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夫的美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组织理论;参与式预算;集体行动困境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
(一)奥尔森和集体行动困境
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通过对囚犯困境相关的模型进行考察,认为理性的和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是不会为集体利益而寻求行动的。这种逻辑和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的某些地方类似,其中心论点都是搭便车问题。因为“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作贡献,而只会选择作一个搭便车者。” [1]与之相关的传统理论认为,公共资源的开发时无法依靠使用者或占有者独立组织起来使用的,而是必须依靠外部的力量进行组织,比如利维坦和私人企业。
传统集体理论的前提很关键,首先人们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被奥斯特罗姆称为“冷酷无情的”,其次,人们拥有的信息量是设定的。但近年来公共参与式预算成为地方治理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公共预算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尤其是资源的优先顺序确定问题,在以往的行政过程中,预算通常是在议会和政府的各种程序中定型的,而公共参与式预算将公民参与纳入预算决定的过程中,如美国、巴西等国。美国在地方政府一级,基本上是在市一级近年来兴起了参与式预算,这样看来,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式可以突破集体行动困境的。
(二)理性选择、利益博弈
自主组织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很多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受益。” [1]换句话说,是研究个体是如何进行理性选择和利益博弈,以超越集体行动困境的。
与传统集体理论中“冷酷”的理性人假设不同,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人是有主动性的,是愿意取得更好的受益而去积极改变的。在此前提下,复杂环境中影响个人理性选择的内部变量有四个,即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在外部世界产生结果,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的类型受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如果这一规范成为与他人共享的规范,那么采取被其他人认为是错误的行动所要受到的社会非议便会对他形成制约”。贴现率既受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经济保障程度的影响,“那些对过了当年是否还有足够的食物抱有怀疑的占用者,在对生存可能性的增长进行权衡时,会给予未来收益很高的贴现率。同样,如果无论当地占用者采取什么行动、公共池塘资源都会被其他人的行动所毁坏,那么即使那些多年来一直对自己获取公共池塘资源的量加以限制的人,也会开始给予未来收益很高的贴现率”。除此之外,贴现率还受居住在特定社会或地方社群的人们在比较未来与当前的相对重要性时所共有的一般规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们做出选择的并不是简单的利己心理,而是受个人在外部任何特定环境中所拥有的机会影响的,这种影响是多因素而复杂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内部的和内心的主观的总和变量很难有精确的汇总方法,所以判断理性个人的策略选择应该把重点放在影响总和变量的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变量上,比如说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奥斯特罗姆认为,复杂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下的个人通常会采取权变策略,即指根据全部现实环境变量灵活变化的行动方案。“我会遵守承诺,只要大多数人也都这么做”是权变策略的基本写照。这是可以观察到的,也是可行的。
自主组织理论认为总是要有足够的动力产生合作的念头,比如对确切受益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会放弃运行多年的代议民主式的公共预算呢,在实现参与式预算的国家中,绝大部分实行的是代议制,由民主选举出来的议员监督着政府的预算,根据塞姆森和罗宾斯( simonsen&robbins,2000)的研究,美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式预算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 [2]
1.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任降低,民主选举没有很好地实现公民的利益。政治家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公民越来越感觉到,一旦选举结束后,公民是很难对这些政治家进行控制的,这些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将他们自己与选民越隔越远,在政治活动中,他们经常关心的是其他的利益而忽略了公民的利益。[2]正如格雷德(grieder,1992)批评的,美国的政治结构越来越倾向于为公司和有钱人的利益服务[2] 。从“全国选举研究”的一项报告中看到,在20世纪60年代,有60%多到70%多的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但是,到90年代,只有30%左右的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2] 。因此,对“利维坦”,也就是联邦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了参与式预算的产生。
2.人民的政治参与率降低,这直接影响了民主制度的运行基础。这一结果是由于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产生的,不仅表现在对联邦政府,近年来还表现在对地方政府上。例如,高新军在《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中提到地方政府选举中市民投票率降低,尽管有分析表示是因为美国公民认为不论是选择谁当市长,结果仍然是民主的,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但是这种冷漠依然侵蚀了美国人引以自豪的公民文化,为了重新确立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参与和公民文化,美国地方政府引入了参与式预算。
3.“搭便车”的困境。“搭便车”困境也就是集体行动困境,传统集体行动理论认为,理性的个人组成的集体是不会为集体利益行事的。但如前文所说,奥斯特罗姆认为这个理论是有两个前提的,“冷酷无情”的理性和信息不全的博弈,更进一步说,信息不全的博弈是在做单一维度的,单线性质的博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条件下,这是不科学的。所以要突破“搭便车”的困境必须让博弈者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的、内在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等多方面情况,而不是单纯地以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得享受公共资源。同样的,地方政府只有让公民参与到政府预算制度的过程中,给予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公民去了解各种选择和各种成本,在各种机会中去博弈,才能认识到政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公民素质,更重要的是使得公民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为他们明白破坏规则的成本有多大。
