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果园机器人

果园机器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果园机器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果园机器人

果园机器人范文第1篇

早在两年前,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表示,未来3年将用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用于生产线上具有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这一举措引来众多关注和讨论,但也被认为只是噱头。前不久,富士康将于2013年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招工数量大幅下降,大量生产线装配机器人等消息,再次引发业内对机器人的热议。

如今,中国制造业正掀起机器人热潮。各地也纷纷为机器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近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重庆要建设国内第一家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拟建机器人产业联盟等。

无疑,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人力生态。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机器人给国企带来什么样的管理挑战?国企如何应对?《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迎来机器人时代?

资深管理专家

红智博:人口红利消失呼唤机器人发展

体力劳动人口短缺造就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推动机器人应用成为新趋势。第一,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我国有三个人口生育高峰,其中第二次是在1962-1970年。这部分人口已达到43-51岁,影响了劳动力的质量,而且很多已摆脱从事体力劳动的生存模式。第二,从人口的传统意识角度来看,社会主流人口秉承“体力劳动卑微、脑力劳动高尚”的传统思想,而且现代社会中的80后、90后年轻人追求平等自由,不再像上辈人一样听从命运安排。结果就是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第三,从人口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第三个人口高峰阶段(1981-1990)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多数人只接受脑力劳动而不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缺少年轻人接班也成为机器人进入体力劳动的一个根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

黄阳华:机器人应用趋势非常明显

所谓“机器人时代”,并非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尚缺乏具有共识性的、严谨的概念界定,所以也难以用具体的标志性事件或者准确的数据作为划时代的标准。从全球范围看,工业机器人已经有50年历史。50年来,工业机器人实现了技术持续进步、控制系统智能化、配套设备协作能力提升以及制造成本下降,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技术经济条件,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工业机器人市场越来越繁荣,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都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球多用途工业机器人销售比上年增长38%,达到166028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上的工业机器人销售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翻了两番;2011年销量比上年增长51%,达到22,577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3.6%,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据可靠估计,中国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和君咨询副总裁

宋克春:机器人时代正在酝酿中

机器人时代正在酝酿中,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我国人力资源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新《劳动法》实施,劳动用工法制化,之前很多没有保障的一线基层员工给企业增加了用工成本。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展示平台更多,企业信息更加透明,有序促进了基层员工的合理流动。第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发展的平衡,逐步导致全国劳动力市场更加合理,长三角、珠三角的民工潮越来越少,就业更理性,基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由企业市场变为员工市场。第四,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滑。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较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劳动力以80后、90后为主,拥有基本学历,对信息敏感,对报酬、环境诉求更高,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大。第五,人力成本涨幅很大。企业的工资涨幅最低5%,一般的10%,高的达到20%,否则留不住员工。因此,人力成本和管理难度都在加大,推动机器人的发展。

其次,我国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逐步降低机器人的成本,为机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民大学人事劳动学院副教授

吴清军:“机器人时代”仍未出现

“数控化智能制造”一定将成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从目前全球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和产品规模来看,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仍未出现。机器人替代人力,可以节省企业用工成本,但是,影响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因素,除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应考虑到原材料、产品设计、物流、产品市场、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就业等因素。所以从日本、韩国、德国以及美国的经验来看,机器人的采用率是一个国家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结果。

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况杰:应用还不广泛

毫无疑问,大工业生产必将需要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机器人都已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除了汽车制造以及一些生产环境恶劣的领域外,机器人还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成本上也没有大的优势。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将来会更广泛,但要说“机器人时代”来临还为时过早。

机器人快速发展有何影响?

