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WANG Xin1 , DU Linfang2
(1.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areer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its position cannot be ignor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eri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design, some teaching reform thought have been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course design, engineering student, te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68-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非机械类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之后往往还伴随着两周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较为完整规范完成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实训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对于非机械类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S意义,其地位不容忽视。
然而目前非机械类工科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设计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该课程设计题目比较老套,往往还是以单级或两级减速器为设计对象,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变动。考核标准以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质量为标准,不能体现学生设计过程的创新和协作能力,因此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作用。
二、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应结合本专业特点
工科院校专业分工较细,不同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减速器虽然应用比较广泛,但大多数学生在专业体系上可能只是知道其作用,在专业需求上只涉及到如何选型就可以了,对于其结构并不清楚,因此非机械类专业学生,他们的机械设计优势并不在减速器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可以不必拘泥于减速器设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于专业工程机械的设计。比如纺织工程专业可以改变为织袜机传动装置的机械设计,采矿工程专业题目可以改变为采矿机械提升机构的设计,材料工程专业的题目可以改为曲柄压力机的机械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改变,就把课程设计与专业工程挂钩,引起学生的学习设计兴趣,同时又没有脱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要求,一举两得。
2.改革设计思路,引进现代设计方法
原本的课程设计内容大都有现成的设计指导书指导,很多学生都是照搬指导书中设计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思考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改变以后,教师要先抛开课程设计指导书,鼓励学生自己提前去查资料,翻手册,总结归纳整理,从无到有的学会设计。当然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和鼓励,避免学生在设计中走弯路。
此外在设计中,积极引进现代设计方法,成果形式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手工绘图,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CAD/CAM/CAE应用技术,淘汰过去那些半理论半经验的设计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动态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例如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对机械机构和零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并运用运动仿真模块,对其进行动态演示,同时又可以使用CAE分析技术,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力学和结构性能的分析和设计,这样结果即保证准确,同时又比较形象生动,避免过去很多粗燥无味的经验公式。
3.加强学生协作和创新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多是一题多人,设计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设计本身工作量相对较重,但每位同学又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相互之间没有协作,这样完成的设计质量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由教师组织,根据学生设计选题的内容,灵活安排学生人数,由学生上下衔接,分头完成各个机构的设计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相互合作,数据共享,既能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在设计中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创新设计,对于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案的同学,课程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和简化,但要保证课程设计创新内容的可行性。
为了保证学生加强协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整个设计过程学生的表现,突出协作和创新在成绩中的分值,来激发学生协作和创新的积极性。
4.课程设计内容可与课堂教学同步
现在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学习完成过后进行,时间一般为两周。两周时间学生又要调研资料,设计方案,又要撰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时间安排十分紧张,并且这个时间节点往往是在学期末端,学生还要准备其他课程的期末复习和考试。因此课程设计时,很多学生往往就是草率设计,相互模仿,导致课程设计的设计质量不高。因此可以考虑将课程设计任务放在与课堂教学同步,由教师统筹安排进程和任务,学生提前调研资料,与教师充分沟通,等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统一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实践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一大任务即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更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近机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计题目大同小异课程设计对象大多以减速器为主,各届学生均被要求开展减速器设计,除去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外,其他工作原理、设计步骤则大都如出一辙。长此以往,新鲜感必然会不断丧失,一方面使得教师产生一定的疲倦感,一方面使得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创新,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因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多个学生面对同一项目,进而引发严重的抄袭现象。2.学生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在设计期间,学生仅需依据教材相关要求开展操作即可,教材中对各项设计步骤均有明确介绍。如此一来,极易使得学生产生固定思维,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操作趋向于模式化。学生个性化特性未能得到有效凸显,学生特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对学生创造能力发展造成极大制约。除此之外,因设计时间有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完成课程,教师面对学生的求助往往是有问必答。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造成不利影响。3.学生对课程设计缺乏有效认识一些学生片面认为机械设计基础只不过是一门考察课程,只是对各项专业知识开展串联,学习意义不大。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项目,东拼西凑、上网抄袭,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对课程设计的有效认识。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跟社会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推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有序开展,可以将下述内容作为切入点:1.构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首先,高校应结合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予以有效明确,即为革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紧紧围绕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全新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构建集课程教学、设计训练、实验教学等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基于此,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能力,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有效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尽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期间,推进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生产实际的有机相融,结合技术人才培养需求,有序引入前沿技术、前沿成果,拓宽学生设计视野。在教学期间,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同章节实际特征,可逐一引入小组讨论式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工程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可运用工学结合教学、课外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以调动起学习主观能动性,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3.强化实践教学活动创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设计训练等内容组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借助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机械零件陈列室等教学环境,依托课内外有效结合的教学体系及分项目、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促进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设计内容予以有效深化,提高设计题目的多样性。依托设计主线,既涵盖传动装置设计的传统题目,有引入生产实践中最新开发的新题目;对制作完毕设计图纸,既可通过手工绘图方式完成,又可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方式完成,经由一些设计实践,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在设计训练过程中,为了推进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效相融,可引导学生开展“轴系零件”测绘、上机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训练,进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机械结构设计能力,为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收获良好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要不断推进课程设计模型改革,并科学设置课程设计实践,逐步调动起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内涵,全面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活动创新”等,积极促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148-150.
[2]刘桂花.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初步探索与实践———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16,06(36):157-158.
