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那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一)本学期我接手了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半个学期教下来,从中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2、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三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考艺术院校,为将来深造打基础; 3、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4、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
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
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单纯的演唱已经不能吸引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了。初次尝试初中教学,感觉还算良好,学生比较配合,我本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准备比较充分,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外,自己还翻阅了一些资料,补充教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半学期的实践,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仅仅参阅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及时充电才是目前最应做的事,暑假即将来监,打算好好利用两个月的空闲给自己充充电。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二)在教这课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歌颂祖国的大量的诗歌,并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接着我也给学生朗诵了一首有关祖国变化的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接下来我又饱含深情地演唱了这首《我爱妈妈我爱中华》的歌。并让学生随节奏跟我朗颂了一遍,接着就让学生随着曲谱用甜美的歌声满怀深情地唱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唱完以后,我让学生分组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有的组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有的组是以画画的形式来表达;有的组是以诗歌的的形式来表达;有的组是以诗朗诵的形式来表达……总而言之,学生们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表达爱国之情。
演唱完这首歌后,我们又乘着去年庆祝祖国华诞之风,进行了情感的拓展,开展了一个小型的颂祖国诗歌朗诵会的活动。同学们那富于深情的朗诵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从这节音乐课中我体会到:音乐课只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舒心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种气氛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规范、美观、实用的板书可以增强理解和识记音乐知识。
例如:在《小螺号》一课中,我把歌谱制成漂亮的大歌谱,让学生一看就产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歌曲中难以理解的记号:上波音 等记号,在歌谱中一目了然。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描绘是上好音乐的主要媒介。
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运用较多的儿童语言,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多进行换位思考。在设计教学中的语言时,尽量运用贴近他们生活的语言,语气语调也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把学习中枯燥的练习变为学生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校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乡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多学知识,这就要靠我们音乐教师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经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从学校为我们每个音乐教室添制了多媒体设备以后,音乐课的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学生可以在教师收集的音乐中尽情享受悦耳的音乐,通过丰富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多用教师声请并茂的表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作为音乐教育者,几年来,我尝试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趣味的学习音乐。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末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呢?面对每一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本课氛围环境的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场景、情景、意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合理又科学的引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二年级下册第一课表演《郊游》中,本课以体现《春天来了》为主题,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及表演《大树妈妈》,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郊游》是一首台湾童谣,歌曲叙述了孩子们手牵手去郊游,观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从另一侧面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在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及相关内容后,我大胆的进行教学整合,将欣赏、律动、游戏、表演贯穿于一节课,抓住学生好奇心,让其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去整合这节课?如何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抓住突破点?我在教学后进行了反思,以下便是我的点滴反思:
一 情景导入的反思
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孩子们抱着好奇的心理,探究揣摩老师的一举一动将给这节课带来什莫,此时此刻的我,没有浪费这一时机,而是在教室中浏览欣赏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用点头、微笑等小动作默默的传递着对学生的赞美之情。不经意的举动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让我与他们的默契与信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铃声过后,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绘画作品让我更加地认识到你们的生命是这样的天真浪漫,渴望美好。你们的生活就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无限美好。”学生被我声情并茂的语言所感动所吸引,正当学生回味的时机,我播放了一段表现春天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情感沉浸当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我提问学生说出音乐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伴着歌声《郊游》有节奏的踏步,并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
