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语文 课程改革

1 高职语文学科课程改革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语文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语文的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有些工科专业甚至取消了语文课。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课所面临的共同境遇。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削减课时,甚至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并加以取缔。二是,学生不重视,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三是,教学内容停留在以字、词、句、章为主的中学教学阶段,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的是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一年。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必然前移。因此,也只有从基础课开刀,尤其是语文课首当其冲,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甚至被取缔,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目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高职语文课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同时,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我们的设想和作法是:

2 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2.1 确立高职语文课程指导思想

高职语文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实现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扎实推进语文素养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2.2 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

1)围绕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出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语文教学实验,形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2)探索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管理,特别是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验,探索语文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符合学校、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应用语文课程。增强语文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并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明确的基本内容、革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学时学分分配;形成并完善一套先进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上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形成并完善一套适用的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导材料、习题集等;形成并完善一套科学的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其内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理解、认知、综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层次的考察。3)积极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特别要鼓励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形成与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体制;根据新语文课程重视实践与实践教学的要求,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语文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4)探索职业学院语文教学评估制度的改革,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语文评价内容和标准,试行语文评价的新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语文教学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语文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互动评估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

2.3 高职语文课程实验内容

根据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国家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编写“新语文课程标准”,并探索出运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操作要领,在实验中改进、完善和发展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应用语文新教材。进行新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进行语文新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语文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实践。深入探索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技术与策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研究校本语文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本语文课程。

进行符合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语文和语文教学策略,探索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学习和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行新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并建立符合语文素质教育思想、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即:建立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促进语文教师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断促进语文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2.4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宣传动员。提高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支持和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决策和相关工作。收集先行实验地区和学校的语文课改资料、光盘、总结材料、实验方案、评价材料等,较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适合校情、学情的课改实验,做好语文课改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据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国家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在深入研究地基础上编写“新语文课程标准”。运用“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新语文教学大纲》,根据《新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新教材”。

(2)实施阶段:结合高职的特点,以实际应用“语文”相关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现在的语文课程体系。

课程开设方式灵活,“必修课、选修课两结合”。在课程的开设方式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对高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将“实用语文”课程开设为:必修课和任选课,以对应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课程内容强调“必需、够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并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中心。针对各专业培养行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安排“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重点突出“必需、够用”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的应岗、转岗、换岗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教材改革,“求优、求新、求适用”。选用教材方面,坚持“求优求新求适用” 的原则。

尽量采用优秀获奖教材、较近时期的新教材。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结合当前素质教育专业教材的发展形势,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经验水平,编写新教材及选修课讲义,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采用“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力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采用了“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课程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式、示范式、训练式、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落实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行“课堂+准课堂”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准课堂”“准课程化”的早训、晚训能力训练模式,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课程考试形式,凸显能力本位。在考试方式上,为凸显能力本位,分别采用了卷面理论考核、实践运用考核、情景考核、写作学习论文、参加证书考级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学生的能力运用的重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每位教师特长,优化组合任课教师。每位授课教师在遵守基本教学规则的前提下,对讲课次序或讲授方式,可自主把握,以尽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展现个人魅力。

(3)总结阶段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教师对课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课文,只是语文的一个缩影。"走进去,悟出来。"这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渗透的真实写照。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深蕴,领悟课文知识,有助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牢固树立并形成语文课程不仅要符合课标要求而去渗透人文,而且可以做到无痕化渗透人文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学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从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好语文与人文渗透之间的"有机整合";再次,要赋予展示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的人文成果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也包括行为举止方面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又从文本里走出来,悟出真理,悟出情感,从而情动辞发并努力践行。只有这样,教书育人才会得到有机整合,收效甚多。

1.目标定位突出人文渗透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课标解读》已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包括"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影响语言学习结果","情感态度本身隶属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情感态度标志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把语文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孤立开来,而应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研究人员发现"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2.教学设计显现人文渗透的教学策略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教育规律的最好诠释与验证。教学策略确定了,教学方法也就确定了。有了教学方法也就决定了怎么教和怎么学了。教学内容则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了。事实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都有影响。

如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上课一开始,多媒体呈现课文插图,以生动的拟人画激趣导课,叫学生看图分辨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并说出依据。接着抓住学生回答中提炼出的"奚落"字眼要求学生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词句来进行自由朗读。紧接着教师读课文示范并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看来琢磨其情境,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评价。这当中,教师做到了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性信息,如"争吵"与"争辩"两词辨析,而且教师加上了总结,课堂有了提升。对于课文后面部分内容教W,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陶罐、铁罐的最后结局如何。通过师生总结,学生自然就有话对陶罐、铁罐说了,并通过填写小诗反映出来。课的结尾,在教师的进一步小结下,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师同时提醒学生记住这一收获并用这一收获来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整堂课,学生在有理有据有声有色中度过。对于该做怎样的人,不该做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不该怎么做人,学生心中势必更加清晰明朗了。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行云流水,着实地把人文无痕地渗透其中。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课堂拓展赋予人文渗透的丰富载体

语文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文本,而应以课本为依托,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通过圈点批注、品味词语、积累感悟,在课堂拓展之中组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的成果表现出来,以锻炼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延续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体验,把品味出来的体验化为今后行为的内驱力。此时,无需干涩枯燥的说教,但教育的预期效果却早已达到了。语文课的价值不在于课文本身,因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一个更为深沉的、丰富的、细腻的意义世界。它是一个海洋,一片天空,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的心智际遇网络。

