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周君

西周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周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周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肛周脓肿;卫生微生物;药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2-02

肛周脓肿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肛管周围形成脓肿,伴随有急性化脓感染,发病率较高,常形成肛瘘。因其发病部位较为隐私,不少患者选择等待脓肿部位自行破溃,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且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1],因此,医护人员一直比较关心该疾病的病因,搜集肛周脓肿脓液标本,对其进行培养鉴定,有其临床价值,有助于医患双方安排合理的治疗方案。基于此,笔者挑选了2012年5月――2013年5月这一年内的102例标本,进行了药敏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提取对象均为2012年5月――2013年5月这一年内于我院进行肛周脓肿治疗的患者,共102例,均已诊断为肛周脓肿,32例患者已恶化为肛瘘,标本均采集于手术前。患者男女比例为72:30,平均年龄31(18-64)岁,平均病程7.4(1-14)d。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为进口全自动Aris系统,经过良好维护,微生物培养基购置温州某公司,均在有效期内。其他仪器及试剂按要求选取。

1.2 研究方法

1.2.1 采样方法 局部麻醉,行常规消毒,在脓肿部位切开引流前,以标准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脓液,并注入相应培养管,立即专家卫生微生物科进行后续培养与鉴定。

1.2.2 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方法 因厌氧菌不具备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需氧菌。其中,①培养:将脓液按标准接种于血平板上,至于35℃恒温中,培养1天整。②鉴定:挑选培养基中典型菌落,做染色涂片处理,进而进行生化鉴定。③药敏试验:在鉴定完成之后,对染色后的涂片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细菌抗药性。为了有效找到防止医院感染的方法,本研究还特地增加了一项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2]。

2 结 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检测标本一共102例,经过有效培养,除21例2d之后无细菌生长外,其余各组均有细菌生长(占79.4%)。其中,大肠埃希菌标本69例,占全部81例的85.2%,克雷伯菌8例,占9.9%,变形杆菌2例,肠杆菌、不动杆菌各1例,无其他菌例,推测可能是由于标本数量较少。

2.2 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所选用的抗生素,均为常用品,结果表明,细菌对先锋必、丁胺卡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具备很高的敏感性,尤其是亚胺培南,敏感性甚至达到了100%,而对西力欣、菌必治、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具备很高的抗药性,尤其是氨苄青霉素,抗药性甚至达到了100%。为我们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提供了有效证据。

2.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一共14株,占总数的20.3%,针对其的药敏性研究显示,其对氨苄青霉素的抗药性达到了100%的高度,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和总体的药敏试验基本一致。

3 结 论

从细菌培养的结果来看,引发肛周脓肿的需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占总数的79.4%,再次就是克雷伯菌,其他菌种较少,推测可能是标本数量太少的原因。研究表明,肛周脓肿的感染特点主要是:①主要感染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且以其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要感染方式[3];②以内源感染为主,这说明,感染的出现是有其内部原因的,只有当患者抵抗力严重不足,导致直肠粘膜受到损害等问题时,才有可能出现肛周脓肿[4]。

从药敏试验的结果来看,①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为最有效的抗生素,引发肛周脓肿的各类病菌对其敏感性达到了90%以上;②其他比较有效的抗生素还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性为83%)、丁胺卡那(敏感性为77.8%)、先锋必(敏感性为55.6%)等;③在治疗肛周脓肿的时候,极不推荐使用氨苄青霉素,对其的抗药性甚至已经达到了100%;④西力欣、菌必治、头孢他啶这三类抗生素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实验表明,细菌对这三类看上书的敏感性还达不到20%。

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上看来,本次实验,检测出的能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到了总数的20.3%,而亚胺培南依旧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药物。

总之,在实际进行肛周脓肿治疗时,使用亚胺培南是一个有效地手段,患者完全可以自行采购使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家庭常规备药青霉素则是极不推荐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俞士法,张仁添.肛周脓肿120例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1):2039-2040.

[2] 沈丽娟.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12):312-313.

