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线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线翻译

在线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线词典 英语翻译 网络词典

一、国内在线翻译词典现状

1.现存优势

1)编读动态互动强,体现语料实时性

与传统纸质词典相比,在线翻译软件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传统词典的修订周期至少在三至五年左右,许多信息已经过时。在线翻译软件由互联网进行并传播,更容易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使得词典读者更容易及时获得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此外,读者在使用在线翻译软件的过程中还能根据自己对词典的使用,制定用户自定义词库,方便个人的学习。

2)检索方式多样化,体现查阅便捷性

传统词典以纸张为载体,依赖使用者手动翻阅来进行查阅。因为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而使用在线翻译软件时,读者只需要在索引框中输入要查阅的词,就能很快找到关于该条目的解释。此外,在线翻译软件提供更人性化的搜索服务,如模糊查询,词形查询,词意查询等等。

3)语料库资源丰富,体现词典高质性

在线翻译软件能提供来自不同网络词典的释义信息,实现多种词典资源的整合型搜索服务,从而使读者获取到对词目较为准确和全面的知识。此外,在线翻译软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词条下加入精美的图画,动画,影视文件。这些技术对查阅者来说是多重感官刺激,有助于对单词的记忆及理解。

4)语境下以义聚类,体现词典认知性

在线翻译软件的编纂可以从大脑的认知规律出发,以语义关系来组织词目,可以使词典使用者根据意义检索到他想要的词目。有的在线翻译软还能提供词目的释义、词性以及语义关系、语法关系等全部信息,在线翻译软件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具书,而更像是全方位的英语学习利器。

2.现存问题

1)语料不充分

国内的各大在线英语词典中,语料不充分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第一,单词的意义不完整。传统纸质词典中某单词可能有多达数十个义项,而在在线词典中可能只收录到十个以内。例如,在有道词典中输入pump一词,显示该词作为动词只有“抽送”、“洗胃”之意,而忽略了“打气”、“连续射击”等其他常用释义。另一方面,对很多网络热词,如“丝”、“给力”等等,却找不到信息。

2)语料错误多

国内在线英语词典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错误较多。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在线词典的音标错误和拼写错误上。英语中有很多单词读音会根据词性变化,如desert,perfect等。而大多数在线英语词典仅仅是标注其中一个音标而忽略其他。在输入“伦理学”时,词典的网络释义在显示正确拼写“ethics”的同时,也会显示错误拼写“ethiks”,这些错误对初学者会造成很大的误导。

3)语料专业化缺失

国内在线英语词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很难有正确的解释。例如,对于语言学领域的两个常用术语:linguistic-relativity hypothesis,authoritarian disposition任何一部在线词典都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二、在线翻译词典市场分析

1.需求对象分析

目前对在线翻译词典的主体需求对象按需求高度分为三类:高级需求者、中级需求者、初级需求者。高级需求者的代表群体为各级英语学者及教师、英语专业学生;中级需求者的代表群体为普通大学学生、高教育背景在职工作者;初级需求者的代表群体为初高中学生。针对不同需求对象,在线翻译词典应该在语料资源方面,词条内容方面,人机互动方面有的放矢。

2.软件质量分析

评判一部词典是好是坏,第一点即取决于其语料库是否足够强大。金山公司坚持购买正版权威词典内容,为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更详实的专业内容。如金山词霸2003,收录共计49部科技词书,荟萃《美国传统词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等12部权威词典。此后的诸多修订版中,又加入了512个专业词库,涉及电子,机械,汽车等行业,一些难得的行业术语也被译出。

有道这个基于作为国内第一个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的互联网词典,依托强大的搜索引擎后台,开发出先进的“网页萃取”(Page Extraction)技术,在业内率先推出“网络释义”功能,在数十亿的海量网页数据中筛选出2千多万翻译语料,通过对这些翻译语料的挖掘处理,最终向用户推送最准确的翻译结果。

综上,在线翻译词典应该在语料资源方面,要尽力做到保持语料库的时时更新;在词条内容方面,要大力发展词典专业化建设,开发研究型词典;在人机互动方面,要根据使用对象的认知能力进行人性化设置,提高词典使用便捷性及趣味性。

三、结论

国内在线翻译词典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各种在线翻译软件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与系统的分析,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金山、百度、谷歌、有道等几大公司争抢市场。尽管如此,各大公司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立足于英汉互译, 不断扩展语料库, 建立纠错机制, 提高词典质量, 转变发展思维, 才能在互联网中创立自己的品牌, 在给各行各业的人们带来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带来在线英语词典行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孟伟根. 在线词典的特点及在翻译中的应用[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6,(3).

