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周君

西周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周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周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肛周脓肿;卫生微生物;药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2-02

肛周脓肿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肛管周围形成脓肿,伴随有急性化脓感染,发病率较高,常形成肛瘘。因其发病部位较为隐私,不少患者选择等待脓肿部位自行破溃,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且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1],因此,医护人员一直比较关心该疾病的病因,搜集肛周脓肿脓液标本,对其进行培养鉴定,有其临床价值,有助于医患双方安排合理的治疗方案。基于此,笔者挑选了2012年5月――2013年5月这一年内的102例标本,进行了药敏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提取对象均为2012年5月――2013年5月这一年内于我院进行肛周脓肿治疗的患者,共102例,均已诊断为肛周脓肿,32例患者已恶化为肛瘘,标本均采集于手术前。患者男女比例为72:30,平均年龄31(18-64)岁,平均病程7.4(1-14)d。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为进口全自动Aris系统,经过良好维护,微生物培养基购置温州某公司,均在有效期内。其他仪器及试剂按要求选取。

1.2 研究方法

1.2.1 采样方法 局部麻醉,行常规消毒,在脓肿部位切开引流前,以标准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脓液,并注入相应培养管,立即专家卫生微生物科进行后续培养与鉴定。

1.2.2 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方法 因厌氧菌不具备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需氧菌。其中,①培养:将脓液按标准接种于血平板上,至于35℃恒温中,培养1天整。②鉴定:挑选培养基中典型菌落,做染色涂片处理,进而进行生化鉴定。③药敏试验:在鉴定完成之后,对染色后的涂片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细菌抗药性。为了有效找到防止医院感染的方法,本研究还特地增加了一项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2]。

2 结 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检测标本一共102例,经过有效培养,除21例2d之后无细菌生长外,其余各组均有细菌生长(占79.4%)。其中,大肠埃希菌标本69例,占全部81例的85.2%,克雷伯菌8例,占9.9%,变形杆菌2例,肠杆菌、不动杆菌各1例,无其他菌例,推测可能是由于标本数量较少。

2.2 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所选用的抗生素,均为常用品,结果表明,细菌对先锋必、丁胺卡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具备很高的敏感性,尤其是亚胺培南,敏感性甚至达到了100%,而对西力欣、菌必治、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具备很高的抗药性,尤其是氨苄青霉素,抗药性甚至达到了100%。为我们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提供了有效证据。

2.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一共14株,占总数的20.3%,针对其的药敏性研究显示,其对氨苄青霉素的抗药性达到了100%的高度,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和总体的药敏试验基本一致。

3 结 论

从细菌培养的结果来看,引发肛周脓肿的需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占总数的79.4%,再次就是克雷伯菌,其他菌种较少,推测可能是标本数量太少的原因。研究表明,肛周脓肿的感染特点主要是:①主要感染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且以其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要感染方式[3];②以内源感染为主,这说明,感染的出现是有其内部原因的,只有当患者抵抗力严重不足,导致直肠粘膜受到损害等问题时,才有可能出现肛周脓肿[4]。

从药敏试验的结果来看,①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为最有效的抗生素,引发肛周脓肿的各类病菌对其敏感性达到了90%以上;②其他比较有效的抗生素还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性为83%)、丁胺卡那(敏感性为77.8%)、先锋必(敏感性为55.6%)等;③在治疗肛周脓肿的时候,极不推荐使用氨苄青霉素,对其的抗药性甚至已经达到了100%;④西力欣、菌必治、头孢他啶这三类抗生素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实验表明,细菌对这三类看上书的敏感性还达不到20%。

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研究上看来,本次实验,检测出的能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到了总数的20.3%,而亚胺培南依旧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药物。

总之,在实际进行肛周脓肿治疗时,使用亚胺培南是一个有效地手段,患者完全可以自行采购使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家庭常规备药青霉素则是极不推荐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俞士法,张仁添.肛周脓肿120例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1):2039-2040.

[2] 沈丽娟.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12):312-313.

