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妈妈对孩子说的话简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
3―6岁的幼儿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因此,老师为孩子创设的环境就必须是直接观察到,直接能接触到的外界物体,这样孩子才能积累经验、丰富词汇。而且老师为孩子提供的说的环境应当是轻松的、自由的,这样孩子说才会无拘无束。如区域游戏时,不论是智力角、语言角,还是美工角,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参与,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做到开心开口、开窍。就如在语言角中教师可以将“小猫、小兔、小猴”等玩具安置在桌面上,衬托些背景就成了语言主题“动物园 ”,孩子在参观动物园时自然就可以学会许多词汇和句子。
在教学中结合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变化启发幼儿看看说说,孩子会很愿意。如“七彩世界”主题中,有一个主题意愿画《彩色花瓶》,孩子们作完画就七嘴八舌的讲:“这是我画的,上面花纹是七色彩虹……”“我画的七色小花,可漂亮了”。在自然角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说说它们长得是什么样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等等;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方式,说说它最爱吃的什么,喜欢什么活动;季节变换的时候把孩子带到野外,看看柳树、小草、庄稼、小河、田野的变化,让他们边看边说,这些都能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随着孩子生活经历的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当孩子见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冲冲的告诉老师,这时,我们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听,哪怕讲家里的事情我们也要认真听完,哪怕他已经讲了好几遍,我们也要鼓励孩子更出色的讲述,让孩子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成功感,使孩子想说、愿意说,带给孩子全身心的愉悦。
日常生活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自然情境中丰富词汇,发展幼儿口语简便易行,极富实效。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但不是每个孩子听一听、讲一讲就能掌握的。只有在多次运用后才能真正理解词意,做到正确使用,此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培养。如:在穿衣时,教孩子正确说出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孩子说出盥洗用具、五官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在散步时,主动向孩子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汇,如这朵花真漂亮!孩子也会跟着说“这朵花,真漂亮”、“那朵花,也很漂亮”等等;当发现孩子说话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口吃或有语病时,老师要通过正确的示范及时予以纠正;当孩子的句子过于简短时,老师可以引导其扩充句子。 如小朋友说“天上有一个太阳”,老师可以引导说“蓝蓝的天空中有一个红红的太阳”丰富他们的词汇。
游戏活动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解决,孩子非常感兴趣。如:游戏《猜猜看》,把玩具放进一个大口袋或大箱子里让孩子猜猜是什么物品,并大声地说出来,无论猜出、猜不出,成人都要正确地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而游戏《打电话》,则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电话现在已经相当普及,当成人在家打电话时,可以让孩子在一边听你是怎样接电话,怎样与人谈话,怎样与人告别等。有了以上生活经验之后,老师便可以利用玩具电话与孩子练习打电话。老师要话语简单明了,结合孩子熟悉的事情来说,要耐心地听孩子说话,鼓励他多说。
三、“你说我说”大家说
要让孩子能说会道,光靠在幼儿园的那点时间是不够的。当父母与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而母亲知道孩子是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会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如果经常这样,会极大的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并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主讲人: 段女士
我儿子今年8岁,这一年来,他特别不听我的话,对我说话呼来喝去的。的脾气和他爸爸有些像,爱挑剔,有事儿不知道好好说,喜欢责备人。跟我一起走路时,他嫌我走得慢;我让他和熟人打招呼,他也不耐烦;有时候无缘无故顶撞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烦人”、“讨厌”、“老冒儿”等,根本不像是在对妈妈说话,倒像是在训斥仆人。