自主组织理论是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的,实际上,供给问题与承诺、监督问题是相配合的,在解决了由谁来供给、为什么要供给的问题后,承诺和监督的良好运行也保证了持续地供给。正如参与式预算制度,当从政府到公民都需要一种新的预算方式产生时,怎样的具体运作成了关键。
二、参与式预算的具体运作
公共支出可以分成两类:日常支出和资本支出。前者主要用于维持公共部门的日常运行,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后者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目前,许多国家都将这两类支出在预算上区分开来,编制单独的资本预算。美国的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采用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本预算过程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3] 。公民参与预算的主要范围是资本预算,有些地方政府把日常支出也纳入例如预算范围。
(一)参与方式
以“公民是否参与分享政策分析和制定”这一标准可以把参与预算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非政策分享”的公民预算参与和“政策分享”的公民预算参与。在前者,虽然公民发表了意见,但是,他们可能并不能进入决策过程,政府虽然收集了公民的意见,但是并不一定会考虑这些意见。在后者,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产生的影响要更大和更有确定性。公民问卷和公民论坛或公民会议属于“非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公民陪审团属于“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许多地方政府吸纳公民代表“直接地”参与对资本项目进行排序和打分的具有决策权的委员会。[4] 传统的听证制度和咨询顾问委员会也是“非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但是,与公民问卷和公民论坛或公民会议相比,它们的参与面更小,参与程度也更低。
(二)具体运作
识别和优先选择项目是进行资本预算的主要内容,也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核心内容,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是因为资本预算主要是用于建设、维护一些对于社区公共服务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这对于公民的日常生活有切身的影响,至于公民是如何参与预算的,以俄亥俄州戴顿市为例。
20世纪70年代,戴顿市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citizen priority board),其主要职责是为市政府提供关于社区需要和优先顺序的反馈以及如何提供服务的信息。该城市有7个区,每个区都成立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 每个小组有26到45个席位,任期2到3年,包括选举产生的成员和社区团体代表。半数或三分之一的成员每年选举一次。市政府的人力和社区资源部门负责监督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选举。每个公民优先顺序小组每月召开一到两次会议。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预算由戴顿市的社区发展补助金和市资源来提供,并雇佣专门的工作人员。每个小组都在戴顿市的社区发展补助任务小组中有一个席位,并且可以向市政府的部门一样申请资金。
美国是一个先有社区后有政府的国家,尽管在确定预算优先顺序过程中多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官方的,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实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制度保障影响力的持续存在,比如每个区的公民优先顺序小组会把优先考虑的实现列入年度需求报告中,这项报告会交给市经理,对预算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再比如,在预算年度中,公民优先顺序小组通常会召集一个包括政府各个部门代表的行政理事会会议。在该会议上,各个部门要听取公民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请求,回应他们关心的事。
在戴顿市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公民组织和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达成了行之有效的协议,通过制度安排确保公民们的权益不受侵害,也保证了拥有话语权的公民代表选举的公正,比如在案例中提到的“市政府的人力和社区资源部门负责监督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选举”。
三、自主组织理论维度下的参与式预算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参与式预算下为什么能够存在
1.良好的制度安排。首先,从宏观说,有健全的法治保障地方治理的有序进行。比如具体以美国来说,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民主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稳定下来,这一民主传统也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宪法确定了地方治理的法律地位,并形成一套稳定的法治系统。其次,在微观上,美国的地方政府无论是市镇级还是县级,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咨询会和委员会,与政府形成两套班子的体制,在预算等多方面对政府事务起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一项长期的制度保障。
2.公民文化的培育。公民文化在参与式预算模式的运行着也起着重要作用。自由、平等和自治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托克维尔就曾经用“心灵的习惯”对于美国人的理想有这样的描述。近年来美国很多地方政府常年来开设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这样一来,合理的治理模式增加了公民的信任感,反过来,公民们更加愿意以理性的态度去投身地方公共事业。
(二)参与式预算的借鉴意义
在自主组织理论维度下看美国地方政府的参与预算不是生硬的理论解释,而是一种思路。自主组织理论认为小范围的集体组织更了解自我需求,高高在上的政府反而并不了解小集体的需求。“用较大政治系统中较小单位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理论来解释行为和结果时,必须明确地把周围政治系统的活动考虑进去。” [1]其中,政府作为外部权威对自治组织内部规则的认可和支持是自治组织得以产生并长期续存的重要保障。今年来,尽管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大社会、小政府的”局面,因此,政府理应在发展社会自治组织,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越俎代庖,简单地以行政命令去处理事物,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一个理性、引导性的政府。因此,政府为社会自主治理提供一定的直接意义上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政府作用的发挥更应放在促使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增强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的构建上。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simonsen ,william & mark d . robbins .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boulder:westviewpress,2000.