西周君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它改写了青瓷和白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现代钧瓷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在中国漫长的对外交往中,瓷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瓷器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钧窑;造型;制作;釉;烧制;窑变;发展

瓷器最早产于中国,在英文单词中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也就是说瓷器在国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瓷器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出现了“钧、官、汝、定、哥”这五大名窑,其中以钧窑的窑变最具特色,以及它傲人的色彩和神韵名冠五大钧瓷之首。钧瓷是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是因那特有的自然资源,如泥土,各种微量元素等。

一、古钧瓷

(一)宋代钧瓷

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但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盛柴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烧制出青、紫、蓝、红相互渗透变化的窑变釉。北宋早期烧制的都是一种釉色,俗称“青一色”,到后来主要是采用红紫色的釉上在瓷器外部,青蓝釉施于器外,即所谓的“内青外紫”,也有的是在里里外外都上有上青蓝釉。官窑钧瓷青蓝色釉不是像早期宋代钧瓷釉色那么单一,而是在一个很深的蓝色背景上弥漫着带有月白色汗珠状的流纹即泪痕纹,几少数烧制工艺水平高的则是遍布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者是在一个紫色是背景上弥漫着蓝白色的流纹,也就是有些文献所说: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但又不像宋早期烧制的那么单一,从釉色的风格上来看,和早期的宋钧有很大不同之处,从发掘出来的遗址中的钧窑碎片也能看出,官钧追求的釉色是像玛瑙一样的花,或是像大自然中的松林、海浪、雪花等具有这些特殊肌理的效果,釉色很丰富,总体上分为红和青两大类,红的如葡萄紫、火焰红、海棠红等,青的如天蓝、天青、米黄等。

钧瓷有“窑变无双、钧瓷无对、意境无穷”和“钧与玉比、似玉非玉胜似玉”这样的美称,就是因为钧窑釉的那种晶莹剔透,浑浊细腻的感觉,像是岩洞里的钟乳石。这个时期的窑变艺术已经趋于完善,有巧夺天工之势。

在这个时期的钧窑烧制的品种很多,比如炉、瓶、盆、洗、尊、鼎、盒、枕、盏、杯等十余种,其中花盆最为居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器表有片纹,器底呈褐色。钧台窑烧制时在工艺上十分苛求,根本不计较成本,不是属于商业性的,因为烧制出来的上品全部入选宫中,其他的次品全部销毁,根本就不允许在民间流传,所以钧台窑极少而且价极高。在金、元时期,钧窑的烧制一定程度上都还是宋代的继承和延伸,但不可避免的留下时代的烙印和本民族的特色,并在与宋钧工艺特征上有很大差异。

(二)金代钧瓷

金代的钧瓷在造型上基本上是沿用了宋代的风格,但也烧制出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有些瓶、碗、炉等不仅造型别致讲究而且窑变很有特色。在开封市文物商店里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以被认为是金代烧制出的瓷器中的上上品,这个罐子大致有三种色调,中心是草绿色,外层朱红,最外是玫瑰红,内外釉面上有十七处窑变的花纹,色泽鲜艳。造型上是鼓腹、小口、圈足。这个是比较典型的金代钧瓷,再者金代烧制的碗、盘基本也是沿用宋代造型,器形逐渐变大。

金代钧瓷总体是对宋代钧瓷的一个恢复过程,当时钧瓷是为了在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并又在民窑的基础上建起来,金代的钧瓷主要特点是在它的实用性上,并不主要是在造型和釉色上,对胎釉要求不高,制作也不怎么精细,成本不大。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瓷器产量高,质量差,胎料一般比较粗糙,釉色不纯不正。金代的钧瓷才釉色自然流动产生的变化单一,没有宋代钧瓷釉色流动丰富自然。综上所述金代钧瓷的特点就是工艺粗糙,这也当时战乱时期后对钧瓷制作的影响。

(三)元代钧瓷

元代是钧瓷瓷器史上发展很快是急速时期,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人民大众非常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当时窑场到处都是。这样的需求量很自然的刺激着钧瓷的生产,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以至于当时一味的只追求钧瓷的产量而严重的忽视它的质量和工艺特性。较之宋、元时期烧制的瓷器,元代烧制的大都是器物造型偏大,品种单一,感觉很笨重,比如说胎体不规整,釉厚而不均匀,流下的釉一滴一滴的感觉,烧成后釉里含有气泡,光泽度也不好。釉色单一,以月白和天蓝居多,其窑变不如宋代的自然,好像是人为而成的。

