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顾城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她让他的生命,多了爱情
顾城是一个清澈而又变幻不尽的人。一双眼睛,单纯又丰富深邃。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性格:多变也始终不变。
他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如果没有谢烨,他的一生也许就像他说的,和诗一起度过。是谢烨,让他在只有诗和写作的生命里,多了爱情。
1979年7月,距离顾城23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在一列自上海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上帝带给了顾城这一生最珍贵的生日礼物——谢烨。
谢烨是一个优雅的人,有着清亮的眸子。她站在顾城旁边,笑容婉转,轻灵,像极了春日,像极了软风。这样一个女子,满足了顾城对一个女人的所有想象。所以,一向孤僻,迟疑,眼睛永远直视前方,不看任何人的顾城,第一次目光倾斜了,轻轻地落在谢烨的身上。他感受到她,感受到她颈后飘动的柔软的发,感受到她的笑和光亮如星的眼睛。她的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幻梦的鱼群。就连嘴角和鼻线,也有一种金属的光辉。
顾城陷入了爱情,无法自拔。
他给谢烨念他写过的诗,讲起电影和童年。谢烨认真地听着,好像那声音是出自她的心,是她无数个暗夜无数遍祈求想听到的声音。
火车由黄昏进入暗夜,周围的人陆续睡去。他们望向窗外,看到满天闪着银辉的星星。顾城和她都没有说话,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有他们知道,一切都改变了。
谢烨原是北京人,因父母离异,12岁时到了上海。顾城祖籍上海,长在北京。两人都曾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来去去,无数次的擦肩和转身,命运终于让他们相遇。那年,谢烨21岁,在顾城的心里,像一片清凉的树。
遇见谢烨以前,顾城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里有老婆婆深夜洗衣时唱起的安徽歌谣,有姑姑哄他睡午觉时讲过的战国故事,有姐姐制作的纸苹果和不倒翁,有父亲无论怎样奔跑,都放不起来的布风筝。但此刻,穿过薄薄的世界,他听到谢烨的声音,感受到她的目光,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她活着,生长着,和他一样真实。
他害了相思,因为谢烨。因为谢烨,猛烈燃烧。
火车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太阳从海河上明晃晃地升起来,黑夜逝去,进入了清晨。顾城好像突然惊醒了,他知道这一刻正在逝去,过了这一刻,谢烨对他来说,就会成为永远的幻觉。他感到恐惧,但天生的腼腆又让他无法开口向她索要地址。看到谢烨还在冲他笑着,他却愤怒起来。火车到站了,他掏出纸片,写下住址,把纸片塞到谢烨手里,样子礼貌又满含怒气。
他不确定谢烨是不是真的会按他给的住址去找他。他应该说一句话的,告诉她:你一定要来找我,按照上面这个住址。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他想,他一定是被自己的懦弱惹恼了,以至于在她面前,也没办法装得高兴。但他又有着顽强的自信,相信谢烨会来找他。
谢烨真的去找他了。一路上,她念着顾城给她念过的那首诗:
“漫天的星星都看着我的时候,我觉得最美丽的不是星星。而是这个小小的蟋蟀的歌声。一个小虫子,拉着它的琴,在一个很小的土洞里,不是为了赢得观众,只是因为热爱。这个蟋蟀和我们的人一样有它的生命,它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支歌曲。”
谢烨轻轻念着,眼前浮现出顾城的影子。她只想快走几步,尽快穿过这片长满白杨树的小树林,尽快见到那个喜欢蟋蟀却不喜欢星星的顾城。
她是如此想念他,就像大海里的小木片思念着陆地,就像受伤新愈的鸟儿思念着天空。
她对于他,就像空气对大地
第二次见面,开门的是顾城的母亲。她好像已经知道了谢烨会来,开口对她说:“呵,这就是顾城的维纳斯吧。”一向开朗的谢烨脸上不由得泛起了红晕,原来她并没有会错意,他是希望她能来找他的。
为了排遣思念,他曾多少次在家人面前提起她啊!