每天都要看30分钟的动画片。那天,30分钟过去了,他还不主动去写作业。我就对他说:“你该写作业了,写得太晚影响睡觉,明天早晨能起来吗?上课能听好课吗?”我的话音还没落,他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看会儿电视都不让,烦死人了,三八。”我当时气疯了,这哪像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1.孩子在模仿爸爸对妈妈的态度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聪明、机灵、顽皮的小家伙,和他谈话很有趣。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刚开始并不敢对妈妈有不礼貌的举动。可当他长大懂事后,却发现爸爸总是对妈妈命令、挑剔,而妈妈也不生气。比如有一次,爸爸因为妈妈菜没烧好,闹情绪训斥妈妈,妈妈不仅没有反驳,反而一个劲儿地赔笑脸,这让感到很好玩,也很过瘾。他决定以后也像爸爸那样做个威风的男子汉,所以开始尝试着对妈妈出言不敬,对妈妈的要求也敢顶撞。
2.孩子喜欢表现自己,挑战权威
8岁的孩子刚有一点儿自我意识,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甚至能上天入地。他们表现欲很强,富于幻想,往往把幻想当成现实,误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在他们心中已不那么伟大。在看来,妈妈的弱点和缺点越来越多,权威性开始下降,尤其是在他顶撞妈妈几次之后,发现妈妈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就更大胆地向妈妈的权威挑战了。
3.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话语里所包含的侮辱成分
毕竟只有8岁,虽然看上去精灵古怪,但是他对很多事情还是一知半解,对有些词语还不太明白。比如,“三八”这个词就是他从同学口中和电影、电视的对白中学到的,他并不知道这个词是对女性的嘲弄和轻视。别人说,他也跟着说,只是觉得好玩,说完了看到妈妈生气,自己心里很得意,没想到会严重地伤了妈妈的心。
4.妈妈的话的确有些太多
段女士的话的确有些不节制,简单的一个要求附带了那么多的道理和情绪。这一点从段女士和儿子的对话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今的孩子几乎都反感父母的这种说话方式:要求+哄劝+说教+威胁+命令+指责,原本很简单的事被弄得很复杂。吃饭就是吃饭,写作业就是写作业,你说得越多,说明你越无奈,孩子就越烦。尤其一直是家庭的重心,从小被父母含在嘴里、放在心尖上,听惯了赞美、哄劝甚至哀求,如今一下子面对那么多道理和命令自然难以接受,顶撞和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对父母话语攻击的一种反抗性的自我保护。
5.妈妈的宽容和爸爸的态度无形中纵容了孩子
妈妈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和他一般见识,这种宽容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妈妈的宽容在孩子看来是迁就和软弱。是妈妈误导了孩子,没有尽早使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礼貌、没有教养和不尊敬的表现,也没有及时坚决地制止,使孩子认为对妈妈可以进行攻击和嘲弄。
另一方面,孩子的父亲做事要求完美,平时觉得妻子处理问题不恰当,怀疑她的能力。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认为妻子管得太多,太唠叨,父亲也是通过孩子的嘴表达自己的不满。只不过父亲没想到这样做会降低妻子在孩子面前的尊严,导致孩子轻视母亲,无形中纵容了孩子。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1.母亲严肃平和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孩子伤害母亲和母亲伤害孩子一样,都是无意的。不同的是妈妈是为了爱和责任,而孩子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证明自己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孩子都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作为成人和有经验的妈妈,应该及时让孩子了解到他那些不礼貌的话语已经让妈妈伤心难过了,当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于对妈妈的爱和感恩,自然会检讨、收敛一些不敬的言行。
2.帮孩子分析哪些话是不礼貌的
8岁的孩子对礼仪规范还不太了解,对有些话的含义似懂非懂,所以家长的及时提醒和提前告知就尤为重要。
一旦孩子表现出不敬的言行,妈妈一定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些话语和行为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孩子觉得好玩的话,妈妈在肯定他的探索意识时,也要指出这些话的意思和使用的后果。
另外,妈妈要学会引导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孩子的不礼貌言行是在表达他的情绪,可能是不满,可能是愤怒,妈妈要敏感地体会到这些情绪,并告诉孩子如何处理。
3.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正像我们要求孩子检点自己的话语一样,母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解恨怎么说。孩子也是有情感、情绪和尊严的人,只不过是年龄比我们小而已。
孩子对我们不敬,有时也是因为家长的话语刺激了他,让他感觉到家长总是在管制他、干涉他、没有尊重他。比如妈妈在叫孩子写作业时说的话,包含了指责、抱怨、不信任、命令、说教,孩子很难接受这么多负面的信息,只能用反抗让自己挽回一点儿面子。如果妈妈只是简短但坚决地对孩子说“10分钟已经到了,你该去写作业了”,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4.让爸爸和自己站在一起
在家庭中,父亲的参与会极大地增强母亲的教育力量,父亲的理智会让孩子感到公平和畏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父亲一般很少管教孩子,但一旦父亲作出某个决定,那么这个决定几乎是不会改变的。
段女士一定要说服丈夫和自己结成同盟,互相维护形象,有不同意见私下协商解决,不能相互拆台。尤其父亲要维护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让孩子从小尊敬妈妈,爱妈妈,不对妈妈无理。父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少对妻子有不敬的行为,要知道,孩子的模仿性很强,而父亲又是他的偶像,父亲的言行常常会决定孩子的习惯。
