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班育儿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学会发音开始就对语言的表达有了需求,形成了对口语词汇的初步认识,逐渐渴望和人进行交流。可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交流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讲故事、对话交流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教师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文章从课堂和实际生活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早期阅读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特点,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读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充满色彩和画面的读物很有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选择色彩丰富的早期读物。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多读一些充满童真趣味的儿歌、诗歌等,通过多读、多接触,培养幼儿想要表达的欲望。比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学习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的时候,在幼儿会读儿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小手都能做什么?通过读儿歌全面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2.通过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阅读语言的优美,加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多欣赏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在幼儿听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一些简单的人物关系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调动多种感官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在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同领域的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为此,教师需要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幼儿的一切学习活动中。比如,在小班幼儿数学活动《诱人的早餐》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观察图片,通过交流清楚图片的表达意义。再比如,在小班幼儿社会活动《谁对谁错》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对图片进行描述。在幼儿描述图片之后,教师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分析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
小班幼儿刚刚来到幼儿园,对新接触的环境充满了恐慌,往往会哭闹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在后来,幼儿开始尝试和陌生环境接触,接触的时候幼儿会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刻意地指导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反而会导致幼儿不敢开口说话。为此,需要幼儿教师将语言表达指导贯穿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哭闹不止的孩子,老师可以一边哄孩子,一边尝试以猜谜的方式让孩子说明自己情绪的来源。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相对宽容、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第一,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说话。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积极举手发言的时候,教师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从而忽视了幼儿想说的欲望。长此以往,导致幼儿说话欲言又止,不利于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要在日常中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耐心聆听幼儿想要表达的想法。第二,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比如,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幼儿对别人的语言对话进行反应。在日常交往中,教师要为幼儿语言提供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和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在每天吃完饭之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引导幼儿观察墙上设计的图案,引导幼儿思考图案出自哪里。
3.让幼儿和家长进行交流
家长是幼儿学习成长的第一个老师,幼儿除了和幼儿园老师、幼儿园伙伴接触,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和家长进行交流,从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回家和家长交流自己在幼儿园的见闻,家长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幼儿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也是幼儿长大后语言沟通能力发展的基础。为此,幼儿教师需要注重细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一、对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1.研究方法
幼小衔接纵贯两个学龄阶段,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殊时期,结合两个学龄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60所幼儿园大班教师,60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对应家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问卷、访谈的设计
笔者综合许舒敏设计的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盖笑松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核查表、唐浪修订的教师―儿童评定量表等设计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采集
本调研在青岛市12个城区随机选择120所幼儿园、120所小学共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8%;《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同时,对30位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困惑与希望。
4.调查结果
(1)教师问卷
①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了解的程度。被测幼儿园大班教师中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很了解的占47.9%,基本了解的占49.2%,不了解的占2.9%;小学一年级教师中对幼小衔接工作很了解的占38.9%,基本了解的占55.2%,不了解的占5.9%,。
②对幼小衔接工作侧重点的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59.5%,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39.3%,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1.2%;小学一年级教师中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37.1%,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42.8%,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20.1%。
③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幼儿园大班教师带幼儿去过小学生上课的教室、操场、传达室等的占90.9%,没有去过的占9.1%;小学一年级教师主动联系过幼儿园大班的占30.4%,接受过幼儿园邀请参加活动的占44.7%,无法联系幼儿园的占24.9%。
④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83.9%;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2.7%。
⑤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1。
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2。
⑦对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会和家长共同配合,减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均占100%。
(2)家长问卷
①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情况。被测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不了解的占37.2%,基本了解的占22.9%,很了解的占39.9%;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的占26.5%,基本了解的占41.5%,很了解的占32%。
②家长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3.9%;小学一年级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79.4%。
③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3。
④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4。
5.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被测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对了解,努力实现幼小合作、家校合作,大部分学校已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了简单的幼小衔接工作环节;大部分被测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了解人数略多一些,普遍愿意配合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这一工作。综合对比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存在认识差异,幼儿园教师多强调生活技能、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儿童对于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入学准备的重要性,而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学业技能、儿童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方面;二是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法方面,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园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例如桌椅摆放的形式,习惯在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就近参观小学上下功夫,而对小学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却无法呈现,尤其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少有必要的沟通;三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形式方面,小学无法就近了解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基本特点,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单向的工作状态,造成部分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儿家长指导错位,鼓励家长在暑期为儿童报各种补习班,助长了小学化倾向之风;四是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方面,政府没有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规约,但是缺乏过程指导,使这项工作系统性差,工作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性内涵,工作没有创新性,对家长的影响力不足,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方面收效甚微。