黄阳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冲击劳动力市场

首先,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系统性影响。

第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加之劳资矛盾升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使得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作为对资本深化的回应,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逐渐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第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升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不同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差别非常大。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其次为电器电子产业。根据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调研经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产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业机器人完成,仅有少数工序有工人参与,机器人密度比较高;后者则保有大量的生产工人,工业机器人使用较少,机器人密度非常低。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呈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提高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价比,是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三,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其自身成长就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出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自身产业的成长,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还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它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多项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第四,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变革,先进的制造技术将对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对国家间竞争优势的重塑、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然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强烈冲击。

第一,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业对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失业。

第二,影响就业结构。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来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吴清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会给中国以低价劳动力为中心的低端制造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当然,中国如果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冲击,智能制造模式也会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结构性转型,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制造业升级,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小型规模企业;第三,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模式向信息化、科技化和自动化的模式转变。

机器人的使用必然会给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从国际上看,除美国之外,日本、韩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机器人使用率上升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上升,但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工会和其他劳工组织为保护工人工作岗位,都极力反对过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模式,使用机器人在一定意义上并非是补充性劳动,而是替代性劳动,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大幅上升,促使一些企业使用机器人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节省劳动力成本。所以,需要警醒的是,政府在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做好防控对就业产生的巨大冲击的准备。目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素质还不适应智能高端制造模式,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仍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在大力推动高端制造的同时,提高劳动力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否则,机器人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带来的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尚普咨询分析师

房艳菲: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

机器人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第一,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在运转过程中不停顿不休息,产品质量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小,产品质量更稳定。第二,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规模化生产中,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产业工人,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机器人没有疲劳,一天可24小时连续生产。第三,机器人容易安排生产计划。由于机器人可重复性高,只要给定参数,就会永远按照指令去动作,因此安排生产计划非常明确。第四,机器人可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周期,降低相应的设备投资。机器人与专机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通过修改程序以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只需要重新根据更新产品设计相应工装夹具,机器人本体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只要更改调用相应的程序命令,就可以做到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第五,机器人可以把工人从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拓宽企业的业务范围。第六,机器人代表着工业自动化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企业先进的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上升了一个台阶。

况杰:也要看到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机器人一次性购置成本高,给当期利润造成压力。大量使用机器人导致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企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导致生产线不稳定。另外,对劳动力知识技能要求提高,企业需要发现和培训大量新的技术工人,这也不容易。

国企面临什么机遇和 挑战?

黄阳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强,是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引领力量。特别是在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是重大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主体,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同时,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科技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执行工具。因此,从国有企业的视角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影响,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工业机器人本身看作一个提供最终产品的产业,二是将工业机器人看作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投入的中间产品。

首先,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关键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从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升级为使用智能工业机器人,则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有潜在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需要突破更多的现实约束。中国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代表机电一体化最高成就的机器人产值仅占全球市场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从市场应用角度来说,日本每万名生产工人中就拥有1700多台机器人,而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仅是日本二十分之一。在此方面,部分装备行业的国有企业既有技术、人才、资金、关键零部件和专利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又有能力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也有责任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开拓。

其次,工业机器人作为生产装备,对国有企业而言机遇要多于挑战。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设备能有效提高国企的生产效率,对于加强安全生产、提升职工福利等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减员增效”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人均资本装备比相对较高,生产要素结构总体上倾向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机器人对国有企业就业人员的冲击相对较弱。

吴清军:机遇大于挑战

机器人使用对国企的挑战表现为:第一,国际竞争市场的挑战。随着日韩以及欧美国家智能高端制造的不断推进,国际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当高端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成本都要低于低端制造时,国企的产品出口势必受到重大的影响,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必然受到巨大挑战。第二,劳动力就业的挑战。机器人使用虽在部分岗位上是补充性劳动,但大量使用机器人势必会成为替代性劳动。劳动力成本固然降低了,但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力成本会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受限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不太可能进行大面积裁员。所以,机器人的使用与工作岗位保留将使国有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第三,同行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挑战。由于用工较为灵活,一些外资和民企有可能为提高企业生产率而率先使用机器人,从而冲击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给国有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带来挑战。

机器人也给国企带来了巨大机遇。第一,国企的科研、专业技术人才为机器人的研发与使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第二,国企的生产规模更加适合向数控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转型。第三,国企拥有的先天性资源要优于其他性质企业。第四,行业领先地位既给国企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是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将倒逼国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中研普华研究员