[2]王馥芳, 马兰梅.语料库词典的局限性[ J] .辞书研究,2003, (3): 20- 26.

在线翻译范文第2篇

It is hot, isn’t it?

He doesn’t need to work so late, does he?

学习反意疑问句,特别要注意以下的一些特殊情况:

1.陈述部分的主语是this, that,these, those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they。例如:

This is a dictionary, isn’t it?

Those are shelves, aren’t they?

2.陈述句如果是there be结构时,疑问部分仍用there。例如:

There once was a man named Saint Nicholas, wasn’tthere?

3.陈述部分的谓语是had better(最好)时,疑问部分用hadn’t来体现。例如:

You’d better have a good rest, hadn’tyou?

4.陈述句的谓语动词是have(has)to(必须)时,疑问部分用助动词do或does来体现。例如:

They have to go there, don’t they?

He has to leave early, doesn’t he?

5.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是wish时,疑问部分常用may来体现。例如:

You wish to go home, may you?

6.在英语口语中,“I am+表语”结构,后面的反意疑问句多用aren’t I来体现。例如: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aren’t I?

7.陈述句的主语是动词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或从句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来体现。例如:

Taking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n’t it?

What he said is right, isn’t it?

8.陈述句中含有not,no,hardly,neither,never,few,little,too…to等否定词或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时,疑问部分常用肯定形式。例如:

Few people knew the news, did they?

Tom has never been to England, has he?

[注意]在陈述句中,如果含有带否定意义的前缀和后缀的单词时,整个句子仍视为肯定句,反意疑问部分多用否定形式。例如:

She is unhappy, isn’tshe?

9.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含有“推测”性的词must(一定)时,反意疑问部分多与must之后的动词形式和时态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例如:

Her mother must be a teacher, isn’t she?

She must have read the novel, hasn’t she?

10.陈述句的主语是nobody, no one, everyone, somebody等不定代词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they;如果陈述句的主语是something,nothing,anything,everything等不定代词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例如:

Nobody says a word about the accident, do they?

Everything seems all right, doesn’tit?

11.陈述句是主从复合句时,如果主句的谓语动词是think,believe,expect,feel,guess等词,且主语是第一人称I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人称、时态要与从句中的人称、时态保持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到否定的转移。例如:

I believe that the boy can get a ticket for you, can’t he?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will he?

[练习]

1.You are not going out today, ___________?

2.This 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___________?

3.Nobody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_________?

4.There is little water in the bottle, ___________?

5.Don’t smoke here, ___________?

6.Close the window, ___________?

7.Let’smeet at the school gate,___________?

8.Let us play football this afternoon, _________?

9.Some of them speak Japanese, ____________?

10.I’m an English teacher, ___________?

11.I don’t think he is right, _________?

12.I believe that he will be back soon, ___________?

13.We had to go there on foot, ___________?

14.They had breakfast very late yesterday, _________?

15.Tom has few friends here, ___________?

16.What fine weather it is today, ___________?

17.Peter does his homework every day, ____________?

在线翻译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根据一般概念,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但这个概念仍有它的欠缺之处。它只提及语言的信息,未提及文化的信息。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虽然奈达把翻译扩大到语义和文体两个层面,但仍未提及文化信息的再现。本问拟从文化信息(culture information)在翻译中的再现这个角度加以讨论。