元代的钧瓷较之宋、金时期大了很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比如元代在器物上采用的堆雕等装饰方法在宋、金时期烧制的钧瓷是很少见的。

二、现代钧瓷的发展

现代钧瓷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烧制的钧瓷,现代钧瓷的发展以全面恢复“宋钧”和全面提高完善传统工艺,而带动了钧瓷行业的快速发展时代,在悠久的瓷器历史文化中,钧瓷曾被钦定为宫用珍品,其品位是不言而喻的,经过现代钧窑人不断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研究,经过一次次的配制釉料,并在不断的失败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使一件件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钧瓷出炉。钧瓷的釉色等都获得了突破。

在以前都是用传统的煤烧,劳动强度太大,烧制时间长,并且污染严重。成品率低资源太浪费等等各种问题,就好比是煤烧取代柴烧,新的燃料取代煤烧也是发展的需要。用液化气作燃料是钧瓷的发展迎来是又一次革命。在造型上,传统的钧瓷造型大致是盆、瓶、尊、炉、洗等,而钧瓷都是有时代特征的。到了现今,钧瓷的审美应当符合现代人。为此,他们打破了千古不变的模式,在造型上大胆的引用了动物、人物和其他现代造型,其中伟人尊是现在的传世之作。

西周君范文第3篇

[关键词]LL-37;抗菌肽;组织蛋白酶抑制素;牙周病;先天免疫

[中图分类号]Q 5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3.012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and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Su Ruiying1,2, Chen Shan-shan1,2, Zhao Lei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2. Dept. of Periodontic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Periodontal disease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of the periodontium. The abnormal innate immune defense and outcome of periodontal disease is closely related. Cathelicidin is one of endogenous peptide, hCAP-18 and LL-37 is the only member of the cathelicidin family known to exist in human. The former is regarded as an inactive precursor, and the latter is the active mature form. In this review, we em-phasize on the hCAP-18, the function of LL-37 and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Key words]LL-37;antimicrobial peptide;cathelicidin;periodontal disease;innate immunity

口腔是全身细菌储量最为丰富的微生境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共生和拮抗的平衡关系,而内源性抗菌肽在宿主抵抗病源微生物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普通抗生素而言,宿主内源性抗菌肽具有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人的内源性抗菌肽主要包括组织蛋白酶抑制素cathelicidin和防御素,而人源阳离子抗菌肽(hu-man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hCAP)-18和LL-37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人体唯一存在的catheli-cidin家族成员,具有广谱抗菌和免疫活性,在宿主先天性防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者关注。

1LL-37

1.1LL-37的结构和调控

在正常情况下,LL-37以非活性hCAP-18前体蛋白形式储存于中性粒细胞过氧化酶阴性颗粒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后,非活性hCAP-18前体蛋白释放至细胞外,通过水解蛋白酶-3的作用脱去其N端保守片段,成为具有37个氨基酸α-螺旋结构的LL-37活性片段。LL-37可通过α-螺旋插入细菌的细胞膜,破坏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菌溶解死亡[1]。

编码LL-37的结构基因cathelicidin抗菌肽(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CAMP),包含保守的cathelin序列和C端富于变化的抗菌结构域LL-37。camp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一个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表达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IL-6的识别位点,IL-6可能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通路或大鼠肉瘤病毒蛋白/促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活化NFIL-6,从而调节LL-37基因的表达[2]。hCAP-18和IL-6可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共表达于各种鳞状上皮细胞。即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宿主细胞在分泌IL-6的同时,可通过IL-6上调hCAP-18的表达,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出快速的免疫防御反应。

1.2LL-37的来源和分布

hCAP-18和LL-37主要由骨髓内的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合成,外周血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无hCAP-18和LL-37的合成功能。当有炎症刺激时,上皮细胞亦可诱导表达LL-37。LL-37主要分布于人体易受到微生物侵袭的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黏膜组织中,是先天性免疫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3]。在健康的牙龈组织中,LL-37仅少量表达,且主要来源于溶解的中性粒细胞[4]。在炎症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LL-37呈强阳性,原因可能是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5]。