张祥光:带来新的管理变革

机器人生产,并非单纯地替代人工。它给企业带来的必然是管理变革的大考验。

第一,对人的管理永远是企业永恒的课题。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必须依托大量技术人才。而在当下的中国,结构性的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对真正的“人才”求之不得。在机器人时代,将出现两类技术人才的短缺。一是产业工人,并非以往传统概念中毫无任何技能的工人,而是新型技术人才。比如在IT企业,产业工人就是大学生。二是机器人开发者。开发机器人的复杂性,往往需要更高端的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国家从教育体制上当有所作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上升至人才战略的高度。

第二,产生新的技术管理难题。当然,大量运用机器人,员工的数量减少,管理的复杂程度降低,简化了管理流程,更加便于管理。但与此同时,机器人生产,同样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问题。现代工厂整个系统基本上是计算机化,信息的收集完全不需要通过人,而通过机械自动化即可对生产情况了如指掌。有了机器人以后,就要求工厂实施数字化管理。原来的图纸是打印在纸上,而现在都是存在电脑里,产品的演示、产品的生产数据均如此,所有这些都呈现数字化的趋势。而数字化将带来一些软件业的发展,其背后必然依托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显而易见的是,这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基于技术的管理升级是必须的。

国企如何应对机器人时代?

吴清军:国企应有所作为

我认为国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第一,调整战略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市场的挑战,以高端智能制造为战略目标,调整生产经营思路;第二,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型;第三,机器人使用从补充性劳动向替代性劳动递进式推进,逐步建立信息化、高科技化、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流程;第四,加大自动化生产的研发投入,使机器人生产更加符合岗位需求,也更加节约生产成本;第五,加强劳动力队伍建设,提高劳动力科技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培育一支能够在机器人的使用和维护中称职的专业队伍。只有国有企业主动和积极应对机器人使用带来的各种挑战,才有可能把挑战转变为机遇,使国有企业保持并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更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况杰:借机推进现代管理

首次,使用机器人不单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的变革,而是生产过程和管理思想的变革。企业可以随着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柔性生产方式、六西格玛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的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机器人目前还是以简单重复动作为主,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对于国内的机械制造行业,国企应该积极参与新型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的生产环境应用,不仅自身降低成本,而且带来新的利润点。

红智博:国企要“急看慢跑”

国企要一边应对时展要求和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一边是尚未退休的陈旧性工人。一方面多数国企不缺乏改革资源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不知如何面对陈旧性工人的处理。我认为,国企针对当下阶段需要采用 “急看慢跑”的策略,即国企必须具备超前的发展眼光,同时慢慢通过教育投入改变的方式使陈旧性工人具备新思想和新技术,以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必然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以及财力成本,比粗暴处理旧工人、快速替换新工人风险和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国企要勇敢面对、细心改革,要勇于承担责任和示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宋克春:引入机器人需要多方思考

首先,每个国企所处行业以及特点都不相同,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引入机器人。生产规模比较大,加工工艺比较成熟,程序标准化、流程化的国企可以规划引入机器人,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管理难度。

果园机器人范文第2篇

第二条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和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等。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洗钱,是指将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第四条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本规定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妨碍反洗钱义务的履行。

第五条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保守反洗钱工作秘密,不得违反规定将有关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

第六条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协助、配合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海关、税务等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客户存款。

中资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应当遵循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方面的法律规定,依法协助配合驻在国家或地区反洗钱部门的工作。

第七条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统一监管、协调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

(二)研究和制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反洗钱工作制度,制定大额和可疑人民币资金交易报告制度;

(三)建立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对支付交易进行监测;

(四)研究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大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五)参与反洗钱国际合作,指导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对外合作交流;

(六)其他应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反洗钱监管职责。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对大额、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大额、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制度。