当孩子对妈妈表现出温顺有礼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强化鼓励,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告诉孩子,他一直是妈妈心中的好儿子,是妈妈的骄傲,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5.适当的惩戒
如果经过讲解,并告诉孩子妈妈痛苦的感受等都不能使孩子有明显的收敛时,就需要适当的惩戒。这里的惩戒不包括语言攻击和体罚,而是剥夺他的某些权利,如看动画片、上网玩游戏等。另外,父母可以协商适当地冷落孩子,让他认识到他给妈妈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也让他知道,不尊重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家长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坚持到孩子真诚地道歉悔过,绝不能中途心软,否则孩子就会故技重施,不仅害了孩子,也让自己苦恼不堪。
家庭作业
1.学习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家长觉得受到伤害时,用“我的感受是如何”代替“你怎么能这样”,这样既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又不觉得自己受到侵犯,从而容易矫正自己的言行。
2.制定“礼貌卡”,孩子和家长互相记录对方的言行中哪些是礼貌的,哪些是不礼貌的,每周进行一次点评,逐步建立好习惯。
爱,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其实爱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的幼儿园孩子们都喜欢听白雪公主的故事。有一次,老师问孩子们“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白雪公主、喜欢王子、喜欢小矮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意料之中的答案。然而,只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我喜欢后妈”,全班的小朋友顿时沸腾了,纷纷说,“你怎么喜欢后妈啊?后妈多坏啊”……这个孩子的回答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当老师走到那个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对全班小朋友说,“我们来听一听他为什么喜欢后妈吧?”这个孩子说:“这个故事没有后妈,就没有意思了。”老师和全班小朋友大吃一惊。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感动,感动之一是我们的孩子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活跃的思维。他们不仅关注到文学作品的角色,还关注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感动之二在于我们的老师能够接纳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认真聆听孩子的理由,支持孩子“做自己”。我相信,这次小小的讨论,会带给孩子们很多潜移默化的、甚至是长远的影响。当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和别人不一样,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同时,要善于悦纳e人、接纳不同的声音。当他们渐渐长大,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甚至梦想,并且为之努力。他们不会因为家长的意志而去被动地上各种兴趣班,也不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更不会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坐等父母安排。
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能够折射出爱的智慧、教育的真谛。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爱孩子?一切给予和付出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也许,孩子只是希望爸爸妈妈暂时放下工作,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真正地陪他们玩一会儿,看一本书,聊一会儿天,散一散步。爱需要关注和陪伴。也许,孩子只是希望成人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并且跟他们一起去探索。爱需要尊重和理解。也许,孩子只是希望大人们能够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并且发自内心地说一句:“你这个主意不错!”爱需要倾听和接纳。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懂孩子,爱孩子,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无形中成了孩子的负担,或者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喜好和成长节奏。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和激发每一个生命的主体意识,支持他们成为自己。同时,孩子也是社会人,总有一天,他们要走出家庭的“温室”,走向“社会”,去独立面对一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自立之能力、自主之精神、自信之品格,支持他们成就自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施爱,支持孩子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呢?