顾城出来,还没睡醒的样子,黑钢笔插在口袋里。他给她讲哲学,讲灵魂和虚无,讲最初的自我,讲存在……可他真的不该给她讲哲学,因为他衣服上的墨迹惹人发笑,她没办法做到严肃。
离开时,顾城送谢烨。她问他,会给她写信么?顾城说会。写多少呢?顾城用手比了比,那厚度至少相当于两部长篇小说。
书信频繁地流转在北京和上海。但很快,再频繁的书信也难以慰藉他们的相思之苦。由于谢烨每周有几个晚上都要到徐汇区的业余大学读书,为了不耽误谢烨的学业,顾城说服家里人,在上海武夷路买下一套房子。这里离谢烨在遵义路的家很近,顾城总会在她快放学的时候,去学校门口接她。在一片星光中,并肩送她回家。
顾城给谢烨讲安徒生,讲法布尔,告诉她路边的草怎么结出果子,瓢虫有多少斑点。他的表情那样神气,在别人看来,那是属于一个贫寒诗人的清高,只有谢烨了解,那是他全部的内心世界。
1983年8月8日,顾城和谢烨的爱情终成正果。他们在北京安了家,开始了真正形影不离的生活。一起买菜,一起逛街,一起去街上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顾城常常对他的朋友顾晓阳说:“谢烨对我,就像空气对大地,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即使创作,也是顾城口述,谢烨记录。出国后,顾城固执地不学英语,不学开车,因为谢烨学了,他再学,就是浪费生命。
她不像在过日子,而是在过小说
如果没有李英,顾城和谢烨会一直幸福下去。在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那个只有两千人的激流岛上,他们会一直相依相伴。就像顾城说的,用一生默默地注视她,一起在爱的光波中,战胜死亡。
可李英的出现,成为顾城和谢烨感情最深重的裂痕。
顾城和李英在1986年的昌平诗会上认识。当时以顾城为首的朦胧诗很受打压,有个老批评家批评顾城,李英不仅力挺顾城,为顾城辩护,甚至在会场上情绪激动,为顾城失声痛哭。
次年,在顾城和谢烨出国前,李英当着谢烨的面,与顾城互诉衷肠。顾城也如实告诉谢烨自己喜欢这个女孩。
谢烨是宽容的。就像她说的,她中了儒家的毒。真心想让每个人都快乐,她用卖鸡蛋的钱给李英买了去新西兰的机票,三个人开始在激流岛上共同生活。她笑着告诉李英关于顾城的很多事,他的脾气,他的爱好,他最喜欢的颜色,他最得意的诗……
从谢烨那里了解顾城后,李英很会投其所好。以致后来顾城对李英说:“我们两个天生是一样的,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谢烨正好经过窗外。
谢烨无数次想过离开,给他们最好的成全。但她知道,没有她,顾城是活不下去的。只是,她的每一天,都不像是在过日子,而是像在过小说或者过喜剧。每一分钟都在演戏,观众就是自己曾经最爱的顾城和夺走了自己挚爱的李英。
她累了,需要一个依靠,连上帝也开始可怜她了,特地给她派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大鱼。大鱼明白谢烨挣扎于顾城和李英之间的纠结与痛苦,他说:“你是这般大度宽容、优雅知性的女子,这样的你,不该受这样的委屈。”谢烨心动了。
对谢烨来说,顾城和自由就像鱼和熊掌之势,永难周全。她选择了大鱼,决意离开顾城,带着不能被顾城容下的儿子小木耳,重新开始生活,重新找回自由。
但谢烨容得下李英,顾城却难容大鱼。容忍李英是谢烨对顾城的成全。而谢烨追随大鱼,对顾城来说,却是背叛。
他们开始争吵。1993年10月8日, 激流岛上,顾城用一把斧子砍死了谢烨,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年仅5岁的儿子。
顾城曾问谢烨:“我们在火车上相识,你妈妈会说我是坏人吗?”