第八条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并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第九条金融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机构或者指定其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其分支机构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工作,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下属分支机构执行本规定和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新设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应当制定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建立客户身份登记制度,审查在本机构办理存款、结算等业务的客户的身份。

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确的客户提供存款、结算等服务。

第十一条金融机构为个人客户开立存款账户、办理结算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他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的,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被人和人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被人和人的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

对不出示本人身份证件或者不使用本人身份证件上的姓名的,金融机构不得为其开立存

款账户。

第十二条金融机构为单位客户办理开户、存款、结算等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要求其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对并登记。

对未按照规定提供本单位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的,金融机构不得为其办理存款、结算等业务。

第十三条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发现大额交易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

大额资金的额度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资金交易报告的规定执

行。

第十四条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发现可疑交易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

可疑交易的报告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资金交易报告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应将大额、可疑资金交易情况,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资金交易报告程序的规定,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当地分支机构,同时上报其上级单位。

第十六条金融机构应对大额、可疑资金交易进行审查、分析,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期限保存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

(一)账户资料,自销户之日起至少5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5年。

前款所称交易记录包括账户持有人、通过该账户存入或提取的金额、交易时间、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提取资金的方式等。

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的保存按照国家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分析研究金融机构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对认为涉嫌犯罪的,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规定的程序将报告等资料移送司法机关,并不得对金融机构客户和其他人员泄漏报告的内容。

第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指导和组织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工作。

金融机构应当开展对其客户的反洗钱宣传工作,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培训,使其掌握有关反洗钱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增强反洗钱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金融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其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未按照规定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

(三)未按照规定要求单位客户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对并登记的;

(四)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的;

(五)违反规定将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的;

(六)未按照规定报告大额交易或者可疑交易的。

第二十一条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大额购汇、频繁购汇、存取大额外币现钞等异常情况不及时报告的,依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从事不正当竞争,损害反洗钱义务的履行的,依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罚,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第二十三条金融机构为不出示本人身份证件或者不使用本人身份证件上姓名的个人客户开立账户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给予该金融机构警告,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果园机器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外 远程教育 成人教育

所谓远程教育,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完全分离,其教与学的各类行为都通过多种教育技术与媒体资源进行联系、沟通与整合的各类教育总称。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教育机构运用媒体技术与多种新型教育资源而开展的超越传统时空制约的教育形式,它适应了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并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仅有着独特的教育信息资源,而且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育方式。由于国外开展远程教育较早,教育手段较为先进,其先进经验对于处于发展进程中我国成人教育具有极强的启示。

一、国外远程教育的先进经验

1.英国远程教育的经验

英国远程教育是从19世纪中期的函授教育开始发端的,而1969 年英国开放大学的建立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远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英国开放大学是一所为有意深造却又无法全职学习的人士创办的业余性质大学,主要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远程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纵向垂直领导,该校由英国政府进行直接管理。英语远程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办学机构联系十分密切,反馈机制较为健全,指挥快速得力,教学管理流畅,工作效率极高。目前,英国开放大学的在校生超过了20万人,从成立起至今已培养出200多万毕业生,其中硕士研究生达30多万人。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由课程组精心制作出高质量、高品质的多媒体课程资料,这些资料不但在英国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而且还被国际远程教育界所推崇;二是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支持帮助服务系统。英语开放大学把全英国划分为13个地区,各区分别建立地区办公室,一共下辖有250余个学习中心,并在各地共聘任了多达5000多名的课程辅导教师或课程咨询顾问。不管是经济收入比较低的体力劳动者,还是无法符合传统高校入学条件的人士,都能在该校找到适合的学习支助服务。