我认为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首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记得很多年前有一则公益广告,说的是妈妈给奶奶端洗脚水,帮奶奶洗脚,在旁边看着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颤巍巍地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然后用稚嫩的声音说了一句“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虽简短但发人深省。妈妈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身体力行地让孩子明白“百善孝为先”,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这就是爱的教育。其次,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孩子的教育,成人经常会非常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经常会纠结要不要尽早地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和技能。说到底,就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的力量和潜力。其实,很多时候是欲速则不达。不妨看一看、听一听、等一等,孩子的成长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再者,要善于鼓励,呵护支持。相信孩子不代表放任不管,学会等待也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的契机,蕴藏着孩子的兴趣、想法和需求,当我们捕捉到了,并且给予孩子适时、适度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会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如果我们忽略掉了,结果就只能是静待花开花不开了。回到前面的故事,试想,如果当时老师没有给那个“喜欢后妈”的孩子表达的机会,我们可能就听不到那么独特的声音;如果老师否定了孩子的想法,那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可能从此就折断了。
说到底,爱孩子,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而后,理性施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自然的生长和生成,教育要顺应孩子自然生长的规律。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易经》中提到“蒙以养正”,意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何谓“正”,我理解,是良好的习惯、品质,是健全的人格。好的教育是教孩子做真人,做真事,讲真话,用真情;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敢于做自己,做自己想成为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我想,这也是爱的真谛!
0~1岁“对话”,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宝宝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他来到这个世界说出的第一句话!之后,宝宝的每一次啼哭,细心的妈妈都能知道他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饿了,尿湿了,还是希望妈妈抱抱?母子间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通过不断地“对话”,亲子间的纽带就会越系越牢。
7个语言游戏:
1、模仿发音
抱起宝宝,在他面前做出张嘴、吐舌或其他各种表情,并用亲切温柔的声音和宝宝“谈话”,让他注意到你的口型和面部表情,逗他发音。逐渐地,宝宝就会发出应答似的声音来和你“交谈”。这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方法。
2、放童谣CD
选择节奏欢快的童谣CD,随时放给宝宝听,每次放几分钟就行。你也可以自己学会童谣以后唱给宝宝听。喜欢听歌曲是孩子的天性,童谣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最适合小宝宝听。
3、摇响铃
你先摇动铃铛、拨浪鼓等发声玩具,吸引宝宝的视线,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脸上。你同时叫他的名字,对着他说话。还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弄出声音来,让宝宝去寻找声源。这是很好的听觉训练,也和语言的发展有关,因为宝宝总是先学会听,然后学会说的。
4、唱摇篮曲
宝宝哭闹,或者每次睡觉前,妈妈都可以给他唱摇篮曲。这可以让宝宝很快安静下来,或为他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学小动物的叫声
你用夸张的表情,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拟声词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你也可以在模仿小动物叫声的同时,模仿不同小动物的动作,这样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
6、听妈妈讲现在的事情
你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等。这可以教宝宝在情景中理解语言,你也会养成和宝宝说话的好习惯。
7、拍手、点头
和宝宝面对面坐好,握住他的两只小手,教他对拍。边拍边说:“拍拍手。”然后不握他的手,看他能不能自己拍。同样的方法,可以教宝宝做点头的动作。这可以锻炼宝宝理解语言的能力和模仿力。7个月以后的宝宝,在听到一些特定的语言信号时,就能用动作表示出来了,因此不妨多和他玩类似的游戏。
“对话”Tips:
1.和宝宝说话,要看着他的眼睛。
2.你说的话要简短、具体、准确和清晰,要多重复。
3.要在情景中和宝宝说话,这样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4.当宝宝自言自语时,你一定要及时接话,这会让他“说话”的兴趣大增。
5.多用肢体语言,宝宝喜欢看着你一边说话一边做动作的样子。
6.变换各种表情和宝宝对话,因为孩子通常是看着妈妈说话时的表情来学习说话的。
0~1岁宝宝语言发展:
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对声音作出反应。
两周左右,能分辨人的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快满2个月时,开始懂得听到的话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辨不同的语调。
3~4个月,玩耍时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如果你和他一问一答的,他会更加起劲地与你“交谈”。(建议你把宝宝的这些发音录下来,作为纪念。)这种发音兴趣将逐渐发展为学习语言的能力。
6~8个月,开始能听懂一些词语,会无意识发“妈妈”、“爸爸”的音。
8个月左右,宝宝会真正懂得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会把“瓶子”一词和真正的瓶子或看起来像瓶子的东西联系起来,而不是和别的东西联系起来。“妈妈”一词的发音或类似的发音只代表妈妈,而不代表爸爸或其他人。不久,他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挥手再见”。
10个月左右,开始会用身体语言向主要看护人表达自己的请求。比如他向你靠近,可能是需要你的帮助,或者想和你分享让人激动的事情。如果你给予积极的回应,宝宝就能获得语言学习的良好结果。
10个月以后,有些宝宝开始会有意识地叫“妈妈”或“爸爸”了。此后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自娱自乐的言语游戏。你可以对他的活动充当解说员,逐渐使他说出真正的词来。
1~2岁 从听到说,“奇迹”发生
这个阶段是宝宝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从简单的一个词,到说出完整的句子来,其中只经历了几个月,真让人难以置信!可以利用这一阶段宝宝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就他所关注的事情,和他展开“对话”。
7个语言游戏:
1、小动物怎样叫?