西周君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它改写了青瓷和白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现代钧瓷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在中国漫长的对外交往中,瓷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瓷器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钧窑;造型;制作;釉;烧制;窑变;发展

瓷器最早产于中国,在英文单词中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也就是说瓷器在国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瓷器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出现了“钧、官、汝、定、哥”这五大名窑,其中以钧窑的窑变最具特色,以及它傲人的色彩和神韵名冠五大钧瓷之首。钧瓷是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是因那特有的自然资源,如泥土,各种微量元素等。

一、古钧瓷

(一)宋代钧瓷

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但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盛柴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烧制出青、紫、蓝、红相互渗透变化的窑变釉。北宋早期烧制的都是一种釉色,俗称“青一色”,到后来主要是采用红紫色的釉上在瓷器外部,青蓝釉施于器外,即所谓的“内青外紫”,也有的是在里里外外都上有上青蓝釉。官窑钧瓷青蓝色釉不是像早期宋代钧瓷釉色那么单一,而是在一个很深的蓝色背景上弥漫着带有月白色汗珠状的流纹即泪痕纹,几少数烧制工艺水平高的则是遍布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者是在一个紫色是背景上弥漫着蓝白色的流纹,也就是有些文献所说: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但又不像宋早期烧制的那么单一,从釉色的风格上来看,和早期的宋钧有很大不同之处,从发掘出来的遗址中的钧窑碎片也能看出,官钧追求的釉色是像玛瑙一样的花,或是像大自然中的松林、海浪、雪花等具有这些特殊肌理的效果,釉色很丰富,总体上分为红和青两大类,红的如葡萄紫、火焰红、海棠红等,青的如天蓝、天青、米黄等。

钧瓷有“窑变无双、钧瓷无对、意境无穷”和“钧与玉比、似玉非玉胜似玉”这样的美称,就是因为钧窑釉的那种晶莹剔透,浑浊细腻的感觉,像是岩洞里的钟乳石。这个时期的窑变艺术已经趋于完善,有巧夺天工之势。

在这个时期的钧窑烧制的品种很多,比如炉、瓶、盆、洗、尊、鼎、盒、枕、盏、杯等十余种,其中花盆最为居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器表有片纹,器底呈褐色。钧台窑烧制时在工艺上十分苛求,根本不计较成本,不是属于商业性的,因为烧制出来的上品全部入选宫中,其他的次品全部销毁,根本就不允许在民间流传,所以钧台窑极少而且价极高。在金、元时期,钧窑的烧制一定程度上都还是宋代的继承和延伸,但不可避免的留下时代的烙印和本民族的特色,并在与宋钧工艺特征上有很大差异。

(二)金代钧瓷

金代的钧瓷在造型上基本上是沿用了宋代的风格,但也烧制出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有些瓶、碗、炉等不仅造型别致讲究而且窑变很有特色。在开封市文物商店里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以被认为是金代烧制出的瓷器中的上上品,这个罐子大致有三种色调,中心是草绿色,外层朱红,最外是玫瑰红,内外釉面上有十七处窑变的花纹,色泽鲜艳。造型上是鼓腹、小口、圈足。这个是比较典型的金代钧瓷,再者金代烧制的碗、盘基本也是沿用宋代造型,器形逐渐变大。

金代钧瓷总体是对宋代钧瓷的一个恢复过程,当时钧瓷是为了在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并又在民窑的基础上建起来,金代的钧瓷主要特点是在它的实用性上,并不主要是在造型和釉色上,对胎釉要求不高,制作也不怎么精细,成本不大。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瓷器产量高,质量差,胎料一般比较粗糙,釉色不纯不正。金代的钧瓷才釉色自然流动产生的变化单一,没有宋代钧瓷釉色流动丰富自然。综上所述金代钧瓷的特点就是工艺粗糙,这也当时战乱时期后对钧瓷制作的影响。

(三)元代钧瓷

元代是钧瓷瓷器史上发展很快是急速时期,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人民大众非常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当时窑场到处都是。这样的需求量很自然的刺激着钧瓷的生产,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以至于当时一味的只追求钧瓷的产量而严重的忽视它的质量和工艺特性。较之宋、元时期烧制的瓷器,元代烧制的大都是器物造型偏大,品种单一,感觉很笨重,比如说胎体不规整,釉厚而不均匀,流下的釉一滴一滴的感觉,烧成后釉里含有气泡,光泽度也不好。釉色单一,以月白和天蓝居多,其窑变不如宋代的自然,好像是人为而成的。