2.美国远程教育的经验

美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电视教育,从20世纪70 年代起,美国学校每一年购置的远程教育设备的费用总和都超过4亿美元。美国无线电台中超过10%被列为教育广播电台,50%以上的非商业电视台是教育系统所办的,在美国电视台总数中达到14%。如今,美国远程教育的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日校、夜校、周末学校、巡回教学学校,而且还有函授、电视、多媒体、网络等多种远程教育形式。大量高校还设立了教育电视台与微波传送系统,从而便于制作远程教育类节目,用精彩纷呈的视频节目进行授课。一是运用固定频率教学电视。这种教学电视的播放频率要高于一般的电视频率,先是使用一种专用的器材接收信号,然后再转为能够用家用电视机接收到的信号,由于其传送距离较短,而且所需的电力较低,故而总体成本较低,适合于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二是运用卫星――电缆电视模式。自从1975 年,美国的部分公司用电缆将收到的卫星电视节目信号传送到家用电视机之后,电缆电视从最初仅仅是为了提高电视画面质量的用途转变为高科技多数频道,乃至于双向传播系统。卫星发射费用尽管较大,但是在地面上收播设备的费用却呈下降趋势。三是运用互联网模式。美国高校远程教育普遍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视频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非同步教学、双向交互式视频教学与单向式预录视频教学,不仅能使教师传送出大量复杂信息给学员,而且能够使学生间、师生间可开展更多时间的实时交流。

二、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类型多样、有一定规模,但教学质量堪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健全完善了以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院校成人教育机构等组成的,各类社会力量办学参与其中的中国特色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的出现,又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达近千所,教职员工有20多万人,举办函授、夜大等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有1300 多所。然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员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成人教育的生源质量更趋下降,加之办学单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办学者一切向钱看,管理较为混乱。同时,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也不容乐观,即便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机构,大多也是非骨干教师。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成人教育整体质量逐年下降。二是学历教育办学方式趋向多元化。在成人教育兴办的初期,为了满足全社会对知识与学历的需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有力补充,从而为更多的社会人员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学历教育变为我国成人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和目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为了防止知识的折旧,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始终能处于知识与科技的前沿,并通过继续充电,将所学的各类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已逐渐成为我国成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休闲也越来越重视,不少人选择了许多能够增进知识与技能,并陶冶性情的各类学习活动。由此,休闲教育又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的新内容。伴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内容趋于多元化,远程教育形式也将越来越有吸引力。

三、国外远程教育对我国成人教育的若干启示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成人教育领域才开始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远程教育。可见,研究英、美等国家的远程教育先进理念,能够给我国的成人远程教育带来诸多有意的启示。

1.正确定位成人远程教育

成人教育院校与普通大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在职受教育者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能有助于其工作的开展。在学习内容上,要以应用性为主体。但是,我国近年来却存在着对成人教育定位不清的问题,一些人甚至觉得成人教育只是为了获取文凭,能否学到新知识无关紧要,远程教育更是不被重视,这样就违背了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予以纠正,将成人远程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

2.精心设计成人远程教育多媒体材料

要认真设计适合于成人学员的多媒体课程材料,并根据不同的成人教育对象分别设计出不同的课程,要注重分层次进行。与此同时,还要为学员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支持帮助服务体系,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是未来成人远程教育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因为其服务对象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困难与问题。所以,这就更加需要强化及时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不仅要保证教育资源的传输畅通,而且要使其满足多种学习者的切实需求。

3.不断丰富远程教育办学形式

我国成人教育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多途径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如前所述,美国的各类无线电台中超过10%被列为教育广播电台,各类学校系统所办的电视台占据美国电视台的14%以上。如今,美国的远程教育办学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许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教育电视台与微波传送系统,从而为位于边远地区的学员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同时,美国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十分灵活,有长班、短班、长短结合班等不同学制,长的可以学习5到6 年,短的只需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我国成人教育可以借鉴美国这一经验,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投入,丰富办学形式,并将卫星传播、光盘传递与网络传播模式等远程教育手段相互起来,发挥出最大效用。

