,而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土壤,光裸的岩石上却没有”。这样一合并,就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答案了。再对比一下标准答案,“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基本相同,那么这一小题的4分就拿到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再运用合适的解题技巧,能在时间紧迫的理综考试中有效提高得分率。字多不可靠,准确才重要!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答题 基本要领 解答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定性的知识多,在课本安排的练习题中,问答题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理、分析能力和书面文字叙述、总结能力。这类习题大多是针对生活实际中某个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有关物理定律,以“为什么,是什么”、“试说明,请解释”等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回答。对初中学生来说,解问答题,尤为困难,往往不能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文字表达物理含义和实质,常常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学生对此产生了畏难情绪。造成这种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改变这种困难局面的有心人,要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使之逐步掌握解这类习题的要领和思路,最后达到练有所成,得心应手。
1.解问答题的一般思路
1.1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
例1: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的时候,船是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为什么?
解答方法:题中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是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经分析,找出的已知条件是同一物体,漂浮在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船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
1.2 找出理论根据:就是抓住已知条件与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在上例中,可清楚地知道,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是F浮=G,二力平衡。
1.4 复查答案:解答完毕后再复查自己的推理表达是否正确,有无片面之处,语言是否做到精炼,条理清晰,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解答规律的规范化和技巧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常见的问答题型及其相关的解法
2.1 概念问答题:指某些需要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例3:功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直接叙述法。这类题比较简单。
2.2 因果关系题:针对题目中表述的物理现象,正确选择一个物理观点,直接把这个问题叙述出来。
例4:水壶里装满冷水,在炉子上加热,水会从壶里溢出来,为什么?
例5:在寒冷的冬天常发现保温瓶上的小木塞盖好后被顶起,这是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由因导果法。如例4,因为冷水受热会膨胀,使水的体积增大,当水的体积大于壶的容积时,水就会从壶里溢出来。
2.3 过程说明题:指对一些装置仪器组成的物理线路或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例7:简述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盐水的密度的操作步骤。
解答方法:采用程序归纳法。说明工作过程必须知道物理原理,工作过程服从什么物理规律。如例6,水面上涨,浮子随着升至开关触点控制电路接通电磁继电器工作衔铁被吸下使工作电路通路红灯亮(报警)。
2.4 现象解释题: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例8:白炽灯丝断了再搭接上,通电时更亮,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例9:铁路的钢轨为什么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2.5 辨析说理题:区分相近而又不同的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理解.像蒸发现象与沸腾现象,重力与压力的概念,效率与功率的物理意义等。
例10:两个阻值不等的导体,把它们接在同一电路中,当电流通过电阻大的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一定多,对吗?
例11:利用动力臂较短的杠杆可以省距离;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是又省距离又省力,从而可以省功,这种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遇到这类问题,思考要周密,找出不同条件下遵从的物理规律,进而辨析说明。如例10,当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串联在电路中时,因为电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在单位时间内电流通过的产生的热量多;如果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因为它们两端的电压保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小,单位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少。所以,原题说法不对。
2.6 现象原理题:这种题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回答某种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需要说清“为什么”。这类题最常见,也是学生难以正确回答的。
例12: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炉内,而是停在炉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炉内,这是为什么?
例13:把正在熔解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否继续熔解?为什么?
一、解问答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
例1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的时候,船是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为什么?
解答方法题中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是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经分析,找出的已知条件是同一物体,漂浮在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船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
2.找出理论根据就是抓住已知条件与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在上例中,可清楚地知道,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是F浮=G,二力平衡.
3.做推理表述根据物理现象和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充分揭示理论根据与所要回答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条理进行推理表述.如,由于船在行驶中自重不变,又由于它是漂浮在液面上,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二力平衡,可得ρ河gV排1=G=ρ海gV排2,即ρ河V排1=ρ海V排2,因为ρ河<ρ海,所以V排1>V排2.当船从河里驶向海里的时候,要上浮一些.
