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第1篇

一、领导重视,推动政策落实。

我区《"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经20xx年县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xx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新规划更加关注妇女儿童民生问题,新增了儿童与福利领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发展面向留守流动儿童的公益服务设施,满足孤儿、单亲困难家庭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系列目标,区妇联作为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推进实施力度。"六一"期间,区四套班子领导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到乡镇学校看望他们,送去了慰问金、玩具等节日礼物,并与他们一起庆祝"六一"儿童节。

二、分门别类,建立信息库。

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信息库,对各镇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学生的资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动儿童5000余人入库(留守流动儿童、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儿童(尚有三个乡镇没有报齐材料)。全面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及时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发展情况记录,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三、积极争取,实行帮扶制。

四、整合资源,结对聚爱心。

五、利用阵地,活动促和谐。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第2篇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儿童长效管理机制

(一)开展“妈妈”活动

从妥善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形成了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制定下发了《教育系统百名“妈妈”亲情活动方案》,发动党员教师带头担任百名“妈妈”志愿者,与农村606名留守儿童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多种形式结成帮扶对子,推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

(二)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监护联动机制

实行部门主要领导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由学生所在学校、妇联、关工委、社区共同构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同工作,群策群力,发挥社会教育合力,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加强家校沟通,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中小学校、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在学校评估和学校自评工作中的权重,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每学期县里对学生所在乡镇、学校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专项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记入年度工作总评之中。

二、强化管理,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一)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和联系卡

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逐一走访调查,全面掌握了606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情况,针对每一名学生实际,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跟踪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设立校园爱心自助小银行,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同时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列为特殊人群,争取社会爱心机构的友情帮扶,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实施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的真情,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精心谋划,广泛开展关爱活动

(一)实行“三个优先”

一是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上留守儿童进行均衡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名学习小帮手,同学间随时开展帮扶提高活动;二是在生活上优先照顾。提倡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我们给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安排了相应的教师家长,用浓浓的师爱为留守儿童带去倾心关怀和悉心照料;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参加,使他们生活在和睦的气氛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二)开展“生日聚会”“亲情书信”等活动

“生日聚会”活动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亲情书信”活动能够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三)开通留守儿童专用热线电话和网络交流平台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26―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致使许多农村孩子远离父母,这些孩子让其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监管,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教育部门正积极探索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对留守儿童的所处环境、性格成因、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有了初浅的认知,现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特征及成因分析

1. 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比吃、比穿、比用、比阔气。打工的父母都觉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钱上补偿,而孩子也觉得该用。因此,吃零食成风,过生日请客,更有甚者,花钱请人抄作业、抄考卷。

2. 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应付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依然能够走南闯北赚大钱,比有些读书多的人挣钱多,混个初中毕业,大不了和父母一样闯天下去,照样潇洒。

3. 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有的祖父母年迈体弱管不了孙子,有的祖父母溺爱孙子,没有父母的严肃管教,这些孩子就放任自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习惯。

4. 个性孤僻、倔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也不愿和别人交心。孩子的个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脱离了父母的诱导与培养,孩子的个性必然走样。有了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修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5. 情感脆弱,受不住批评,又喜欢讲哥儿们义气,交朋结友,形成意气相投的小圈子,动辄做出违纪之事。这些孩子听父母言“在外靠朋友”,因此也想多交朋友。几个不明事理的孩子凑成一块,头脑一时发热,干事就分不清对错与轻重了。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应对策略

1. 注重家庭教育。对于父母而言,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作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建议每周以电话、书信或互联网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有条件的家长在假期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予以亲情渗透、培养。再次,监护人要尽可能担负起监护职责,努力提升监管能力,多在心理上关怀留守儿童。

2. 做好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对在校留守儿童(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护人。

二是建立联系制度。我们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及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教育互动。学校拟定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通过联系,了解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的要求,反映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子女(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时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学生的贴心人。平时多观察、多关心、多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知道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老师要帮助他解决什么。

三是开展“结对子”帮扶。我们要求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儿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做到“三知道”,即知道家长的工作地点、联系电话和儿童的监护人。同时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一些突况,班主任要负责到底,直到孩子的监护人或父母亲到场为止。科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教育,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工作。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5-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认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中国留守儿童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者和著作也日渐增多,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少关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顾。因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时间又忙于农活,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和指导,调查发现有74.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如高质量的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完善的引导和教育;农村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使得农村学校产生学生多、老师少,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调查发现,55.9%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备感孤独,往往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管和关心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过早辍学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较为优异的留守儿童寥寥无几。

第五,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而走向歧路。根据对成都中院少审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41%,其中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率高达93%。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不法分子的残害,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极其严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堪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

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5]。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二)学校教育失衡

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与安全相关联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相关联的根本就没有开课。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的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

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对孩子形成最大影响的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在外出务工的时候,要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

同时,要经常的、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6]。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理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学校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理想,父母选择长期外出挣钱的结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府应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场所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加大对农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28-229.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65.