4.办学主体更趋多元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企业介入到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市场之中,远程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即校方独立运作、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独立投资操作等不同形式,这是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之所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与办学经验等,只有在加上企业的资金、技术与设备之后,远程教育才能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普通高等学校之间、企业和学校之间都应当走联合开发、双赢互利之路。对成人教育机构来讲,完全可以选择适宜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和有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通过开展网上课件开发,以满足本地对特色人才的要求。同时,还可采取向兄弟院校,乃至国外高校购买或直接选课等形式,以解决通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满足了学员的需要,而且还能促进教育的跨界发展。

5.逐步更新成人教育院校教师观念

虽然多媒体远程教育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如果缺少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讨,教学也难以正常开展。从教育传播的过程和主、客体双方对媒体使用的视角考虑,每一次媒体更新都伴随着传播功能的不断增强与传播效果的持续提高,同时也对教育双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电子学习要求双方都要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与人类自身使用多媒体进行传播的传统心理定势构成了一对矛盾,特别是我国成人教育系统教师的对外交往比较少,对于现代科技信息显得较为闭塞。这一矛盾关系表现在传受双方对传统多媒体的适应性与依赖性,以及对运用新媒体的消极抵制情绪中。大多数教师目前已习惯于采用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对于远程教学的到来,普遍感到压力重重,这就需要形成以信息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念。网络以及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庞大的信息资源与全新的交互式功能,一定会使其重新认识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识的革新。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到来,成人教育教师一定要改变课堂上那种习惯于用言语去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习惯,在课前要精心组织设计好制作各类教学信息,以便于在远程过程的过程中顺利讲授,并努力消除学员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不利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作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一定要勇于突破传统教育形式及办学思维的制约,大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办学理念,改进教学管理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成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定位于实现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互融合,从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多层次与多规格的学习要求。为此,我国的成人教育必然要借鉴国外远程教育的先进经验,致力于全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让远程教育为成人教育学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出新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利.现代远程教育的远程启示[J].中国电子商务,2002,(7).

[2]石伟平.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1).

果园机器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品责任 严格责任 归责原则

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责任法最早诞生于英国,1842年的温特博姆诉赖特案是英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最早判例。该判例确立了的产品责任的“无合同即无责任原则”,此后,出现了产品责任的基础由合同责任开始向侵权责任转变,以侵权责任为基础的严格责任逐渐成为现代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核心所在。追究产品责任必须廓清和界分以合同责任为基础、侵权责任为基础以及两者竞合时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跟踪国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新趋向,才能对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做出科学的定位和理性的抉择。

一、以合同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以合同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是过错责任,同时也存在无过错责任,过错责任是以生产者或销售者有过错性不实陈述为标志的,而无过错产品责任是以生产者或销售者违反担保或有无过错不实陈述为标志的。不实陈述作为产品责任事实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产品质量所作的说明与实际的产品质量状况不符,二是对产品质量的陈述必须通过明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沉默一般不构成不实陈述。不实陈述主要包括欺诈性不实陈述和疏忽性不实陈述,欺诈和疏忽是典型的过错概念的表示形式。关于欺诈和疏忽含义的认识上两大法系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英国的詹姆斯在《法律原理》中认为疏忽是“没有做一个理智的人按人类行为的一般规范应做的事;或是做了一个谨慎和理智的人不会做的事情。”

按照合同的基本精神,商品买卖是典型的合同行为,卖方有义务保证其所出售的货物符合双方所订立的合同条款之要求,因此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理应是合同责任的一部分。明示担保情形下产品责任归责的关键在于证明被告存有与实际状况不符的担保,至于其主观上是否存在欺诈或疏忽则在所不问,担保责任的实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消费者的证明负担。默示担保虽然被视为双方的协议,但不来自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口头或书面表示,而是渊源于法律的规定、习惯或法院加入的条款。

以合同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中无过错责任的另一情形是完全非故意不实陈述导致的责任,这是英美法中所共有的概念,与大陆法中无过错不实陈述大致相当,这种不实陈述是指既无欺诈又无疏忽的不实陈述,从产品的责任的合同基础出发,对因完全非故意不实陈述所造成的产品责任在归责时只能认定是无过错责任。应注意的是对这种无过错而致的产品责任原告不能索赔,在事关重大时,只能要求取消合同。

