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信息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当代教育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处理与应用信息的技术总称。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来说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不仅影响了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而且对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者能够跨越空间的障碍,进行远程学习。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宽松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有助于全面优化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对教学内容、方法、工具进行革新,以改变传统不合时宜的教育因素。首先,必须承认我国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但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课堂讲解,而是更加多样化,这就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免费的学习网站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学习网站上,可以自学课程,包括编程语言或者某项技能,遇到问题也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学习网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共享性,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通道,实现不同地区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与交流。还有一些学习软件,比较常见的如记英语单词的软件,采用打卡的方式,激励学习者每天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充分利用了零碎的时间,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也符合如今追求的终身学习的这一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现在很多老师特别是高校老师都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使用网络上传学习资源、提交作业、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等。这种教育方法摆脱了传统的“讲与听”的单调乏味,更加提倡学生的参与,强调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和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地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这一点来看,网络的便捷性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学习资源、了解最新资讯。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局限在课本以及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上,学习信息无法得到有效更新。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完全适应了教育学习的需要,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加快步伐,要为更多学习者带来便捷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家教这一行业当中。家教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课后教育的形式,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式的师生关系建立平台。它不仅是信息化教学、信息综合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集合,还能够提供多种服务与应用。线上家教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比较突出的有“掌门家教”这一平台。它通过视频教学、PPT讲解、课件分享,实现了有网即能进行家教工作,可以在全国各地选择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双方互赢的新格局。还有很多开源项目受到大家的追捧,不仅是因为它的非盈利性,同时它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不受限制的平台。开源项目的发展,来源于公众的智慧集合。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信息技术在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因为网络提供了这样一个友好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才使得公众的智慧得以发挥。
2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基于国情、基于发展需求,这样才能达到融合的目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未来理想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因人而异,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政府应加大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结合实情进行高效的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而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处在从应用向融合前进的阶段,有一部分已得到了创新。例如,在线教育在中国已存在了20多年,大家熟悉的有慕课、网易、爱课程等平台。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平台仍旧没有得到太多的创新,局限在“听讲与练习”这种模式。不过,它们却开启了一个跨越学校界限来提供学习课程、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从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很多人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依旧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些许偏颇。有人指出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时将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融合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应在于教育。一方面,教育的一个鲜明目的是教会人如何作出决策,但是机器并不能自主决策,另一方面,机器并不具有创新设计的能力,而人可以通过培养获得这种能力,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把握好教育目的,再运用适当的策略,才能达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次,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得不提的是,还存在一些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持有悲观态度。比如说某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利用网络好好学习,反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应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为何不能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为不能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为何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调动,好的学习方法需要自己摸索,学习能力则是在不断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体现,表现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与分享者。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之后,入学率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然而,庞大的规模背后也出现了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听讲的情况相当普遍。为改善这样的状况,就应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利用好网络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强调有效地自主学习。再者,由于网络覆盖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很多边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十分有限,使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这当然就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远地区的网络接入能力,让教育信息化的受益群体范围更加广泛,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只有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才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彻底变革。国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通过改善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将信息技术逐渐融入边远地区的教育之中,促进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我们有理由也应相信,未来的网络将会深入边远的地区,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享受通过网络学习的乐趣。最后,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能够真正融入教学的过程还很长。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观点,认真学好书本知识,就能取得高分,就能升入一个好的学校。这确实是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适应当今教育模式的应对方法。虽然不能否认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因此就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持悲观的态度。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对、质疑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但因噎废食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信息技术。当然,这期间,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出现了问题要坦然接受,找到解决办法。可以预想,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入融合之路必然会有阻力,但绝不能停止推进融合的步伐。
3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会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给创新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新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还需要更多的科研型、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索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习者跨越时空的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提供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这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门槛,学习者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注重发展个人特色。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资源共享的方式。信息的传播不再单单以纸质为媒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这也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利用互联网成为学习伙伴。
4结语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不断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应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事业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创造出更多先进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吴旻瑜,刘欢,等.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1):97-103.
