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作品和简介

鲁迅作品和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迅作品和简介

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浅谈;鲁迅作品;“情”与“趣”

鲁迅堪为中国文坛的大家,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大学的课程,都有他的不朽篇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就喜欢鲁迅的作品。说来也惭愧,对他的所有作品并没有全部细细品读过,只是上学时在书本当中学到一些,然后就是从教以来教学生被选入教材的他的作品,其间便增添了对其作品更深层次的感悟。

今天我们学习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风筝》一文,重新唤起对他作品的再一次咀嚼与回味,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也仿佛使自己的内涵得到了新的提升。这勾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弟弟喜欢放风筝,而“我”却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当“我”庆幸破获了秘密,决绝地踏扁弟弟精心制作的蝴蝶风筝,并傲然离开,留他一人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一切多年以后的回想,清晰如昨,可见作者鲁迅如父兄般的手足情,以致后来他的悔恨,在内心深处寻找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当会面时,再次把话茬引到此事,以求得弟弟的谅解时,弟弟的全然忘却,使“我”再度陷入深深的自责而无法自拔。从作者的自省精神,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品当中蕴含的“情”字。

鲁迅那些回忆童年、缅怀师友、人情味浓的散文无不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感受经典的魅力,一直伴随我们的一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语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的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再现了在百草园的快乐童年生活,一幅童趣烂漫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鲁迅;借鉴;日本小说;《复仇的话》;《铸剑》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74-2

1902年,二十二岁的鲁迅作为公派留学生留学日本。可想而知,鲁迅第一次远离国土,接触的第一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便是日本,那么日本对其影响便是举足轻重的。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课余喜欢阅读哲学与文艺之书。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 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 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由此可见,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日本本土作家对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产生了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仅举简单一例,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其中的“记”字并不是他写的错别字,而是日语中“记念”一词的汉语写法。

此外,经由日文翻译而来的欧洲作品,自然带有日本语言所特有的语词特点和言语感觉,不能不说某一种语言的力量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较为深刻的影响因素。那么,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体会到鲁迅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带有日本文学的色彩。总体说来,日本近代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探索。鲁迅先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时,也是这样充满了斗争性与探索性,用自己手中的去笔呼唤人性中最本真的自我,这就可以成为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与鲁迅的《藤野先生》两篇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同鲁迅的《风筝》,都讲述了心灵的忏悔和谴责在人的一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鲁迅的《野草》也受到了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在这里,想着重谈一谈鲁迅《故事新编》中《铸剑》同日本作家菊池宽的《复仇的话》这两篇文章。鲁迅在其自身翻译《复仇的话》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铸剑》中的人物设定、故事主题、表达思想等方面对菊池宽都有着许多借鉴之处。

一、对翻译日本小说的借鉴之处

鲁迅一生的创作,仅仅从他翻译各国文学作品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看,其所受国外作家作品的影响颇深。他通晓德、英、日等国语言,这其中,以日语最佳。

一国作家在翻译另一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之时,其思想意识、语言环境都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氏兄弟的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中收录了日本作家菊池宽的两篇作品:《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译者在《现代日本小说集》前言中提到,所选被译文章完全出于兴趣考虑。由此可见,鲁迅对于菊池宽的作品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生的创作便是从这些细致认真的翻译工作中找寻其细微的心灵相通与相识之处,然后迸发出灵感。菊池宽为日本“新思潮”作家,擅于写作历史题材小说,借古讽今。他的创作通俗流畅,深受大众喜爱,这些也许就是鲁迅选择翻译他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首先,鲁迅发表《铸剑》的时间与《复仇的话》被翻译出来的时间相隔较近,先生在翻译过后进行的创作就会受到某些影响。菊池宽的《复仇的话》,通过历史审美的角度,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突破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小说形式。这些在鲁迅的《铸剑》中也体现地淋漓尽致。带着对翻译作品的诸多情愫,再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鲁迅完成了自己的故事新编――《铸剑》。

