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写事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景物描写;作文教学;分析
有一定阅读量的人们都会发现,一段好的景物描写能够良好地展现出一个画面,有效地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让人们很容易接收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对春的描写,选取了春天最吸引人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在小学作文中,我们几乎不会发现这样的描写,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启发学生的同时,把一些有助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一、训练学生的感受观察能力
景物描写中,无论是对所写事物粗略地描绘,还是细致地刻画,都要抓住事物特征,这是关键。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把握住所写对象的特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空洞甚至是错误的。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喜欢跑跑跳跳,往往没有耐心停下来好好观察、感受什么。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们的观察感受能力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得到了训练,一旦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这样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训练,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往往来源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景物描写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二、鼓励学生说出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表达的都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景物描写是没有血肉的。所以,对于事物的观察,都要落脚到情感上。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很多想法,这时就要利用这种天性加强训练。课堂上,老师可以准备一幅风景画或者一段文字作为材料,让同学们在观察和阅读过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应该请不同同学发表感想,这时的感想不要求文字优美,只要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这种训练应该和观察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在观察过后就能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举两得。
三、加强阅读,模仿写作
有的学生观察到位,想法丰富,但是到动笔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自己丰富的想法反映不到纸上,这说明对于写作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加阅读,才能慢慢体会到别人是如何把感情通过一支笔描绘出来,如何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依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读书也要求读好书,只有读有益的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推荐书目的工作,在语文课本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留阅读作业,将对学生景物描写写作有益的文章或者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根据某一段进行模仿写作,这项工作也可以偶尔放到课堂中进行。在进行长期训练后,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语感,能用一段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或者烘托出某个气氛,这就达到了目的,而学生的内在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综合训练
前面一些训练都是基础工作,属于准备材料,只有前面一些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观察、有想法、能写出一段不错的景物描写,但是全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清,这也是不行的。
第一,老师应该教授文章的条理顺序。无论是文章还是观察事物,顺序都是重要的,有序的观察和结构能让文章表达清楚,让读者清楚明了。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时,老师要加入对观察顺序的引导,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老师也要时刻提醒描写事物的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写作习惯。
第二,老师应该教授修饰方法。没有修饰的文章写的好叫朴实,写的不好叫平淡。而小学生几乎达不到朴实的效果。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掌握几种修辞手法,但这对于他们是模糊的。在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和专项练习过后,学生们才会在理论上有所领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这样会对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在小学作文中,景物描写往往服务于记叙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多加强调景物描写的运用。在作文批改时,对于用的好的景物描写要给予鼓励,不恰当的景物描写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五、小结
小学作文对学生以后的写作起到奠基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巧妙的方法来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当学生把景物描写成功的运用到文章中时,说明他对写作已有了初步的感觉,对于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努力会成功,老师努力一样会成功。
参考文献:
我不明白现在学生上学到底是玩手机还是在听课。虽然学校都说不能带手机入校园,但是总有学生想方设法的带进校园带进教室。如果真的没有手机的话他们还能好好的过生活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开小猜。老师为什么不管呢?还是管不了?应该是管不了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些老师就是看起来好欺负,就捣乱。班长也说不了,只有班主任才能制止或者其他领导之类的。为什么以前学生那么听话现在的学生都不听呢?我真不明白。
还有打老师,我不知道那些不听话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敢打老师,或者老师说的话让他们有怒气?有的老师也是不顾学生的感受就老说学生笨。或者其他什么话伤到学生的尊严。唉,都不知道老师要有什么样才行??学生又是什么样才行?