[3]叶敬忠.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359.

[4]刘丽娟,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8):179.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第5篇

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年龄在义务教育阶段、户籍在农村老家、本人随父母在城市求学和生活的青少年。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户籍、学籍的制约,以及城市公共资源有限、家庭经常性流动和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等原因,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

1.课业学习障碍。流动儿童普遍反映“提高学习成绩”是列第一位的需求。从全省的情况看,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分布在准入门槛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二、三产业。有的因忙于生计,往往重养轻教疏于沟通;有的本身文化水平一般;有的家庭学习环境恶劣。在流动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占20%,而同龄城市儿童只占3.3%。

2.环境适应障碍。面对城市陌生的环境,原有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断裂,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虽然物质生活和社会行为逐渐城市化,但是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没变,与城市儿童存在差异。比如,个别地区方言特色明显,即使衣着外貌上融入城市,但是举手投足间还是能感受到障碍和压力。年龄越大反而对环境适应的障碍越大。

3.社会行为障碍。流动儿童处在特殊的年龄段,既要与父母一样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还要与城市儿童一样认知社会本身,完成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双重适应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上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抑制和运动性兴奋,前者体现退缩性,后者体现攻击性。如厌学逃学、沉溺上网或电脑游戏,参与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据调查,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5.5%,其中男生为28.8%,女生为21.5%,大大高于同龄城市儿童。

4.自身心理障碍。一切外在环境和社会行为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流动儿童的主要心理障碍是容易主观感觉到同伴、教师、邻居等对自己的歧视性态度,从而产生个体歧视知觉,形成“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据调查,流动儿童普遍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等心理不适。

让均等化公共服务普惠流动儿童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职责,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协助政府及职能部门为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惠及流动儿童扎实做好工作。

一是服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遵循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切实维护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张家港市为例,团组织协助做好新市民积分管理,2012年10407名起始年级流动儿童根据积分量化排名,有7898名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同时配合教育部门扶持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全省流动儿童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86.4%,流动儿童基本享有与本地儿童平等的教育权益。

二是配合流动儿童公共卫生服务。流动儿童本应被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但2010年团省委样本数1250的调查显示,48.9%的农民工家长对儿童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几乎为零。我们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调研情况,组织团队配合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摸底排查、信息采集、保健服务。目前,流动儿童接受卫生部门计划免疫、发育监测、儿童常见病防治等儿童保健管理率稳定在98%以上,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三是协助流动儿童公共安全服务。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建立“校园警务室”,统一聘任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目前,全省共建立校园警务室13545个,校园周边治安岗亭3004个,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安全和权益。每到假期,共青团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针对流动儿童传授安全知识、开展自护教育,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公益性社会关爱温暖流动儿童

关爱流动儿童,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我们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充分动员青年志愿者,按照“四位一体”的原则要求,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

一是深化“结对+接力”机制,推动关爱流动儿童服务常态化。基层团组织、志愿者团队与流动儿童数占比大于20%或者绝对数多于50人的学校结对;团干部、青年志愿者与流动儿童个人结对。目前,团中央网络平台上显示,全省已有2326所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实现结对;其中,885610名留守流动儿童已完成结对812710人,结对率为91.8%。二是选拔项目专员,落实关爱流动儿童工作责任制。全省分两批共选拔了2300名项目专员,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项目专员。下发5000本《全国关爱行动工作案例》,推荐部分专员参加团中央培训,省市两级分层组织培训。推动每个项目专员实名注册微博,团省委召开关爱行动微博分享会,进行交流讨论、案例分享。三是推行“七彩课堂”,实现关爱流动儿童活动菜单化。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开展“七彩课堂”志愿服务,南京的“流动花朵之家”、镇江的“四点钟学校”、徐州的“周末课堂”、南通的“校外辅导站”等一大批七彩课堂蓬勃发展。推行各具特色的“七彩课堂”关爱课表,建立全省“七彩课堂”精品课程库。近期,围绕“中国梦”集中开展“我的中国梦×来吧课本剧”竞赛活动。四是建设“希望来吧”,促进关爱流动儿童阵地实体化。全省各级团组织向社会募集资金950多万元,在社区在学校建设关爱阵地2417个。其中,实体化、标准化“希望来吧”267个,覆盖了13个省辖市、80余个县(市、区)。2012年,全省“希望来吧”开展关爱活动近万次,直接服务农民工子女27万人次,参与“希望来吧”青年志愿者达6500余人。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流动儿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