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桃花心木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
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坚实的,否则就舍本逐未了。譬如《落花生》中,父亲引导我们评议花生的“好处”,并不否认它“昧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从而得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即“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谓“有用”就涵盖了以上的优点。试想,不认识白杨“高大挺秀”、耐寒耐涝等特点,又如何理解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可贵品质呢?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首先需言之有“物”,对“物”有所认知,进而寻求作者的寄寓所指。这既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怀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探求作者表达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蕴或浅显或深奥,或直白或隐晦,如之奈何?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连接“人”与“物”、“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怀,理解作品蕴含的旨趣。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你的理解里,“独立自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呗!
师: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决呢?
生:请大人帮忙!
师:那还是“独立自主”吗?谁可以补充?
生:请大人指导一下,尽可能自己去面对!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观点。合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独立完成,请别人帮忙或指导,但勇敢面对。在作者的认识里,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确定的生活”的?可以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生:以前是妈妈送我上学的,后来我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机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接,可是她没时间,让我自己解决。于是我借了钱乘车回家了。
师:呵呵,你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其实我原来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远啊,我也不敢向别人借钱。但是后来想想这经历还是不错的。
师:锻炼了你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你就不会着急了。其他同学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树喻人,说明人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锻炼下独立自主地成长起来。作品言简意赅,学生则需要具体化乃至具象化地进行阐释和描绘,也许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中心句的教学中,从“独立自主”“不确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讨论,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有相对准确、清晰地体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浅显明了,用以阐释“独立自主”,再贴切不过了;用丢失公交卡而面临的困境来说明“不确定”,由此想到多种解决方式并作出适当选择,不正是说明“经得起生活考验”,从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吗?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作品简约而深刻的道理,教学至此,已保无虞。事实上,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类似作品的教学课例中,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理解、说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见,此类作品主题山重水复,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则柳暗花明。
三、叙之有“节”;联结彼此关系
跳脱或割裂“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讲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之类,那么,所谓的以物喻人也就堕入了说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才可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意趣。
【片段三】
师:好的,这姿态!这精气神!老师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生机勃勃。(请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老师把其中的两组词语调换了位置。联系课文,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何感想?
生:“树形优美”和“高大笔直”是写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是写它的精神的。我觉得外貌应该放在前面……
师:为什么要先描写外貌形态,而后再写内在的精神特点呢?
生:……
师:联系课文,作者对桃花心木的认识是一步到位的吗?还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树形优美”“高大笔直”,通过和种树人的一番对话才发现了树的精神,“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是啊,这里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发现过程!现在你觉得这两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换回来(投影出示)。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发现啊!你们呢?再读一次!(生读)
师:先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写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人更要学会“独立自主”。一个人仅仅有体形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
生:独立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蕴意的开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则。先记述桃花心木的形貌,进而认识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再由树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养育和发展,告诉读者,“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中,通过语序的置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认识过程,也发现文章的表达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还点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时走一个来回,出入之间,领会文章的意蕴所在。同样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花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而后再建立花生与人的联系——做一个不讲外表而求实用的人。至于在过往的教学中出现对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予以批判的情况,也正是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和未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所致——仔细解读作者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之类,是指涉“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吗?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内外的联系,节节推衍,彼此关联,才不至于高头讲章空洞说教!
关键词:自主探究;课堂氛围;创设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2
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工作方向。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自主探究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创设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课堂氛围方面,应当从何着手?