其次,鲁迅在《铸剑》中,开篇描写眉间尺消灭老鼠一段,其中在描写老鼠时使用的量词,就是“一匹老鼠”,这是日本语言有的量词用法,体积相对较小的动物就用“匹”来计量。又如,鲁迅翻译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其中描写狗,也是用的“一匹狗”。这样细小的地方都有着日本语言的痕迹,可见鲁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语言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一种生涩坚硬之感,部分原因也是因袭了日本语言的行文方式所致。

二、具体的借鉴之处

(一)人物设定的借鉴之处

菊池宽的小说《复仇的话》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名叫铃木八弥,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元服之仪过后踏上为父报仇的“困难而又紧张的事业”。历经四年时间,经过无数地方,遇险化夷,小有名气。最后在风烛残年的前川自杀之后,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在“胜利的悲哀”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任务,但最终却丢失了自身的信仰与人生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铃木八弥,本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虽然早年丧父,但除却淡淡的悲哀之外,他生活富足,天真烂漫。在成人礼过后,得知杀父仇人之事,便踏上了征途。最初的八弥报仇目的是明确的,也判断清晰,“所谓复仇,固不测有怎样的难,然而这是显赫的不枉为人的事业,却以为是确凿的。”但是经过生驹浪人一事,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认为这和为父报仇没有丝毫关系。而后没过多久,他便忘却了最初的悔意,认为复仇的事业是一种冒险的传奇。但却发现仍然是需要忍耐劳作的。在接下来的四年时光中,他经历过种种困难与磨难,练就了一身本事,成为一代名人,认为复仇之事易如反掌。八弥的成长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性格中历练而成的,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是非分明、到快意恩仇、隐忍劳苦、自信勇猛,以及后来面对悔不当初的前川之时,所表现的犹豫不决,都充分地说明了八弥矛盾的性格特征。这个少年固然在成长,但是他性格中的多变、摇摆以及童年生活带给他的完美保护,都使得他内心深处的优柔寡断多于勇敢无畏。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抱负,但是却丢失了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性真实的判断。

菊池宽在创作铃木八弥的这个人物之时,是想借用人物的思想局限,来表现当时真实的社会状态。菊池宽主张“为生活而写小说”,他对人物表达的保留也未尝不是一种借古言今的手段。

同样,在鲁迅的《铸剑》中,主人公眉间尺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在母亲的告知下,自己的杀父仇人竟是当今的王。于是,眉间尺负上父亲留下的雄剑,踏上了为父报仇的道路。这之前,鲁迅还穿插地描写了眉间尺消灭老鼠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所引用的原文这一段,充分体现出眉间尺不冷不热、犹豫不决的性格。这和《复仇的话》中铃木八弥的形象如出一辙。而后眉间尺听到自己父亲是被暴君所杀,涌起的怒火也只是一瞬之事。在途中被“干瘪脸的少年”纠缠一事,也体现出他性格中的软弱与无能。但是后来遇到黑衣人宴之敖者之时,认定他能为自己报仇,眉间尺又毅然决然地砍下自己的头颅,这也算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自己身体力行地在实现为父报仇的愿望。故事的结尾,三头共战,虽然借于他人之手,但也彻底地使眉间尺的人生得到了升华。

通过上述分析,鲁迅在刻画“眉间尺”的形象之时,确实借鉴了菊池宽“铃木八弥”的这个人物形象,两者的设计发展,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完成了人生的成长与任务。两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相似性就证明了小说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鲁迅在自身的创作过程中,对日本小说的吸收借鉴,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创作,也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清新之风。

(二)“复仇”主题的借鉴之处

鲁迅曾说过:“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先生手中的文字虽然铿锵有力,但是他内心的“复仇”情结,从始至终都埋藏于心中。

可以说,菊池宽的“复仇”主题,是鲁迅创作《铸剑》的导火索,一经先生在翻译菊池宽作品之时,产生了共鸣,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情感。正如山洪暴发,排山倒海般的回忆郁结于胸,文字就会流淌于笔端。这是文化交流在具体个人和具体作品中的深刻体现。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鲁迅对于菊池宽“复仇”主题的引用,也说明了先生的大胆借鉴,敢于创新,擅于调和现实与内心的冲突,把自己内心中张扬、棱角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表达方式的借鉴之处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正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流行时期。其中,他对自然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小说”十分关注。“自我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学有的一种文学现象。“自我小说”的作者多描写个人生活和身边的琐碎小事,以求用真实的生活达到真实的表现。菊池宽的作品虽然没有极尽个人生活细小的描写,但他一向标榜“生活第一、文学第二”,企图在作品中挖掘出人世间的真情故事,不在乎被贴上“大众文学作家”的标签。这也正是鲁迅在自己的小说《铸剑》中所借鉴之处:改写历史传说,旧事新语,在嬉笑怒骂间深掘人间正义。