    二、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如何?人类学家泰勒( E·BTyler)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着自己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不同民族语言上不同,文化上各异,人类的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语言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文化群体的语言是其文化积淀和储存的结果。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如何将作为非语言符号的文化很好地体现到翻译之中呢?对于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涵,译者深入研究异族文化之后才可解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的任务不仅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见一些实例,如说假若仔细挑选在廉价商品店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译文为You can buy very cheap product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上述译文是否很好地表达了汉语原文的意思呢?表面上看,似乎可以,但是我们说文化内涵表达欠缺。汉语中“很便宜的东西”不一定指价格很低,有时指物超所值或很划算的东西。“某某东西很便宜”中物超所值的文化内涵远不是英语中所能表达的。如果说某人花了30万买这套房子很便宜当然指的是它所出的钱得到了超值回报,而不是指房子价格很低。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的文化寓意考虑进去,将其译为You find bargain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似乎更能体现它的真正文化内涵。所以说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将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三、词汇的文化内涵造成翻译中的不对等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再现,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词汇的问题,而且不同语言之间词的不对等问题更是翻译中时时遇到的棘手问题。翻译中,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对等是几乎不存在的。所谓不对等,是指译人语(target language)中没有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中的词语相对应的词,这种不对等有程度上的差别,有时则是部分不对等。因此,对翻译中所造成的障碍程度也不等。造成这种不对等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不对等。例如“cowboy”英文释义是骑马放牧牛群的人,但与汉语中所指的牧童或放牛娃是不对等的,因为“cowboy”文化内涵指传奇式浪漫型的美国西部骑士,常常穿着牛仔裤,所以cowboy这一英文单词在不同文化的人的脑海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又如我国“下岗工人”目前多半英译为lay-off workers,但“下岗工人”在我国并不等于被解雇的工人,他们虽然暂时下岗,但却拥有许多与在职工人相同的权利和福利。这就需要译者必须十分熟悉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消除文化信息的传递障碍,才能改进翻译的质量,如果不能这样,那么所传递文化信息的翻译都是无效的翻译。

    四、处理好翻译中文化信息差异

    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和契合的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汇空缺(emptiness)现象。例如汉语中“风水”在英语中属词汇空缺,但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只能采用音译加注法:Feng shui  (a kind of geomancy, based on Chinese mythology,   concerning the choice of sites for  houses or graves)。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汉语的原义。英语中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在汉语中词汇空缺现象也十分常见。如lazy Susan一一懒惰的苏三,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供顾客选用。此外,在翻译中,译者经常会遇见许多由颜色构成的词语,在汉语中也存在词汇或语义空缺。如Pink lad一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用杜松子酒和白兰地酒合成,而在汉语中没有此种说法,翻译中如果遇见此类词语时绝不能望文生义,这就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富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同样象在汉语中由颜色构成的词语如“红眼病”、“又红又专”、“红白喜事”等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词汇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语义或文化内涵对应的词语。翻译诸如此类的词汇,有的译者采用前面所说的音译加注法,也有译者实施意译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最大程度地将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体现出来,都可以认为是好的译文。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再现,不仅与词汇的文化内涵相关,而且与词汇的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相关。由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差异最大的文化类型,因此,东西方民族在词语意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把“鸳鸯”一词直译为英语中Chinese duck and drake那就失去了该词的情感色彩,如果译者仅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而不加解释的话,那么读者难以理解上述词语的真实语义和文化内涵,现在有的译者将此词译为lovebirds较为合理,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此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唐诗中的许多宋词绝篇佳句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译语,究其原因是因为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意象存在很大差异而致。

    五、结语:

在线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隐喻;翻译美学;审美价值;审美再现

作者简介:赵晓(1987-),女,广东肇庆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刘祥清(1967-),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21-02

隐喻在英汉语中大量存在,极大丰富了这两种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现代较早对修辞进行研究的专著,其中对比喻和隐喻都进行了定义,并这样论述譬喻“格的成立实际上是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要素”相互联系。[2]而西方语言学家[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本质,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认识和解释另一类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实际上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说明了隐喻“远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10]由此可见,英汉隐喻思维模式存在共性——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另外的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