准备小鸡、小鸭等小动物的图片。你出示图片,同时模仿小动物的发音。重复几次,让宝宝模仿。也可以教他模仿相应的动作,或者让宝宝指出哪一张图片是小鸡,哪一张是小鸭子。这可以让宝宝练习发音。
2、鼻子在哪里?
你和宝宝面对面坐好,让他看着你。你说身体的某一部位,让宝宝指出来。比如你问他:“妈妈的鼻子在哪里?”宝宝会用手指向你的鼻子。也可以让宝宝按照你的语言提示,指自己的身体部位。
3、我说你做
你说一个指令,让宝宝去做。比如,你对他说:“宝宝,把妈妈的拖鞋拿过来。”“把积木拿出来,和妈妈一起玩积木吧。”宝宝能够按照你的意思去做。这可以锻炼宝宝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
4、念念儿歌
选择一首容易理解、每句最后一个字容易发音的押韵儿歌,念给宝宝听。念的时候,你故意将最后两个字的发音间隔拉长,比如“小娃――娃”,加重每句最后一个字的语气,以强调押韵的那个字。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好地模仿最后一个字的发音。
5、学说简单句
当宝宝遇到事情来求你帮助时,你可以要求他用简单的话语表示。比如,宝宝要喝水,你可以教他说:“宝宝喝水。”他也许说不出来,也许说的只是“水水”等儿化语,这都没关系。注意,这种情景是宝宝所熟悉的,而且要求宝宝说的词不要太拗口。
6、情景再现
你带宝宝去过一个地方,回家后可以给他讲一讲,今天你和他一起看到的事物和去过的地方。比如你问他:“今天妈妈带你去哪儿了?”“看到什么了?”宝宝可以用简单的词回答:“动物园”“老虎”等,也可以用动作表示出来。如果你和孩子经历了同样的事情,那么你们的对话就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7、和宝宝看书
每天陪宝宝看图画书。书的画面形象要大而单一,对话简单生动,词语多次重复出现,便于宝宝模仿。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他对图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对学说话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对话”Tips:
1.要慢慢地对宝宝说话,不要着急;宝宝说话的时候,你也要认真听。
2.经常用清晰的语气,重复宝宝说过的话,加深他的印象。
3.在情景中展开对话,效果最好。你对宝宝当前正做的事情谈论得越多,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越好。
4.经常对宝宝说一些新词,让他学会理解更多的词,同时要让他有机会运用。
5.教宝宝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尽量不要对他说儿化语。
6.在宝宝掌握了某种物品的名称之后,经常给宝宝讲解它可以用来做什么,或者新玩具怎么玩,并进行演示。
7.每天至少给宝宝讲一次故事。特别是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故事,效果非常好。
1~2岁宝宝语言发展:
1岁2个月左右,开始对非常简单的故事感兴趣。
1岁半左右,虽然说的话还很少,但理解新词语的速度非常快。
1岁8个月左右,开始非常喜欢听你给他读书,而且也喜欢自己看书了。建议你给宝宝多准备几本书,鼓励他看书。
20~22个月期间,可能会说包含两个词的句子。
2岁时,有的宝宝就能说出相当完整的句子了,平均懂得大约300个单词,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能达400多个单词,包括你在日常生活中同他对话时用到的大部分词汇。
如果你的宝宝并不能说太多,但他的理解能力发展得很好,你也没有必要担心。2岁前的孩子主要任务是理解语言,而不是使用语言。
2岁半之前,孩子所理解的语言比他会使用的语言更能体现他的发育状况。
2~3岁“能说会道”的小家伙
这一时期宝宝的语言发展处于爆发阶段,能够很自然地说出大段大段的话来。理解语言更是不在话下,在他今后一生日常对话中将会用到的大部分语言,他都能理解了。所以,不妨利用这一时机,为宝宝创造机会,让他运用语言这一最好的交流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越多、越有效地运用语言和宝宝交谈,他的语言能力就发展得越好。
7个语言游戏:
1、看图说话
