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徐志摩 爱 美 自由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秋重游剑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成。作者对于康桥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因此再见她、离开她、回忆她时便产生一种起伏跌宕的情感。关于康桥,他曾经写过《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康桥西野暮景》《康桥晚照即景》《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文,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再别康桥》。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如上文所述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一、对康桥“爱”的潜在层面解读

就《再别康桥》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便是对已经离开的康桥的怀念之情。党秀成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写到“此时,他政治失意,婚姻不幸,生活枯窘,反映在诗歌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康桥的无限眷恋”,[2]从整首诗歌的字面解读来看,确实是表现出一种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徐志摩有着浓厚的康桥情结,康桥对他的影响是终身的,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为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在康河的面前觉得自己特别渺小,这是一种对康河深深的依恋,不忍离去。即使是一条水草也好,心甘情愿。作者将自己比作水草,水草的茎叶在在水中飘摇,水草的根永远都深扎在康河的水底,这就象征了诗人,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都想念着自己的母校。诗人对母校的爱是深沉的,诗的首段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同样诗的尾段连用了三个“悄悄的”,除了不愿惊扰这美丽的母校,独自承受离别的愁绪之外,更带有一层寂寞的伤感,这是对康桥“爱”的一种升华。不可置疑,诗人深深地爱着康桥,然而这首诗仅仅体现了诗人对母校的爱意吗?徐志摩曾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3]对于他的一生,这句话是非常贴切的。诗人周折的生活与他的“灵魂伴侣”林徽因是脱不了干系的,徐志摩曾经在与梁启超的回信中大胆表明自己的爱“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4]诗人的第一次回国,便是为了支持林徽因的文学团体,而后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亲自聆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这首诗也就是作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有太多的感情难以吐露,有多少感情深埋在心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节诗人用离别意象“柳”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在夕阳照耀下河畔的柳条被染成金黄色,在河堤上随着微风翩翩起舞的美妙景象,康河是诗人所认为的世界上最美的河,这么美的景象里,其中运用的意象“金柳”“新娘”“艳影”多多少少都是和女性有关的,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说是代表着诗人对林徽因情愫的美好幻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再别康桥》这首诗竟也可以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林徽因爱慕情感的一首爱情诗。

二、“自由”的遐想

徐志摩这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不愿意被束缚,无论是对待感情还是对待生活。他最终是在飞机失事的事故中丧生的。其实我想这也是他诗意人生的写照,他自由观念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鸟一样翱翔在天空中,最终也像鸟一般坠落。对自由的追求深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自由”表现在感情上就是他从不考虑其他的,也不会故意隐瞒自己的情感,他用实际行动去表明自己对自由、爱的向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诗人的行为是不受拘束而随意的,诗人的感情是深沉的。诗人轻轻地挥手,告别西天漂浮的朵朵云彩,“云彩”这个意象是飘忽不定的,在中国的诗歌里,云彩也一直作为游子形象的传统意象,如“浮云游子意”“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诗人就像这云彩一样,飘忽在母校康桥的上方,虽不忍离去,但诗人终究也像这浮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愿被束缚。他的生活是疯狂的,他这一生的曲折也与他这自由自在追寻自己内心理想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在表现诗人对康桥眷恋的同时也潜在地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青荇”“招摇”可以想像,这是一幅水草在水中自由自在随着水波飘摇的画面,诗人就像这水草一样,对母校的眷恋扎根于内心深处,但终究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自由”是诗人的一个梦,这梦里不仅仅有着留学剑桥两年的美好生活回忆,还有着对爱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原本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环境中,后在外地求学,呼吸的更多的是民主自由的空气,接触的是新思想,新思潮。而他的妻子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这与徐志摩幻想中的“新式女性”格格不入,这场包办婚姻,对于徐志摩来说是一把沉重的精神枷锁,对于这样一个热爱自由,受自由观念熏陶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要追求自由,他的感情不受限制,在这康桥里形成了一个有关自由,有关爱的梦。诗人的感情热烈奔放,对爱、自由的追求永不止息,他在康桥寻到了梦,回忆着当初与林徽因的心心相惜,回忆着留学的时光,情绪达到,但,这终究是一个梦。诗人对爱与自由的追逐是永不停歇的,精神的枷锁始终没有办法牵制住他,最终的最终,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挣脱世俗的偏见,摆脱旧式婚姻,さ么表着自由的陆小曼。

