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安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课程安排;理性

一、为什么幼儿课程的安排要具有合理性

幼儿园的教育属于一个开创时期也属于一个过渡时期。开创时期是指它的教学正式脱离了父母式的教学方法,开始了一种学校学习。过渡时期是指从家庭教育向正规的学校教育转变。在家里父母对幼儿最多的教育可能是语言或者是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以及一些数字的运算,在家庭教育里并没有课程这个概念,但是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已经开设了各种课程班,所以说它是开创式的。幼儿园和小学紧紧相连,而小学课程是有合理和科学的规定的,所以说它是过渡式的。作为一个承上启下阶段的幼儿教学,课程的安排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像家庭教育那样进行散教,所以,幼儿课程安排就要具有合理性。

二、怎样合理安排幼儿课程

幼儿课程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我们已经在前文中有所提及,那么怎样合理安排幼儿课程就成为我们当今要解决的问题。说到幼儿课程安排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幼儿的作息时间。幼儿期还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比成年人更需要大量的睡眠时间,所以早上第一堂课上课的时间不宜过早,过早的上课会导致幼儿的睡眠不足,容易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非常容易哭闹,不喜欢吃饭。所以一般情况下,幼儿是没有早读的,他们的第一节课时间应该安排在早上8点半。中午幼儿也是需要午休的,这样他们才有精力度过下午美好的时光,所以幼儿的中午放学时间应该安排在11点半,下午的上课时间安排在15点,下午放学的时间安排在17点半,这样比较科学的符合了幼儿的作息时间。

有了合理的作息时间,就比较好安排课程的问题了。上午上三到四节课为主,两节课以后可以有一个大课间休息玩耍时期,这样可以缓解幼儿一直上课的烦躁情绪,或者是早午餐时期。上午的课最好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上午,幼儿的记忆力比较好,有利于记住知识。下午的课可以安排幼儿上体育、劳动、手工或者是影视欣赏课,劳累了一个上午,下午应该放松一下,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

像花朵一样的幼儿需要辛勤的浇灌,浇灌他们的养分来源于幼儿园合理地制作课程表。一张合理的课程表会让家长感到安心,一张合理的课程表会让老师觉得教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张合理的课程表也会让幼儿感到学习的乐趣。尽管,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幼儿一定要进入幼儿园学习,也没有把幼儿教育放入义务教育之中,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众多家长的呼声,幼儿教育教学将会被越来越觉重视。人们最看重的莫过于幼儿园合理的课程安排,因为这是教育幼儿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霞.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中主题网的功能与基本类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1(03).

课程安排范文第2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课程安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鉴于开放式答卷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在学院的层次实施又可以使学生的意见及时与教师见面,做了四个学期的学生问卷调查,观察学生评价叶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质量改进的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努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因素的作用。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法,是教学质量这一主要矛盾的内因的根据,其中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法是我们可以辅以一定措施加以改变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法有多种,我们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教学活动,表达对课程设置和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促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思考,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有多种渠道:同行评价、督导组听课、学生评价等。其中的学生评价,会更客观直接地反映学生的感受,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院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近三年引人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 /3,更需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采取设置开放性答卷,匿名回答的方式征求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的意见。使教师能够客观、及时地认识自己的授课特点和不足,明确需改进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院于2007年成立,是由其他三个学院中的部分专业合并而成,在课程的安排上必然有不符合我院培养方向的情况,为使课程安排更加符合专业要求,我们也将学院课程设置修改方案提供给学生,征求学生意见。

一、研究方法

(一)方法。采取开放式答卷的方式。首先拟定题目(题目附后),在学期初即将题目发给学生,并向学生讲明卷的目的意义,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关注这些问题,期未时收回答卷。从2007年秋季到2009年秋季,共进行了四个学期。为使学生畅所欲言,答卷采取匿名方式。参与答卷的学生1569人次,收到答卷5383份。答卷及时与相关教师见面。

(二)收集到的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

理论课:来源于农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有些课程偏重农学,如: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作物学通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及园艺学通论等;有些课程安排的顺序不是很适合学生学习掌握,如:《食品生物技术》时间安排上可提前,可在《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结束后即开设,增加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学时不尽合理,大三课时太少、大四课时多。

实验课:希望增加创新性实验课的比例,部分实验课学时少,经费少,故动手机会少,去野外实习机会少,感觉不过瘾。

2.教师授课情况

反应最多的问题是:教师授课的严谨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矛盾,学生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总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与学生交流不够,课堂上对学生的反应注意不够,课下又不能主动与学生交谈;有些教师的知识面过窄,仅限于书本知识;个别教师语言不够准确等。

(三)采取的措施

1,在2007版教学计划中删除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偏重农学的课程,并根据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相应的课程,如: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细胞工程大实验等必修课,动物生理学、普通病毒学、基因组学、免疫学、生物制品学、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等限选课及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过程工程等选修课。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开课时间。实验课的学时和经费不足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向学校争取对于生命科学学科的实验经费实行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向学生解释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的教学经费情况,不能简单地与高层次的学校攀比,要充分地利用好现有的条件,获取更多知识。 2.向教师反馈