还有学生打架!群殴,还要和学校外面那些社会青年扯上关系,最后进了派出所!现在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呢?不懂去哪里寻找答案了。学校还有好多好多事都说不清。还有还要学生撒谎,就是说有领导要来学校检查,原本就是那个事实了,还非要说些不是真实的情况给领导听。为什么要这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学习;写作;想象力
一、学习诗歌,开动想象力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地读《独坐敬亭山》。要求:
1.深入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联系图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咬准字音。尤其是在韵字上,要读出韵味,大家看看哪个是韵字?(生:闲、厌、山)不完全正确,这首诗,是押平水韵,闲山是押韵的,厌不押韵,这个等你们学了更多的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就懂了,现在我们读出韵味,把韵字读重一些,感觉到响亮的音节,类似如歌的行板、有节奏的缓缓流淌的流水……
3.生字要记正确,否则,一字之差,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想象诞生了诗歌,想象是诗歌的种子,没有想象,诗歌好比是无根之木,难以茂盛;好比是无源之水,难以有壮阔的波澜;又好比是无翼之鸟,不能展翅冲天。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驰骋想象,透过灵动的文字看到五彩缤纷的图画与场景,透过文字看到世界,通过语言看到生活,读者、作品交融一处,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揣摩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反复体味此诗,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保证倒背如流。
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一、再现生活,把内容写具体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只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写出个性鲜明、感情真挚的习作来。可有时生活中的事稍纵即逝,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有关,学生无暇细看;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事先没想到要关注。再说,学生什么都要观察,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回忆、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出生活中人和事、景和物,让学生置身于所写的情境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埋下头、闭紧眼写作文。闭着眼睛怎么写?其实就是让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入情入境地进行回忆,并对生活的中发生的事,做一些必要剪辑和补充,然后像放电影一样把它们展现在读者眼前。写作时,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说这人带着手铐脚镣不能动;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我就说这些人都是哑巴;有的学生不注意环境描写,我就说:噢,这件事发生在大沙漠上,只有人,连一棵草都没有……最后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具体,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放大细节,把内容写具体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最动情的一瞬间,有最能表现中心的小细节。把这部分写具体,不但有助于很好地展现中心、表达感情,更有助于感染读者。朱自清说:在观察生活时要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成几个部分,把人物的行动分解成若干动作,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可以使描写变得具体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体会。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学会了包粽子》中写道:“妈妈包得很快,一会儿就包了三四个,我总是包不好。”我问他:“妈妈是怎么包的?你又是怎样包的?你能告诉老师吗?”然后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只见妈妈先把两片粽叶错开重叠平放,然后两边相叠转成漏斗状,用左手托握‘漏斗’,右手依次放入一小勺糯米、 三小块肉,再盖上糯米,铺平,将多出部分的粽叶折转,盖住糯米,用线紧绕一圈,打上结,一个粽子就包成了,非常简单。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照着妈妈的样子,抽出两片粽叶,把它们拼在一起,再转成一个较大的圆锥握在手心中。我小心翼翼地用调羹舀点糯米倒在圆锥形的粽叶里,接着夹了一些肉放入,又往粽子里加了些糯米,然后用一根筷子在粽叶里面插了插,以便让糯米紧固。这时‘漏斗’下面开始有点漏米了,我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绳子绕呀绕,可是粽叶好像不听我使唤。‘哗’,糯米和肉都漏了出来,粽叶也被我折断了。” “错开平放”“转成”“放入”“折转”“盖住”“绕一圈”“打上结”等动词展示了包粽子的过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包粽子的全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三、适当联想,把内容写具体
联想古已有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因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或有一定联系的人或物,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由此时看到的人或事物想到彼时的人或事物。例如,一位学生写花坛是这样写的:“花坛中有鸡冠花、美人蕉、一串红和牵牛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很显然,这位小学生只抓住了主干,却忽略了枝枝叶叶,导致描写的空洞。每样花到底怎么美丽?我借助课件再现花坛中各种花的姿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把各种花写具体。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鸡冠花,高高的,直直的,深红色,重重叠叠,真像雄鸡头上了鸡冠;那美人蕉,绿色的大叶子、火红的花朵,就像一双绿色的手掌高擎着一支燃烧的火炬;一串红是由几十朵鲜红的小花组成,活像一根细细的竹棒上串着无数个鲜红的小辣椒;那牵牛花,爬满了半面墙,犹如绿色的绸缎上点缀着一颗颗紫红色的宝石。整个花坛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这样一写,作文就生动具体了,会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香之感 。
四、展开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在叙述和描写中,合理想象有助于把事物写具体。有的学生在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想”,不知道进行换位思考。如学生写《文具盒里的故事》,那些钢笔、铅笔、橡皮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我让学生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变成一群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就是钢笔,我会说些什么呢?让这些文具有人的思维和情感,夜深人静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进行想象。
【关键词】情境式;写作;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72-02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情境式教学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本文从情境式教学理论出发,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究。
一、情境式作文教学价值新探
所谓情境式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弥补学生阅历不足的缺陷,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1. 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灌输理论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按照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机械地讲解写作技巧、写作流程,缺乏形象生动的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其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形象记忆阶段,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冲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只能接收到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转变为自己的东西。