二、以侵权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以侵权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严格责任制原则,就当前各国现实情况看,严格责任原则逐渐成为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主要方面,就产品的责任归责问题基本形成了以严格责任为主,以过错责任和担保责任为辅的格局。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美国自麦克佛森案开始运用侵权责任原则――疏忽责任原则及处理产品责任案件。疏忽责任在理论上属于侵权责任,其法理基础是合理注意的学说,即任何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都应当合理地注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防止对他人造成损害。所以疏忽责任不是来自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义务,而是来自法律规定的义务,疏忽责任原则处理产品责任案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过错责任原则。尽管疏忽责任克服了以合同关系原则处理产品责任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但疏忽责任的主要不足是在产品设计和生产高度专业化的今天,产品受害人要证明产品缺陷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这样使原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形成了举证责任的事实不平等。而严格责任原则是法律在产品责任领域追求公平价值目标的体现,是充分与合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制度。

但是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有时严格责任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而言过于严格,有时甚至到了不太合理的地步,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绝对的严格责任对产品制造者似乎有失公正,但绝对的公正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仅依赖严格责任原则对受害人又难以提供合理的补救。事实上,产品责任法始终在保护消费者与促进生产发展之间不断地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正是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这说明,如果严格责任的这些缺点不解决就有可能出现要么对消费者保护不够,要么影响企业投资开发新品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目前,为了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严格责任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对严格责任作必要与合理的限制,二是在现有严格责任理论之上提出新理论学说,诸如选择责任论,共同责任论,泛行业责任论,市场份额责任论等有代表性的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严格责任的内容。例如,市场份额责任是指按被告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来确定其所承担责任的大小。市场份额责任对严格责任的发展在于它已不再以损害与被告产品缺陷有因果联系为构成要件,只要原告证明被告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就足够了,这对于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损害提供了可行的救济途径,特别是诸如吸入农药、有害矿物质、被动吸烟等受害人难以证明是哪一个厂家的行为造成了损害时受害人依市场份额理论来让被告承担责任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公平合理的。

三、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竟合时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一违法行为具有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双重特征,从而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共同产生。在产品责任中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竟合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责任的自身特点,是因为产品责任源自合同理论与侵权理论的结合。从具体原因上看,产品责任案中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发生竟合的条件有:(1)产品责任纠纷涉及的合同为有效合同;(2)同一事实行为既有合同标的物缺陷又有标的物本身的瑕疵;(3)合同标的物本身的质量问题已造成了人身伤害或标的物之外的财产损害;⑷产品本身的瑕疵和缺陷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竟合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处理,目前有关的国际公约基本上都采用了严格责任原则,将产品责任纳入侵权责任的范围以避免两种责任的竟合。《欧共体1976年产品责任指令草案》和《1977关于造成人身伤害与死亡的产品责任欧洲公约》都坚持了严格责任原则,说明国际法中倾向于将产品责任统一到侵权责任制度中。但是,由于各国国情差异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国家在处理竟合责任时有不同的态度:法国民法禁止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当同一行为既违反合同又构成侵权时根据特别法优先的原则,只能适用违约责任的规定,受害人不能主张侵权责任; 德国民法则明确承认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允许受害人主张违约赔偿或侵权赔偿;英国在此问题上可谓独树一帜,英国承认受害人的选择权,但又对选择权作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为:(1)当事人之间必须有合同关系的存在;(2)第三人无选择权;(3)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限制。

笔者以为,当产品责任出现竟合时,应当允许受害人根据保护自己权利的需要选择法律救济的请求权,这样做符合法律尽量为受害人提供合理救济的基本精神,也符合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但对这种选择不应是无节制的也应有适当限制。例如,当产品造成受害人人身或精神损害的,当事人之间即使存在合同关系也应以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按侵权责任处理;如果仅造成了财产损害,应依合同责任处理,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当然,当事人也可以事先通过合同约定仅承担合同责任而不承担侵权责任;但若合同关系形成后,一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使对方遭受人身伤亡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四、国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对我国的启示