找宝宝喜欢的图画书,根据画面内容,向他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小鸭子自己跑出去玩,找不着家,它哭了。宝宝要想出去玩,应该怎么办呀?”宝宝可以说:“要和妈妈一起出去玩。”等等。这不仅是很好的对话练习,也是在教宝宝如何处理简单的问题。
2、念唐诗
很多唐诗都很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宝宝念。如《咏鹅》、《悯农》等,都是孩子喜欢并且很容易背诵的。注意,不要强迫宝宝理解,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良好的语言练习方式。当然,要有浅显易懂的生活游戏儿歌,会更适合宝宝。
3、开商店
准备一些实物、玩具等。你当顾客,宝宝当售货员。当宝宝问你“你要买什么”,你说“要买小汽车”时,宝宝就把玩具小汽车递给你。可以互换角色玩。这可以锻炼宝宝对语词的反应能力。
4、“猜谜”取物
你先描述一件东西的特征,要浅显易懂,简单明了,让宝宝根据你的描述作出判断,把物体取来。比如,你想让他拿球,可以这样说:“有一个东西圆圆的,这么大(配合做手势),一拍它还会蹦起来,你给妈妈拿来吧。”这可以锻炼宝宝的语言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
5、复述故事
选择内容、情节简单的小故事,讲给宝宝听。讲完后把书合上,教宝宝复述。开始时你先说一句,让宝宝跟着说一句。渐渐地,你只说出开头,让宝宝说出故事后面的内容,最后能自己完整地复述出来。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记忆和想象力。
6、耳语传话
妈妈先在宝宝耳边小声地说一句话,让他传给爸爸,再由爸爸传给妈妈。看看宝宝是否听懂,并能正确地传话。开始时先说两三个字的短句,逐渐加长句子,增加难度。这种游戏有一种神秘感,宝宝会很喜欢。
7、介绍相册
很多宝宝都喜欢看自己的相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可以让宝宝根据相册给客人介绍:这是谁,那是谁,宝宝在干什么等等。这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扩大词汇量,还可以帮助他回忆经历过的事情。
“对话”Tips:
1.鼓励宝宝多讲,并经常夸他讲得好(可以把你和孩子的精彩对话记录下来)。
2.多利用玩具、游戏和宝宝喜欢的东西来进行对话,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当宝宝的表达不顺畅时,你不要着急,更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
4.不要轻易对孩子说“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动”等带有否定性质的话。如果他的行为有危险,你可以直接制止,并向他说明理由,宝宝是能理解的。
5.当宝宝说脏话、骂人的话时,要及时指出并纠正,让他知道有些话是不应该说的。
6.适当扩展对话的内容。比如谈到帽子很好看时,可以继续往下说:帽子是蓝色的,帽顶上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7.教宝宝在别人面前作自我介绍。比如,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等等。
2~3岁宝宝语言发展:
宝宝2岁以后,日常对话几乎都能听懂了,你给他发一些简单的指令,他能照你的意思去做。
2岁多的宝宝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他并不在乎答案是什么,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语言游戏。
2岁半左右,会使用介词、数量词等,所以比较复杂的句子也会说了。
会用语言请别人帮忙、拒绝做某件事,或者向别人提问等等。
能理解并回答“谁”、“哪儿”、“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是男孩还是女孩,属相是什么等等。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可以教他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了。
虽然会说很多话了,但有些音可能还发不好,经常也会犯一些小错误,这是正常的。
语言的良好发展,你需要了解什么?