菊池宽的一句名言:“Here is also a man.”这在其作品《三浦右卫门的最后》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就是――英雄也怕死,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人。且不谈菊池宽对英雄的描写,仅仅看这句英文,就能体现出他对“人性”的重视。世间万物,为生活第一,真实地再现生活,迎合大众,是他作为“人间性”的首要出发点。鲁迅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十分注意这一点。《铸剑》中,眉间尺前后心态的变化,便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普通大众心理的真实描绘――心中虽有怒火,但是自我力量弱小,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照亮作者的同时也同样会照亮读者。我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我们在读自己的故事。

三、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鲁迅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对日本小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借鉴之处。鲁迅先生的一生,用自己手中的笔传达着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凝结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和文化传统之中。对有所借鉴的各国文学,鲁迅也是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鲁迅就是鲁迅,他的名字与作品不会随着时间地流逝而被人们淡忘,他的特立独行与尖刻犀利也是任何作家所不能企及的。这么说来,鲁迅在借鉴日本小说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营养,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钱模祥.两篇复仇小说的不同审美机制――《铸剑》与《复仇的话》比较论析[J].南通师专学报,1993,(3).

[2]李明.再论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文学[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3).

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第3篇

主要作品有:《沉沦》、《茑萝集》、《小说论》,《日记九种》、《空虚》、《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闲书》等。

2、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主编《创造季刊》、《洪水》等文学刊物。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杂志,1930年参加左联。郁达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在小说、散文、旧体诗词及评论方面都有佳作。同时,郁达夫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后被日军宪兵杀害。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3、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鲁迅;农民形象;农民命运;革命悲剧

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有压迫就有反抗,就会革命,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革命”充满了悲剧色彩。

一、阿Q为什么要革命

阿Q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的农民,质朴,愚蠢,并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他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他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百般欺凌,侮辱他、打他、剥夺他可怜的财物。他是未庄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但肉体上受到,在思想上也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和统治。作为一个贫苦农民,他对革命毫无认识,正当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快到“末路”的时候,革命党要进城的消息传来了。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二、阿Q的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

阿Q对革命毫无认识,然而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对自己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开始了革命。但此时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阿Q觉得造反有趣,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想象中,革命党都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革命之后,赵家的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还有钱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里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阿Q是从被剥削者朴素直感去欢迎革命的。然而,那时革命的风声才刚刚传来,他和革命实际上还没有接触,革命也没有给他灌输任何新的认识和信念。他要“造反”的那些念头,是对革命到来时一些现象的自发反映,心中约略有些不平,酒醉之余,心情飘飘然的时候嚷嚷的。所以才“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了。”很显然,这些呼喊都是毫无根据的自我陶醉。不能因为他在革命来临时喊一声“造反”,就认定他“觉醒”了。从他在回到土谷祠后对革命的种种幻想,向假洋鬼子恳求参加革命,以及受审讯时表现的那种“奴隶性”……都能看出他还是浑浑噩噩的,和闰土及其他农民伙伴一样,是在“铁屋子”里沉睡的老中国的儿女,是沉没的中国人的灵魂。鲁迅焦虑的正是他的沉睡而不“觉醒”。阿Q对革命的认识固然十分幼稚,十分糊涂,但由于这种想法里充满着农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复仇情绪,却又的确反映了农民阿Q具有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

三、阿Q革命的悲剧

革命党进了城,却不见得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在未庄,赵秀才便同曾经出过洋的地主阶级里资产阶级化了的假洋鬼子串通一起,抢先向革命投机,挂出了“咸与维新”的招牌,而真正倾向革命的阿Q,曾经鼓起勇气去结识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却扬起了“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赵家的抢案发生后,“做革命党还不到二十天”的把总老爷,为了维持自己的威风,把阿Q抓了去,当作抢犯,当作“惩一儆百”的材料枪毙示众。这种情形真实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忽视了农民的要求,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热情加以发扬和引导。