元代的钧瓷较之宋、金时期大了很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比如元代在器物上采用的堆雕等装饰方法在宋、金时期烧制的钧瓷是很少见的。

二、现代钧瓷的发展

现代钧瓷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烧制的钧瓷,现代钧瓷的发展以全面恢复“宋钧”和全面提高完善传统工艺,而带动了钧瓷行业的快速发展时代,在悠久的瓷器历史文化中,钧瓷曾被钦定为宫用珍品,其品位是不言而喻的,经过现代钧窑人不断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研究,经过一次次的配制釉料,并在不断的失败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使一件件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钧瓷出炉。钧瓷的釉色等都获得了突破。

在以前都是用传统的煤烧,劳动强度太大,烧制时间长,并且污染严重。成品率低资源太浪费等等各种问题,就好比是煤烧取代柴烧,新的燃料取代煤烧也是发展的需要。用液化气作燃料是钧瓷的发展迎来是又一次革命。在造型上,传统的钧瓷造型大致是盆、瓶、尊、炉、洗等,而钧瓷都是有时代特征的。到了现今,钧瓷的审美应当符合现代人。为此,他们打破了千古不变的模式,在造型上大胆的引用了动物、人物和其他现代造型,其中伟人尊是现在的传世之作。

西周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指标

一、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变化情况

2010年德宏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368元,到2020年翻一番为6736元。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2013—2020年8年年均增长12.1%即可与全国同水平达到小康目标11838元,在2010年3368元基础上翻1.81番。

(一)近十年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德宏州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根据德宏州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2年10年间德宏州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特别是2007年后实现了高速增长,连续六年同比增长过16%以上。

这10年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时间上呈现了一定波动性,2003、2004、2005年增长较慢,年均递增5.97%。2007-2012年的6年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为18.89%。2007、2011年这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分别达到21.3%、21.6%,2012年增长速度有所放慢。这样的波动,说明德宏州农民收入受政策、市场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这段时间内发展的不均衡。

(二)在州内县域之间的比较

由于德宏州五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自然条件、区位等的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绝对数看,2012年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223元、5741元、4603元、6201元、3543元;盈江县为全州最高,是全州平均水平(4763元)的130.53%;梁河县最低,是全州平均水平的74.39%。从增长速度看,五个县市2007—2012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30%、15.92%、21.86%、22.72%、19.37%,盈江县增长最快,达到22.72%,高于全州(18.89%)平均水平3.83个百分点;瑞丽市最低,年均增长率为15.92%,低于全州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各县市要达到不同的增长速度。

(三)在全省县域经济中排位情况

以2012年为例,德宏州五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云南省县域经济中的排位,从绝对数排位看,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分别为70位、44位、100位、42位、115位;排位最靠前的是盈江县,排44位;最靠后的是梁河县,排115位。从增速看,五个县市排位分别为110位、113位、13位、56位、74位;排位最靠前的是陇川县,排13位;最靠后的是瑞丽市,排113位。可见,德宏州5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从增速看,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都有较大差距。

(四)与全国、全省比较

全国、云南省、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分别是3587元、2251元、1687元,2012年分别是4763元、5417元、7917元;2006年德宏州分别是全国、全省的47.03%、74.94%,2012年德宏州分别是全国、全省的60.2%、87.93%。从绝对数看,德宏州与全国、全省比尚有较大差距。但从增长速度看,2007—2012年的6年间,全国、云南省、德宏州年均增长率(没有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分别为14.1%、15.8%、18.9%,年均增长率德宏州分别高于全国、云南省4.8、3.2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五)乡镇收入差距比较