三、“美”的艺术表现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里面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5]徐志摩十分推崇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并在自己的诗作《再别康桥》中实践了该诗歌理论,以声、色、情并茂,极为精美动人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获得美的审美享受。对于康桥,诗人是愿意用一首美妙的乐曲来颂扬的。在音乐美的建构上,最明显的是诗歌中每节都有押韵,韵脚整齐,节奏轻柔舒缓、和悦、犹如一曲柔美的夜歌,例如来-彩,娘-漾,摇-草等,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协律可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其中“轻轻地我”――“我轻轻地”用词相同而词序颠倒,这样就构成了语音和语义上的回环往复,首段三个“轻轻的”更给读者在朗读时呈现出一种舒缓的音乐节奏,这种往复回环的语言结构极为妥贴地传达出诗人的柔情,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深沉的爱意,给读者带来音乐上独特的审美感受。“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3]在诗人的心里,康桥是最有灵性的地方,康河是最美的河,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灵动的精灵,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副让人赞叹的美丽图画。诗人将心里的康桥“画”在诗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每一段都是一副美丽的康河风景图,里面的画面灵动,读这首诗,就像放映了一场电影。河畔的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穿上了金黄的衣裳,就像要初嫁的新娘一样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显出害羞的姿态,这美妙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将诗人的心也扰乱了,就像是看到昔日的情人。康河清澈见底,水草快活地随着水流游荡,诗人感觉自己快要融入康河母亲的怀抱了。树荫下的一泓清泉,却偏不说它是清泉,而是天上那五彩斑斓的彩虹,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映照在清泉上,就像将美丽的彩虹揉成了碎片,五颜六色的碎片闪耀着,跳跃着。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若将王维的诗比作中国传统水墨画,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便是一副色彩浓厚的西方油画。在色彩的层面上,诗人所选用的金色、青色、彩虹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艳丽热烈地扩展了读者自身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绚丽美妙的画面。诗人不仅仅在诗歌的建构中注意音乐节奏,画面色彩,更是将诗歌当做建筑物一样塑造出一种对称美的结构样式,诗人赞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理论,但并不按部就班,闻一多喜爱诗句排列整齐划一,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如他的诗作《死水》《红烛》等,全诗正正方方,就像他的诗名一样,如死水一般,波澜不惊没有起伏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四行一节,错落排列,每一节字数相近,全诗的开头结尾两段相似,产生回环的对称美,就像是中国传统建筑,左右两端总是非常对称,这也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徐志摩的这首诗,也便是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古典美的完美结合。

诗人一生都体现他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再别康桥》一诗不仅仅是抒发了再别康桥的依恋之情,而且还是诗人当年如彩虹般美妙恋情的咏叹调,更是诗人一生对“爱”“自由”“美”单纯信仰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注释:

[1]:《追忆志摩》,新月月刊,1932年,第1期。

[2]党秀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徐志摩:《致梁启超》,《徐志摩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再别康桥[A].徐志摩经典作品选[C].北京:当代世界文学出版社,2002,

[2]党秀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A].徐志摩经典作品选[C].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闻一多.诗的格律[J].晨报.诗镌(第7号),1925-5-13.

[5].追悼志摩[J].新月月刊(第4卷),1932,(1).

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第2篇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图”“青荇招摇图”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2009年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九读诗歌,厚积薄发。本课最后用课件展示了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诵读。并告诉孩子们,深情缅怀诗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课后读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诗歌作品,阅读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推荐作品:徐志摩《偶然》、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等;2.课后继续搜集离别诗,在抄写本上抄写积累,不少于8句。

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林徽因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典型地反映了其剑桥系列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融合了其剑桥诗歌的所有特色。全诗诗体节奏整齐,押韵独具匠心,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富有活力,对于情感的描写形象且构思巧妙,使它无论是在音乐上,还在抒情上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诗中诸多神奇的想象和动人的意境赋予了该诗魅力无穷的艺术价值。

一、艺术特色:对音乐美、建筑美的艺术追求

徐志摩非常认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并在《再别康桥》中对此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音乐美方面,其中一、二、六和七小节的韵脚表现得非常明亮而迅捷,而在第三、四和五小节的韵脚则开始逐步变得缓慢而阴暗,正因为此,整个诗歌声音就体现出了一种从轻快到低沉,从低沉又再返回到轻快的循环变化中。其好处非常明显,除了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诗人从轻快到低沉,再从低沉到轻快的情感变化外,还可以营造余音绕梁的感觉,在读者看来,这种婉转悠长的旋律似乎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能够激起读者和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另外,全诗音节多变,轻盈柔美,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尤其是文中对叠字恰如其分的运用,不仅能够赋予诗歌节奏美感,还能够将对剑桥的离别之情有效融于字里行间,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还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节奏美感和抒情的美感。

