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议的基本知识

会议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议的基本知识

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设定一个未来社会的模式,也没有过早的描述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更不愿意凭空猜测无法预知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轮廓和方向,它没有为后人设计社会主义的“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命运是他们著作的核心内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一个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又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这种社会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况: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论断,任何国家从事社会主义普遍遵循的普遍原理。二是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以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状况作为参照而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最初的、不一定成熟的理论和设想,也就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四是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并显示其生命力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各国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不可能设计一个现成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机械的加以重复教条化,而是说他们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向导。他们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将来会采取哪些措施,这完全应该由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决定,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也不可能为后人制定一整套具体的行动计划。可见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仅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根本原则。因此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和设想,就成为者冷静思考和妥善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

 

一般规律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中本质关系的理论抽象,指明了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要求。但是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转化为每个国家的现实过程中,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形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展现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同一时期的各个不同国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类型上,还表现在每个民族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诸多特殊方面。二是同一类型的国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三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甚至并存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社会形态。等等,正因为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才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要使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正确地适用于不同的民族国家,就意味着各民族都要走社会主义这一必由之路,但其具体的走法只能根据各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征去选择。

 

而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只有通过各国各民族的特殊发展形式才能表现出来。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历史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趋势前进。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三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每一个相同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结合起来,既不能以一般规律否定民族特点,也不能以民族特点否定一般规律,不承认一般规律,民族特点的区分就会失去准绳,不懂得各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就无法理解纷繁复杂和迅速多变的社会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和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只看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只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特点,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就本国特色谈本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过度。作为方法论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还是开创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都必须实现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要实现这种结合,就必须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所谓的普遍原理,也就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性时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因而这些普遍原理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我们只有把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摸索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的精髓,的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曾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普遍发展的规律与各国发展的具体道路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而是要善于把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要善于把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在解决本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开创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把共性与个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尤其是教条主义倾向。作为普遍真理,它提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研究具体问题的出发点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有意义。而教条主义的特点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经验主义的特点是从狭隘的实际经验出发,轻视理论,轻视普遍性,常常把局部经验夸大为普遍真理。他们从实质上都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关系。

 

总之,把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对医院成本管理不断加强的意义

(一)不断对医院医疗改革进行深化是必然需求

目前,因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的进行深化,对此我国颁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及医院财务制度,在医院成本管理这方面医疗体系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的颁布的医院医疗体系改革的方案中,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以及医院成本核算上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在经营发展、财务经营状况分析以及资产负债表等财务相关的内容,医院要进行定期的预算,并对医疗服务考评体系进行建立,并使之科学化。像财务部、卫生部等等一些有关的行政机构,要及时的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医疗体系的改革,要把医院成本管理的水平在医院会计制度下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增强医院的绩效管理,卫生部、财务部这些有关的行政机构也要及时要求医院加快医疗体系改革的步伐,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大对医院成本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一直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对于我国大多数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要真正的有效的进行处理。

(二)能准确的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平衡

医院在制定价格上和成本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医院医疗成本上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医院制定价格提供一个合理的根据,对医院的医疗费用还能进行真实的反应。医院应该做到以病人为主,把医院的医疗行为真正的规范起来,更好的改进医院服务过程。在对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医院要坚持节约的准则,准确的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医院的公益特点要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在资源使用效益这方面要准确的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全面评价。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对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

能实行财务单独核算的医院都可以使用新医院会计制度,像各种公立医院,这其中可以包括门诊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但是像卫生服务的中心站,并不包括在基层的医疗机构上。这种有差别的待遇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每个医疗机构所面对的状况并不一样,不管是从资金支持上来说,还是政府贴补的境况多少还是有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根据不同的医疗单位要按照不同的医疗制度实行。对在新医院会计制度领域内的医疗单位要进行非常明确的成本管理。

三、应该怎么加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

(一)加强对医院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

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对整个成本管理的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多少会有员工出现工作松懈的情况发生,这对整个成本完成的效率是非常大的。因此,一定要通过借助外在的因素进行控制,即监督工作人员,要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随时都充满着高度的精神,那医院成本支出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协调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