1.绝对数比较

2006年,德宏州50个乡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5个乡镇是勐卯镇(2268元)、平原镇(2499元)、畹町镇(2404元)、户育乡(2333元)、姐相乡(2300元),收入在2300—2668元之间;收入最低的5个乡镇是卡场镇(957元)、清平乡(923元)、勐约乡(916元)、户撒乡(864元)、苏典乡(635元),收入在957—635元之间;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4.2倍,绝对数差距为2033元。2012年,收入最高的5个乡镇是太平镇(8030元)、旧城镇(8004元)、弄璋镇(7886元)、平原镇(7823元)、新城乡(7477元),收入在7477—8030元之间;收入最低的5个乡镇是芒章乡(3359元)、小厂乡(2959元)、平山乡(2934元)、大厂乡(2912元)、苏典乡(2372元),收入在3359—2372元之间;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3.4倍,绝对数差距为5657元。2012年与2006年相比收入最高的乡镇和最低的乡镇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原镇一直保持在前5位,苏典乡始终没有改变倒数第一的状况。

2.绝对数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比较

德宏州50个乡镇,2011年前没有1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太平镇和旧城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8030元、8004元。2006、2010、2011、2012年,分别有5、9、9、12个乡镇超过云南省平均水平,分别占50个乡镇的10%、18%、18%、24%;分别有18、17、17、20个乡镇超过全州平均水平,分别占50个乡镇的36%、34%、34%、40%。2012年,收入最高的太平镇(8030元)仅比全国平均水平(7917元)高21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2.7%;收入最低的乡镇苏典乡(237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4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

3.增长速度比较

2007—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5个乡镇是铜壁关乡(30.50%)、户撒乡(28.93%)、勐弄乡(26.38%)、勐约乡(26.13%)、清平乡(25.68%),增长最慢的5个乡镇是轩岗乡(16.55)%、勐卯镇(15.99%)、姐相乡(15.70%)、户育乡(14.19%)畹町镇(13.85%)。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德宏州的分别有49、47、37个乡镇,分别占全州50个乡镇的98%、94%、74%。年均增长率最快的铜壁关乡(30.5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16.4个、14.7个、3.1个百分点,最慢的畹町镇(13.8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0.25个、1.95个、5.05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可知,德宏州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看,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是,增长速度总体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仅有1个乡镇低于全国水平,3个乡镇低于全省水平。

二、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剖析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状况

从收入来源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对2006、2010、2011、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分析显示,四部分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度最大,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居第二、三、位,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度最低。2006年,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49%、2.67%、2.48%、0.36%;2012年比重分别为90.28%、5.23%、3.44%、1.05%。这说明德宏州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经营获取,而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只起辅助作用。

(二)家庭经营收入趋势

2006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达1595元,占94.55%;2010、2011、2012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15%、76.37%、90.28%。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加3076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率18.9%;家庭经营收入比2006年增加2705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率17.98%。这表明,绝对量上,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现波动状态,如2011年占76.37%;但家庭经营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德宏州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城镇化率低的州情特点。

从各县市的情况看,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最高的是陇川县,2006、2010、2011、2012年分别为94.25%、95.31%、95.29%、97.60%;比重最低的是芒市,2006、2010、2011、2012年分别为87.60%、84.71%、84.24%、83.94%;梁河、芒市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他县市呈波动状态;比重降幅最大的是梁河县,由2006年的95.9%降低到2012年的90.37%。

(三)工资性收入趋势

2006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2元,占2.48%;2010、2011、2012年,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23元、528元、2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56%、12.89%、5.23%。这表明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总体呈增加趋势,2006—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30.46%,但不稳定,有波动,例如2011年达到12.89%。从工资性收入来源看,2006年州外务工所得收入占55.7%,州内务工所得收入占44.3%;2012年州外务工所得收入占66.2%,州内务工所得收入占33.8%,州外务工所得比重比2006年增加10.5个百分点。这与德宏州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不发达、就业机会少有密切相关,这也说明增加工资性收入是有巨大潜力的。

从县域经济视角看,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2006年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分别为4.20%、2.80%、0.30%、3.10%、3.38%;2012年分别为8.96%、2.81%、2.71%、3.98%、7.65%。从趋势上看,全州各县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都呈增加态势,但芒市、梁河县增加最快,其他县市增加较慢。