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线,实践教学只起辅助作用,而课堂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更加增大了学生对机械知识及设计的理解难度。机械设计的目的是要去解决机械工程的实际问题,教学脱离实践环节必然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目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忽视设计对象的加工工艺、安装工艺以及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工艺过程,只是盲目的、机械的照搬资料,更无法对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工艺问题采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1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首先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题目中应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三部分内容,并能够对机械设计课程所学大部分零部件进行设计训练。在此前提下,应改变原来的只针对减速器的定式设计模式,从学生设计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独立设计能力。在传统课程设计内容基础上,设计题目可从教师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抽取,或者与工矿企业建立联系,去实际中提炼一些综合性、创造性的设计题目,这样一方面替工矿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设计过程具有挑战性,同时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机械类专业往届毕业设计中传动装置设计部分一般雷同度小、综合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度高,整理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先修机械类课程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整体设计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2采用启发式指导,促使学生由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课程设计中包含方案确定、初步计算、草图设计、装配图设计、零件工作图设计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几个阶段。在每个设计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设计小组展开讨论,对设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前人成功设计案例中寻求设计要点并形成独立的设计思路。尤其进行到草图设计和装配图设计阶段时,牵涉到大量的结构问题,由于在《机械设计》课程讲授的重点都是基础理论,很少涉及结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进行到这一设计阶段时普遍感到困难,错误较多。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应悉心引导,最好借助实物模型教学,多进行正误结构的比较。只有通过启发式指导,学生才能很好的把握机械设计的规律和其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目的。
2.3加强计算机CAD/CAM/CAE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代,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已广泛使用计算机CAD/CAM/CAE技术进行设计,进入数字化设计、分析与制造的新时代。传统设计中采用的是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公式进行静态计算或估算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费时费力,设计结果的可靠性验证滞后。在CAD技术平台上可实现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机构运动仿真,所见即所得。运用CAE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手工图板式设计方式明显落后于机械行业实际设计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绘图方面的训练,增加学生用CAD软件绘图环节。鼓励学生运用CAD三维造型技术进行仿真设计,由于设计过程处于三维空间,形象逼真,因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图,将学生从大量的手工绘图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可以将精力重点放在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上,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同时模拟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培养学生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成长为合格的机械设计工程师。
2.4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接触机械工程实际,了解同类系列产品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生产过程。学生对设计对象有了感性认识,获得产品的有关工艺知识后,才能建立机械设计与机制工艺之间的联系,课程设计的机械装置才能和实际生产相符。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多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以此拓展学生设计思路,提高机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结论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教学改革;绘图能力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
1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
2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
3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结构有着清楚认识。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D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作者:王桃芬 张彩芳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蒙晓烨.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29):29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0引言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学校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际互认,推进工程教育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1]。
1工程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1我国工程认证发展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由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1.2工程认证对课程的影响
1.2.1工程认证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3]。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产品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基于课程群把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结合是工程认证的基础理念。
1.2.2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4]。二级减速器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内容,需要运用到制图、力学、公差、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等前期所学知识,是将基础知识的第一次整合应用。在过去的教学环节中,往往都是将设计需要的前期课程全部讲完,然后开展设计。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时,之前学过的课程已经忘记,或者需要复习才能正常应用,或者会出现考试高分,应用不会的情况。总结原因,主要是因为所学相关课程的目的只是考试,学完考完之后没有真正应用到实例中。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学分和考试,还要真正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基于工程认证的课程建设
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整合所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
2.1课程体系建设
设计题目一般选择通用机械的传动装置,主要进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传动件和支撑件的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这种设计是保证学生巩固机械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开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宽课程设计的范围,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设定主题开展非固定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能力。科技在不断进步,零件及设备设计也随之不断改进更新。这种更新包括精度、加工方法、制造方式、设计方法等多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应将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以传统设计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设计方法,及时更新和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使课堂知识不脱离于工程实际应用。
2.2课程教学改革
2.2.1“开放式”教学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随时到实验室实践和观察减速器结构,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设计目标,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2.2.2加强校企联系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实际设计参数选择和理论教学的不同,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根据实际生产过程要求来制定大纲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争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缩短应届生就业后的实习时间,能够马上适应和满足企业要求。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5]。
2.2.3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围绕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的毕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2.4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开展不再是将所有前期课程学完再开展,而是根据设计内容需要将该课程设置成一门综合类的课程,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主线,整合制图、力学、公差、机械设计等机械工程基础性课程群,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比如在开展课程设计期间,需要用到轴的校核,绘制弯矩图、扭矩图,根据进度安排,将材料力学中的该部分内容拿到设计期间讲授,在安排讲授课程时一定要安排好先修后修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学完就用,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能具体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2.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也不仅仅只追求是否正确,在考核制图表达方法、公差配合的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基础上,体现在结构设计中的创新培养,应主要考核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能力,看看学生在设计过程是否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评价成绩应由促进学校的发展转向促进学校的持续性发展,由鉴定学生学业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在评价形态上,由标准化测验转向动态研讨式评价形态,更注重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6]。
2.3课程预期成果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完成,学生对机械设计具有初步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不仅仅会设计,还要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参数选择方法,巩固制图、力学、公差等相关课程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相关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课程设置及改革是工程认证开展的必要保障,使其更适应工程认证要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适应人才需求的转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与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情商出众、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希哲,韩阿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44-47.
[2]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24-227.
[3]荆国林,王鉴,崔宝臣,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81-182.
[4]巩云鹏,田万禄.张祖立,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丽艳,鄢利群,杜永英,等.机械设计教学方法优化适应产业需求必要性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