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数学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优课堂教学
1.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有好奇心,并希望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所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自尊心、好胜心,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练习和竞赛活动
一般来讲,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项新知识,学习目的要清楚,使学生真正明白,并理解学习这一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始终保持高度的有意注意。
二、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它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形成,它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精讲概念,开发思维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要教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要在讲清概念上下功夫。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按学生的注意规律和思维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运用具体的、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把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上升到概念,进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在讲授“时、分、秒”这几个概念时,可在教学前把钟表摆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讲解,学生便能掌握时、分、秒的概念。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根据知识间的内要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
根据迁移、渗透等规律,知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为知识之间的迁移和渗透提供了前提。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旧知识和技能产生广泛的迁移,提高新知识的巩固率。渗透则是知识迁移规律的具体运用,就是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面知识时适当地,有目的地为后面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减少坡度,促进知识的迁移。无论是迁移还是渗透,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3.抓好精练,巩固提高
精讲固然重要,精练亦不可少。特别是对小学生,练习量不宜过大,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即正确地处理讲与练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三、培养学生基础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重点、难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补充,改变条件或问题,进行扩题、缩题训练、画红段图训练、自编自解应用题训练等等。
四、因势利导转化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艺术
1.满腔热忱地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爱。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奉献爱心要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巡视作业时在他们身边多停留一下。通过师生感情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转化差生,全面提高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是重要的。主要用从看、听、想、答四方面着手培养的。看——向前看,仔细观察教师讲的内容;听——认真听教师讲解;想——开动脑筋想问题;答——大胆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这些习惯。
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轻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走进误区:其一,老师出一题,学生看到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成为解题的机器;其二,学生只会跟在教师的后面去思考,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思维和见解;其三,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死板等等。那么,我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如何才能发挥习题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灵活,养成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本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1高度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
大部分学生认为理科就不用背诵那些繁琐的知识点,而数学虽然是三大主课中的一种,但学生也将他看似为理科,在他们脑海里轻视了课本中的定义、公式等理论基础知识。在学习当中他们只重视习题的解题率,通过题海战术的不断磨炼来达到解题的高准确率。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却不怎么理想,有时不但解题效率没有提高,而且大量的习题也使学生身心疲惫,逐渐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烦的心里。就此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们把学习比作盖高楼。基础知识是地基,高楼大厦便是我们的解题能力。只有地基非常牢固和扎实才能撑起壮观的楼房。如果地基不牢固,即便撑起高楼也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
习题教学课中,我们也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例如:在等差数列的习题教学课中,我们在讲述典型例题之前可以将等差数列的所有知识点从头到尾先带领学生回想一遍,然后给学生留有查漏补缺的时间,最后进行考察。而且在讲述每道题之前再将所能用到的公式、定义复习一遍,这样通过反复的复习和强调,学生便会更加注意他们,从而在学习当中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对试题教学课的兴趣
“习题教学课”让学生听了觉得这就是让他们做大量的习题,一下子就失去了激情,面对学生这种偏激的理解,我们不但要加以纠正,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习题教学课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1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优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这种优势给学生营造更加直观、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立体几何的学习,高中生的立体感普遍都比较匮乏,在普通的教学方式中想要提高学生的立体感也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就能更加形象地加以展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立体感。如2009年宁夏的高考题:如图,三棱锥P-ABC,已知PAB为等边三角形,PAAC,PBBC。(1)求证ABPC。(2)若PC=4,且平面PBC平面PAC,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学生对三棱锥的立体感比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感还要差,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三棱锥的空间感,并提示作出辅助线——过A点做ADPC,垂足为D,连接BD。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显示立体感觉比较强了,对解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2学生扮演“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感悟能力很强,创新思维也很发达,而且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这种本领,数学的习题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把他们自己的解题思维和过程讲述给其他学生,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或在典型例题讲述之后,确保学生的解题思维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初识数列时我们会做一些找规律填空的习题,这样比较简单的习题学生在教师的例题讲解之后就很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两道例题来打通学生的思路:(1)2,4, ,16,32, ,128;(2)1,( ), ,2,( ), ( ),( )。这两道试题来举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题的规律是2n,第二题的规律是( ),所以这两题的答案:(1)2,4, 8 ,16,32, 64 ,128;(2)1,( ),( ),2,( ),( ),( )便迎刃而解了。在弄明白这两题的解题思路之后我们可以给出类似的题目如:(1) ,4,9,16,25,( ),49;(2)-1,( ), ( ),( ),-( ),( ), ( )。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将自己的答案讲述给其他同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能够马上学以致用,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从而拥有自己独特的、灵活的创造性数学思维,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3采用比赛的方式: 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对成绩优秀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习题教学中对知识点、公式的巩固考察,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抢答的比赛方式进行。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中来。这样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轻松活跃的教学课堂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问题式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 我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 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 提出有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 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例如: 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先提问: “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 教师再问: “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 “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 象13、23、29、56 等都不能被3 整除, 显然这不是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时, 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 的倍数, 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 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 如l35 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 的倍数, 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 的倍数, 这说明能被3 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 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 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 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 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二、导课新颖, 产生兴趣
成功的导课, 不仅能讯速安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 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 课一开始, 教师一言不发, 在黑板上板书: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 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 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 “这节课不是语文课! ”老师还是一言不发, 等学生缩句后, 教师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 加上18 的和, 乘以它们的差, 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 这时,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这样的导课, 不仅抓住了解答这道文字题的关键, 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探索新知, 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 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 于是组成了许多数: 111、12、102、210、10101 等等, 经检验, 这些数都能被3 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 都能被3 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 根、5 根、6 根、9 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仅探索了新知, 而且激发了兴趣。