[2]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58-262.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传统、骨干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利用课堂语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达,在介绍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对于经典性的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分析文学发展的流派和现象,最终达到文学发展规律以及文学发展走向的目的。现当代文学的期末考核方式大多是借助论文、试卷等来进行量化性的考核,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技术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当代文学自身具有非常强的文学属性,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性以及想象性。教师在进行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现当代文学的实际特点,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对该特点的重视以及体现。传统的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采取口述讲解的方式,同时利用板书来穿针引线,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文学方面的现象性,但是却存在着形象性不足的特点,整个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现当代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声音、动画、图像以及文字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实现信息平台的拓展,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能够使得整个教学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形象,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实现感觉上的刺激,实现思维上的充分调动,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余华作品《活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该作品思想性非常强,并且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含义,信息技术教学优势非常的明显。由于其实际的文本篇幅非常的强,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总体的把握,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影视素材的引入,对整个教学进行编排,体现出其精神实质,让学生对其思想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对其思想以及社会等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注重教学方式上的丰富性
从高校现当代教学来看,介绍学生了解现当代文学常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艺术审美以及思想意蕴方面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实际鉴赏能力,让学生树立对于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性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互动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性教学限制在了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式教学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积极性,教学中过度了放大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促使课堂教学在技术和方法上呈现出一种多样性、丰富性。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提高其鉴赏能力以及文学素养,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研究式学习和教学模式。
(三)考核环节的多样化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之中,最终的考核环节仍然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实际上,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文学发展历史的常识考察,诸如,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等等;另外一个方面则是需要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识记,这就需要借助选择题和填空题等来进行考察,但是在实际的考察方面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方面的构建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的现当代教学课堂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方面的培养,其大多是采用主观性的内容来进行考察,学生也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考核,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技能。
关键词: 中小学
信息技术
作用
地位
引言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中小学校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式发展。
1、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依次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与学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术。
2、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现代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这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选择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学校也能通过通信和网络系统开展远程教学,使更多愿意学习的人有一个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获得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1作为学习对象。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一方面可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基本技能,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公,现在的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再一方面作为全社会实施信息化的今天,包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了解信息技术。
2.2作为教学工具。
由于信息技术拥有强大可靠的存储能力、快速精确的处理能力、重复而又多变的工作方式以及生动形象地呈现能力,因此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使用CAI可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也可启发并培养学生客观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例如:信息技术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应用。一、创设情境,可以用Flash动画制作太空系九大行星、天体、航天器以及宇航员从遥远的宇宙深处飘然而来并配以音乐,强烈的感官冲击立刻抓住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导入,给出三类天体的名称并辅助以图片、相关资料和观测数据,启发学生探究太阳系各大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问题并以协作方式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计算机管理教学,简称CMI。教师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教学管理,他必须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还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收集、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计算机辅助测验,简称CAT。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测验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需要教师完成试卷的生成、打印、分发等琐碎的工作,测验完还要进行分析试卷、总结等工作。信息技术可以减少教师的事务性劳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教学上。
计算机辅助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取代教师和学生常用的黑板、笔纸等工具,教师可以处理多种其他事务性工作。
2.3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获取和存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工具软件作为学生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
3、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由于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信息化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每一所学校,让“校校通”从物理通到管理通、教学通,并突现信息技术与各科的整合,使所有学生接受公平、优质教育。
4、信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123-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并逐步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成为社会各行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和主导。行业的需要和政府的重视,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基础[1]。档案是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信息Y源。为了满足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着档案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又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前,国家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加快了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研究者对档案信息化的研究更加全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运用的当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体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这些研究者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当前的条件下出现在该领域的研究者很少。而国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一般都是偶尔涉及,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概述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档案信息化是指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对象,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保管、整理以及开发和利用,使得档案事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包括档案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建设等。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能够加大信息资源的存储量、提高档案的运行效率、促进档案信息公开化,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2.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是专业人才短缺[2];再次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最后是信息资源整合难[3]。
3.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需的信息技术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一是海量化存储技术,包括移动硬盘、光盘、存储卡、数据库技术等;二是数字识别技术,包括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电子标签(RFID)、手机二维码、PS、GIS、GPS等软硬件系统;三是虚拟技术,包括虚拟终端、 虚拟存储、虚拟桌面、虚拟展厅等;四是检索技术,包括搜索引擎、智能检索、图像检索等;五是融合技术,包括移动通讯(3G、4G)、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手机、电视机、计算机三机合一,以及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等;六是移动技术,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MP4、电子阅读器等;七是信息安全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数字加密等。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非常大,促进了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质的提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丰富了档案信息化的载体,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基础设施集约化、档案管理智能化、数字档案管理集群化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智慧化等趋势。
1.基础设施集约化
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为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机房、配备了相关设备及软件,进行了档案数字化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然而,信息爆炸社会的到来使得不同来源、各个种类、不断积累的大量电子文件档案不能及时归档,这些都使得对档案的有效保管和开发利用更加困难,也危害着网络信息安全[4]。
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有效地帮助档案管理部门解决了这些困难。档案部门将各个档案应用服务系统迁移到政务云平台,可大大减轻配置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备份、安全防御、应急演练等技术工作量 [4]。
2.档案管理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档案领域中,使得档案实体以及库房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智能化,如智能密集架、智能温湿度控制设备、门禁系统、RFID芯片控制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也将档案管理转移到智能化的网络管理体系,提高了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效率,包括档案的查阅、统计、盘点以及安全监管工作等等,实现了馆库与存放的档案、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档案与人等互联互通、相互感知,实现更高效的智能化管理[4]。
3.数字档案管理集群化
当前,各地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项目都是相互独立的,档案信息资源相对分散,需要查阅的档案经常要结合多个数字档案馆网站或者通过多个部门和地区进行查阅,造成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大数据、云平台技术为基础,各部门可以建立文档整理、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的集群化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多个数字档案馆资源的一体化,连接其他信息系统,在查阅档案的时候可以进入多个数据库进行搜索,从而解决跨库、跨地区查阅的困难。将各地区、各馆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的大型数据库,以达到某些档案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共享共建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价值,又提高了档案的查阅效率,能够进一步完善档案的社会功能 [4]。
4.档案信息服务智慧化
随着信息的大量积聚,馆藏档案信息资源量将越来越大,给档案的整理、开发和利用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得一些高利用价值的资料不能及时归档。而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数据分析等大数据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查找、管理,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和开发利用,可以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定制,以推送的形式向定制人员、工作单位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服务,使档案信息服务的智慧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可以建立移动档案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档案信息,让更多的移动用户可以享受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4]。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成功运用,成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提高档案的运行效率、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强化档案的社会功能以及提高人们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总之,脱离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奠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高楼不会拔地而起。
参考文献:
[1] 吉志红.档案信息化在现代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88.
[2] 孔丹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5,(3):64.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
(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3)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动力,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构成,导致劳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从宏观上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