2LL-37的功能

2.1中和脂多糖

先天免疫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体内存在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菌斑、牙石、唾液和龈沟液以及炎症牙龈组织和病变牙骨质中存在的LPS,在牙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的LPS可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吞噬胶原。伴放线嗜血杆菌的LPS可使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停滞于G2期,抑制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其对根面的附着[6]。LPS可与其配体LPS结合蛋白(LPS binding protein,LBP)结合宿主细胞表面抗原CD14,形成LPS-LBP-CD14复合体。该复合体与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结合后激活NF-κΒ信号传导通路,激发一系列级联炎症反应[7-8]。

LL-37是体内唯一具有中和LPS作用的抗菌肽。LL-37阻断LPS与大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的结合,既可抑制LPS诱导的活性氧簇、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也可抑制LPS介导的一氧化氮和组织因子的产生[9]。体内注射半乳糖胺可显著提高CD1小鼠对LPS的敏感性,即3μg的LPS可使小鼠在4~6 h内死亡;然而,同时注射200μg的LL-37,则可使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以上。LL-37还可与LPS中带负电荷的基团结合,抑制LPS与LBP间的相互作用,阻止LPS向CD14传递,消除LPS的生物学活性。LL-37也可与CD14分子的两个负电荷结构域相互作用,部分阻断LPS与CD14阳性细胞的结合。Inomata等[10]发现,牙龈成纤维细胞中的LL-37可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LPS诱导的IL-6、8,半胱氨酸-X-半胱氨酸趋化因子配体-10基因在牙龈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2.2免疫趋化

LL-37除参与先天性免疫外,还可通过免疫趋化参与机体的获得性免疫。LL-37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在炎症时,受IL-8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会继续释放LL-37,从而趋化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如此循环不已,LL-37的水平不断升高。

有关LL-37趋化免疫细胞,参与获得性免疫反应调控机制的研究[1,9,11]结果如下。1)LL-37可诱导宿主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L-8、IL-8RB和半胱氨酸-X-半胱氨酸趋化因子受体-4等趋化因子,同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即LL-37在阻断细菌产物诱导炎症反应的同时趋化更多的巨噬细胞杀灭细菌。2)LL-37可通过G-蛋白-磷脂酶C信号通路趋化肥大细胞,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等促炎递质,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免疫细胞穿过血管上皮向感染部位聚集,且肥大细胞也会分泌抗菌肽。3)树突细胞成熟后可连接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LL-37可影响这一精密的成熟过程,从而对其趋化。4)目前,LL-37至少可激活甲酰肽类受体-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2X7三种趋化受体来趋化免疫细胞,其中P2X7是核苷酸门控通道P2X家族成员之一。LL-37可通过特异性结合直接激活甲酰肽类受体-1和P2X7,all-D-LL-37(LL-37的类似物)可转录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5)LL-37可诱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以及单核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P38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

3LL-37与牙周病

3.1LL-37在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健康者与牙周炎者在牙龈组织中的LL-37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Türkogˇlu等[12]检测了牙周健康者、成人牙周炎(adult periodontitis,AP)患者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沟液中LL-37的表达,结果健康者龈沟液中仅存有少量的LL-37,而且主要以前体蛋白形式(相对分子质量约1.8×104)出现,与髓过氧化物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LL-37在各型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均有明显增加,且与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具有相关性。Puklo等[5]利用蛋白质印迹技术进一步比较AgP和AP患者龈沟液样本中LL-37表达差异的研究显示,AP患者龈沟液中的LL-37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然而AgP患者龈沟液中仅有未加工的cathelicidin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36%的AgP患者缺乏成熟的LL-37。以上研究提示了LL-37在牙周炎免疫防御反应中的可能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AgP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与其组织破坏程度不相符的原因。

在AgP和AP患者龈沟液中都有明显增加的大小约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LL-37部分水解片段,其中AgP患者的抗菌肽片段亮度与LL-37的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14%的AgP患者没有任何与LL-37抗体反应的蛋白质痕迹;而在正常健康人的龈沟液中,却没有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LL-37部分水解片段。这提示在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存在着另外一种牙周致病菌的抗菌肽作用模式。通过分析LL-37蛋白质反应带的模式和牙周菌斑中的特异致病菌间的关系发现,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条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这三种细菌的蛋白质水解酶有关,是这三种致病菌降解LL-37至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结果。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抗菌肽的质量越大,说明该龈沟中可降解LL-37的牙周致病菌亦越多。此外,中间普雷沃菌的数量亦与LL-37密切相关[5]。