建筑美方面,全诗共七节,其中每节四行,每行以两顿或者三顿,看似不拘一格但同时又法度严谨,七节诗全部错落有致地排列,结构优美,使诗歌在诗形上呈现出了一种回环往复和跌宕起伏的视觉特征,即使忽略掉词义,单从建筑的层面上来说就已经能够很巧妙地具化全诗所需传达的诗情形态,一方面表达了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另一方面契合了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文字在这种建筑中徐行缓步地铺展,诗人的情感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二、情感表达:初恋失败的咏叹调

徐志摩在《猛虎集》中说过,康桥生活作为“一阵奇异的风”,作为一种照着他的“奇异的月色”,在很大程度上潜化他诗人的气质力量,而对于林徽因的那种疯狂而又痴迷的爱恋之情则将他的这种诗人气质完全激发出来。在两年的康桥生活中,林徽因始终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假若没有林徽因,那么其“单纯信仰”中的“爱”根本无法谈起,更谈不上发现康桥之美。虽然说徐志摩在康桥生活是多方面的,然而归根结底,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初恋。和林徽因这种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所能够进行的自由结合成为徐志摩对于爱、对于自由所孜孜追求的一个主题,这正是诗人“康桥觉醒”的一个最主要的内涵。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对诗中“作别西天的云彩”解读,就会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诗人对于诗的表现手法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在他的许多爱情诗中,即使是选择了同一题材,却从不会给人雷同之感。《再别康桥》中并非是长篇累牍的内心独白,而是一种咏物叹情。我们从第二节来看,作者对“金柳”展开想象,而将其看做是“夕阳中的新娘”。虽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但是其出众之处主要在于对于描写的擅长,但是徐志摩则长于抒发主观情感而非仅仅是客观描写,其具体体现在紧接着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句中。对于诗人而言,对人的痴情而并非仅是对物的依恋才是全诗抒情中心。正因为如此,才有下边的巧思,作者感叹:愿作水草,以求得可以青荇和柔波共存,原因就在于柔波里有“艳影”。这些巧妙构思,实际上就是恋人之间的一种正常心理使然。

既然对方已经化作了“波光里的艳影”,那么诗人在这康河的柔波里,就只能甘心做一条水草,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康河成为徐志摩全部恋情寄托之所在就是必然的,正是由于痴情才使得使康河化作最美的意象,成为那“天上虹”,然而这种“天上虹”却又是“揉碎在浮藻间”。通过“揉碎”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出众的锤炼功夫,也概括了古往今来初恋中的苦辣酸甜。尤为难得的是,诗人这里感情表现得极有节制,并非是长篇累牍地直抒胸臆,而是选择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种极为优美的意向倾诉自己没有成功的初恋,虽然这种美梦是虚幻的,却暗含了当年康桥生活的甜蜜回忆,也不乏对初恋难以实现的痛苦沉思,当然更多的恐怕还是重回康桥面对康河产生的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幻灭感。

第五节是全诗感情抒发的一个顶峰,作者用了一句设问句“寻梦?”这句话给了自己的初恋生活回忆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提示,下文则是对和林徽因同游康桥的回忆再现。尤其是其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青年男女月下撑蒿,如此甜蜜和欢乐,一改上文的惆怅,显得感情绵长,意境尤美,笔者认为此句绝非一般景语,而应当是全诗感情顶点之所在,是诗人对初恋的理想化,同时也是最美的诗境。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可以总结为音乐美和建筑美。此外,作为一首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诗人通过意境描述和意象的运用,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巧妙的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想象力和吸引力,而且增强了诗歌所具有的情感渲染力,这是康桥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吉旭.再别康桥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第4篇

1、《再别康桥》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来源:文章屋网 )

徐志摩再别康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再别康桥》;《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2-02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能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迹象,如果循着踪迹一路走来,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处在历史流变之中的永恒。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产生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之手,时光证明了它的鲜活的生命力,它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新奇的夸张和比喻征服了读者,诗歌以梦入,展现了作者大胆的艺术表现力。而远在盛唐,诗人李白才思不群,风格俊逸,他的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大放异彩其魅力直至今日仍未消减。其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充分以诗歌鸣志,将“梦”演绎到了虚实相生、似是而非的地步。以今人的眼光仔细探究古代之梦与现代之梦,在似与不似之间思考徘徊,也是别有风味。

