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黑人女性对其自身传统的认识
从传统上看,黑人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她们的社会地位比其他任何一个群体都要低。《他们眼望上苍》中有一段精彩的、关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描写:“白人把包袱扔下,叫黑人捡起来,黑人捡了,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做,但是他并不背着它走,他递给他家里的女人。黑人妇女是世上的骡子。”从奴隶制发展的过程来看,不难发现白人奴隶主把她们当做自己的性工具或种畜工具,而且她们还受到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我们经常发现,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黑人女性的保姆形象,或被描画成目无道德观念、自甘堕落的。处于如此情势下,她们所承受的性别、种族以及阶级压迫是最深重的。
1、珍妮的童年认识。珍妮是由她的祖母抚养长大的,但六岁以前,珍妮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当某天,珍妮发现她根本认不出她与白人小伙伴合拍的照片中的自己,虽然很努力地辨认,但是还是通过旁边人的帮助,她才惊讶地意识到在一群白人中的那个小黑点竟然是自己。她认不出自己的脸,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别人都叫她“alphabet”,可见珍妮当时并没有什么身份可言。由此也可以看出,珍妮对自我的意识很模糊。
2、珍妮的第一次婚姻。小说的主人公珍妮经历了艰难的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无聊、封闭的生活环境迫使珍妮接受了祖母(实际也是社会强加于祖母的)对自身的定义:“黑人妇女是世上的骡子”,只有不停地劳作和永久地忍耐才是黑人女性的本分。这种代代相传的理念使得珍妮一开始根本不可能实现她想做一个自由人的愿望,因此她勉强嫁给了“骷髅似的”但拥有六十英亩地的洛根,日复一日地做免费劳力和。珍妮希望自己能成为春天里盛开着花朵的梨树,梨树象征了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的发现、对爱情与生活的理想的追求。但是不久她的梨树就在她与洛根的婚姻中遭到了亵渎。
二、珍妮开始重新自我思考
在洛根看来,女人就和一头骡子差不多,一样是男人的财产,没有自己的声音,骡子总是与繁重的劳动和压迫相联系,这与飘着清香的梨树的意象截然相反。通过对骡子意象的刻画,赫斯顿充分揭示了珍妮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洛根想让珍妮“进门下厨房,出门地里忙”,而当他对珍妮的压迫愈演愈烈时,珍妮也开始慢慢觉悟了:她意识到婚姻无法产生爱情。这个时候,乔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机会。黑人小伙乔·斯塔克斯像幅画一样,搭着衣服吹着口哨,揣着挣来的二百元钱,向珍妮走来并向她描述未来的新生活如何美好,于是他们私奔了。 转贴于
1、珍妮的第二次婚姻。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珍妮与她的第二任丈夫乔踏上了新的征程,结果却是她的梦想又一次被粉碎。离开洛根,本是为了逃避被像骡子一样的对待,在新的婚姻中,珍妮却扮演了她最不希望成为的角色——骡子,在祖母看来,这就是妇女的命运。珍妮在第二次婚姻生活中已明显地发现自身的分裂。她有内在和外在的两重自我。那个内在的、有着美妙幻想的自我被无聊的生活窒息了;而存活下来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自我则变成毫无知觉的躯壳。只有当年轻、浪漫的茶点(TeaCake)到来以后,珍妮才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一个和男子一样会下棋、会射击、会高声欢笑、会争论、会干活的珍妮。
2、珍妮的第三次婚姻。经过了两次失败的婚姻,珍妮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她自己,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该走哪条路。大沼泽地将做黑人和做女人的自卑—扫而光,给予了她全新的身份:一个完整的个人。在这里,自然状态下的男女关系也异常和谐,女性不再作为男性的点缀或附属品存在,女性也不再厌恶和仇视男性。他们是伴侣,也是一同寻求“自我”的同盟。珍妮和茶点之问的爱清以平等为基础,她有他相伴而摆脱了“弱者”的身份,有力量直接对抗男尊女卑的不公。
赫斯顿向读者揭示,在“茶点”身上,珍妮最终找到了她这簇“花朵”的“蜜蜂”,找到了梦想中的地平线。然而作为爱人意象的蜜蜂不仅代表了欢乐(蜜),也代表了痛苦(刺);同时也分析了主人公追求的终极阶段,通过向最好的朋友菲比讲述,并允许菲比向社区的其他女性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展示自己在旅途中获得的力量,使女性都得到了思想启蒙。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角度来说,还是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老师“怕”阅读、学生“忧”阅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实践中,每位语文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研究阅读技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从培育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两方面着手: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金钥匙。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学生陷入到题海中,苦不堪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成为一句束之高阁的空口号。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囿于考试范围之内,学生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舞蹈,毫无乐趣可言。那么,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点,把好奇心逐渐转变成阅读兴趣。比如,对于酷爱动漫的孩子,可以从阅读漫画书着手;对于喜欢历史的孩子,则可以从阅读人物传记开始。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兴趣点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只有针对孩子的兴趣,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顺势而为,因材施教,方能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发现阅读的魅力,并乐在其中。
如果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内部动因,那么良好读书氛围的创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比如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教室、走廊上,让学生眼里、耳中时时受到名人名言的启发与激励。作为语言的精髓,名人名言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有力工具。
此外,老师要获得学校资料室、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持,确保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爱读、喜读的阅读材料和书籍。同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阅读材料进行把关和跟踪,及时为学生推荐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在浩瀚的书库中,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和选书指南。当然,积极的阅读不仅发生在课堂,也应出现在课外,不仅局限在学校,而应延伸至家庭中。如果有条件,语文老师应和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并获得其支持,在家里为孩子搭建书架,充实书房,让孩子时刻处在书籍的熏陶之中。
二 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率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课内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课外阅读,拓宽视野,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熟能生巧地从阅读中收获新知。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而且能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满足感。具体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从阅读技巧、读书笔记两方面着手:
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制作读书札记的习惯。读书札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材料,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摘录佳词妙句,记录阅读心得与体会,对于朗朗上口的语句进行背诵,学会运用阅读习得的语言进行日记的写作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老师们可以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名人名言交流会”“诗歌赏析座谈”“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积累和搜集所读书目中的精华,进行评析与欣赏,并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进行一次评选,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到满足感,从中得到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演讲
现在的中学生口语能力差,有的学生金口难开,有的学生讷讷而不能言,有的学生一口一个“然后”,一口一个“这个”,更不用说“出口成章”了。原来他们没有“说”的内容,缺少讲话技巧,怕老师,同学笑话,心怀畏惧。
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学中偏重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说”的技能训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如果说听、读是接收的话,那么说、写就是输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广泛,对“说”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能“下笔成文”,先要能“出口成章”,可见“说”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口语的说,要比书面表达的写更为频繁、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低下,将来怎么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口语训练,以口语训练来推动听、读、写。把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演讲,适合当代中学生的自尊心重、表现欲强,不甘落后的心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所以,课前演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演讲是人们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方式。它面对听众,郑重连贯地介绍事理,发表见解,抒发感情,达到沟通听众、唤起听众的目的。对学生而言,一次演讲就是一次自我展示,一次口语训练,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交际中受益终生。
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从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抓起。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调动积极性。宣传同学是你忠诚的听众,大家都有发言机会,都会互相尊重。老师是大家的朋友,会指导帮助每个同学提高。我们由基础好的学生开始做出示范,鼓励跃跃欲试的同学跟进,再带动全班。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注重训练安排的系统性。把课前演讲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计划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紧相联系。如学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排“童年趣事”的主题演讲;教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开展“为生命喝彩”的故事演讲。同时,给课前演讲本身制订计划,每个学期开展哪些活动,明确相应的阶段目标、演讲内容、主要形式。如六年级进行“自我介绍”;初一安排“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初二“话题辩论”、“主题演讲”;初三开展“名著欣赏”、“课本剧表演”、“即兴演讲”等。
再次,学生在准备时要尽量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内容来源于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家庭亲友、学校师生,社会百态,只要做有心人,内容比比皆是。既可以介绍班上同学的优秀习作,也可以介绍课外读物中的经典诗文,还可以介绍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另外新闻、名言警句赏析、广告词赏析、话题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演讲训练的材料。
最后在训练的过程中,应鼓励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要能语出惊人,常有名人名言、精辟语句,吸引听众的思考。采用这些变化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前演讲形式,使演讲训练广泛深入,让全体同学激情迸发,同步提高。
利用每天课前演讲,日积月累,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促使全班语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嘴上说的好,手里写得出,出口成章推动了下笔成文。我们同学在每次语文统一测试中都名列前茅,在市,区“我爱祖国语言美”演讲比赛中,在中学生作文比赛中,在古诗文大赛中,多人分别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都与平时语文课前演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在组织和开展演讲活动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两点:
一、要持之以恒
俗话说,三天不做手艺生。就是说,凡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演讲也是如此,不可以做做停停,断断续续。教师要按照计划,常抓不懈,发动小干部和演讲积极分子,把任务落实到人。不使一天或缺,不让一人遗漏,天天进行,人人参加,使每个同学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二、要评价鼓励
一、做摘抄
可以摘抄原文中的名言。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非常集中,值得摘抄。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同一主题的名言。如学习《理想》,有“理想”的名言5则。学习《我的信念》后,摘抄有关信念的名言。
可以摘抄同一作家的哲言。如学习《人生寓言》,我建议学生选择周国平的哲理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生活中的语言。广告词、标语、对联、生活中的小故事与感悟、商店匾额、宣传语、报纸刊物、互联网语言、鲜活的口语、不规范的现象等。
可以摘抄名篇名文。比如,名著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二、写心得
学完《论语十则》,可要求学生对感悟最深的一两句写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启示。或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体会。有的学生在摘抄了“最真实的自我是沉默的,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这一句后,写道:我知道了中年闰土遇到鲁迅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摇头、摇头”,像个木偶似的。闰土是真实的,他是苦的。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闰土再说什么,我感受到了闰土心里的苦,苦得不再有言语。在沉默中我倾听着他的灵魂。
三、写批注