正是英汉隐喻思维的共性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较为完整地传递隐喻之美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简要地说,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就是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而使人得到审美愉悦的事物。”[5]一次成功的隐喻翻译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再现源语的审美价值、满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再现源语的审美价值和满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是译者的终极目标。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是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审美效果最大限度的审美等值,是译者检验译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之异同,鉴赏分析隐喻翻译中隐喻之美的再现两方面。这两个方面联系紧密,理解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之异同是前提,再现隐喻之美是最终目标。只有充分认识英汉隐喻各自的审美价值和它们的异同,才有可能在翻译实践中完成审美再现。

一、英汉隐喻的审美价值

英汉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功能存在着共性,有些隐喻为双方理解和接受,个中的审美价值为双方所认同并产生美的愉悦。英汉隐喻审美价值上存在共性,具体表现为本体、喻体、喻义三者的完全相同。

例1:Fresh blood was brought into the company through appointment of younger men to important positions. 由于任命了一些年轻人担任重要职务,给这个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例1中,由于英汉隐喻的本体、喻体、喻义完全相同,所以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十分接近。诸如此类的还有: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自食其果(eat fruit of one’s own doing)、雷鸣般的掌声(a thunder of applause)等。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差异,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有所不同,对隐喻的理解就存在民族差异性。英汉民族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对事物审美价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喻体不同、喻义相似

关于西风和东风的喻义便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地缘差异,人们对东风、西风产生了不同感知。西方人眼中的西风是带来无限生机、引来春天的温暖之风。在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还具有横扫枯枝败叶、掀起巨浪的磅礴气势,是革命的象征。但在中国人眼中,使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风是东风。东风是摧枯拉朽、唤起民族觉醒的象征,具有革命意义。当用中文的东风和英语的西风进行比较时,虽然喻体不同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同的喻义。

2.喻体相似,喻义有别

在英汉隐喻中,喻体相似而喻义有别的例子非常多。如在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龙”,它是帝王的象征,如“龙颜”、“龙袍”;而“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一系列的比喻都是赞美之词。在英语中,“龙”却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没有美感可言,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比如说“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其意思是“她的母亲待她像个恶魔”。[4]汉语中并无此立喻。

综上所述,隐喻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信息在某个语言体系的使用者中能产生美感愉悦,具有美学价值,但是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的使用者来说却没有产生同样的美感效应,甚至出现反作用。只有充分了解两个语言系统的使用者对事物的审美有何异同,才有可能正确地、较为完整地再现个中蕴含的美。

二、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翻译的审美再现是“将内省的理解(SL)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SL),为源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6]对英汉隐喻的美学价值进行剖析和探究属于内省理解过程的一部分,而审美再现则是翻译审美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英汉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突显以下三种形式的美,通过分析鉴赏,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1.简洁美

隐喻表达在英汉语中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英语中包括词组、习惯语、俚语;汉语中包括固定词组、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固定形式言简意赅,十分便于记忆、沟通、传播,也正是这种简洁之美使隐喻使用频繁,为人们所乐于使用。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源语的简洁而不失其原意,是译者隐语翻译实践的首要任务。有许多隐喻翻译的成功例子比较完好地再现了隐喻的简洁美。

例2:My mind is in a complete haze.我的头脑完全糊涂了。

例3:I have only a misty idea about it.我对此仅有一些迷迷糊糊的想法。

例4:I am a little fogged by these instructions.我对这些说明有点迷惑不解。[8]

英语常用haze,fog和mist等与雾有关的词比喻迷惑的情感。它们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将抽象的情感变得生动具体。例3和例4的翻译用了中文四字格,不仅把原句意义完整表达出来,而且简单明了,再现了原句的简洁美。但没有将原句中与雾相关的意义呈现给读者,实乃美中不足。笔者更欣赏对例4进行这样的改译:我对这些说明有点如坐云雾之感。汉语中就有“如堕烟海”、“如坐云雾”、“云里雾里”等形式的固定隐喻,和英语中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改译更为生动形象,十分成功地传递了源语的简洁之美。又如:He gave a wintry smile(他发出了冷若冰霜的微笑)。[8]运用中国成语四字格富有韵律、简洁明快,成功传递了源语的美感。

2.音韵美

“英语韵之美,其半壁江山归功于Alliteration(头韵)。”[7]头韵为英语的美感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英语隐喻表达中不乏头韵的存在。本文特以头韵为例,赏析英语隐喻的音韵美。