谢烨说:“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装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自始至终,谢烨给顾城的爱都是温暖的,只是那温暖里,被顾城硬生生地牵扯进哀愁。
关键词:顾城 诗歌 定中短语 语义 语法 超常搭配
一、超常搭配
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一般说来,常规的东西容易被理解和感受,但是缺乏新奇的审美感;反之越是超常,越是具有陌生感新奇感,虽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但是能满足人类普遍的好奇求异的心理。诗歌语言是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对常规的偏离是诗人的权力。布拉格学派的麦卡罗夫斯基在《标准语与诗歌语言》中指出,诗歌语言就是对标准语的规范形式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李幼蒸在《理论符号学导论》中说:“当考虑到诗歌本文全体的风格现象时,偏离的发生是全面的,几乎可以说是对语言规则系统的‘系统性背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偏离是诗歌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而为了获得艺术化和美感的正偏离效果,诗人常常采用超常搭配的手段。
冯广义的《超常搭配》一书,首先肯定了超常搭配是言语表达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变异手段。接着又解释了超常搭配的概念,即根据一定的交际任务、交际场合的需要,有意识地构织一些表面不合常规的超常搭配关系,让受话人去思索、联想或想象,从而领悟话语的蕴含,这不仅不违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还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应。
王希杰称超常搭配为偏离搭配,“就是对聚合关系的偏离。在显语言的聚合关系里,并没有这样的搭配可能性”。
二、顾城诗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
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在《学诗札记二》中提到:“诗的大敌是习惯——习惯一种机械的接受方式,习惯一种‘合法’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一种公认的表现方式。……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因此,为了避免“习惯”,其诗歌是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诗歌语言的超常搭配比比皆是。本文将主要描写顾城诗歌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
笔者查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顾城》诗集190首诗歌,其定中短语出现2092例,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语为513例。按照定中短语超常搭配的方法,我们做了以下分类:
(一)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1.无修辞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颜色词语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运用颜色词语,可使诗歌绘画感更强。顾城诗歌中作为定中短语且超常搭配的颜色词语有47例。
(1)用颜色词形容本不具备色彩的抽象词语,可以使抽象词语形象可感,出人意想。如下例:
a.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b.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
c.由于饥饿的拉力/人的嘴歪向一边/褐色的愿望不停抖动
d.野兽的大眼睛里燃着忧郁/都带着鲜红的泪水走开
e.我在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时刻”“微笑”“愿望”“泪水”“故事”是本不具备颜色的。“彩色”本是“蜡笔”的,“金黄”本是“小花”的,“褐色”本是形容没有血色的嘴的,“鲜红”本是形容血的,这里形容“泪水”增添了痛苦和忧郁感;用“绿色”形容“故事”,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希望。
(2)改变事物本身常具有的颜色,新奇怪诞。例如:
a.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b.雪白的尘埃就覆盖了一切
c.小榆树陌生地站着;花白的草多么可亲;土地呵,我的老祖母……
物理世界中,“夜晚”总是漆黑的,这里是和苹果一样的可爱的“淡绿色”;“尘埃”总是灰色或者土黄色的,这里是纯洁的“雪白”的;草总是青色或绿色的,这里是和老祖母发色一样“花白”的。用色差很大的颜色词来修饰这些事物,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利于作者更好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2矛盾词语的超常搭配