自从渔夫把鹬鸟和蚌抓回来之后,为防他们逃脱,把他们兜在鱼网里,鹬鸟是有翅难飞呀,蚌也因为离开了水干渴得眼冒金星。为此,他们俩互相埋怨个不休。
鹬鸟说:“都怪你,要不是你把我的嘴夹住不放,我会被渔夫抓到这儿来吗?”蚌听了,好不气恼!怒气冲冲地还击道:“凭什么把责任全推到我身上,要不是你想吃我的肉,我会夹住你吗?我这是名正言顺的自我保护!”“都怪你!”“都怪你!”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渔夫和妻子的说话声,鹬鸟和蚌不约而同地静下来侧耳细听。“娘子,今天晚上有客人来家里,我准备把鹬鸟和蚌烧煮了招待客人,清蒸还是煎炒,或者来个刺激点的麻辣,你就看着办吧。”“好呀,凭我的手艺客人一定吃得满意,你放心吧。”
啊呦,死到临头了!鹬鸟和蚌两个急得直冒冷汗。蚌暗暗对自己说:“冷静!冷静!”他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心里寻思:要活命,必须逃出这个是非之地,否则就成为他人的美餐了。要逃,我们两个这样相持不下,怎么逃?怎么办呢?在蚌着急的当儿,鹬鸟也没闲着,他也在想办法,一阵死一般的沉默后,鹬鸟开口了:“蚌兄弟,我本想要吃你的,可落到了这样的下场,现在看来我们必须要合作,不然我们都会死。这样吧,你就还这样夹着我的嘴巴,但不要使劲赖着、拖着,尽量把身子放轻松点,我带你一起逃,我飞得高,飞得快,渔夫不容易追到我们。”蚌听了,很感动。“好的,我们化敌为友,以后一起快乐地生活怎么样?”鹬鸟高兴地说:“太好了!”
太阳移到了西面,已是傍晚时分了,渔夫进来了,他小心翼翼地掀开鱼网,可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鹬鸟带着蚌飞走了。他们飞到海边,停落在沙滩上。鹬鸟说:“现在你可以松开了吧。”蚌尽量把壳张开,好让鹬鸟顺利地拔出长长的嘴巴。这回,鹬鸟没有丝毫想吃蚌肉的念头了,他真诚地对蚌说:“多亏你和我合作,我们才逃了出来,谢谢你!”“不,应该多谢你,要不是你带我飞走,我已经成为他们的美餐了。现在我们都安全了,多好呀!”说着,他们俩都笑了。
从那以后,他们快乐地生活着,虽然一个喜欢在天上飞,一个喜欢在水里游,但是在海滩上常常能看到他们俩相聚的身影,渔翁也从此永远失去了在他俩身上得利的机会。
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最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于1952年9月登上《生活》周刊后,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帮助海明威一举斩获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3天,大马林鱼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笔者以为,海明威此处提到的“意味”实际上就是指“象征”。
一、桑迪亚哥——人类精神的象征
小说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过去了84天还没捉到一条鱼”,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补了又补”“正好似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子”,他的神态“消瘦而憔悴”。他的双手布满了很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这些描写都使作者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然而,海明威却紧接着刻画了主人公的眼睛:“他身上的每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正是由于海明威对于这双眼睛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桑迪亚哥这位老渔夫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世界。当桑迪亚哥面临84天都没有捕获一条鱼的残酷现实时,他仍然没有放弃,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想要捕获一条大鱼。当这条大鱼真正来到时,桑迪亚哥不惜耗尽全身力气,与大鱼奋战两昼夜,最终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将大鱼征服。虽然在返程中大鱼的尸体遭到鲨鱼一波又一波地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桑迪亚哥也用他的行动告诉了世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桑迪亚哥的顽强、坚毅、不屈、乐观都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二、大马林鱼——宏伟目标和光荣的象征
小说中,海明威对于大马林鱼的着墨是非常多的。因为,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位渔夫,对于渔夫而言,他的一生都在与鱼打交道,捕获大量的鱼和捕获别人都捕不到的大鱼是一个渔夫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项目标的最终完成又会带给渔夫无上的光荣。桑迪亚哥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渔夫,但是随着他年纪的增大,又长长不交好运,他的名誉遭到了众人的质疑,他却仍然不气馁的不惜耗费全部精力,奋战两昼夜,最终依靠自己的顽强的毅力捕获了这条大马林鱼。
首先,大马林鱼象征了一个人的宏伟目标。没有目标,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没有继续的希望。而宏伟目标,是需要人们艰苦的努力和坚定的毅力才能最终实现的。在小说中,如果不是由于桑迪亚哥固执的坚持要捕获一条大鱼,他就不会在整整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仍然在第85天起航。而且对于捕到大鱼“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象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清新了”。桑迪亚哥对于自己的目标是很清晰的,而且,他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其次,大马林鱼也象征着光荣。从现实讲,一名年老的渔夫能捕获一条仅鱼骨就长18英尺的大马林鱼,是非常值得骄傲和光荣的事情。而从桑迪亚哥对待鱼的态度上来讲,他对鱼的感叹是:“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祟高了。”从词面上就可以看出,桑迪亚哥对于这名强劲的对手并没有怀有敌意,反而亲切地称它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它怀着敬佩和喜爱的心情。当大马林鱼最终败在桑迪亚哥手下时,桑迪亚哥也为之悲叹。所以,大马林鱼象征着一种无上的光荣。
