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海量阅读 探究 模式 活学活用
近几年,韩兴娥老师倡导的课内海量阅读掀起一股热潮,一批批优秀的课外读本走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精神世界,让阅读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我也跟随韩老师的脚步,践行在海读的路上,并确立了自己的“素读”教学研究课题,《成语接龙》是我进行的精读课的读本,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探索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并设计了适合班级的授课方式。
首先,研究教材,确立目标。
选《成语接龙》作为精读书目,一是适合二年级孩子学习,适合背诵和积累;二是理解意义不必强求,可以随着阅读无师自通。《成语接龙》作为语言积累的读本,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只有熟悉教材,做好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仔细研读教材后,审时度势,根据孩子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我确定了教材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一个月完成教材(上下两册),学生能熟练背诵,并能随时接龙;做到简单的活学活用。
其次,学名师,找思路。
韩老师是课内海量阅读的践行者,她在自己的著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成语接龙》积累词语复习拼音”部分,就讲述了自己的阅读实践经验,韩老师的教学过程详尽,通俗易懂。根据韩老师的教学思路,我进行了整理,一是利用音频跟读音节;二是打乱顺序的强化朗读;三是成语的活学活用。这些都是韩老师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总结出来的,我想另辟捷径虽然能够凸显个人特点,但有时拿来主义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借鉴学习更有利于进行完善。而且我们面对的都是低年级孩子,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的适合我们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的课堂模式初具雏形。
第三步,实践出真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经过了不断的借鉴、学习、摸索后,我的课堂设计出炉了,我确定了学习四步骤:一是跟读音频读音节;二采用各种方式读成语;三打乱顺序读成语;四创设语境用成语。脑子里有了想法,接下来,我就开始在班内尝试,f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感觉简单的四步,却是举步维艰。一、二、四步没问题,问题出在打乱顺序读成语上,很多孩子读顺嘴了,一个一个的接读滚瓜烂熟,但位置一变,那就大不一样了,这个环节不仅考察孩子的识字能力,还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只有做到眼看、手指、耳听,生字完全掌握,才能完全的融入到这个环节中,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们很多字不认识,读起来磕磕绊绊,甚至有的孩子只能让别人教才能读出来。识字环节必须有,于是,我再次修改我的教学方案,我在读完成语后加入了识字环节。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要认读、背过20多个成语,还要记住20多个生字,如果只是老师引领着反复的读,长此下去,他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带动他们学习的欲望?我想到了闯关比赛。我把孩子分成7个组,每一步就是一次闯关,表现优异的小组在比赛中依次加星,第一次尝试就让我感受到孩子的热情,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在为小组荣誉竭尽全力,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连那些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也行动起来了。短短的几天,我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预习很关键而且必不可少。相对于学生识字量少,课堂容量大的情况,在学习“白”字头的龙时,我曾经尝试过学生不预习,直接在课堂中学习,但没有想象中好,班内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识字量比较少,突然一下子灌输很多的内容,还要让他们记下来,特别难。记得第一节课我们只进行了两个环节就下课了。而且即使这样拖沓,还是有十几个孩子不认识。预习必须做,而且得好好做。于是,我利用班级群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家长很支持,接下来孩子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听音频,跟读成语;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天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了朗读、记忆。
二年级的课堂,孩子的有意注意还是比较短的,要做到一节课及时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做到认真听讲,真的很难。所以随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评价必不可少。我们实行了捆绑式的小组评价,每个环节的竞赛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的表现都代表了整个小组,二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团结意识、灌输集体荣誉的好时候,为了小组能够争先,每个孩子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积极,可能中间也存在弊端,比如每组中都是那几个孩子比较积极,其他孩子又不举手,最后怕耽误时间,没办法还是举手的回答。我也一直在考虑评价到人的方式,更多的激励那些不敢举手的或声音小的孩子,以此来激发那些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孩子。
对于《成语接龙》的探索,只是我个人对这类文本的理解和浅薄的认识,在践行海读的路上,我和我的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一定会披荆斩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韩兴娥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最终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开辟 课外阅读 有效途径 素养提升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是摆在每个师生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在课堂之外不断开阔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展开有效开辟课外阅读途径,提高语文素养探究。
一、培养兴趣,开辟途径最好的老师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网络上,也不喜欢多读书。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二、家校互动,拓展课外知识的基石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2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2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9克盐全部吸收了。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吸收那抽象的盐――阅读方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烹饪各种各样的“汤”让学生去溶解那些“盐”。因为仅凭语文课堂学习那是不够的,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如何让学生自己寻找阅读的春天,这就需要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但无论是阅读时间的保证,阅读的效果,阅读的评价,老师都无法像卫星一样准确地追踪到孩子的行踪,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四年级上册《江雪》中的老渔翁,能做到在阅读上“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这个重头戏怎么让孩子演绎下去,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⑴从“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中来,从“知识大比拼”中来,从“读书郎”的评选会中来,从“阅读望台”中来,从家长“亲子阅读明星”中来,从“读书成长袋”中来……
⑵得法于课内阅读,得益于课外阅读。在期初“孩子的成功――我们共同的期盼”家长专题会中,我就邀请家长走进语文,并指导家长如何成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引路人,如何陪同孩子完成读物的选择,制定阅读的时间,阅读面和完成读书成长袋等工作。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都要有跟踪和记录。
⑶老师切不能给学生的阅读能力定格,定期了解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于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学生,也要带上“望远镜”来看待他们的阅读成果,评价做到“真诚、宽容”,从而让孩子投入更多的激情到以后的阅读大本营中。