3.2LL-37与牙周致病菌

LL-37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阴阳性菌甚至某些真菌和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如LL-37可有效地抑制具核梭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大肠埃希菌和绿脓杆菌等[13]。LL-37还通过介导宿主细胞分泌IL-2、IL-12和干扰素-γ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从而吞噬或杀伤病原菌。当LL-37与α-防御素协同作用时,可增加5倍的抗菌能力。

尽管LL-37是一种宿主内源性抗菌肽,其杀菌机制与普通抗菌素有异,但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部分牙周致病菌还是形成了抵抗LL-37抗菌作用的逃逸机制。Puklo等[5]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可降解LL-37至1.1×104相对分子质量的LL-37片段。常温下,5 L的牙龈卟啉单胞菌悬液可降解LL-37约2 L(15 ng·L-1);而在同等条件下,变异链球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却没有该功能。当LL-37与大肠埃希菌共孵育时,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使LL-37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20 L、15 ng·L-1)由99%降至20%以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精氨酸特异性蛋白水解酶是降解LL-37的重要毒力成分;然而,牙龈卟啉单胞菌降解LL-37的能力对其自身不具有保护作用。当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唾液共培养时,这种降解能力会被抑制,使LL-37重新恢复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40 L、15 ng·L-1时高达90%以上);而在炎症深处唾液无法到达的地方,牙龈卟啉单胞菌方可发挥作用。Ji等[14]证实,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的形成过程中无法作为一种独立菌属生长,必须与其他菌属共同作用形成致病性菌斑生物膜方可发挥其毒力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菌斑生物膜形成和协助其他菌群的定植上发挥了重要的保护机制作用[15]。由此推断,牙龈卟啉单胞菌降解LL-37是为帮助其友邻菌具核梭杆菌躲避LL-37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自身生存。

3.3LL-37与重度牙周组织破坏

Kostmann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分为A、M和T三型,均伴有严重的牙周炎,患者往往因反复感染而死亡。Pütsep等[16]在以A、M和T型的Kostmann综合征患者各1名,轻型局部散在Kostmann-like患者1名,接受了骨髓移植的患者1名,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1名等Kostmann综合征患者与22名健康者为试验对象进行的研究中发现:1)3名A、M和T型患者血液中的hCAP-18仅为健康人的1%~2%,其唾液和中性粒细胞中没有hCAP-18和LL-37,且同时伴α-防御素的缺乏(这3名患者均伴有严重的早发性牙周炎,且其严重程度逐年加重);2)Kostmann-like患者血液中的hCAP-18为健康人的10%,其唾液中的hCAP-18和LL-37明显下降,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牙周破坏;3)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中的hCAP-18正常,血液中的hCAP-18为健康人的70%,其牙周状态良好[17];4)所有受试者血液中的乳铁蛋白质量和其氧化暴发能力均正常,这6名患者都不伴有其他临床感染。该研究提示,这6名Kostmann综合征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正常,其口腔中牙周状态的差异与LL-37的功能缺乏与否具有相关性,LL-37的作用与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密切相关。

Kostmann综合征患者因其弹性蛋白酶基因突变,而使中性粒细胞提早在早幼粒细胞或中幼粒细胞阶段成熟,因此使产生hCAP-18和LL-37的晚幼粒细胞数量减少,影响了LL-37的表达。同时,在LL-37的编码基因camp的上游序列也发现了调节器或基序变异所导致的调节器与基序结合力增加,导致提前关闭或禁止了hCAP-18和LL-37的合成。LL-37不仅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同时也有其特异性。当其缺乏时虽不致命,却会产生针对某种菌群紊乱的临床表现[18-19]。在Kost-mann综合征患者的牙周袋内,就存在因伴放线嗜血杆菌过度生长所导致的菌群紊乱[16-17]。

4结语

尽管口腔中存在着牙周致病菌和共生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牙龈上皮仍可保持健康状态而不伴有临床症状,缘于LL-37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LL-37既可及时有效地识别牙周致病菌,阻止和杀灭致病菌侵入上皮细胞,还可以中和LPS并减少其对牙周组织的破坏,趋化免疫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而某些缺乏LL-37的系统性疾病患者,则可伴发严重的牙周组织破坏。

5参考文献

[1]Dürr UH, Sudheendra US, Ramamoorthy A. LL-37, the only human member of the cathelicidin family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1758(9):1408-1425.