在生命的头两年里,宝宝语言的充分发展有两个要求:良好的听觉能力和有效的语言环境。
宝宝听力有问题吗?
语言能力的获得,依赖于良好的听觉能力。对于初学语言的婴儿来说,轻微的听觉损失也会对他的语言理解和学习造成很大障碍。语言能力的低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听力是否存在问题非常重要。
其实,妈妈们只要细心一些,是可以发现宝宝听力问题的。这里,教你如何对宝宝的听力作个初步的判断。
昨天,女儿的模拟考试考得不太理想(这个不理想是与女儿自己的预期有距离)。她忙劝慰道,“考得不错呀,成绩波动是正常的,我们真的不在乎!”可是女儿却烦躁地大喊道:“你们不在乎,我在乎!要是考不上我想去的学校我就去死!”停顿片刻还补充了一句,“我说话算数。”一个“死”字是任何一个母亲都不能够置若罔闻的。于是她打电话给我。
我知道她非常担心孩子会干出什么傻事,但我还是坚持从了解基本情况开始。因为这些是判断孩子精神状态的基础条件。于是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孩子今天去照常上学了吗?”
“去了。”
这个问题可以了解孩子和压力哪一个占了上风。如果压力过大孩子可能会拒绝去上学。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是要立刻采取干预措施的。
“昨天的晚饭和今天的早饭吃得怎么样?与平时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饭吃得还行,没有什么不一样。”
“昨晚她睡觉怎么样?今天有没有看到她黑眼圈、打哈欠或精神不振之类的现象?”
“还好吧。我觉得挺精神的。”
这几个问题问完之后,我觉得孩子提到的“死”字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应该暂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为一个人真正思考死亡的事情时,是不太可能一如既往地吃饭睡觉的,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异常。当然面对生命绝不可掉以轻心,于是我建议她外松内紧地注意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注意有什么异样。
她仍旧不放心地说:“那她上学去的时候我也不能跟着呀?万一在学校出点事儿可怎么办呀?”
我觉得首先要给她自身减压,才能进一步帮助到她女儿的压力过大问题。
我知道她平时是开车的,于是我问她:“判断一辆汽车的行进方向是看(车)轱辘还是看蹦灯儿?”
她不假思索地答道:“蹦灯儿呀。”
我没有作声,用沉默等待她思考。
她很快又说:“等等,我想想。应该是看轱辘吧。”我笑着说,“所以不能光听孩子说了些什么,很多时候行为比语言更真实。从你闺女目前的状态看应该问题不大。她给自己的压力有些大,这时需要你的支持。”
她立刻又说起了她的那些减压“常用语”。
我打断她,“你说的那些应该不是孩子需要的(她的女儿到底需要些什么,还是要通过与本人的交流来了解的)。这样,今天晚上你和她商量一下,如果她愿意可以给我打个电话,我和她聊聊看。”
晚饭后,手机响起,是朋友的号码。接通后,我得知朋友的女儿愿意与我通话。我禁不住心中一喜,这应该是个好的开头。因为我以往的经验里,主动接受一个陌生的人并与之电话交流的孩子并不多。在与孩子聊之前,我和朋友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我告诉她电话之后如果孩子主动和她谈话,要用心倾听,少说话,多听她讲。不要再说她以往那些“减压常用语”,事实证明那些话的作用不好。
手机里传来朋友呼唤女儿的声音,很快那边传来了孩子礼貌的问候。孩子的声音给人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孩子只是暂时压力过大。
回应了她的问候之后,我开始了解她的情况。
“上初三压力很大吧?”
“是的……”她很自然地展开了话题。她想上城区的一所名列前茅的学校,她一直在为之不懈地努力,但是成绩有些不稳定,例如这一次的排名就令人不满意。万一中考时的状态跟这次考试似的,那自己的梦想就要破灭了。
看来她担心的是自己的状态,“孩子,听你说了这些,让我感觉你很棒,有想法,有能力,肯付出。”我把对她的钦佩传递了过去(钦佩是发自内心的,我真的觉得她很棒!)。面对孩子的担心,我尽最大可能用言语和声调传递给她一些肯定的信息,也就是现今的时髦语“正能量”。这有助于她更多地关注到自己原本出色的能力,而减少对状态的担心和焦虑。
“你是否觉得给自己的压力有点大呢?”