课堂拓展和生活等同,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方法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自主发挥,由小语文到大语文,让学语文、用语文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成为成长的需要。课堂拓展的形式丰富多样,涵盖听、说、读、写、画、做等等。

如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是香脆的饼干和亲切的呼唤;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是……"接着,同学们展示自己对于"老人的爱是什么"的体味,也加深了体味。这样,一长篇课文压缩成了三、五句的小诗,书就真的读"薄"了,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课堂也诗化了。而且孩子们所特有的想象与思维或许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给同伴带来启迪,更是给课堂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孩子们对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与灵动的心灵震撼也在音乐与小诗的融合中得到了升华。正所谓"借他们一艘船,他们就会带你到天边……"

教师的重大责任是育人,育人是根本,教学要包含教育性,而人文教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缺失人文,谈何教育,谈何教育发展,谈何社会和谐?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人文的整合渗透就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了。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讲课文"。课文,只是语文的一个缩影。语文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知识,语文智能,语文内蕴。正确的教学观念支撑下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带动下的教学设计,人文教育被无痕地渗透于语文课堂中,最后以各种各样的载体呈现成果。语文课堂也就达到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导向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教育智慧书系》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言积累小学语文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和语言交流中会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没词可用的尴尬情形。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读得少、记得少。这正应了那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话。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课外多读点,多积累些,并坚持不舍,这样时间一长,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鼓励学生、创设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经常光顾图书馆、阅览室、报廊、报架,介绍推荐优秀书报杂志供学生订阅,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一些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等。现实不断的告诉我们,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常常是那些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的人;许多文字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在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强调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以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主渠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课文的内容、情节。在教学中,往往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往往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方法,过于追求有关问题的解答,而忽视了语言的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及其运用。其实,课文无非是创设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来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我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通过加大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

四、以校园为载体,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充分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系统化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除了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发展学生的语言外,还十分注重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比如,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举行手抄报展,摘录好句子、好段落,写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受等等,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进行展评;利用班会活动或少先队活动等,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像读书读报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经常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时甚至进行问题答辩等;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组织学生出板报,收集板报内容,设计板报格式,书写板报文字等。

五、 以社会、家庭为载体,拓展学生的语言体系。

学生的语言积累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的语言,要在社会和家庭的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当中丰富的语言也有利于学生语言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要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就必须把学生引入社会、引入家庭,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只是课本当中的,或与课本关系十分密切的内容,而没有注意把语言训练延伸到课外去。在教学中,我常把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到社会、家庭之中,让学生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与家庭中的长辈、兄弟姐妹相互交往,进行语言交流,情感沟通,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比如:结合少先队活动经常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到农民当中,深入到工人当中,深入到机关干部当中,调查一些社会发展情况,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布置学生把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聆听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与要求;开展“小记者在行动”活动;教爸爸、妈妈学习普通话等等。

六、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还要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如此也就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发生很大改变,显得可有可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职业要求,大学语文是否还有用?我们现在开设的“实用语文”是否够用?大学语文怎样改革才能使高职学生够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唯一出路。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又能体现它的综合力,是目前高职教育探索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功能。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下 ;农村 ; 综合性学习 ;实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见识少,积累少。据调查,乡镇相当数量学校极少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甚至是空白。针对这一现状,特提出几点实施策略,以促使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不少教师都受安全第一、设施不全、场地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宁可让学生呆在教室或家里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敢放开胆子组织学生到户外实践,结果是搜集的资料不齐全、课前准备不充分。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从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讨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2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具体活动样式之一。探讨一种较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是有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按以下步骤实施的:

2.1 明确目标,确定内容。

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每册书都有六个阅读单元,分别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这些综合性学习绝大多数都是与单元的阅读课文的内容是互相勾连、密切的。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山中访友》(李汉荣)、《秋天》(何其芳)、《古代诗歌五首》,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2.2 收集信息,热点引入。

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更多的学生将走出社会,他们面临的更多是要如何适应这个信息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家庭。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说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对一些热点设置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如“综合实践学习?马的世界”活动中:我分别让学生收集关于汉语中的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文艺作品中的马。经过这一整合的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会合理地吸纳,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又如2012年社会热点问题的收集,进行整合,安排其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热点话题的收集、整理、运用,也是符合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大语文理念的。

2.3 反馈交流,形式多样。

①五分钟练习。

利用早读时间,是让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可以有准备,也可以即兴地表演、演讲、对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的尝试。

②办手抄报。

办报之前,我对学生进行培训,讲办报步骤: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划分版面、确定栏目、组织稿件、给报纸排版。我们曾为检验学生完成暑假作业情况办读书报(以暑假作业为内容);讲完课文《春》,为让学生积累有关“春”的成语、俗语、诗句等。

③多样化作业。

在教郦道元的《山峡》时,为了让学生充分预习,我布置了将课文内容转化成图画的设想。讲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画好的画拿出来,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对照自己的画是否正确。结果问题百出,这说明学生读书不够认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及错误,课后许多同学又作了修改。学生都说这样的作业好像不是作业,一边玩,一边就完成了作业,很轻松。

2.4 总结反思,设计评价。

每次的活动我一定要进行总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的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的:搜集的名人故事、人物传记或名人的缺点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这一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探究内容决不只限于教材本身,也不限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和自然,来源于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学校和班级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式,设计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增加知识和情感的积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