[2]Zanetti M. Cathelicidins, multifunctional peptides of the innate immunity[J]. J Leukoc Biol, 2004, 75(1):39-48.

[3]Frohm NM, Sandstedt B, S覬rensen O, et al. The human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rotein(hCAP18), a peptide antibiotic, is widely expressed in human squamous epithelia and colocalizes with interleukin-6[J]. Infect Immun, 1999, 67(5):2561-2566.

[4]Hosokawa I, Hosokawa Y, Komatsuzawa H, et al. Innate immune peptide LL-37 displays distinct expression pattern from beta-defensins in inflamed gingival tissue[J]. Clin Exp Immunol, 2006, 146(2):218-225.

[5]Puklo M, Guentsch A, Hiemstra PS, et al. Analysis of neutrophil-deriv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suggests importance of cathelicidin LL-37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periodonto-genic bacteria[J]. Oral Microbiol Immunol, 2008, 23(4):328-335.

[6]Ouhara K, Komatsuzawa H, Shiba H, et al.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outer membrane protein 100 triggers innate immunity and production of beta-defensin and the 18-kilodalton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rotein through the fibronectin-integrin pathway in 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J]. Infect Immun, 2006, 74(9):5211-5220.

[7]Golec M. Cathelicidin LL-37:LPS-neutralizing, pleio- tropic peptide[J]. Ann Agric Environ Med, 2007, 14(1):1-4.

[8]Giannobile WV. Host-response therapeutics for periodontal diseases[J]. J Periodontol, 2008, 79(8 Suppl):1592-1600.

[9]Diamond G, Beckloff N, Weinberg A, et al. The rol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innate host defense [J]. Curr Pharm Des, 2009, 15(21):2377-3292.

[10]Inomata M, Into T, Murakami Y. Suppressive effect of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on expression of IL-6, IL-8 and CXCL10 induced by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cells and extracts in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J]. Eur J Oral Sci, 2010, 118(6):574-581.

[11]Nagaoka I, Tamura H, Hirata M. An antimicrobial cathelicidin peptide, human CAP18/LL-37, suppresses neutrophil apoptosis via the activation of formyl-peptide receptor-like 1 and P2X7[J]. J Immunol, 2006, 176(5):3044-3052.

[12]Türkoˇglu O, Emingil G, Kütük觭üler N, et al.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levels of cathelicidin LL-37 and interleukin-18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J]. J Periodontol, 2009, 80(6):969-976.

[13]Ji S, Hyun J, Park E,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various oral bacteria to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to phagocytosis by neutrophils[J]. J Periodontal Res, 2007, 42(5):410-419.

[14]Ji S, Kim Y, Min BM, et 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of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 to nonperiodontopathic and periodontopathic bacteria[J]. J Periodontal Res, 2007, 42(6):503-510.

[15]Gutner M, Chaushu S, Balter D, et al. Saliva enable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LL-37 in the presence of proteases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J]. Infect Immun, 2009, 77(12):5558-5563.

[16]Pütsep K, Carlsson G, Boman HG, et al. Deficiency of antibacterial peptides in patients with morbus Kostmann:An observa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0):1144-1149.

[17]Carlsson G, Wahlin YB, Johansson A,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in patients from the original Kostmann family with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J]. J Periodontol, 2006, 77(4):744-751.