从务工地区看,芒市、盈江县、瑞丽市本地务工人口比重较大,2012年分别占常年外出务工人口的44%、39%、41%;梁河县、陇川县本地务工人口比重较低,2012年分别为21%、23%。这反映了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的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较弱。

(四)转移性收入趋势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农业四项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其他补贴等,重点是种粮农户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等。2006、2010、2011、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分别为45元、275元、386元、1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7%、8.17%、9.42%、3.44%,呈波动状态。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比2006年增长了119元,增加2.64倍,年均增长率20.29%。绝对数看,转移性收入增长态势明显,但从数字和比重看,力度仍需要加大。

从各县市看,转移性收入绝对数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差距较大,芒市是最高的,2006、2010、2011、2012年,绝对数分别为148.09元、358.9元、399.07元、315.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分别为6.04%、9.96%、9.45%、8.20%;最低的是梁河县,绝对数分别为11.68%、8.27%、40.12%、65.9%,比重分别为1.00%、0.34%、1.38%、1.86%。

(五)财产性收入趋势

2006、2010、2011、2012年,德宏州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6元、38元、54元、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6%、1.13%、1.32%、1.05%。从各县市看,2012年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12%、3.00%、0.24%、0.86%、1.06%;占比最高的是瑞丽市,2006、2010、2011、2012年分别为1.20%、2.34%、2.45%、3.00%,且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其他各县市占比非常低。这这说明德宏州农民的财产权还没有落实,农村土地、房屋、林地林木等资源要素的效益尚未显现,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偏低。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德宏州近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动情况。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的纯收入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所占比重在逐步小幅下降,而且对农民纯收入增加值的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地位还远远低于家庭经营收入,但所占比重在逐渐上升,而且对农民纯收入增加值的贡献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呈波动性,但对农民收入增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收入结构视角下实现德宏州农民收入倍增的路径

(一)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按照“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德宏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发挥德宏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特点,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抓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将土地和资源向大户集中,扩大优质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名优新农产品。其次,同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充分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以培育品牌为核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第三,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加快就业非农化进程,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首先,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趋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推动县域工业总量做大、发展转型、效益提升,增强城镇工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能力;积极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产业。其次,大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支持农民创业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放宽创业准入条件,扩大农民投资渠道,拓展创业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积极引导农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自主创业、就地创业、进城创业、返乡创业。鼓励农村能人率先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做大一批农民创办的企业,促进一批有资金基础、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尽快成长为经营能手、农村经纪人、中小企业主。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增加农村服务业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民。加快培育产业强镇,增强城镇聚集产业、吸纳就业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搭建农民增收平台。积极引导农民进成发展餐饮、商贸、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空间。第四,加强农民就业公共服务。加大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职业化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健全县(市)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城市服务中心,加大对农民工服务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定企业新增岗位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激励机制,从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等给予鼓励。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农民工务工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三)足额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

积极上向争取新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并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的农村新型医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养殖补贴和保险、草原生态补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补助等各项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减少中间环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道路、流通、教育、卫生、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首先,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以股份经济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序流动,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其次,创新农用地流转方式,提倡流转收益多样化。建立土地合作社,引导整村、整组农用地流转。深化土地流转农户社会保障配套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奖励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承包土地的集中度、流动性和资产性,增加农民来自土地的收益。第三,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建立农村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用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补贴。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房,可以设定抵押权,帮助农民变住房财产为资本。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四,引导和规范发展农民房权租赁产业。抓住桥头堡和瑞丽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快速增加,对住房需求与日俱增的机遇,引导和规范城郊农民、城中村农民开展房屋出租,开发利用农民资产性生产资料,推动农民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业务开展,扩大农民财产性增收比重。