例5:He was breathing fire and fury.他无名火起。

例6: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9]

例7:swan song.最后的作品,最后的言行。[3]

上述例子中带有头韵的短语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相应的翻译虽不失精炼,但失去了头韵的音韵美,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美感磨损,不可不说是翻译中的憾事。虽然汉语修辞里没有头韵辞格,但是汉语里大量存在的叠音词、双声、迭韵、摹声词、四字结构、排比、对偶等都具有音韵美,翻译时很好地补偿了英语头韵的艺术效果。汉语中很多带有隐喻的四字格,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空中楼阁(a castle in the air)、金玉良言(golden saying)等。四字结构的成语简洁轻快,内涵丰富,富有美感,然而翻译成英语则变得平淡乏味,逊色许多。

3.诗性美

诗性的语言是富有音乐美、辞藻美、意境美的语言。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幽默、生动、意味深长的语言,其作用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印象深刻。隐喻富有诗性美,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洋溢着诗歌般迷人的魅力,让人读后难以忘记。

例8:The light music of whisky falling into glasses made an agreeable interlude.(James Joyce)注入酒杯的威士忌就像轻音乐成了宜人的插曲。

例9:His eyes were bent fixedly before him and throughout his whole countenance there reigned a stony rigidity.(Edgar Allan Poe)他的眼睛紧盯着他,一脸严肃得像石头。

例10:…a succession of startled substitutes had stood before them, ducked, winced and fled.一连串吓坏了的代课老师曾站在他们的面前,像鸭子一样闪避、退缩,然后就逃走了。[4]

上述例子中英语隐喻的表现形式都没有依照传统的“A is B”的形式,而是丰富多样的。由此说明,隐喻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结构,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异常搭配。正是隐喻表现形式的自由性让其丰富多彩,富有诗性美。译者把隐喻所隐含的信息通过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进行了一种综合处理,或将喻体和本体都显现出来,或灵活地将隐喻转换成明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不但没有磨蚀源语的美感,而且成功再现了源语中或诗意或生动或形象的语言美感。

三、结语

英汉隐喻用各自相似或不相似的经验,以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视角,在事物之间创造出奇妙无穷的类比与联想。正是这种创造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的发展,使语言世界如此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美妙绝伦。隐喻的独特魅力使得翻译工作既有挑战性,又意义重大。通过认识和鉴赏隐喻的简洁美、音韵美、诗性美,有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内涵,有利于译者能够完整地传递源语的美感。同时面对语言形式丰富的隐喻表达,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也有利于译者成功传达源语的美感。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Americ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5,

(5):36-40.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在线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林语堂 生命体验 审美情趣 幽默风格 译者主体性

引言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评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这位著名的幽默大师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文学功底深厚,语言锋利诙谐,思想驰骋飞跃,行云流水。同时林语堂从事大量的英文写作,也做了大量的英汉互译的翻译实践活动,致力于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社会。幽默诙谐、我行我素的庄子,清静无为的老子,崇尚中庸的子思,云淡风轻的陶渊明,放荡不羁的坡,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以及思想丰富了西方人的思想视野观点。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翻译作品在西方国家经久不衰,很是风行,这是与其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紧密相关的。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语言转换等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翻译的文本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序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国内也有一些关于林语堂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然而从人文思想方面具体分析林语堂如何在其汉译英作品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是如何深远影响其翻译选材,以及翻译作品的风格,从而发散出其愈品愈纯,深入人心的魅力。

一、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

林语堂曾经这样赞美女性说:“男人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2]林语堂的一生的各个时期,身边都出现过一些出色的女性。从他的母亲,二姐到妻子,甚至是初恋情人,她们在生活上给予林语堂至上的关怀,深深地影响着林语堂的人生,沉淀为林语堂对女性生命的原初体验。

首先对林语堂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林语堂很小的时候就听其母用闽南语读《圣经》,她更是在家里墙壁的西边挂上西方的美女,在东边的墙上挂上光绪皇帝的画像。林语堂说他母亲:“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有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你想天下无限量的爱,一人只有一个,怎么能够遗忘?”[3]对母亲充满了无法言语的感激感恩,只知道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深远,这可能成为他不断讴歌母性的最初根源。