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首先要对成本项目以及核算的对象进行确定,对于核算的内容要保证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能借助预算管理去提升医院成本管理的工作水平。所以,提高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协调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合作以及监督的一个关系。对于预算管理来说,成本管理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这样可以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及时的发现并且能快速的采取相应的方法去进行更正。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保持一个协调的关系,可以定期的进行审查,在合适的时候对预算管理进行安排,真正的把?A算管理的工作质量提升起来。如果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间要想长期合作,对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以及医院的管理流程要规范起来,这样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才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从而加强医院的竞争力。

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 风险投资 机制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也称为创业风险投资,它是一种投资于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风险企业并为之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权益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有效的支持系统。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始阶段,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风险投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完善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主体与资金来源问题

我国的风险投资由政府占主导地位,几乎所有风险投资公司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创立的,并直属政府部门领导,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的摸式,按国有企业进行运作。这种政府占主导地位的风险投资的发展摸式不适应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它也抑制了民间主体的积极性。

在资金来源方面,首先风险投资总额不高,投资能力有限,不能形成有效的投资组合来规避高新技术领域的巨大风险;其次,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政府资金比例过高,社会资本不足。即使政府引导资金拥有几十亿元,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由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共同构筑的一个风险投资网络, 因此并没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使得资金规模偏小;再次,以信贷或担保方式从事风险投资,加大了风险投资的风险和负担,不利于风险企业的快速积累和成长。

(二)风险投资的运作问题

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不规范,随意性大,在确定投资对象时缺乏系统、细致的挑选,所投资项目分布行业广、地域分散,不利于项目监控管理,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反而加大了风险。而在确定了投资对象后,往往仅实行股权投资,还有的直接以发放贷款的形式进行投资,在参与经营管理方面较欠缺,有的甚至不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更谈不上自始至终的参与风险企业的科技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引进及其企业管理,因此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

风险企业的管理不规范。我国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上往往不规范。许多企业是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企业管理、用人等重大决策随意性过强。企业创业者往往不希望风险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者只有年底分红的权利。可以说,这些创业者本身就是风险投资的真正风险所在。实际上,中小高科技企业不仅要在管理上比较规范,而且要比较透明,让投资方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吸引风险投资。

(三)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

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发展缓慢。缺乏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一大障碍。退出是风险投资实现其投资收益的最终目标,退出渠道的不畅通自然也会严重影响到风险资本的投资意愿。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多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虽然推出了适合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然而,由于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尽合理完善之处,使得风险资本通过上市交易这种最主要的退出方式退出仍受到许多限制。同时由于现有的产权市场没有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缺乏合理的产权流动机制,使得风险投资也难以利用股票转让与回购的方式退出。由于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很难实现收回投资和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预期。

(四)风险投资的政策与法律环境问题

从体制的政策环境看,目前我国仍缺乏对发展风险投资的有效激励措施、明确的发展计划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显得不够。从市场环境看,“需求拉动”是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的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对于促进风险投资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是必要的,而我国在此方面也远远不够。

我国在风险投资方面没有相关独立的法规,风险投资只能按一般经营企业的公司法规来管理,而现行公司法、税法等没有考虑风险投资的特殊性,从而不仅未能给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反而构成法律与政策障碍。由于缺乏风险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参与风险投资的公司在业务范围和运作上不规范,在资金筹措、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和所有者权益转让等方面的利益缺乏有力的保障。

(五)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问题

1.技术风险。由于风险投资者正是被风险企业所拥有的高新技术所吸引才对其进行风险投资,而一项高新技术由于具有过去没有的尖端科技,在未来的发展上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风险企业的产品虽然具有高科技因素,但是不是符合人们的需要,从来没有被验证过,因此,其产品进入市场后就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收益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风险企业的收益状况,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成败。

3.委托风险。在风险投资中,存在双重委托关系,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两次分离,即投资者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构成了第一重委托关系,投资者是委托人,风险投资机构是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之间构成第二重委托关系。由于人相对于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通常造成的风险就是委托风险。