二、对改进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健全现代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研究“率先将五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案 [1],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建构优质的保教环境,确保幼儿所受保教质量,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 青岛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 》,加强专项督导。
(2)启动“资优生特色幼小衔接计划”,组织对资优儿童的评估与鉴定,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增益与补充,关注资优生的教育需求,开发资优人才宝贵资源,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内涵。
(3)加强对社会上私营早教机构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整顿现有培训市场。对涉及教育、培训类业务的公司统一标准审批,归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社区、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短板”,使其亦成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补充。
2.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力,发挥领导职能,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1)树立以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理念,组织专家、有经验的教师编写《 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 》,确立幼小衔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结构、推进方式、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尽可能做到全面适用。
(2)运用教学连贯性的观点,开发4~7岁幼小一体化教程,提出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包括适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策略,有效避免幼小课程经验的不一致,促进儿童前学习期和基础学习期的合理衔接,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2]
(3)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组建定期沟通的委员会,共同讨论交流合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平等协商并友好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困难。委员会负责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幼儿园、小学集体协商常态化。
(4)成立“双师型”教师组。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组成,通过共同备课,或是互换备课,从中寻找幼小衔接中集体教育活动的共同点、不同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反思各自的教学,根据幼儿、学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调整教学,使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顺利过渡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5)采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统一进行幼小衔接培训的方式,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尤其应该研究加入儿童领导力培养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艺术,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团队组织背景下自律、合作的意识等。
3.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社区,将社区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阵地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课堂,利用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方法论的宣传与培训,使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进驻社区。
(2)社区在对适龄儿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特别为社区低收入家庭、低文化水平家庭的儿童提供入学准备,从入学心理、入学物质准备等方面对此类适龄儿童进行必要的帮助,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规划幼小衔接工作,并采取跟进式指导使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对于大班毕业不符合入学年龄或自愿晚入学的儿童,社区启动“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聘请社区内退休老教师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辅导,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开展各种混龄活动,通过混龄编班作为家庭、幼儿园中缺乏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有益补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经验。
(4)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合理的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弥补不足,逐渐缓解幼小坡度。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利用家庭资源发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理性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00)
参考文献:
【摘 要】文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区和郊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成都地区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29-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幼儿出现社会不适的现象越来越多,致使更多的人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本文采取调查的方式对成都地区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研究,来揭示成都地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本文样本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四所幼儿园(市区两所,郊县两所),每所幼儿园均按照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小、中、大班幼儿,剔除无效问卷,有效的样本共计188名幼儿。其中市区82名,郊县102名;男孩88名(市区男孩有40名,郊县男孩48名),女孩100名(市区女孩42名,郊县58名);小班幼儿54名,中班幼儿66名,大班幼儿68名。
2.研究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编制的《3-7岁幼儿社会性发展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社会性发展量表共15个因素,60个项目。15个因素是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所有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制,1表示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中等程度符合,4表示较符合,5表示符合。全部为正向题,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在此项目上发展越好。此量表是由家长进行填写。
3.研究步骤。首先,联系幼儿园,确定研究对象;其次,请幼儿园老师将量表发放给家长,填完后收回;最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的各题分数录入Excel工作表,再由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由于《3-7岁幼儿社会性发展量表》是由15个因素组成的,每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就是该名幼儿在这个项目的得分。幼儿在各因素上的平均分及总分如表1所示。在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各因素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诚实公正,其次是侵犯性,再次是共情和助人,而生活习惯的得分最低。因此,成都地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在各因素中,发展最好的是诚实公正,较差的是生活习惯。
2.年龄差异。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进行相邻年龄组之间的多重比较,得出幼儿在社会认知、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存在年龄差异,而社会性发展的其他均无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方面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0.05),而中班与大班的幼儿在这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幼儿在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这几方面的发展从小班到中班呈上升趋势,而中班后基本不变。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仅在社会认知这一因子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0.05)。说明大班幼儿社会认知比中班发展得好。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得出中班略高于小班和大班(小班为221.30,中班为230.48,大班为223.82),说明中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的社会性发展各因素进行t检验发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部分因素存在性别差异。由表3得知:男孩和女孩在共情和助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孩得分高于男孩,说明女孩在共情和助人方面发展得比男孩要好。同时,男孩与女孩在遵守社会规则和无侵犯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女孩得分高于男孩,说明女孩比男孩遵守社会规则,更少出现侵犯性行为。而在社会性发展其他因素上的得分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从社会性发展的总分上看,女孩得分要高于男孩(男孩为223.11,女孩为227.48)。