就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1条和第42条规定了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大体框架。虽然《民法通则》第122条对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存有含糊之处,但我国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已将这个问题明确化,确立了我国过错责任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并存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体系。

《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说明我国《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实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说明销售者在产品责任案中应承担过错责任。

对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不同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其合理之处在于生产者是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源头”,对于控制产品缺陷最有力,让其承担严格责任符合社会正义、公平的价值观念。而销售者只是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有时对所售产品是否有缺陷无法知道或知之甚少,让其承担过错责任也不无道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区别对待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立法存在不足之处,相对于生产者而言,销售者是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是次要的、从属的,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是消费者从事买卖活动最先也最直接打交道的主体,加之他们对产品质量把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与否,因而其地位与生产者同样是重要的,次要与从属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让销售者承担的责任总是轻与生产者不仅有背于法律的公平精神,也不利于净化当今混乱的销售市场以及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由于“中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备, 在根本上还有赖于立法机关的努力”,所以我国立法机关在制定《民法典》或修订《产品质量法》时应将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的规定改为严格责任原则,这不仅利于法律的统一和国际接轨,有利于促使生产经营者重视产品质量,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也是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目标,保障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利益平衡的需要。当然,严格责任作为以侵权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并不表明我国以合同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也应一律适用严格责任。从新近修订的《产品质量法》第40条、第43条的规定看,“谁有过错谁就应当承担责任”的规则表明以合同责任为基础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中的担保责任与过错责任仍可以继续适用。

参考文献:

[1]《英国判例报告》第152卷(1842年),载于《国外法学》1986年第6期,第402页

[2](英)G・D・詹姆斯:《法律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第25页

果园机器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作用

(1)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素质。

激励是指通过给员工设定适当的目标,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定目标要求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激励机制,员工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从而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员工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进而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通过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进而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基于此,企业要做到尽最大限度的去激励员工,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挖掘员工身上的潜能,对于一些优秀的表现突出的员工,要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这样就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愿意去工作,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增强组织凝聚力。

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凝聚力,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不断地激励,使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这样就会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尚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管理观念,缺乏合理、公开的绩效考核机制;第二,在国有企业中,员工缺乏对自身专业学习提升的意识,企业对员工的继续学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效益和长远发展;第三,在国企中,科学的企业文化没有能够渗入到企业中去,企业对员工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还不够。

(2)国有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缺乏创新。

我国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与外企公司相比,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企业的管理层对员工的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够,还是习惯性的采取集权管理的模式,按照等级关系来进行管理,这就大大的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国企现行的职工薪酬结构也不合理,传统的“大锅饭”政策,导致了平均主义现象比较严重,职工薪酬缺乏岗位差异,使得职工对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方式创新等缺乏主动性,按部就班的敷衍工作,导致企业效益不佳。

3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合理的薪酬机制。

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所以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企业员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做到对同一地区同一工种采用基本一致的薪酬政策,确保薪酬的公平性。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学会能够在新的形势下,创新管理观念,要把薪资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对工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薪资理念,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2)构建绩效激励机制。

进行绩效激励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物质激励。根据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物质激励是一种强化的激励手段,目的在于对员工的一些行为给予肯定。所以,企业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予以不同的激励,比如:加薪、红利、奖金、奖品等,采取不同方式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②培训激励。企业给予员工培训及发展的机会,可以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企业给予他们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对员工的培训也是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回报,只有员工正确的认识到培训的真实意义,企业才能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③荣誉激励。对于一些在工作中表现很优秀的员工,企业要赋予这些员工荣誉称号,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激励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④职业生涯发展激励。国有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就目前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要为员工合理的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为他们提供更多晋升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长久下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能动性资源,它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国有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员工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将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1(12).

[2]黄英.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