西周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肛周脓肿;药敏试验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周围软组织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疾患。隐窝腺感染是最常见的因素。经脓液培养,发现有结肠需氧菌和大肠杆菌等肠源性细菌[1]。脓液标本需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 91.9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克雷伯菌属[2]。大肠埃希菌为目前造成肛周脓肿的主要细菌。通过对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肛周脓肿脓液培养中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进行鉴定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我院目前导致肛周脓肿的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01月03日~2012年02 月 13日于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症状为肛周脓肿,标本为该类患者手术中脓液标本。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54 例,女14例),年龄20~78岁,平均43.5岁。均符合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脓肿患者在其脓肿外皮肤处用稀碘伏彻底消毒,然后打开脓腔,用咽拭子采取脓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将调查结果全部量化,对病原菌种类及各种病原菌的敏感药物与耐药药物进行统计分析。

1.3运送及保存 所有标本均密封后于当日或次日送至爱迪康公司(杭州)进行检验。药敏结果采用Kirby-Bauer法

2 结果

如图1。

3 讨论

及时了解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变化,对于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指出来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64.3%[3]。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俗称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引起肠外感染。有些特殊菌株能导致腹泻。大肠埃希氏菌随粪便排到自然界,污染环境与食品。我院对于肛周脓肿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头孢噻肟加用甲硝唑抗炎治疗,但通过本文统计的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55.88%,明显高于其他文献的13.1%[4]。另,在统计的病例当中有7例,其药敏结果显示对所有抗生素都显示敏感,说明个体差异较大,抗生素应根据个人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虽然抗生素在非复杂性肛周脓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推荐等级:1B患有严重蜂窝织炎,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推荐等级:2c不推荐抗生素用于非复杂性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因为抗生素不会缩短愈合时间和降低复发率。合并弥漫性蜂窝织炎、全身感染、免疫力低下或单纯引流不能改善症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索。但在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低于500.1000 mms)和(或)体格检查无波动感的患者。单独应用抗生素的治愈率可达30%~88%[5]。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肛周脓肿自感染初起至成脓,仅需1~4d,成脓迅速,药力难消,使用抗生素亦勉为其难,大多只能形成炎性包裹,继而形成局部硬结[6]。

4 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肠道内正常菌群,由于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造成药物耐药及菌群失调,体内的菌群平衡被打破,选用广谱抗生素效果不佳,从统计所见选择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的较廉价的药物,较敏感,但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特别是其肾毒性等副作用,需谨慎使用。抗生素忌盲目用于肛周脓肿 本病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往往形成局限性炎性硬结,以致反复发作。原因多是脓液引流不畅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所以本病治疗的关键不在于选用何种抗生素更有效,而是抗生素使用时机不当,切记在脓肿需要引流时,抗生素绝不能代替引流术[6],但该药敏结果对于一些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如老年人或克罗恩病,仍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铭.大肠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3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沈丽娟. 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12).

[3]沈丽娟.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0,23(12).

[4]余虹.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检验,2011,18(2).

西周君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掌握株洲市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株洲市辖区内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馆的食品按GB4789进行检测。结果 四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7.01%,检出率前三依次为生畜肉(37.50%),生禽肉(37.50%),生食水产品为(22.72%)。结论 应全面加强食品各环节的卫生管理,加大食品卫生监测力度。

【关键词】株洲市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由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开展从农贸市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测,对生畜肉、生禽肉等9类食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的调查,掌握我市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样品采自株洲市辖区内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馆,分9类147份,包括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沙拉和鲜榨果汁。

1.2材料及设备

具备检验所需的基础设施、各种器材和培养基。

1.3方法

按GB4789对九类食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2结果

2.1各类样品监测情况

九类食品中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17.01%。致病菌的检出率前三依次为生畜肉(37.50%),生禽肉(25.00%),生食水产品为(22.72%),见表1。

表1 株洲市各类样品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统计

2.2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四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0%),副溶血性弧菌(8.89%),沙门氏菌(8.84%),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0.88%)。见表2。

表2 2010年株洲市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统计

3讨论

从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看,生畜肉、生禽肉、生食水产品检出率较高。应该加强从农贸市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管,防止畜禽在宰杀过程中致病菌的污染。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原材料应低温存储,食品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1)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生熟食品未严格分开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2)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传统的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之一,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存储食物以防止肠毒素形成,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调查发现其他国家较为突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污染在我国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转贴于

参 考 文 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三代考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