三、大海——人生的角斗场
小说故事发生在海上,海明威在小说中对于海洋的描述多由海洋动物渲染出来:水母有毒,却被海龟吃掉,而海龟又变成了残暴鲨鱼的美餐;金枪鱼捕食小鸟,小鸟又被老鹰追捕而发出凄惨的叫声……所有的这些,都描绘出海洋这个广袤无垠的地方,充满了弱肉强食,充满了杀机。因此说,大海,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四、鲨鱼——磨难和摧毁
小说中,桑迪亚哥奋战两昼夜,耗尽全身气力才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被一群鲨鱼蚕食的只剩下一具骨架。对于桑迪亚哥来说,将这条巨大的马林鱼带回去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光荣的事情,他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再度明亮起来。然而,鲨鱼的到来却摧毁了老人美好的愿望,鲨鱼蚕食了马林鱼,并因此而使老人再度陷入了斗争当中。鲨鱼的存在象征着人生的磨难,更象征着摧毁和破坏的力量。
五、结束语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桑迪亚哥、大马林鱼、鲨鱼、大海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上述是笔者对于几个主要象征物的浅要分析。但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言:“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略去不写就是含而不露。”他的小说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下;露在水面上的是我们读到的故事,藏在水底下的则是要我们去发掘的无比深厚的象征意味。
参考文献:
[1]厄尼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倪方.《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及作者的人生哲学[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2).
[3]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2).
[4]朱继忠.多层次的含义——浅探《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2).
[5]侯晓艳.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形象的象征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7).
龙井虾仁 传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降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座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佛公饼 当年,乾隆皇帝及其干儿子周日清,为真正体察民情偷偷从皇宫出发,为掩人耳目。这次也是微服出巡,匆忙中忘记带银两(因皇帝自出娘胎,从不用花钱),也不想惊动地方官府。 一天,来到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看到又是一番新景象。大街上,车水马龙,民风热情好客,各地商贾云集,居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乾隆皇帝真正领略到江南地区的富足,心情也随之开朗。正巧走到一寺院门前,见一店铺上书“佛公地”。人头涌涌,生意极好,所售为饼。乾隆突有一灵感,何不趁机一试江南的风气。即下旨周日清扮作乞丐,前去乞讨,店主见状,马上赠予饼食和茶水,一片怜悯之心。于是乾隆皇帝开口品尝。该饼有甘、香、酥、脆的特点,比皇宫里的佳肴美点更可口。难怪市民踊跃购买,乾隆皇帝下旨周日清打点文房四宝,亲手写下三个大字——“佛公饼”赐给店主。
鲫鱼汤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天他与随从走散了,又迷了路,加之天很热,又饿又渴,径直来到一条河边,没有了去路。正在焦急时,看见不远处停了一条渔船,乾隆就走了过去,船上有一对渔家夫妇,忽见有一过路人要求歇歇,便请客人上船。此刻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渔夫就从船头里抓了一条鲜活的鲫鱼。船上无油、姜及葱等佐料,只放了点盐花,片刻工夫,就煮了一碗乳白的鱼汤给乾隆:“渔家无好吃的招待,请客人将就喝点鱼汤解解疲劳。”乾隆闻到一股鱼腥味,想拒绝,但肚子不争气,已饿得眼睛发花,顺手接过碗,另一手捂住鼻子,喝到口中后,顿觉得其味赛过宫中的美味佳肴。乾隆连声称赞道:“不错,不错,真鲜美。”并问这是什么鱼汤。老渔夫答道:“这是鲫鱼煮的汤。”乾隆喝饱鱼汤,感觉疲劳消除,精神也格外地爽了,就问清返程方向,告辞而去。
乾隆回到宫中,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总觉无味,而且还精神萎靡。这天他忽然想起那老渔夫煮的鲫鱼汤,就命御厨烧鲫鱼汤来。御厨从没听说过鲫鱼汤,脑子一动,买了几十尾鲫鱼洗净,煮汤后盛了一碗端去。乾隆接过一闻,腥味冲脑,只差一点没吐出来,大骂御厨混蛋。御厨吓得要死,但他凭经验当即往锅里多下了一点香油,将鲫鱼在烧热的油中煎了一会,加水又煮了一碗无腥的鱼汤送去。乾隆一尝,感到虽不及老渔夫烧煮的鱼汤可口,但还清香,精神也真的爽了。
后来,鲫鱼汤在渔民中间流传开来,或是疲劳解乏或是招待客人,人们总喜欢煮一碗鲫鱼汤来品尝。不仅可以合理调配饮食,大饱口福,而且能强身健体。