通过这一独特的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引领着稚嫩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遐想即将发生的故事,使其展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教师教色的反思
本节课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为——导游,我们出游的路线为“走进森林——上山——凉亭观景——下山”路线设计好了,就需要我一步步将学生引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像到了一处好风景我们不需要一个劲地说,而是使其自由的观光,自由的畅谈心中的感想。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法的反思。
《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针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学手段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郊游》这节课,教法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目的在于营造符合歌曲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还采用了听唱法,不同以往的是听唱法的采用不是集中在一起按照初听——复听——再听的过程构成,而是穿插在四个旅游景点进程的当中,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踏着轻快的步伐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和情感。最终,在“凉亭观景”的场景中以大家游戏娱乐的氛围中学会歌曲,表现歌曲。最后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法,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春天主题的理解,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使学生融入音乐,体验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为此,我结合歌曲《大树妈妈》在第一场景“走进森林”提出“你们都看到了什莫,听到了什莫?”的问题中引导学生注意与已学歌曲相结合来抒发自己初到森林时的新奇感受。其次,在“上山”的场景中,我以号召的口吻,使学生注意到上山道路的崎岖与危险,并自发的用手拉手、擦汗、上气不接下气、低头弯腰等肢体语言来表现大家上山时的步履艰难与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此时,当学生们胜利地登上山顶时,播放一首《嘀哩嘀哩》,又再次勾起学生回忆路上的所见所闻及站在山顶时所看到的大好河山,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把站在山顶上的喜悦之情和对河山壮丽的感慨之情交织在一体,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这正是本课的难点,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郊游》这首歌曲起到了承上启下及激感的作用。最后,再“下山”的情景当中,配合聆听《春晓》这首春风化雨的艺术歌曲,使学生心灵得到了抚慰,品格得到了升华。
四 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学法的反思。
本课的学法设计以适应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与技能。以下便是本课使用的几种学习方法:
1 游戏学习法 通过各种游戏,让每位孩子主动的参与课堂,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在游戏中,让他们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并能在热烈的有组织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合作交流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此他们的音乐素质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他们创设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共振的氛围。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在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的个性。
3 幻想法
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采用幻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
4 探索法
采用这一学习的方式,就如苏霍母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就更加强烈了“。
五 课后反思
关键词:琴韵 感受音乐 幽静 意境
《华夏音乐之光》是一堂中国古典音乐与传统美学的交流。如何合理把握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引领高一学生畅游充满浓郁人文情境,从经典传神的古曲中领会博大精深的华夏神韵,通过学习和教学笔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本文记录下课程构思与教学的点滴,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美学的领悟,彰显新课程理念更进一步。
面对认知水平、逻辑思维已明显接近成年人的高中生,仅仅介绍八音、了解几首古曲和背景,这些浅薄层面上的教学已满足不了丰富知识储备的学子和新课改后的高效音乐课堂。站在更高的层面从音律鸣响中感受华夏古曲的意境之美,文化、美学、伦理与音乐融为一体。这种淡而有味、淡而有致的隽永与深邃才散发出古曲的神韵,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延绵不断的生命力之所在,更有待我们细细品味。
直接单刀直入会让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难以入味,课前笔者选用了带有中国风的《青花瓷》和震撼心灵的《千手观音》引入。《千手观音》中梵音弦乐、晨钟暮鼓的天籁之音由远及近的穿透心灵,萦绕着佛教的冥想和光环,对渲染整个课堂气氛意义重大。这样学生们会快速安静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宁静、祥和之美。接下来可以选用两首学生熟知的中国传统器乐名曲,古筝曲《渔舟唱晚》和笛子曲《梅花三弄》,先听音频片段聆听音色再展示乐器图片揭晓答案,再运用由近及远的视角和引思质疑法和学生一同追溯远古时代的音乐足迹。继续让学生聆听音色,并从音色中探究乐器的材质,选用了骨笛、编钟、编磬、笙、埙、鼓、木鱼的音频,由于学生对这些器乐不熟悉,揭晓答案时笔者选用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它们的演奏形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聆听、观看、探究了解了中国古代乐器的八种分类。在乐器的选择上选用学生不太熟悉但偶尔也接触过的,音色在材质上也很具代表性,这种伸手可及的高度学生探究起来兴致勃勃,充满了好奇感。
文人琴韵与古琴歌韵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者安排了粗听《流水》、细听《酒狂》、吟唱《阳光三叠》的内容。千年的传承,历史的长河中,先人留给我们太多的“思古”空间。时空的隧道里,丝弦凝结成了中国独有的味道,它能让每一个龙的传人所深深的打动和着迷,这就是古琴的声音。笔者选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中国泼墨山水画的片段作为古琴的导入,在龚一老师弹指拂弄间的“清淡远虚”中舞者时而起舞时而匍匐,国画的写意浪漫与古琴的平和冲淡浑然一体,学生们立刻被这超然脱俗的音乐所震撼,接下来结合历史上“知音”的典故,“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后欣赏《流水》,并将流水所描绘的场景按abcd分成不同文段,让学生根据聆听将音乐内容排序。此曲欣赏可以选用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古琴丰富的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古琴滚、拂、棹、注的手法奏出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将流水的不同姿态演绎得惟妙惟肖,精湛的技巧、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学生不禁感叹自然之力,无不啧啧称奇。在形象鲜明的《流水》中学生已被这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征服,这时再品味教科书中的《酒狂》,要先讲述阮籍与《酒狂》的背景再让学生整曲完整品味,提示学生小声随乐哼唱体会音乐中的醉者形象,伴着高低音的大跳与轻重颠倒的节奏一个步履蹒跚,一颠一倒的醉酒者引入眼帘。在惆怅与愤慨的一声声长叹中就能看到一颗孤芳自傲的心和执着的信仰。