之后,是他的二姐。林语堂在《八十自叙》说:“二姐之挣扎奋斗请求上学的经过,今日我依然记忆如新。”[4]二姐被迫嫁人,在婚礼前一天的早晨,她从身上掏出四毛钱对林语堂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塌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愿望。”[5]这和着眼泪倾吐出来的心里话,使林语堂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激励。“我上大学,一部分是我父亲的热望。我又因深知二姐的愿望,我深感她那几句话简单而充满了力量。整个这件事使我心神不安,觉得我好像犯了罪。她那几句话在我心里有极重的压力,好像重重地烙在我的心上,所以我有一种感觉,仿佛我是在替她上大学。”[6]次年秋天,她因患鼠疫去世,死时已怀孕8个月。这更是给了林语堂莫大的刺激,使他内心十分痛苦,并终生未能忘怀。

林语堂的妻子也是影响林语堂思想的女性之一。出身富家,任何事情都喜欢亲历亲为。她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语堂对他的妻子和婚姻非常满意,“妻是外向的,我却是内向的,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我们就这么互相恭维。气球无坠头儿而乱飘,会招致灾祸。她做事井井有条,郑重其事,衣裳穿着整齐,一切规规矩矩。”[7]很难说,姚木兰身上没有翠凤的影子。姚木兰,作为女儿、儿媳妇,她孝敬父母、公婆;作为妻子,她宽宏大量,从不嫉妒;作为大家庭的成员,她对上对下谦谦有礼,与人和睦相处。而且善于烹调,精于缝纫、刺绣,可谓集传统美德――“德、言、容、工”于一体。他在《女论语》中写道:“女人的理论每被男子斥为浮华,浅溥,重感情,少理智。但是女子的理智思想比男人实在。她们适应环境,当机立断的能力也比我们好。也许她们的主张,常说不出理由来,但是她们的直觉是不会错的。”并认为“男人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

这些女性,要么坚强,要么聪慧,要么贤惠,都对林语堂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他对女性的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并逐渐地溶入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中,成为他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他选译的《尼姑思凡》便是有对女主角抱有深深的同情之心的。例如就有这样一段原文:“与人家追荐亡灵/不住口地念弥陀/只听得钟声法号/不住手地击磬摇铃擂鼓吹螺/平白地与那地府阴司做功课/密多心经都念过/孔雀经参不破。”

林语堂的译文是:Amitabha!amitabha!/ Unceasingly I pray./Oh,tired am I of the humming of the drum/and the tinkling of the bells;/Tired am I of the droning of the prayers,/and the crooning of the priors;

在这个例子里,原文以一般的记述开始,然后慢慢地将一个不耐烦的尼姑的情绪呈现在大家眼前。而译文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叙述方式。一开始就使用了“呼告”的手法,感情比原文更加浓烈,真挚自然。接下来,林语堂又以感叹,句子倒装的形式将原文的直述进行了改写。可以看出林语堂对这个思凡的尼姑的深深的同情,他将自己的对这个尼姑的感情投射到自己的翻译文本中,为译文读者展现了一个可爱而人情味十足的女性形象。

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

“文章者,个人性灵之表现”,“性灵就是自我”,“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此个性(personality)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文学,便叫性灵。”所谓性灵,本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其美学渊源可追溯到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庄子学派。”[8]林语堂将这一特色运用到翻译选材与翻译实践中,充分地展现了他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他选译的《尼姑思凡》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尼姑思凡》本是起自民间的歌曲传奇,他曾这样说道,“这些起自民间的歌曲传奇是充满人生味道的……《尼姑思凡》便是属于这一类,恐怕是以前的士大夫所不屑道的……其佳处在于真情流露。前曾译成英文,代表越出经典以外的中国文学。”[9]