两个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词语超常搭配,往往能够获得艺术化的效果。顾城诗歌中运用矛盾词语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语有19例,例如:
a.我走向许多地方/都不能离开/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个绝无人迹的雪地
b.野兽突然弹起/撞碎了宽大的叶片/一缕真空的声音/总在后面追赶
c.和高大的草/和矮小的树/站在一起
d.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
例a中的“叽叽喳喳”和“寂静”看似矛盾不通。但在这首诗中,“寂静”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寂静,就像他内心深处的冬天,“绝无人迹”。而“叽叽喳喳”指的是爱讲话的鸟雀,是冬天景色的一部分,也留在了作者内心深处。例b中真空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播的。例c中“高大”总不会来形容“草”,“矮小”也不会用来形容“树”,但是作者把这两组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荒草疯长,杂木稀疏,没有人迹,凄凉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例d“鸟”是不会游泳的,“鱼”是不会飞的,诗人把它们怪诞的组合在一起,是说大海在嘲笑凡夫俗子的无知,或许世界本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是颠倒着的,表明了诗人“永恒的疑问”。这些矛盾的说法无一不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更加耐人寻味。
1.3摹状词语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摹状词语即描摹对象性质特征状貌的词语。顾城诗歌中的摹状词语常出现打破常规的用法有48例,例如:
a.圆形的小女孩/迈着圆圆的步子/拉着她的姐姐/……细长的/和高大的姐姐
b.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
c.每颗低低的心
上述例中的搭配都是超出常规的。但是“圆形的小女孩”“圆圆的步子”和细长的高大的姐姐比,显得更纯真更有童趣;“叶片”用“瘦弱的”来形容,被赋予了生命感;心“低低的”,是说诗人这个“悲哀的孩子”的心,充满了孤独,失落,无助感。
1.4数量词做修饰语的超常搭配
顾城诗歌中数量词做定语的超常搭配有23例,例如:
a.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
b.你的手、深深/温柔的土层/抓住一把僵硬的路/攥得紧紧……
c.大队大队的野花/去参加开国典礼
d.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袖”只是一个临时量词,这里用来修饰“寒风”,表现诗人苦寻无获的凄凉感;“一把”本是集合数量词,这里修饰带有象征意义的“路”,表微薄的希望,其实抓住的仍是土;“大队大队”省略了数词“一”,春天“胜利”后,野花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有气势的队伍去参加“开国典礼”,充满幻想气质,新奇可喜;“一群群”本是形容有生命的物体的,这里形容象征意义的“黑夜”,表现困难之多。
2.修辞上的超常搭配
2.1运用拟人的超常搭配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拟人即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来写,给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感情,使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这种人格化的方法,可以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的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爱可憎,引起读者的共鸣。”顾城诗歌定中短语运用拟人手法的有147例,例如:
a.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b.车静静驶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c.笨拙的自由
d.固执的大青藤
e.坡上霸道的小灌木
f.吸引了痛苦的土地
g.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h.在年轻的风中
i.爱美的小花
j.困倦的阳光正在休息
k.就会有跳舞的火焰
例a—e中的“烟”“记忆”“自由”“大青藤”“小灌木”都有了人类的性格特征,例f和例g“土地”“小河”被赋予了感情特征,例h“风”被赋予了年龄特征,例i—k被赋予了行为特征。
2.2运用比喻的超常搭配
比喻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诗歌中出现有35例,例如:
a.又拾起/胡豆似的星星
b.绿绒绒一样的江岸
c.使纯金一样不朽的历史/注视着每片黄昏
d.浆果一样的梦
e.泉水一样的风
f.小心地绕过墓台边/空蛋壳似的月亮
g.也许,像哲学术语一样的/湿知了/还在爬来爬去
“星星”像“胡豆”似的,可以被拾起;“江岸”像“绿绒绒”一样,充满生命感和质感;“历史”如“纯金一样不朽”;“梦”像“浆果”一样甜,“风”在“透明的山谷”里如“泉水”一样温柔清澈,“月亮”像“空蛋壳”一样被掏干,还在苦苦地等待“离去的幼鸟归来”,生命充满了孤苦感;“知了”如“哲学术语一样”爱思考;比喻清新奇特,引人联想。