学生对大多数教师的授课及多媒体课件的制做给予肯定;对再次上课的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鼓励:“稳重、自如了许多”。特别是对于一位高年资教师提出的“每一堂课都要象做讲座一样准备”,并且实施,深受学生好评。受到学生赞扬的教师,很兴奋,很受激励,表示今后别无选择,只能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再次为同一批学生上课受到肯定的青年教师,更是信心倍增,对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教师充满信心;被指出不足的教师,更客观地了解了自己授课过程中的缺点,明确了努力方向。改进的情况还需时间来观察。

3.将问卷调查后,采纳学生意见做的课程设置修改及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师的情况,及时告知学生,避免学生误认为他们的意见无足轻重,有利于保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思想境界,以及知识的渊博程度、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通过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的答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高年资教师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不足。使教师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授课情况,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评价结果更客观我校在征求学生意见方面,有多种措施:网上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均为学生评价教师的不错途径,但网上评教,教师不能看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往往碍于情面,而不对本院教师提出任何意见。通过本文组织的评教活动,使教师看到了许多尖锐的意见。

第四、要注重少数学生的意见尽管是以匿名形式填写答卷,学生还是有顾虑,因而比较尖锐的意见往往还是为数不多的学生提出。而这些意见往往是教师真正需要改进之处。

三、需要改进之处

课程安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项目化课程;教学任务安排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41―01

当前,我们正处在整个教育变革的潮流中,整个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轰轰烈烈,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稳居整个教改的前沿和重要地位,国内的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项目化课程的重要意义,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也不遗余力。目前,国内各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对项目化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项目化课程这一领域中不断求索。但是,在全体教师学习项目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协助项目化课程顺利实施,却极少有人关注,尤其是教学管理的开始环节―教学任务安排。

教学任务安排过程是整个课程的初始阶段,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对于教学任务的安排以及分析大多是从教师或者专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于在教学管理角度的探讨相对较少,而在仅有的从教学管理角度来整理教学任务安排的,也主要是从如何有效协调教师、班级、课程、时间以及教学的顺利开展角度出发。在计算机以及软件程序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能够有效做到教师、时间、班级、课程不冲突已经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如何让教学任务安排适用项目化课程的发展,从项目化的角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内容尤其是课程任务安排的内容,才是我们此刻关注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着重讨论当前项目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存在的问题以及简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几个建议。

出于提升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需要,我们就必须细化对教学任务安排过程的管理,使之可以协调时间、教师、教室、实验实训室及班级等各个方面,为项目化课程服务,推动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开展,而不是局限于原来的时间限定,盲目地将项目化课程进行分割。所以,我们关注的是课程教学任务安排的管理过程,即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从辅助项目化课程实施、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相结合的角度,尽可能合理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安排布置工作。

借助于我们日常进行的教学任务安排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发现,在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最突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现有课程任务安排很多时候优先满足教师提出的在哪一个时间段上课便利的要求,然后才是考虑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以及项目任务的设置。教师对于课程、时间段的要求很少能够与自己的项目化课程设计相结合;第二,教师虽然有了项目化课程的理念以及整体设计,但具体单元设计仍然存在基本沿用原来的思路的现象,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关资料整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整个课程任务安排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相同的课程会出现在同一时间段,教学硬件无法满足授课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紧张,同时,另外的教学资源却大量闲置。二是由于教学资源等过程管理的问题,造成教师更多倾向于先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效果没有过多进行思考。出现上述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学资源缺乏导致的,但是,教学资源的增加和改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何充分利用现在的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过程激励教师主动承担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程,积极思考新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和提升项目课程实施效果,便成为当前我们着重要考虑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解决在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使教学任务安排可以真正为项目课程服务,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每次课程任务的时间长度需要合理商定。在项目化课程实施之前,依照常规的课程安排模式,每次课程任务的时间长度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接轨,每节40分钟~45分钟,每次2节或3节,最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授课时间以及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完全按照原来常规的课程体系来进行。但在专业教师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中,每一个项目,每一任务需要的时长不同,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同,这就可能出现有需要的教师得不到需要的教学资源,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安排任务完成后的时间等不同现象。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要根据项目课程实际开展的需要,结合课程设计的项目来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长,由教学秘书、专业主任、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协商,在确定好项目时长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任务安排的最终技术处理,使得每一门项目课程真正体现任务化,也尽可能地将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基于项目化课程教学任务安排的合理性。

其次,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进行项目课程时长设计的自。项目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所有项目的安排,对于项目中每一个任务所需要的课程时长、教学资源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专业教师在清楚明晰地知道自己的课程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能将整个项目全过程串联在一起,能够让教学管理部门有一个合理的认可,继而可以接受按照专业教师所提出的基于课程项目任务的发展过程合理安排课时和授课任务的要求,而不是被认为是随心所欲地只体现自己的上课方便和时间合适。