构建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一)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机制

由政府出面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可由中央财政、部门资金、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国有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资金等多渠道组成。为有效促进竞争,基金数量可以多一些。在每个基金中,政府持股但不控股,其余部分由社会资本提供。社会资本也可多元化,包括个人投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社会养老基金等在内的社会资本筹资渠道。其中个人投资又是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私人权益资本市场,使风险投资既能获得较高收益又能安全退出。从资本市场的整体情况看,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有更强的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更专业的研究判断,自然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的主体。因此,培养更多的社会机构资金加入,是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之一。

构筑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社会资本进入高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有三种:一是直接对拥有科技成果的企业(或自然人)投资,双方合作组成新的企业;二是直接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作,通过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三是在二板市场上购买风险企业的股票,使社会资本转化为大幅扩张后退出的风险资本,后期则主要以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投资二板市场。

(二)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

规范风险投资运作,完善风险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基础下,形成严格审慎的决策分析程序和制约、分散、控制风险的运行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投资者的损失,才能确保风险投资的稳定运转,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长足发展。应规范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评估和选择阶段、谈判阶段、操作阶段、退出阶段等各环节的操作程序。同时,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抽检制、会计审查制、项目经济负责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减少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

建立科学的风险企业制度。风险投资的成效不仅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还取决于风险企业本身。科学的风险企业制度是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一环。风险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需要它们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科学的风险企业制度,既要保证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又要保证风险企业经理得到最大的激励。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的风险企业家制度,也是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内容。

(三)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投资基金的属性是以承担当前巨大风险代价获取未来高额收益,而不是为长期控制企业为最终目标,风险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它就会寻求退出途径。因此,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国家都有适合本国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退出模式。

结合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情况,首先应积极推进和大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这应是我国风险资本退出的主导模式。相对于主板市场来说,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要宽松得多,使得许多小规模、高风险企业得以取得上市资格,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融资与风险资本的退出。除此之外,柜台转让、股份回购也是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其次应当尽快完善我国有关股权转让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和规范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风险资本在产权市场上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一是协议转让。它主要是通过转卖风险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形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二是股份回购。它专指风险企业采取购回股份的方式,收回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份。它避免了资产式股份的转让,使得风险企业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三是清算。它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者与风险企业之间签订清算协议,以保证风险投资者在风险企业的股份不能如期在市场上出售时得以变现,是风险投资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建立一套规范的风险投资保障机制

政策扶持推动。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政府补贴。借鉴国际经验,今后我国一方面要考虑通过创建基金继续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政府补贴资金的规模;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亏损补贴。二是政府采购政策。政府直接采购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急需的市场,扶持风险企业完成创业初期的资本积累,为风险企业的快速成长奠定基础。

法律保障。国际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表明:立法与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涉及风险投资的诸多方面内容还很少,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除了出台《风险投资法》这样的专项法律之外,还应针对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若干规定和暂行条例,对从事风险投资业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

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风险投资及风险企业发展所需的第一要素,针对我国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的培育体系。一方面要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宽知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储备问题。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培训,以及积极引进和聘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快速弥补国内风险投资人才紧缺的需要。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使风险投资大量形成和实现规模扩张的市场环境,离不开完善的技术市场、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政府要积极推进技术市场的发育,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做好技术交易、中介、评估、仲裁等配套服务;努力规范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和机构投资主体。

(五)规范风险投资行为并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风险投资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影响投资收益。要想确保投资资本的效益,就必须尽可能采取措施,制定好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行动措施,利用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来有效地激励创业家和风险资本家,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并提供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管理机制,尽可能减少、控制和消除存在于风险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对特定企业或单一项目投资比例不宜过高,对种子期风险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不宜过大,以分散和规避风险。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筛选、决策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有效规避投资风险。风险投资机构必须精干高效,主要管理人员要懂金融、懂技术、会管理、无不良记录,诚实申报个人财产,并愿意为业务损失承担相关责任。可以采取鼓励经营管理骨干出资持股或给予股份期权等形式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明确其对渎职、重大失误等行为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反思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人同时以消费者和主人翁的身份看待他所处的环境,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而环境的好坏、产品的优良与否,最终取决于人有无成本意识,有无尊重他人成本的意识,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额外成本。成本意识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树立起职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职工具备了良好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应注重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应了解学生这个“人”。从“人”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人有三个身份: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企业中的我;一个是社会中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为了让个体的“我”产生良好的行为,在企业中好好做事,在社会中好好地行为,不增加别人的麻烦。所以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更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学生的培养。