4.地区差异市区和郊县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因素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市区的幼儿在发展总分上高于郊县,市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总体比郊县幼儿发展得好,并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市区的幼儿在内外向性和依恋家人这两个因素的得分低于郊县幼儿,但无显著差异,而其他13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郊县幼儿。其中在社会认知、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独立性、诚实公正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伴关系上市区幼儿与郊县幼儿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市区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好于郊县幼儿。
四、分析与讨论
1.年龄差异分析在社会性发展量表各因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得分并非呈简单的直线上升趋势。很多社会性发展因素在幼儿中班出现转折。在表2中,中、大班的幼儿在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上没有小班幼儿发展的好。这说明小班幼儿开始摆脱自我中心,在成人的教导下意识到要关心和帮助别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意识到太好胜、好强有的时候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许并不是处处需要争强好胜,也不需要自尊心过于强烈,适当地示弱反而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满足。由此,应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差异,适时引导。
2.性别差异分析。成都地区女孩社会性发展比男孩好,尤其在遵守社会规则、无侵犯性、共情和助人上女孩明显好于男孩,这与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有关。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强调男女的差异,要求女孩温柔、端庄、文静,而男孩要勇敢、大胆,不要像女孩子那样柔弱,这就使得女孩比男孩要遵守社会规则、侵犯性行为要少。另外,男孩和女孩在身心发展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敏感、更细腻,使得女孩在共情和助人上要好于男孩,这与幼儿的在园表现一致。在幼儿园,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女孩则更关心和同情同伴。
3.地区差异分析。在表4中显示市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明显好于郊县幼儿。市区经济发展好于郊县,市区幼儿所处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好于郊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市区幼儿的父母学历总体上高于郊县幼儿父母,市区父母尤其注重对幼儿的教育,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给孩子创造独立的机会,带孩子到社会中学习,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坚持力。同时关注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探讨育儿经验,阅读育儿知识,搜寻育儿方法。另外,市区的幼儿园更加重视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并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因此,要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思考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探寻培养的方法,尤其应关注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剖析家庭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尤其注重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王晓燕,陈会昌.北方地区3-7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2
[2]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4.
[3]张野,杨丽珠.我国3-6岁儿童个性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每个班级在走廊墙面必备的一块宣传栏目,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家长园地,家长能了解班级的教育动态,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学习一些育儿经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家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1“.周计划”宣传栏。向家长公布一周的教学内容,帮助家长明确本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家长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交流,问问孩子都学习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来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家园同步,幼儿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育儿论坛”互动栏。让家长分享一些好的育儿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确定相关话题,发起讨论,如“孩子经常打人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等一系列话题,让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已见,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家长留言”小栏目。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与教师交流,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有什么困惑或建议,可以通过便条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实践,小小的便条不仅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能和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效地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为家长提供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定期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实现家园共育,真正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家长助教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来确定教学活动内容,教师帮助家长共同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例如:大班有个家长是口腔科医生,大班幼儿又正处于换牙阶段,我就把她请到幼儿园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健康课“换牙了”。家长从专业的角度给幼儿讲解了牙齿常识以及保护牙齿的方法,告诉幼儿换牙时不要恐惧害怕,这是正常的换牙现象。这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弥补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不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家长也了解了教师的工作,知道了教师的辛苦,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理解、支持、配合教师,达到家园共育。
三、建构家园共育网络平台,有效发挥互动功能
以往的家长交流多数采用传统的见面、电话、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平台已经走进家庭,走进幼儿园。因此,网络平台成为现代家园共育的新载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及时上传幼儿一日生活的照片、视频,第一时间发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不断更新班级动态,制作幼儿电子成长档案等。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展示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构为家园共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真正起到了家长、教师、幼儿三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四、家园共育要育理念,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已经任教了大半年了,这大半年里我带的是中班。那么本学期我也将随着这批孩子同时进入大班,担任大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21世纪的幼教工作者,我在认真学习了本园发展规划和各部门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后,结合本人实际,作了以下计划。
一
、个性修养和风格
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味的教师.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敬业、乐业、精业、勤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和对学生、家长的责任感,培育祖国的花朵.
好学上进,团结协作,不计得失,爱生如子,教学技能全面而扎实,做个研究型的教师,力争做到“教育理论新,教学方法活,教学效果好”,使学生受益,使家长满意.
二、
具体成长目标
1、严谨治学,做一名业务和教学上都过硬的好教师.
(1)
平时“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掌握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知识技能,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能驾轻就熟地掌控教学,灵活应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
“善于反思,勤于积累”.注重积累平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并不断进行学科的科学研究,积极投身于科研课题的探讨和实践,把“教-学-研”从理论到实际都落到实处.
2、
做一名快乐的受孩子欢迎的老师.
(1)
更系统地掌握“教、学”,关心爱护幼儿,注重言传身教,把对幼儿的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和一日常规活动.
(2)
向有经验的长者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和育儿知识,进一步掌握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树立“为幼儿的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品,塑造人才.
3、
总之,在接下来的一学期中,我力争做到: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反思教学实际,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学习教学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投身教育实践,在把握规律中追求卓越.
三、增进家园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