要完成这样的改变,就需要专业教师转变观念,不是只在课前准备自己的授课计划,而必须对自己整个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清晰地掌握,真正按照项目化课程的任务顺利推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第三,加强对教师的考核管理,辅助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实施。项目化课程能够真正顺利实施,教学任务可以顺利安排,离不开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尤其是给予教师在授课时长和教学资源使用方面极大的自以后,更是防止有些教师出于个人的便利,以实施项目化课程为理由,随意地调整自己的授课时长。所以,强化对教师的日常监督和考核,至关重要。对于教师的日常监督和考核,可以考虑:强化项目化课程的审核部分。在课程开设之初,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课程的审核,审核该课程是否合理地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所开设的任务、要求的时长以及教学资源是否合理;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化教学巡查和督导听课,核查是否真正按照项目设计的内容进行授课;强化学生的打分体系,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程项目的内容。

基于项目课程实施效果的课程任务安排工作看似简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以及教师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仍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乃至教学管理者不断地努力,寻找合理平衡的项目任务与课程安排的结合点,使得课程任务安排成为项目化教学的助推器,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春梅.高校教学任务安排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9(05).

[2]陈遇春,王军.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约定制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

[3]张俊,徐翠萍.基于任务导向的制度经济学参与式教学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2).

[4]张丛林.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及实施策略[J].学校体育学,2013(32).

[5]王学东.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实践与交流[J].高教研究,2012(03).

课程安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模式;纯粹分段式;混合分段式

园林设计类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园林制图、园林设计、施工设计等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涉及绘画、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所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期望通过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能够改进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安排模式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按照园林植物类、园林设计类、园林施工与管理类三大模块来划分,其中园林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基础、园林制图、测量技术、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有关园林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课程,课程数量可达10门以上。目前,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较多,而教学时间只有4-5个学期,所以园林专业每学期都要同时开设多门设计类课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从学期开始直至学期结束多门课程同步教学、齐头并进,最后统一考试。例如,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虽然学生同时学习这2门课,但在他们的思维中这2门课是彼此孤立的,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园林设计中无法真正把这2门课的内容完全融会贯通起来。而事实上,这2门课的内容之间是有渐进性的。学生应该先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对整体园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具有了总体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学习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才能使学生把握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至于其他的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也应该遵循由基础训练到高级应用的渐进式原则。

(二)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征是教学周期较长,每门课的教学时间至少要1个学期。但是,每周的教学课时较少,通常1门专业课程也只有4-6学时。这使学生平时的学习缺乏紧张感,存在应付思想;而且由于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所以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完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存在多门课程同步教学、每门课的教学周期较长等特点,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所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有些问题往往要到学期结束后才能真正反映出来。这时教学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一些问题已经没有时间予以解决。而到了下学期,其他任课教师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存在的问题容易被掩盖和忽略。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四)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园林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需要安排实习,实习时间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每门课程的实习都会导致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断,从而影响其他课程正常的教学节奏。这最终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二、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采取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是一学期内A、B、C、D等课程同时开设,学期结束前统一进行期末考试。本文所探讨的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其特点是在1个学期内几门专业课程分段逐个递进开设,各门课程在各自的教学时间段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以及考试等内容。考虑这一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可以采取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

(一)纯粹分段式

纯粹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几门专业课程全部依次开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为4-5周,实习周紧随课堂教学之后,且这段时间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制图、B园林规划设计、C园林建筑设计、D计算机辅助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按照渐进原则,第1个4周安排园林制图课程,第2个4周安排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第3个4周安排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第4个4周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每门课程每周24学时。每门课程在各自的4周内完成课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全部内容。

(二)混合分段式

混合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部分课程按纯粹分段式安排,另一部分课程按传统的同时开设的模式安排。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相对灵活,便于在现有的课程安排模式下进行局部的调整,可操作性强,并且不影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植物栽培、B园林植物保护、C园林规划设计、D园林建筑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同时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植物保护这2门课程,16个教学周每周每门课各安排6学时;而按照纯粹分段式安排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这2门课程,前8周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后8周开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如果有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紧随课程教学时间之后。

三、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优势

(一)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使课程教学的安排更具系统性和渐进性。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先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系统性强;也有利于教师授课时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稳步向前推进、一气呵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缩短课程的教学周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教学的周期较短,而周学时数增加。这必然要求学生增 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读懂、看透、练精”一门课程。同时,结束一门课,测试一门课,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教师灵活处理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使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周期缩短,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更为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而且,各课程之间相隔的时间短,也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使课程间的衔接比较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各课程之间的授课和实习互不干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课程实习干扰其他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的问题。每一门课程从课堂讲授到实习都是可以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进行,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授课,从而使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在实施集中教学的同时保证把课余时间留给教师,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提高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对教师的吸引力。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接受。集中教学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学生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较为集中地面对同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难免会增加疲劳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趣味性,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三)实验室相对紧张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还面临着实验室相对紧张的问题。通常,比较理想的是上课的班级有固定的制图室、设计室和计算机室。这样,可以避免不断更换教室使学生的绘图工具和各种书籍难以携带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室。同时,由于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习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所以可以减少普通教室的需求。这样,在整个教学资源没有增加、只是做一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应协调好各实验室的使用,做到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不浪费实验室资源。

(四)各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