(2)缺乏趣味性。课堂上如若只是呆板地授课――听课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没有兴趣、没有强烈的表达情感的欲望,作文就缺少灵魂,再多的训练也只能止步不前,难以提升写作水平。
(3)重结果,轻过程。应试教育的后果就是师生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语文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是:一二年级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沟通与表达的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文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表达。对情感的培养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情境式教学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情境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赋予学生一些真实的情感经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去伪存真,强化了学生的感受性。情境式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情境的拓展,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精髓的理解与掌握,去伪存真,增强了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另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摒弃传统主角地位,加入学生的讨论中,熟悉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式写作教学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学活动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得到饱满的情绪,激发创造的灵感。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引入作文训练之前,结合主题限制,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诸如问题导入、设置游戏、开展小辩论、舞台剧表演等,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指定的场景。例如,作文题目为“我的老师”,学生可以表演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典型特征,在达到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能在表演中调动学生全身上下的细胞,于表演的过程中给学生感悟细节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又如,课前进行“猜谜语”“绕口令”“词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竞争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添学生写作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路。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在平常的课本学习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入自然,感受真真切切的世界的模样,用真实的经历教会学生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尽管课本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但若能带领学生去真正观察爬山虎,相信学生的理解能更加深刻。具体的物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讲解课文所用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手法的效率也将提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技巧。
2. 情境初表达,增强学生信心
在完成情境创设之后,学生要学会将情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完成写作的基本要求。情境的初表达以增强学生信心为主,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描述任务,由小及大,加入修辞等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1)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在游戏中可能有了兴趣,却忽视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时候需要老师强调学生进行观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进行观察。写作必然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只有学会了观察,才有写作的素材和创作的灵感。
(2)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作文训练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学生不会表达,或者说不敢表达。学生由于词语的匮乏,勇气的欠缺,对于自己想描述的事物或者情感往往词不达意。这个时候,要从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表达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进行基本的连词成句练习,学生可以将所要表达的词语说出来,同学们一起帮助他造句;然后,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口头的交流,既锻炼了沟通能力,又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生信心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鼓励,老师作为一个领路人,要不断地给予学生信心,帮助学生跨过自己心灵的屏障。
3. 情境拓展,创造作文灵魂
写作来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粘贴,由客观事物到思想感情,再到文字表达,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对于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在完成情境创设、情境初表达之后,还必须进行情境的拓展,通过联想,触类旁通,发掘所要表达的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灵魂。
(1)联系生活,拓展情境。老师创设的情境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学会搜寻自己的灵感点,并加以拓展延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寻找异同点。例如,主题是“春游”,学生在情境中只能经历一种方式,体验一种情绪,那么可以联想自己的爸爸妈妈,联想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将或悲或欢的情感加入其中,通过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添作文的深度。
(2)快速作文,及时记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能从情境之中感悟一些东西,比起一味地臆想要容易得多,但也消散得快。此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安排行文结构,快速进行创作,不可拖沓。快速作文就是要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写作的质量能体现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辅导,反之,拖沓完成反而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三、观察生活,创新情境式写作教学
情境式写作训练凭借其形象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理解理论、丰富素材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但是这种情境创设并不是机械式的运用,创设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阅历,难以凭空臆想。创新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情感,写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参考文献:
[1] 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