4.复查答案解答完毕后再复查自己的推理表达是否正确,有无片面之处,语言是否做到精炼,条理清晰,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解答规律的规范化和技巧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常见的问答题型及其相关的解法
1.概念问答题指某些需要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例3功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直接叙述法.这类题比较简单.
2.因果关系题针对题目中表述的物理现象,正确选择一个物理观点,直接把这个问题叙述出来.
例4水壶里装满冷水,在炉子上加热,水会从壶里溢出来,为什么?
例5在寒冷的冬天常发现保温瓶上的小木塞盖好后被顶起,这是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由因导果法.如例4,因为冷水受热会膨胀,使水的体积增大,当水的体积大于壶的容积时,水就会从壶里溢出来.
3.过程说明题指对一些装置仪器组成的物理线路或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例6根据防汛的报警器的原理线路图,试说明它的工作过程(图略).
例7简述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盐水的密度的操作步骤.
解答方法采用程序归纳法.说明工作过程必须知道物理原理,工作过程服从什么物理规律.如例6,水面上涨,浮子随着升至开关触点控制电路接通电磁继电器工作衔铁被吸下使工作电路通路红灯亮(报警).
4.现象解释题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例8白炽灯丝断了再搭接上,通电时更亮,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例9铁路的钢轨为什么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解答方法采用公式分析法,先要找出与题中物理现象有关的公式,然后根据题给条件分析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释.如例8,根据P=(U2/R),当U一定时,P与R成反比,由于灯丝重新搭接,使灯丝变短,电阻变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会更亮.
5.辨析说理题区分相近而又不同的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理解.像蒸发现象与沸腾现象,重力与压力的概念,效率与功率的物理意义等.
例10两个阻值不等的导体,把它们接在同一电路中,当电流通过电阻大的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一定多,对吗?
例11利用动力臂较短的杠杆可以省距离;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是又省距离又省力,从而可以省功,这种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遇到这类问题,思考要周密,找出不同条件下遵从的物理规律,进而辨析说明.如例10,当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串联在电路中时,因为电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在单位时间内电流通过的产生的热量多;如果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因为它们两端的电压保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小,单位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少.所以,原题说法不对.
6.现象原理题这种题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回答某种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需要说清“为什么”.这类题最常见,也是学生难以正确回答的.
例12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炉内,而是停在炉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炉内,这是为什么?
例13把正在熔解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否继续熔解?为什么?
趋势:日益枯竭。
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
3、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4、请简述生态因子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5、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6、二十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美国克莱门茨
研究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
法瑞学派: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
研究重点:特征种和区别种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德日兹
研究重点:对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
前苏联学派:苏卡切夫
研究重点: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北极的资源评价。
7、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
1、低温
植物:(1)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2)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
动物:(1)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2)增加产热;(3)局部异温性;(4)降低体内温度;(5)行为调节;(6)耐受冻结;(7)超冷。
2、高温
一、特征问题答题模式
1.位置:半球(南,北);经纬位置(温度带);海洋(东西)岸,陆(大洲)的方向。
2.地形特征:地势及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主要地形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海岸线(曲折或平直)。
3.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降水(干燥状况);大气运动(风带、气压带);水热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二、成因问题答题模式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2.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气候状况。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2)低纬区大于高纬区;季节变化:(3)夏季大于冬季;
(4)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4.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2)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基础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差济、交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中心变革、战争等)。
6.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1)流速(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2)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7.石漠化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土层较薄②降水丰富;(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三、区位分析问题答题模式
1.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②交通运输―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③政策④.劳动力⑤科技⑥工业基础。
3.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4.影响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和旅游等。
5.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雷雨和大风。(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
6.旅游资源区位因素分析
(1)游览价值:资源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状况好;(2)市场距离: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经济距离越远,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3)交通住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数量;(4)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客人量)大或小。
7.商业街区位因素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列: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2)交通最优原财:市区环路、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3)便民原列: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8.渔场的区位因素
(1)大陆架宽广、海水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4)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四、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1.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
2.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
3.回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应学会分阶段、分方位进行特征描述。
4.答题中不出现答案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
5.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应注意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6.在题目没有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或者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