西周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肛周脓肿;药敏试验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周围软组织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疾患。隐窝腺感染是最常见的因素。经脓液培养,发现有结肠需氧菌和大肠杆菌等肠源性细菌[1]。脓液标本需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 91.9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克雷伯菌属[2]。大肠埃希菌为目前造成肛周脓肿的主要细菌。通过对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肛周脓肿脓液培养中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进行鉴定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我院目前导致肛周脓肿的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01月03日~2012年02 月 13日于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症状为肛周脓肿,标本为该类患者手术中脓液标本。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54 例,女14例),年龄20~78岁,平均43.5岁。均符合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脓肿患者在其脓肿外皮肤处用稀碘伏彻底消毒,然后打开脓腔,用咽拭子采取脓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将调查结果全部量化,对病原菌种类及各种病原菌的敏感药物与耐药药物进行统计分析。

1.3运送及保存 所有标本均密封后于当日或次日送至爱迪康公司(杭州)进行检验。药敏结果采用Kirby-Bauer法

2 结果

如图1。

3 讨论

及时了解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变化,对于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指出来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64.3%[3]。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俗称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引起肠外感染。有些特殊菌株能导致腹泻。大肠埃希氏菌随粪便排到自然界,污染环境与食品。我院对于肛周脓肿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头孢噻肟加用甲硝唑抗炎治疗,但通过本文统计的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55.88%,明显高于其他文献的13.1%[4]。另,在统计的病例当中有7例,其药敏结果显示对所有抗生素都显示敏感,说明个体差异较大,抗生素应根据个人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虽然抗生素在非复杂性肛周脓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推荐等级:1B患有严重蜂窝织炎,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推荐等级:2c不推荐抗生素用于非复杂性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因为抗生素不会缩短愈合时间和降低复发率。合并弥漫性蜂窝织炎、全身感染、免疫力低下或单纯引流不能改善症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索。但在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低于500.1000 mms)和(或)体格检查无波动感的患者。单独应用抗生素的治愈率可达30%~88%[5]。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肛周脓肿自感染初起至成脓,仅需1~4d,成脓迅速,药力难消,使用抗生素亦勉为其难,大多只能形成炎性包裹,继而形成局部硬结[6]。

4 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肠道内正常菌群,由于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造成药物耐药及菌群失调,体内的菌群平衡被打破,选用广谱抗生素效果不佳,从统计所见选择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的较廉价的药物,较敏感,但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特别是其肾毒性等副作用,需谨慎使用。抗生素忌盲目用于肛周脓肿 本病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往往形成局限性炎性硬结,以致反复发作。原因多是脓液引流不畅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所以本病治疗的关键不在于选用何种抗生素更有效,而是抗生素使用时机不当,切记在脓肿需要引流时,抗生素绝不能代替引流术[6],但该药敏结果对于一些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如老年人或克罗恩病,仍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铭.大肠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3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沈丽娟. 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12).

[3]沈丽娟.174例肛周脓肿细菌培养、药敏及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0,23(12).

[4]余虹.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检验,2011,18(2).

西周君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掌握株洲市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株洲市辖区内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馆的食品按GB4789进行检测。结果 四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7.01%,检出率前三依次为生畜肉(37.50%),生禽肉(37.50%),生食水产品为(22.72%)。结论 应全面加强食品各环节的卫生管理,加大食品卫生监测力度。

【关键词】株洲市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由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开展从农贸市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测,对生畜肉、生禽肉等9类食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的调查,掌握我市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样品采自株洲市辖区内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馆,分9类147份,包括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沙拉和鲜榨果汁。

1.2材料及设备

具备检验所需的基础设施、各种器材和培养基。

1.3方法

按GB4789对九类食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2结果

2.1各类样品监测情况

九类食品中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17.01%。致病菌的检出率前三依次为生畜肉(37.50%),生禽肉(25.00%),生食水产品为(22.72%),见表1。

表1 株洲市各类样品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统计

2.2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四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0%),副溶血性弧菌(8.89%),沙门氏菌(8.84%),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0.88%)。见表2。

表2 2010年株洲市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统计

3讨论

从四类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看,生畜肉、生禽肉、生食水产品检出率较高。应该加强从农贸市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管,防止畜禽在宰杀过程中致病菌的污染。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原材料应低温存储,食品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1)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生熟食品未严格分开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2)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传统的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之一,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存储食物以防止肠毒素形成,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调查发现其他国家较为突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污染在我国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转贴于

参 考 文 献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三代考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