阿Q的悲惨命运,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资产阶级领导的,也如阿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因此,阿Q“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的悲剧,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治威,《鲁迅小说经典》,中国文史出版社。

[2]程凯华、 邹琦新 、谭伟平 ,《中国新文学史(上)》,湖南教育出版社。

[3]鲁迅,《阿Q正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4]《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鲁迅作品和简介范文第5篇

(师一笔一画地写“鬼”字)

师:这个字谁会念?

(生读)

师:“鬼”字有几笔?

生:九笔。

生:“鬼”字有九笔。

师:都答对了。但是我更喜欢后一个同学的回答,因为她的话完整。如果查字典的话,应查什么部?

生:查撇。

师:你和贾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起先,我查这个字就查撇,但总也查不到,看来错了。

生:查“鬼”部。

师:对的。你们见过鬼吗?

生(不假思索):见过。

师(吃惊):见过?真是“见鬼了”!(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生:没见过。

师:原来,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误以为是神在主宰世界一切。人生在世,凡积德从善者,死了就上天堂成仙;凡恶贯满盈者,死了就下地狱成鬼。据说鬼的形象丑陋恐怖,所以人们都怕鬼。(在“鬼”字前添加“怕”字)有神论者怕鬼,无神论者则认为世上没有鬼,他们不怕鬼。(在“怕鬼”前添加“不”)有一个人就不怕鬼。谁?是“我”。(在“不怕鬼”前添加“我”)“我”是谁?

生:鲁迅。

师:对!鲁迅是个旧时的知识分子,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鲁迅先生。你们了解他吗?

(生纷纷介绍各自对鲁迅的了解)

师: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36年,55岁的鲁迅因病在上海逝世。

初看这段教学导入,似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只不过分步揭示了课题,介绍了鲁迅和故事背景,教学方法也较传统,以谈话和讲授为主。但只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欣赏,就会越品越有味,越看越能发现其背后蕴藏着的别出机杼、独树一帜的匠心,越看越让你感叹贾老师课文导入的“鬼斧神工”。

1.教学内涵丰富厚实。在这个导入板块里,贾老师有机安排了多个育人的“点”和教学的“点”: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写好“鬼”字,辨识“鬼”字的笔画构成和部首(因为这是易错点),了解传说中鬼的来源、品种、特性,看待鬼的两种世界观,了解鲁迅,课文的时代背景,对课题的理解,等等。信息量可谓博大,知识点可谓丰富,对学生原有思想和知识体系的冲击较大,对学生的教化具有多元功能。这样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以协同落实,学生受益颇多,充分体现了贾老师一贯以来所倡导的设计观:“一个教学环节里糅合多个教育因素。”这种设计观切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

2.教学结构浑然天成。那么多的知识点、育人点、训练点,被贾老师彩线串珠、蜘蛛织网般巧妙地串联、编织在这个导入板块里,设计思路清晰连贯、有条不紊:传授做人写字的认真态度以这种态度示范写课题中的“鬼”字注意“鬼”字的笔画和部首了解“鬼”的来源、品种、特性人们都怕鬼:怕鬼的是有神论者,但无神论者是不怕鬼的交代学习内容:今天就来学习一个人不怕鬼的故事。这个人是“我”,鲁迅了解鲁迅交代课文的写作背景。细心的人看这个导入板块,可以发现贾老师在其中贯穿了两条线:一条是教师和学生对话(或聊天)的线――由聊做人做事到聊“鬼”字,再到聊“鬼”,再到聊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再到聊鲁迅,最后导入聊课文;另一条是逐步揭示课题的线――“鬼”――“怕鬼”――“不怕鬼”――“我不怕鬼”。两条线上的“点”关联并行,前后呼应,协调推进,形成“面中有线,线上有点”的网状教学结构,使得教学严谨、有序、和谐,富有魔力地吸引着学生,又春风化雨般地历练着他们的思维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