每篇文章我都力图找到几个点,让学生写批注。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我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尾写上批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也暗示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下文。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开头首尾呼应,写出了自己受到紫藤萝精神的鼓舞。另外一些精美描写的句子和段落,比如第二到六段我就着重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要求学生做了批注。学生抓住了修辞、准确生动精妙的形容词、动词、叠词等角度做批注,收效显著。
对文章内容相对较长的我就让学生做提纲。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通过做拟提纲的学习笔记,学生很快知道的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情节发展,同时明白本文由事及理的逻辑层次。
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行道树》和《紫藤萝瀑布》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自命题写作。有的写到了梅花,有的写了竹子,有的写的铺路石,并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
四、评注读书笔记
这是我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在小组同学的读书笔记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自己的评价甚至是质疑。对周国平名句“心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和热闹对于他的确都成了无关紧要之物”,一学生对此做了这样的评注:这一句不正好是居里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的一个佐证吗?
做读书笔记,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好处。
首先,读书笔记能帮助消化知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比较难懂的文章不容易消化,读书笔记就是消化酶。读名著《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求学生写几百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或简评、或写推荐词。还可以把这些简评分享在微博上,跟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
其次,做读书笔记具有健脑功能。人的脑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综合组成的。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这几种能力都在发挥作用,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又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智力的发展。
做读书笔记对锻炼和培养记忆力有很大帮助。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仅凭大脑记住学过的所有知识。要想让自己学过的知识不被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动手”不仅会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然后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一、计划性与灵活性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但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语文活动的开展虽“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仍然要求语文活动必须制定一个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故事会,从初一的朗诵到初三的即席讲话、主题演讲、辩论会来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学期还可设计几个话题,如初一(上)进行“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初一(下)进行“对联赏析”、“童话故事”,初二(上)进行“名人名言”、“风景名胜介绍”,初二(下)进行“名人故事”,初三(上)进行“美文赏读”,初三(下)进行“新闻早报”等。
同时,语文活动又是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如活动的地点(校内或校外)、活动的方式(可开展竞赛、组织游戏、调查访问等)、活动的主持人(可毛遂自荐、民主推荐、教师指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此外,活动的主题安排、方案的设计,也可因时、因地而异。如初二(下)进行课前三分钟讲“名人故事”活动,根据每个月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话题:三月份讲雷锋故事,四月份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五月份讲劳模、科学家的故事,六月份讲勤学苦练的故事。而且安排也可以变通,如遇到一些节日,学生可以讲讲跟它有关的内容:母亲节前后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端午节讲吊屈原、赛龙舟的故事,世界地球日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问题……总之,语文活动要在计划的指导下灵活多样地开展。
二、专题活动与平时教学
初中语文1―6册共安排了24次专题活动,如第四册安排的“讲名人故事比赛”、“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想像作文邀请赛”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也绝非靠几次语文活动就可解决,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的。
教师每学期除了精心准备几个专题语文活动外,平时就应对学生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将语文活动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持之以恒。如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硬笔书法、生活写真(周记)、语海拾贝(读书笔记),每学期的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等活动,要定期开展。平常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小型的活动,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活动,如情景会话、绕口令、猜谜语、成语接龙等。其次要得法于课内。语文是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平时上课就要重视活动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和传授,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一些方法,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口头表达”方面,平时就要教会学生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简洁、有条理、连贯严密,要注意语调、语态和语气,要讲究语言美等。
三、课内与课外
语文活动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主阵地还在学校,在课堂;但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因而语文活动也离不开课外的生活。语文活动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例如,初一上册的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可以一改以往“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做法,把学生带入“社会用字”的大环境,要求学生在自主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对身边能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牌用字等进行甄别,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区分正误并登记在册,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编订,最后将《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