四、动手操作, 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 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 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 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 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 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 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 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直观, 发展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 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例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 贴在黑板上, 首先出示准备题: 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 小华每小时走4 千米, 小明每小时走3 千米, 4 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 小时, 2 小时, 3 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 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 于是教师又问: 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 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 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 3 小时两人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 小时、2 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 使学生悟出两人3 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 进而启发学生: 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 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 小华每小时行4 千米, 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 3 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 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六、巧设练习, 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 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 一辆汽车3 小时行138 千米, 照这样计算: 5 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这时, 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 人人积极思考, 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
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 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 教师接着说: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 过了一会儿, 一个同学举手回答: “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 小时看作占5 小时的3 /5, 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列式: 136÷3 /5。这样, 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课堂小结, 保持兴趣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当学生的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变教师身份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边游戏、边学习。在如此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就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又如:教学“可能性”时,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课堂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好,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师:“一、二、三,石头、剪刀、布”。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一起做游戏。
师:赢老师的有哪些同学?输老师的有哪些同学呢?与老师平手的呢?
生:举手表示结果。
师: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我们一起再来玩两次,看看谁赢谁输。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做游戏。
师:在刚才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们觉得玩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哪三种可能?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像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性”。
这样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的思维又怎么会被封闭呢?这是在十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可贵的“创造火花”。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采用激趣引入,促进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老师就能立即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都想难住老师。有的学生说出了很大的数,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判断准,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都很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窍门”,这样很快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入新课,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与教师和谐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
思维起源于问题,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要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小故事、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
四、鼓励求新立异,使学生勇于创新
求异是创新的前提,有求异,才会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例如:简便计算。25×24,可以用25×4×6,也可以用25×8×3,还可以用(25×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在于老师教学的好坏;也有人说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有人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说法,其实并不全面,但是也并不能给予否定,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想要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就应该全面的考虑到绝大部分可以影响到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问题,以此来使得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而想要教好高中数学,以下的几个方面,在我看来是绝对重要的。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是重中之重,高中生,还依旧处于一个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几乎大部分的学生多少都有些逆反心理,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而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就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对数学学习拥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能更好地在课堂上配合老师,并且在课下能够更好地去完成作业、预习和复习,这种学生想必是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的,而且学习成绩也必然不差。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下也不去完成作业,更别提预习和复习了。这两种学生的比较和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更多的心思和努力。
老师是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养成的,但养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非一日之功,而一个好的开始确是一个可以使兴趣养成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在高中学业刚开始的阶段,学生都会感觉到新奇,有趣,有着想要好好学习的强烈求知欲,而这个时候,老师千万要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在这个起始阶段上,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老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故而老师的教学方法则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老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学生们的课堂效率,而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老师们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则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们有想学的欲望。
老师的讲课必须清楚明了,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听得懂。
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应该跟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为依据进行选择,力求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数学。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学习方法的选择并不全部取决于学生,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做的是指导学生们去选择并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所谓的高效率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牢固的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而为了达到这个必要的目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的有条理性。举个例子:课堂上老师不停的去讲解知识点,把所有要讲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再给学生们数学题,让学生们思考并解答;跟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举出一个相关数学题让学生们思考并解答相比较。第二种方法就比较能让学生们接受,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且学生们在私底下复习的时候,对知识点的整理和理解也更加的有条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好的有条理的学习方法。
想要达到高效率的学习,也并不只是有上边举例的一种方法。老师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有效的指导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并不断培养学生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并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参与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自己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以上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对于数学的教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然而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每一方面和每一方面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数学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数学作为一个“灵活”的科目,是要我们更加灵活的去对待的。教好数学对老师来说不失为一个艰巨的挑战,老师们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更加用心的去教这门课程。即便高中数学作为高中生所有科目里最为“困难”的一科,可我相信,这些所谓的“困难”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通力合作下,都将会迎刃而解。老师和同学们的同心协力,一定能够使我们的高中数学的教学迎来最为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格.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现代农村科技,2015,04:64.
[2]李世青.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18:150.
[3]李毅.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