龙舟活鱼 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南巡私访,在随身太监陪同下,来到苏州淞江岸边,发现停放着一只金黄色的龙船,乾隆顿生游兴,正欲起步上船,却被船家尚良阻止说:“此舟专为天子而备,庶人无福享用。”乾隆在笑谈中无意露出了贴身黄龙衬衣,尚良见状惊跪在地,口呼“请万岁上船,小人罪该万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于是解索离岸,泛舟江上。时过中午,乾隆饥饿令传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鱼肴,他从江中捞起活鱼,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见诺大的鱼盘中,金黄色汤汁里浮动着一条用鱼做的“龙舟”。乾隆品味后极为赞赏,即更名为“龙舟活鱼”选入宫中,自此便成为宫廷御膳名肴。
鱼头豆腐 乾隆到杭州巡游,微服出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人称王小二)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味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乾隆吃。这时的乾隆便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乾隆回到京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道菜,但不管御厨怎么下工夫,就是做不出王小二做的味道。乾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姓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都吃不饱哪有钱开店。乾隆就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并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便誉满杭城,生意越来越兴隆。其他菜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菜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杭州名菜。
石锅鱼 石锅鱼是石锅系列菜肴的代表作,在民间流传已久。其制作方法很是独特: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凿成的石锅,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文火慢炖的过程中,矿物质等营养渗透到鱼汤中,不仅味道鲜美,关键是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这个石锅并非只是好看。据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至三江口,一日江边赏景,河风袭来,阵阵香味扑鼻,乾隆循香望去,见百米之外江边有一老者,正在用石锅煮鱼,顿生好奇,近至,愈觉其香,顿生食欲,即嘱侍从讨得一碗。三口下肚,意犹未尽。又嘱侍从讨其做法,老者笑而不答,弃灶而去,乾隆百思不解。回京后下诏书查寻老者,江边老渔翁告之,老者乃巴渝一名士也,失官流落至此,石锅鱼因此传说而得名。
富贵鸡 京菜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名“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贫富两极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用偷或讨来的鸡,外面裹上泥巴,烧制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头菜。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有一天,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因饥困交加,当时觉得这鸡简直是人间美味,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叫“富贵鸡”,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这道名菜。
贴饽饽小鱼 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家,但从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主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身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越觉味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名称,嚷着喊着吃“一锅熟”。这可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的名字。有一位久居京城的京官,问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贴饽饽熬小鱼,博得龙颜大悦,加官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话,可见贴饽饽小鱼久有盛名,其味道可与山珍海味媲美。
吉祥团圆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子,而是陈阁老的孩子。当时,雍正挖空心思想继承皇位,而他的皇妃偏偏为他生了个公主。说来凑巧,陈阁老却添了个公子,与公主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这事传到雍正耳朵里,于是雍正想出了一条调包之计将陈阁老的儿换去了。陈阁老把公主抱回来,左思右想,越想越害怕,万一走漏风声,就会掉脑袋。于是,他奏过皇上,告老还江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乾隆登基后,得知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江南,就六次下江南省亲。这一次,他巡游到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母子见面,分外高兴,但不能相认,母亲就给乾隆做了一样味美意深的菜,以表母子之情。乾隆望着这“鸟蛋反哺”菜感激的泪水润湿了眼睛,为感谢母亲的生育之恩,为表达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他当即封这菜为“吉祥团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