2.3运用通感的超常搭配
钱钟书《七缀集》:“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诗人并没有特异功能,但是,在心理层面上他们是把不同的感觉器官功能打通了,使之交错融洽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通感现象,也叫“移觉”。诗集中出现了15例,例如:
a.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b.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c.乌黑光滑的海流
d.被压坏的马齿苋/从来不哭/它只用湿漉漉的苦颜色/去安慰同伴
“红太阳”“甜甜的”是从视觉移到味觉,“愉快的声音”“无边无际”是由听觉移到视觉,“海流”“乌黑光滑”是由视觉移到触觉,“湿漉漉的苦颜色”是由视觉移到味觉和触觉。
2.4运用夸张的超常搭配
夸张,即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方面的逻辑极限。诗集中出现10例,例如:
a.你仍旧在深夜里洗衣/哼着木盆一样/古老的歌谣
b.在黎明时/暴雨变成了珍贵的水滴
c.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歌谣”像“木盆一样古老”,木盆用的时间再久,恐怕也不能称作“古老”。诗人运用小夸张,来写那段逝去的时间的久远;“暴雨”变小了,就成了“珍贵的水滴”,虽然“珍贵”含有少的意思,但仍然是夸张了的;说到“心爱”,一般是用来形容极其珍贵的人或事物,这里形容“白纸”是夸张的手法,以此说明诗人这个“任性的孩子”渴望画下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说这“白纸”是珍贵的,是“心爱”的。
2.5运用移就的超常搭配
移就,即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诗集中出现162例,例如:
a.那发凉的愉快/和燥热的朦胧,交替升起
b.我只能用生命里/最柔软的呼吸
c.像一片纯净的/野火,吻着全部草地
例句中用“发凉”修饰“愉快”,“燥热”修饰“朦胧”,“最柔软”修饰“呼吸”,使“愉快”“朦胧”“呼吸”这样原本抽象的感觉具体可感;用抽象的“纯净”修饰具体的“野火”,把诗人的纯净的情感很好地渗透到事物中去。
(二)语法上的超常搭配
1.无修辞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部分省略,诗集中出现10例,例如:
a.十二岁的广场
b.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c.院墙那边是萤火虫/和十一岁的欢笑/我带着迟迟疑疑的幸福/向你叙说小新娘的服饰
例a本应是十二岁的我的广场,这里直接拿表示年龄的词直接修饰表示场所的词;例b本应是一个(孩子)是鲜红的,一个(孩子)是淡绿的;例c本应是十一岁的我的欢笑。省略前例a和例c仍是定中短语,例b是主谓短语。
1.2动词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动词作定语,使中心语更赋有动态感,诗集中出现8例,例如:
a.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
b.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c.快要熄灭的花/依旧被青草们围绕
“熄灭”本是动词,可以加了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而例a和例c中,“熄灭”分别用来修饰“心”和“花”;例b“醒来”也是动词,被副词“早早”修饰,例中却用“早早醒来”作定语,修饰“节日”,是一种偏离常规的用法。
2.运用比喻的超常搭配,诗中出现32例,例如:
a.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
b.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时间的马,累到了
c.长街旁边闪耀着露滴的银钻
例中,把“强光”比作“绳索”,“时间”比作“马”,“露滴”比作“银钻”。这三个比喻本体和喻体直接以定中短语的形式出现,中间只用一个“的”联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可谓是有积极修辞效果的超常搭配。
三、结语
顾城说:“表现世界的目的,是表现‘我’。……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对生命异化的抗争,对世界的改造,才能产生艺术,产生浩瀚的流派,产生美的行星和银河。”因此顾城的诗歌总是以不拘一格的大胆的超出常规的艺术化语言让人惊喜。通过令人目眩的颜色词,新奇的比喻,通感的广泛运用,奇幻的搭配,出人意想的形象,烂漫的幻想,跨度很大的跳跃,诡异的语言搭配,构造了诗人自我的欢快或忧伤的幻想世界。
而其诗歌中出现的大量超常搭配,虽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理解困难,但是它也使诗人更自然的表现“自我”,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在读者多次揣摩理解其中的韵味后,回味无穷,更好地达到与诗人“心有灵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城.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顾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版社,1983.
[4]纪正红.广告语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2008.