三、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日后资料的查找和对内容的记忆与写好心得体会都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触动心绪的某个语句,只要它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就值得摘抄记录;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做注释,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及心得体会,表达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搭建平台,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学生课外阅读有所得,当然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 悦,提高阅读兴趣,调动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①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读书竞赛活动。如在低年级开展童话故事赛、儿歌擂台赛、词句接力赛等;在中年级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美文诵读会”“朗诵擂台赛”等;在高年级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读书经验交流会”“阅读大王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演讲比赛”“作家作品知多少”等。
②设立“新闻早知道”讲台。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搜集资料,在“新闻早知道”讲台上汇报自己阅读后掌握的国际国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
③开展读书报活动。学生在剪贴报纸和办手抄报的过程中,从搜集材料到排版、抄写、美工,做到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且要克服办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从而培养学以 致用的能力,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自我行动中成长
一、修炼内功,走向专业化
县小学语文送教队,自2009年4月成立以来,圆满完成了全县四类、三类、二类乡镇中心校的送教任务。其间,活动逐步得到了县教委相关领导的关注和认同。这个团队也一直受到教科所所长王朝武的高度重视,他除了平时予以关注之外,每次活动之前,都给予队员们极大的鼓励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科所副所长冉建容更是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和队友们共同践行着同伴互助。至于这个团队的发起人、组织者肖素碧老师,则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与汗水。48名队员,都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本着“提升自我、服务同伴”的宗旨,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大家一直认为:小语送教队发展的希望,在于每一名队员的专业成长质量,而质量只有在深度学习中不断修炼内功,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真正走向专业化。所以,队员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修炼着内功:
1.自主学习。队员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时时通过读书、上网、写博客、写读书笔记、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争取外援赞助,优化学习资源,《小学生拼音报》报社和《学语文之友》杂志社给每位队员赠送了《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如何让孩子爱上作业》等实用型前沿资料,有力地促进了队员们更快地走向专业化。
2.集中培训。在每次送教之前,全体成员都要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如:2010年12月9日,教科所特别邀请了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小语专家王小毅老师来以《踏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为题做了讲座,让全体队员接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激发了队员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了队员们的成长意识,坚定了队员们的职业信念。2011年4月1日,又请时任县教委组织人事科科长的陈雄书记作了题为《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让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更加明确了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发展思路。
3.竞赛推进。2011年4月1日,送教队组织全体队员参加了以1——3年级小语教材的生字为内容的硬笔书法竞赛和以60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为内容的普通话比赛活动,由县内相关专家组建的评委分别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这次活动从语文教师基本功入手,既展示了每位队员的个体才能,又体现了送教队的整体水平。既是对队员们过去实力的充分肯定,又是对队员们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的有力鞭策。
二、精心准备,活动精细化
为了让送教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能获取最大限度的成功,我们从准备阶段开始就力求做到精细化。活动前做到了“四个明确”:一是送教对象明确,即全县九个二类乡镇中心校和因为县城学生分流到实验二小而变成三类学校的巷口镇中心校,共十所学校。二是时间、任务明确,即2011年4月26日(个别特殊情况作适当调整)上午:1.看学校随堂课1节;2.上课: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2节;3.与观摩教师互动议课。下午:1.做《审视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热情》讲座;2.组织参会的语文教师填写调查问卷。三是分工明确,从内容上分主持、上课、讲座、调研总结四个大组,并分组研讨落实送教任务及注意事项。从送教地点又分为10个送教小组,在同一时间分别奔赴不同学校展开同一内容的送教活动。四是要求明确:第一,团结协作,努力打造“提升自我服务同伴”的团队精神。第二,注重礼仪,从细节做起,为送教队树立良好形象,身体力行,学有所获,载誉而归。第三,各组组长负责合理安排本组具体的往返时间、乘车地点、就餐、与送教学校衔接等具体事宜,保证二类学校全镇语文教师全员按时到中心校参加活动。第四,送教活动结束以后,各小组主持人抓紧写出高质量的通讯报道稿,并及时上交主持组组长邹胜发老师审核发表。第五,总结组于送教活动完毕之后一个月内写出全面具体的书面总结报告交教科所。第六,各送教小组自备相机拍摄送教活动精彩情景,并在通讯报道稿中有所选用。同时,不管是哪一个环节,要求队员们都得精心准备,反复练习,认真琢磨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后方可出场。
三、关注过程,强化自我反思
送教活动的过程,也正是队员们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大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做到自我反思,认真总结,从而提炼出对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甚至小学教育发展有意义的东西。
随堂听课见证成败得失
本次送教活动中,送教队员们在学校老师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相继聆听了各校共计40余节随堂语文课,走进真实的课堂、常态的课堂,了解到了真实的教学现状:
课堂常规管理——课前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课中能够进行合理摆放,老师普遍关注学生规范的坐姿、准确的握笔动作、大方的口语表达……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好。
课堂学生活动——“课堂活动是学生活动的课堂”,这是白马小学一位老师发出的感慨。在这些常态课中,多数教师都有意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确,评价一节课,我们应该从课堂活动中关注学生是否是本节课的主人,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其中,各个层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可是“以教师为主体”、“不放心学生”、“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等现象在一部分教师身上依然存在。许多教师虽然写出了具有创新理念的教案,甚至连每一个活动的具体内容、细节都备在上面,但是上课却按部就班,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枯燥地执行教案的全过程,师生的互动成了空话,一堂课从表面上看确实完成了任务,上课者满意听课者高兴,实际上却失败了,这样的课堂缺乏激情和创新,学生全部掉进教师事先设置的圈套中,哪里还有创造潜力?也就是说教师仍然在课堂起主宰作用,依然是“红花”,而学生仍然是“绿叶”。我们应该清楚,课堂互动是不可预知的,要参照教案又不能忠实于教案,教师要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