1.懂成本才能管成本

懂得成本才能管理成本,个人成本不只在衣食住行上面,所花的钱不只是为了吃饭、住房、交通和养育儿女,还包含其他很多内容。这其实很像企业,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只有工资、租金、奖金、招待费和办公费,这些是成本的同时也是资源,如果只降低这些成本,就会砍掉企业的资源。那么,个人成本包括哪些,又如何看待?这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使用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

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本,从管理角度看,个人成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部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固定成本、不可控成本、无效成本等。

1.1时间成本: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葬送前程

超市门口经常出现长长的队伍,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29日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地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一名职员28日清晨被蜂拥而入的顾客撞倒并踩踏致死。另有至少4名顾客受轻伤。这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之一,因为某东西便宜,宁愿花时间排队,宁愿绕路去买。同时我们也发现,排队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他这是用看不见的时间成本换取看得见的打折商品,可是你想过这个价值得吗?我们的时间真的这么廉价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成本有些是我们可控的,有些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则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尽量节省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记住:时间是人生最重大的成本,我们要减少无谓的争执、不要为了小利排队、不要人为地增加社会的无效成本。

1.2机会成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机会就是选择,一生中我们将面临很多选择。所有这些可能面对的决策,都会产生机会成本,选择一个就会失去另一个的好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他的人生目标最大化,以此为决策的依据,就很容易判断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记住一点,做决策不要只看眼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再放长远,一直看到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目标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就会发现选择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固定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提前预备,尽量化解。

生活中的固定成本很多,比如折旧性资产、家用电器的损耗、汽车的损耗等。买房产可以逐年升值,可是买一辆私家车就不同了,它只会带来固定的花费和折旧。消费好汽车、好服装、好电器会消耗我们的资产,但购买珠宝、名画就是投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见东西与《成本会计》教学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持有折旧性资产,尽量化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甚至变成投资,来增加我们的资产。

不可控成本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无效成本,如交通拥堵、排队、商家没有诚信、物价上涨、银行收取某种费用、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对这些不可控成本,要保持快乐的心态,接受这些成本,如果已知道在某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成本,就提前预备,用各种方式去化解它,把它降到最低。

2.时间管理的技巧

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时间是每个人最重大的成本,所以如何来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及迫切。

2.1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我们的学生往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事情没做好,还耽误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根据紧急程度,可分为紧急和不紧急两种;根据重要性,可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两种。这四种情况交错,就形成如表1所示的四个象限。

表1 时间象限分类

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如上级的电话、应该参加的会议、应该交的报告等。第二象限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对完成人生的重大目标、工作很重要,对未来很重要,但目前不需要立刻完成。第三象限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如打进来的推销电话、某些必须处理的不重要信件等,这类事情可以交由他人处理。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及填写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也是对他成本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会议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就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2]、品行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学分制、选课制的普及,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发展到今天,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作为国家政策保障,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的卫生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就业有保障,许多定向生入校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的现象,许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只要拿到双证就可以了”的心态学习。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及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上述问题,导师要尽早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寻找学习动力,使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必要时采取激励机制。

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了较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增强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导师要定期组织开展“人人健康、健康人人”预防保健讲座和“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历讨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从而珍惜每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为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导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例如:让学生入学后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社区卫生院或培训班学习针灸和按摩技术等,也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基层卫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居民家中或社区卫生院开展健康宣传活动,以为自己将来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全科医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力,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导师如有课题,可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科研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去查阅文献及综述的书写;导师也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对他们的课题设计给予指导。通过上述的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使医学教育真正落实教改、服务医改的有效举措之一,不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应引起各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