“就是这样考得还不理想呢!”
“学习效率和压力的关系是成倒U形的。就是英文字母的U,口儿朝下写。简单说就是在开始有压力的时候,学习效率随着压力的增大而提高;但压力增大到一定的值之后,如果继续增大压力,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因此适度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却不是越大越好。”在我讲这段话时,那边很安静。我能感觉到她在认真地听。
“其实我也不喜欢现在的这个样子……”我知道她是指压力造成的这个状态。
“是的,我能够理解。这么大的压力压着一定很难受。”
电话那边似乎有了一丝波动。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拉近了我们彼此。这份理解不是简单地说说的,我在说出这句话之前十分认真地倾听了她所说的一切,并且努力去体会身处这样的情景下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我所说的那一句“这么大的压力压着一定很难受”,完全是体会之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这句话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因此我一直认为“用心倾听”是有能量的!当然这样的倾听也是要付出自己的能量的。所以我经常会对来求助的家长提出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认真听孩子讲?其实更多的时候,大人因为觉得自己懂得的更多而急于给予孩子忠告,却忽略了去了解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
“那你尝试过改变吗?”她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孩子,因此我没有给她建议,而是更多地了解她做了什么。
“我也试过,例如听音乐、跑步等。我每天都跑,反正中考也要考体育的嘛。”她的语速和缓了下来,“我还找老师和同学聊过,但也没什么用。”
“噢,你真的挺棒的,能想到这么多的办法并且一一尝试!”看来这个孩子不但有清醒的头脑,而且还有着很强的行动力,她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方法。这个孩子心气儿高,随着中考的临近,压力不断增大,一味地执拗下去只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决定尝试着从接纳现状入手。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想一想。首先,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产生焦虑是正常的。当你觉得紧张时,你就对自己说――我知道自己有些紧张,这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然后做一下呼吸练习,先尽可能多地把气吸入,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呼出,直到呼干净,然后再吸。如此反复几次。”
电话那边,听到了她的呼吸声。
这个呼吸练习很简单,也很有效。它不受场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做。比听音乐、跑步更随时随地。同时控制呼吸的节奏可以很好地把注意力从焦虑上转移开。焦虑就像某些电脑病毒,你一遍遍地尝试去删除它,它却不但未消失反而更猖獗。对待焦虑的有效办法是接纳和忽略。因此我给了小姑娘上面的建议。
我接着说,“其次,你觉得中考到底有多重要?是人生唯一的机会吗?”
“那倒也不是。”
听到她这么说我很高兴,因为她并没有把问题绝对化,也就是说不太 “轴”。
“是吧。中考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不是还有高考嘛。”
接下来,我举着电话陪伴她沉默了一会儿。
我话锋一转,“你知道吗?你把你妈妈吓坏啦!”
“啊?就是因为我说去死那句话吗?”
“是呀。”
“我就那么一说,不会去死的。”
“可你妈妈不知道呀。她白天给我打电话,非常担心你。”
“我真的没事。”
“那你可不可以亲口告诉她,你只是那么一说。”
“好,可以。”
“你现在就说,好吗?把电话交给你妈妈。”
电话那边传来了孩子略带颤音的话语,“妈妈,我只是那么一说,没有真的想死。”
“你随便一说,可把我给吓坏了。”朋友分享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在电话这边也被感动着。
“我是压力有点儿大……”
“我不是说了嘛,没关系……”朋友似乎又要说她的“常用语”了,我赶快在电话里喊道,“表示理解!理解即可!”
“理解!理解!”朋友迅速吐出了这个词。
之后,我告诉孩子,如果觉得心里不舒服、不痛快就可以给我打电话。她欣然同意,把手机交给妈妈,离开了。
“你的女儿内心很强大,你不用担心她的生命了。你也已经感受到一句‘理解’的作用了吧。”
朋友很快接过话茬儿,“我看她刚才眼圈都红了,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后我就多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