一、营造自主探究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话题作为课堂的开端,从而引出课堂的知识点内容。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程内容进行授课。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身处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最大化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一)采取适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结合实际生活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讲童话故事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巧妙运用语音音色,以此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便于学生集中精神全情投入到情景中,通过感受文中的意境来掌握知识点。
(二)巧妙提问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帮助引导学生提问题
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游戏情境,注意观察比较,组织汇报讨论,开展课外实践等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以巧妙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并适当、巧妙地提出疑问,在学生心中形成一定的悬念,促使课文情节跌荡起伏,以便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及浓厚兴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其中,例如,在进行《桃花心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进行提问: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此时学生将陷入思考,片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告知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由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提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去探索文章,可以有效的为学生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应当耐心认真地聆听,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多多通读课文,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写作目的,让学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重点讲述关键问题,并引导其他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3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师生合作带来丰硕的学习成果。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为了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如第七册第二组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我们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品;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上台演一演,这样既提高了小组合作意识,对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
五、注重建立评价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并奖给流动红旗,通过激励机制的形成,调动了每一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创设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反思
综上所言,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创设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全面化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兴趣,进而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香.重塑课堂氛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有表达的机会[J].备教导航,2012(08)
【关键词】如何加强;品德修养;培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品德修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此观点仅供参考。
1.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品德修养的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德修养的培养不可缺少的,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学《春》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学《小巷深处》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妈妈的吻》;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如:字、词积累,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从而品德修养得以培养。
2.品德修养在教材中体现与分类
品德修养在教材中体现与分类: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大公无私,崇尚正义是小学语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我爱祖国》、《詹天佑》、《难忘的一课》等;②勤劳善良,治学求进是品德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古人云:治生之道,莫尚乎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劳善良成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本色,而勤奋好学又历来被看作成功之母。在积累和运用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讲了此道理。如:《王冕学画》《幸福是什么》《春蚕》等和“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③仁爱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一种高尚的道德原则和理想,仁爱是爱人、同情帮助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礼让有礼貌、礼节、谦让等内容。如:《窗前的气球》《纸船和风筝》《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仁爱礼让。④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勤俭持国,克勤理政,也给孩子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在花山》《一夜的工作》。⑤唐朝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充分展示几千年来母爱,让人产生共鸣的中华传统美德。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荔枝》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爱子之心,尊师之情。⑥诚实守信是一个人起码品德,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反复告戒他的弟子:要“谨而信”,一个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先得学会诚实。如:《诚实的孩子》《我为你骄傲》等课文体现诚实守信,乐于奉献。⑦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是语文教学中品德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如:《黄山奇石》《日月潭》《五彩池》等课文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可爱,而《清澈的湖水》《清清的溪水》、《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等课文侧重于环保意识的培养。⑧自信自强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质,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如:《我成功了》《桃花心木》《长城专》等课文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品德修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不仅能调动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切身感受,增强教育效果。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用课件展示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沙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再引领学生研读课文,展开讨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被破坏的、资源枯竭的地球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图画展示出来,和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地球比比,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4.品德修养教育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统一起来
品德修养教育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渗透,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①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培养,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品味。如:课文《詹天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抓住对“阻挠,要挟,控制”等词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帝国主义裸的侵略行径,蛮横干涉和卑鄙的伎俩,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这一事的心情,反映民意民愿,也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腐败不满感情的流露。只有学生理解了人民的心境,阅读时感情脉搏才能和中华民众跳动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和民族之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②教学中,引导把事情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形成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如:《小珊迪》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无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师可利用多媒体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后,再引领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然后讨论、交流,从课文对小珊迪外貌的描写及‘乞求’‘我’买火柴时的语言、神情的描写中体会到小珊迪挨饿受冻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后来他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伤势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让弟弟送还零钱和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体会到他是多么诚实和善良。小珊迪饱受饥寒的悲惨遭遇与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前后联系,对照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永远’的内涵,诚实、守信、善良的美德这时已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这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修养教育。③语文教学中引导探究文章中感人情节,让学生同文中人物的思想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几处感人的情节:老班长偷偷嚼草根、吞鱼骨刺、讲述挖野菜、钓鱼的艰难、命令我们吃鱼烫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味,领悟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产生对老班长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引起强烈的情绪活动,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中,只要找准语文教材内容与品德修养的结合点,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避免空洞的说教,相信:品德修养的培养是有明显效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