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Abstract: Post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post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s special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post practice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关键词: 高职;顶岗实习;实践;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ost practice;practi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5-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指在学过基础技术课和完成教学实习之后,到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加强,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

素质。

1 我院机械类专业概况

我院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三个专业,学制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教学、实训环节教学三年不断线,第六学期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环节。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导致大多数学生在第五学期中、后期就参加顶岗实习环节。以2013年为例,我院机械类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共计410人,第五学期大三陆续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210人,占同类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而第六学期所有学生都按时参加顶岗实习。

2 机械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

2.1 实习时间长,学习深入。按照规定,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在机械专业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中,50%以上的学生在第五学期中后期就开始了顶岗实习,有些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能达到8个月以上。实习时间延长了,学生在企业对专业技能、知识有了更深入地学习。

2.2 在具体的实习岗位参与生产实践。实习单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上可以参与实际工作,有好多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参与实际工作,学生在此期间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3 师傅带徒弟。顶岗实习时每个单位均安排了企业实习老师,企业实习老师与学生一起工作,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学生边学边问,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式学生收获很大。

3 机械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3.1 期望值存在差距 现今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认知存在误区,在企业中希望自己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实际每个单位提供的具体工作岗位较单一,学生从而产生学不致用的想法,于是有些学生就不安心实习甚至有擅自离岗的。而企业都想要完美胜任工作任务的学生,但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显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双方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

3.2 时间上存在冲突 有的学院安排顶岗实习时间过短,而企业希望学生顶岗时间较长,培养学生为企业所用。校企双方时间上存在冲突,导致企业不能对学生委以重任,学生理想和实际岗位落差大。

3.3 责权关系不明确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到企业后,主要管理权便由学校移交给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不会对顶岗学生按照企业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种现象使得学生权益保障的主体责任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不到合法的保护。

4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方案实施

以我院2013届机械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13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有东北特钢集团、首钢京唐钢铁、北京三一重机集团、天津冶金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营口五矿集团等。通过顶岗实习情况的分析,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总结了教学环节设计方面的经验与方法。

学生在顶岗实习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学院教师培训学生,让学生弄清顶岗实习的要求、步骤、方法等,每名学生都非常清楚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然后学生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协议交给自己的指导教师。同时离校前学生领取自己的顶岗实习手册,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完成并上交顶岗实习手册、专业技术报告。

4.1 顶岗实习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①理论知识学习:在顶岗实习前专业理论知识要掌握设备的操作、工程的生产工艺,在校期间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最终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转变实习观念,调整实习心态。

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顶岗实习比较复杂,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签订合理的实习协议,编制系统的顶岗实习指导文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如岗前培训、安全培训、工作态度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等。

4.2 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信息沟通: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实习学生、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实习专职指导教师的个人登记表和个人信息表要建立,便于师生之间随时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②实习检查: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随时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学生实习的进程,从而纠正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来保证实习效果。

③实习记录: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填写顶岗实习手册,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实习企业、实习主要任务等,还要按时填写实习周记来记录实习进程,撰写顶岗实结报告,最终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评价等内容。

4.3 对实习成果的要求 实习成果主要包括实结和专业技术报告。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的个人总结,总结顶岗实习经验教训,如实习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解决的,对实习有哪些建议等等。专业技术报告要符合学院或者系里制定的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工作岗位完成专业技术报告撰写工作,要求专业技术报告原创性较高、有创新点,能对某一专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实习成绩 实习成绩要由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鉴定、学院指导教师的考察、实习记录、实习成果各项分值累加评定最终成绩。

5 结论

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习方案的研究和实践是成功的,研究结果表明,顶岗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娟等.工科顶岗实习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和社会有效需求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高职毕业生由于定位准、动手实践能力强,已经在就业市场显示出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又失业以及频繁更换工作的比例也在增加。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教育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不仅要加强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更要加强非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药物工程系自2007年秋季以来,致力于探索就业导向背景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基本实现了校企紧密合作,专业培养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成长教育同步进行的职业教育思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四个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将三年来的校企合作情况做一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够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应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职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量化用职商表示(Career Quotient,简称CQ)。职业素养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药物工程系学生80%来源于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心理素质、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相对较差,人文素质也较低,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一致性,我们从2008年开始,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实地访谈等方式,对河南省内外近百家兽药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对兽药类专业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判断人才首先看重的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其次才是职业技能。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影响学生职业角色转化的最大障碍不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而是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这些方面的欠缺在求职和职业适应阶段均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接受和融入职业岗位。调查中还发现企业对我系学生频繁“跳槽”感到很无奈,经过分析得知,造成“跳槽”率高的原因除了学生认为工作待遇不好,感到没有发展前途等表面因素外,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职业构成、职业特征、职业要求等不了解。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沟通,校企双方都认为,校企合作的重点是提升职业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具备规范、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既适应当前企业的需要,又可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校诚邀省内外十多家知名兽药企业(公司),成立了兽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升兽药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一)成立校企合作培养班,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订单培养是生产企业与学校合作提高实践技能的常见模式。由于我校药物工程系兽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集中在技术服务和兽药营销岗位,很少从事一线生产岗位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不适宜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经过协商,我们与河南亚卫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赛尔加农动物药业公司和郑州炎黄动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在2008级成立了三个“校企合作培养班”。分别从生物制药专业、兽医医药专业和中兽医药专业选取一个自然班,由合作企业部门经理担任辅导员,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原则,校企联合重点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见表1);学生与企业在实习和就业方面实行双向选择,不受合作培养的限制。

实践表明,在企业和学校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三个校企合作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凝聚力强,学生自信心足,接受新事物较快,做事效率高,在实习岗位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

(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三年不断线,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缩短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差距

在三个校企合作培养班实施素质培养计划的同时,系里主动寻求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定期从技术领先、管理规范、发展良好、业内知名度高的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管理机构中聘请企业家、资深学者和领导干部到学校,采用专题讲座、创业典型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三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两次“企业家论坛”和“兽药业发展论坛”,开展了10场主题鲜明的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10场“企业专家进课堂”系列讲座;为了强化岗位技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又与6家企业合作举行了为期3周的岗前集中培训,针对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要求三大方面展开专项实践训练。在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和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和接受了职业,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岗位技能等职业素养得到了长足进步,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逐渐形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渐趋理性。

实践表明,我校药物工程系2007、2008级学生走向实习岗位后,能自信地面对不同企业的挑选,角色转换较成功,不仅很快适应企业管理,而且岗位延伸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也大大提高,提高了我校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招聘会上我校学生成为各个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

(三)企业公开课带来全新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教学改革提供灵感和思路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的员工培训模式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探究精神、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很有效果,值得专业课教师借鉴。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针对岗位两大实践技能“营销技巧”和“病理剖检”设置企业公开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借助这种与学校教学完全不同的企业培训模式,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感受和学习企业培训的独到之处,从而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经过认真的筹备,我们成功举行了兽药营销实践训练、禽解剖技能训练、病理剖检竞赛。在企业公开课之后,又圆满组织了两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不仅巩固了学生扎扎实实学本领的专业思想,更提高了教师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年来,校企合作所形成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着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缩短了其就业适应期,达到了预期的成效。但是,目前的合作还是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学校“偏热”、企业“偏冷”,距离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四个合作”的实现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完善机制体制,健全管理和监督机构

校企之间良性互动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目前的合作大多是自发行为,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因人而异,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缺乏由上而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也不存在保障机制,因而合作的效果很难保证,合作的目标难以衡量,也不利于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今后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和联系,树立新型合作观,加紧建立面向市场、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或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保证合作规范运行,提高双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真正受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制药工程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