当然古人不仅仅是拂琴宜兴,数不尽的诗歌名篇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无穷尽的灵感和歌词来源。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乔珊的一段古琴弹唱《阳关三叠》,再对比欣赏钢琴伴奏合唱版的《阳光三叠》,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版本交流讨论后发言,通过对比古琴琴韵与声韵的张弛、呼吸……悠远而凝重,树下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依依不舍之情更为传神。让学生们模仿余音的表现,滑音的处理,气息的支持,慢慢的古韵越来越浓。唱惯了流行乐的孩子们偶尔听到如此古朴的歌声异从自己口中发出掩饰不了欣喜。最后欣赏一曲周杰伦的《东风破》找出音乐中的中国传统器乐,谈论乐曲中的中国风如何诠释和发扬,以及其他具有中国风的乐曲,孩子们会发现华夏古乐其实离生活并不遥远,流行的中国风正透露着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
如何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华夏古韵,并品味中华音乐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邃的哲理内涵,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
1.曲目的选择
欣赏曲目的选择及内容的安排要遵循音乐欣赏能力形成的规律,从声到情再到意;利用音乐中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音响效果打破学生心目中深奥、难懂、沉闷、枯燥的印象,同时结合学生的音乐涵养,通过音乐间的类似点进行知识牵引,如由学生熟悉的竹笛追溯到远古的骨笛,编钟联想到编磬。
2.音画结合,创造意境
古曲的神韵在乎于意境之美,与音乐贴切的画面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置身其中,展开更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独特韵味吗,引发思绪与音律的碰撞。同时对古乐的表现形式、演奏方式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探究。
3.教学内容由熟悉到陌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音乐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入手,拉近距离后再提高层次加深理解和认识。既解决了高不可攀的排斥也避免了俗不可听的轻视。
4.听唱结合体验
这一点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并不适合,多余浮动的课堂活动尽量减少。有的是静静的体味分享,多的是听后的吟唱、感言、讨论。
5.音乐与文化融合听赏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过去,我与其他一些老师一样,音乐课只是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反复在想,究竟谁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为了配合老师吗?经过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明白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能是主导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再把知识点设计成小坡度、多台阶,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然后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级一级地登上去,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到探究的乐趣、失败的苦恼,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积极打造精品课堂
在自己的音乐课教学中,经常不免出现随意、离散、低效的现象,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无论从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还是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看,都需要达到课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经济而高效。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和精品课例。打造精品课堂也是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与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制作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了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的听觉为主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三、大力提倡愉快教学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教学反思 “得与失”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学会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总结了这次泰州市音乐研究课从课前的课堂设计(备课)到实施教学再到评议之后这三个阶段的“得”与“失”。
一、关于备课过程设计的反思
我执教的是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综合课:《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赏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上,就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供自我反思,不断完善教案。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全场合作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的。
我觉得在备课环节做得还不够,现在回想起来,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其实在音乐常识上的水平一般,我在课堂设计中这方面本来只想用3―5分钟,上课却用了大概8分钟。这估计与当时设计课时的错误有关,还好我在知识讲解环节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掩饰了我在理论学习上的耗时过多,评委并不觉得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多有何不好,这其实是我课堂上“灵活应变”能力的精彩表现。
二、关于上课过程的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是很好的反思材料,引领我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反思。
1.重视音像资料的选择,因为它在音乐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课上用的音像资料感兴趣,有的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视听结合的视频资料,如《菩提树》,而对于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又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学生听不懂又不会欣赏,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一案例说明我在学情分析上还不到位,需要在这方面改进。
2.赏析每个作品的时间安排是难以估计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要有预案,我的预案不够充分。但是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临场应变能力是令人满意的。我原本备课时的设计是在赏析完歌曲《我爱你中国》之后,师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来表达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是上课时我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就灵机一动改成带学生清唱歌曲的第一段,效果非常好。我与同学们用目光交流,用歌声交流,共同完成一段歌曲的演唱,这比用钢琴伴奏更赢得学生欢迎,真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