他在著名的翻译理论文章《论翻译》中曾指出与其求守逐字意义,毋宁求达原文语意,阐释了译者应对原文文字上有深切入神的体会。他提出,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以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出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由于他对原作了解很深,同时他的英文通顺流畅,表达简洁明了,文字清新,也充分体现了性灵文学的风格。“性灵说”强调了艺术的个性化。林语堂曾说“无论何人总可表示一点逸气,把真性灵吐露一点出来,不可昏昏冥冥,战战兢兢板起面孔以终世,这样的人世就无味了,充满这种人的社会也成了无味社会。”下面这段文字的翻译就体现了林语堂充满着人情味的关怀。原文:念几声弥陀/恨一声媒婆/念几声婆娑呵/嗳叫一声没奈何/念几声哆但哆/怎知我感叹还多/越思越想反添愁闷/不免到回廊下散步一回多少是好。他的翻译是:While I say mitabha/I sigh for my beau/While I chant saparah/My heart cries,oh!/While I sing tathata/My heart palpitates so!Ah,let me take a little stroll/Let me take a little stroll!

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如“几声”,“一声”之类的数量词。但在译文中却完全没了这些的踪影,林语堂将之内化为声声入扣的感叹以及跃然于纸上的忧伤。而第二节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到“越思越想反添愁闷”这句在译文中没有了,取而代之,出现在译文读者视线中的是两句重复使用的祈使句,一种无可奈何的渴望自由的情绪感染着读者。也让我们看到这些情绪背后,译者林语堂对作为这类特殊的女性的同情与怜惜,折射着温暖醇厚的人情关怀。

三、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有相当的人生观,参透道理,说话近情的人才能写出幽默的作品。他在著名的《论翻译》中说到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他说过:“其实幽默与讽刺极近,却不定以讽刺为目的。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义,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10]林语堂的轻松诙谐的幽默风格一直渗透着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翻译作品。在翻译以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林语堂的幽默风格跃然纸上。原文:惟有布袋罗汉笑呵呵/他笑我/时光挫/光阴过/有谁人/有谁人/肯要我这年老婆婆。译文是:But the Lohan in sackcloth!/ What is he after,/With his hellish,heathenish laughter?/With his roaring,rollicking laughter,/Laughing at me so!/――Laughing at me,for/When beauty is past and youth is lost,/Who will marry an old crone?/When beauty is faded and youth is jaded,/Who will marry an old,shriveled cocoon?

这段译文给我们最初的印象就是,译文比原文要长得多。林语堂在译文中添加了“laughing at me”“who will marry an old crone?”这样的句子,并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句子,将尼姑的愤懑情绪进一步加深,思凡的想法由此更加强烈。一步步的重复,使读者看到了思凡的尼姑的无奈,但是无奈之中的可爱却因为林语堂的幽默妙笔变得更加地生动而富有人情味。

但是,《尼姑思凡》被翻译出版后,立刻就受到了佛教民众的攻击。他们认为:“……林语堂特约稿《尼姑思凡》,……对我清静庄严的女尼,极尽调笑侮辱之能事。”而林语堂对此的回应是:“任何人都可以运动另外一个人赞同和支持某一种见解或举动。但是运动的手段必需光明而正大;运动的目的在于激起智慧和热忱,而不是恶意和冲动。……”[9]其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林语堂并非如佛教民众所说的对清静庄严的女尼极尽调笑侮辱之能事。恰恰相反的是,他将她自己对于思凡女尼的同情以及对人性的一种普遍关怀放到了自己的翻译作品中,使译文的感彩更加浓烈,使思凡之心更具有人情关爱。

结语

译者主体性的重视有助于我们从译文中了解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态度及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了解译文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译者的翻译动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忙碌于对物质的追求,麻木了人们的激情,而这种中国式的幽默风格的文章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怀念和思考,从而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由此可见,林语堂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从对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这些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他的文学行为,引导着他的翻译实践,充分发挥了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使他的译作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施建伟.幽默大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

[2]林语堂.我喜欢同女子说话.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M].哈尔滨: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9.

[3]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11.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工爻、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5]林太乙.林语堂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8

[6]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工爻、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

[7]施建伟.林语堂,廖翠凤.名人情节丛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165.

[8]刘炎生.林语堂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9]李勇.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纪秀荣.林语堂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155.

[11]林语堂.“论翻译”.载于《林语堂名著全集・语言学论丛》第十九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2]杨柳.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