诚信的故事
每个人都应该讲信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没有立足之地。
这是一个发生在今年署假的故事,署假我在老家,从一个平凡的老爷爷身上学会了诚信应该是怎样的。一天早晨,我们正坐在大门口,一个老爷爷来卖香,只见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衬衫,背驼驼的,红红的眼睛好像总有流不完的泪,手里挽着一个大提筐,奶奶向他买了7把香,他说一元一把,应该是7元钱,奶奶奶给他10元钱,他找不开,奶奶也没有零钱,就说:“算了吧,今天你就不用找了,反正我们都认识,你下次再找给我吧。”老爷爷说:“那我到下一个村子回来找你吧。”奶奶说:“也行。”他就挽着那个大提筐走了。快到中午的时候,那老爷爷又来了,送给奶奶3元钱,他说他到下一个村子后又走了好几个村子,弯了很多路,香都要卖完了,也快到家了,才想起还有三元钱没给奶奶,就又走到奶奶家来。奶奶说:“你这老头子,不就这几块钱吗?你下次来时再给不就行了吗?”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他说:“不,我已说好到下一村子后还钱给你的,我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这句话,深深地印入我脑海中,此时我看他,腰还是弯弯的,但走起路来一步一个脚印,是那么的踏实。也让我想起别一件事来,也是今年署假,当我们要去北京在无锡火车站买票时,一个自称是旅行社的青年来卖票,他衣着时尚,讲起话来很牛气,他把票卖给我们,少找一元五角钱,我爸爸说少找了钱,他不耐烦地说:“哎呀,不就一元五角吗,就这么一点,你还跟我烦。”就走了,我当时想,那就这么一点,你怎么也不找呢?
原来,诚信处处在我们身边,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
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终于盼到了一个好天气。这天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们一行三人(外公、表妹和我)来到了著名的旅游胜地——神丽峡游玩。
据介绍,神丽峡景区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境内,为“典型的自然峡谷型景观,区内山峦起伏,峡谷幽深,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层出不穷。”
入内一游,果然名不虚传。
这里的山真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住在神丽峡,靠打柴为生。一天,日本鬼子来到了这里,弟弟被日本鬼子给打死了。哥哥很伤心,从此以后,由原来到山的东边砍柴改为到山的西边砍柴。这一天,又一队鬼子来到了这里,来到了哥哥砍柴的地方。为首的鬼子骑着大洋马,他的屁股后跟着一群步行的鬼子。哥哥在山上看得真切,等他们近了,哥哥从悬崖上滚下大块大块的石头,大洋马一惊,把鬼子的首领给摔了下来,且摔下了悬崖,死了。鬼子们抬头望望头顶的悬崖,又不见有人,再低首瞧瞧身下的峭壁,叽里咕噜了一阵就逃走了。
神丽峡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水从高处流下来,落差很大,形成了瀑布。其中有一道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极为相似,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们的精巧构思呢?真令人叹为观止!
神丽峡还很好玩呢。在神丽峡的半山腰有个“春来茶馆”,茶馆里有个“冒险鸟乐园”。这里不仅是冒险家的天下,还是小鸟的乐园。
冒险现在开始喽!第一关,登软梯。先抓住绳子,再把脚放上去,小心翼翼地度过了。第二关,滑板,不费吹灰之力就度过了。第三关,勇气铁索桥,战战兢兢地,总算让我通过了。第四关,比较综合,既要登软梯,又要爬网,我把我自己想象成电视中的武侠,慢慢地“飞”了过去。我把这四关都闯了四遍,把我玩得热汗直冒。
【用法分析】:狼顾虎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来源】:《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褒贬解析】: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使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láng gù hǔ shì
【成语声母】:LGHS
【狼顾虎视的近义词】:狼顾鸢视
【近似成语】:
视下如伤:见“视民如伤”。
视为寇雠:《孟子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
视同拱璧: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视人如伤:见“视民如伤”。
【成语接龙】:
狼顾虎视 视死如归 归正守丘 丘山之功 功名富贵 贵远鄙近 近在咫尺
尺寸之功 功遂身退 退避三舍 舍死忘生 生死之交 交头接耳 耳目闭塞
塞翁得马 马瘦毛长 长虑顾后 后会无期 期颐之寿 寿陵失步 步人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