《再别康桥》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二者之间都有梦境的出现。“文学与梦从文学的缘起就是难解难分的,人类的文学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梦与诗交织的过程,诗让世界充满了意义,也给人类的生存允诺了精神的家园,可有时精神家园的难以回归却使人类精神成为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幽灵,于是诗人便以梦的方式让疲惫的心灵得以短暂的歇息,为本我的回归修葺了一个精神的巢穴。”但是正如中国武术醉拳一样,醉拳不是真等喝醉了酒打的杂乱无章的拳,而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写梦的诗人往往就像打醉拳一样,借助精巧构思的梦想之境,才能将大千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引领读者走入梦境的时,除了传导出诗人独具匠心的设计美感,同时更加巧妙的发挥了“诗言志”的功效,将自己胸中块垒也抒发的淋漓尽致。经人考究,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当为“梦想游”而非“梦中游”,“诗中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因为‘梦中’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同理,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提到“寻梦”以及之后出现的梦境,也是一种梦想之境,而非真正的梦中之境。李白的梦想中出现了虎豹熊罴、云君仙驾,完全寄托着李白不受束缚的个人向往,代表了李白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这样的诗歌中,儒家思想加诸于人的积极愿望仍呼之欲出;而徐志摩,则轻松的卸掉了俗世的烦扰,在梦境中自由唯美的与自然合二为一、神灵交会,大胆的追求着只有人类美好心灵才能映射出的绝对理想。

说到底,李白的梦、徐志摩的梦都是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李白的梦缘于建功立业的未能如愿,徐志摩的梦则寄托着在现实中不能够达到完美的对单纯信仰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确实是以这种梦游的方式赢得了心理愿望与现实生活的平衡,缓和了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完成了一个自我解脱清洗和净化的过程;用做梦来表达最高境界的自我,追求精神的超我解脱。”这样的梦境事实上对创作者来说是在谋求一种健康的平衡,而诗歌展现出来的正是一种阳光的态度,所以这样的诗歌才能够历经岁月的淘洗依然读之舒适自然,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其次是对清新飘逸的诗风的传承。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继承了前人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又有所突破,在《梦游》一诗中,整个诗歌意境由实到虚再到实,在虚拟的梦境中,境界雄奇瑰丽迷离恍惚,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轻烟缭,仙乐飘飘;而《再别康桥》一诗中,诗歌的意境更是空灵飘渺,尤其是首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其轻盈飘逸、空灵出世和李白的诗歌如初一辙。但是在没有明确提出诗歌理论的古代,李白的诗歌更加酣畅淋漓、肆无忌惮,这可以看做是李白自己在现实中受挫和压抑激情的强烈反扑;徐志摩则完全是在自己的单纯信仰的指导之下对俗世的反拨:些许的叛逆也是这两首诗歌的魅力所在。而徐志摩的诗歌则奉行着“理性节制情感”的现代诗歌理论,所以在抒发个人情绪的之后又归于“烟笼寒水月笼沙”的静谧。

再次二者共同之处都是抒别离之情而显洒脱。古之抒别离之情无不深情悲切。柳永《雨霖铃》中的“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压抑与空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今朝买醉的沉迷;“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的凄迷。李白在此梦醒时分,离别之时,却潇洒的说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背后则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和旷达;同为离别,徐诗则是淡淡的甜蜜,为赋新词强说的愁绪,但一切都归于一种云淡风轻的潇洒,“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诠释了这种空灵的境界,显得卓尔不群,飘渺高超。

最后,今人都可以诗知人论世。“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的游侠思想使他穷其一生,壮游天下,祖国的名山大川,几乎都留下了他仗剑游天下,以诗会友的足迹,他身上的豪气自是无人可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更体现出他鄙视金钱,超脱现实的个性;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出行往往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诗人对世事如梦的感慨,是对长安三年生活的痛苦总结,是鄙弃黑暗社会、追求光明、自由的宣言:是诗情的自然升华与结穴”。这一切从国家意识向自我意识、政治承担向个人趣味的转移,显示出诗人对自我认识的深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内心生活的尊重,形成了所谓“‘爱’、‘自由’和‘美’的‘单纯信仰’”。以徐志摩不入流俗以及天真避俗的性格追求来说,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现代社会,在康桥,他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自由的人文环境下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所以,才能够在诗歌中表现出现代作家少有的从容和潇洒。否则,作品如果追求和时代相融合的话,是不可能表现的这么飘逸脱俗的。

参考文献:

[1]王连弟,孙东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读.福建莆田重庆工学院学报,第21卷11期.

[2]周国瑞.解析的“梦”.文学教育,2011年2月.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