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村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村”建设在全省是一面旗帜。其中,移民新村是**实施出山离库计划、扶贫整村推进的重要举措,通过把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和库区群众整体迁移出来,从而实现脱贫致富。但**移民新村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把群众从库区迁移出来,而且就地大兴土木,建新村,育市场,聚人口,兴产业,避免了其他移民新村调整土地、安排就业、开辟稳固收入来源的困难和矛盾,一开始就呈现出稳定性、繁荣性和成功性。目前,**村没有一户群众搬迁外住,原来搬迁的农户也先后重返家园,并且吸引了一批客商纷纷前来寻求商机,投资兴业。“**现象”已引起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一连串思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五个变化上。
一、变传统眼光为现念
**村系**县**乡**水库的一个典型重淹没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05户1286人,人多地少的矛盾本来就比较突出,**年**水库除险加固水位升高后,耕地基本全被淹没,所余土地几乎全为岗坡薄地。长期以来,群众呼吁的是整体搬迁出去,县乡也感到这是唯一的出路,但囿于资金的限制,迁移只能是一种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县乡政府和群众从不同角度同时想到、盯上扶贫款和救济粮,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和依赖性,越救济越贫穷,形成恶性循环。随着近年来**水库大坝再度加高项目的论证、报批,**移民问题更加突出,已经到了不考虑不行的地步,但在庞大的迁移安置资金面前,这种思路基本上仍是“死路一条”。山重水复疑无路,观念一转天地宽。新任县乡领导重新审视了**村的各种自然因素,认为该村具有区位、人口、资源、产业四个适宜就地开发的比较优势,于是一个反弹琵琶、低成本就地兴建移民新村的思路就这样形成了。
二、变重淹没村为中心集镇
**村“一脚踏六乡”,是留山、太山庙、皇路店、石门、南河店、**六个环库乡镇的交汇处,方圆15公里以内有6万多居民,这种独特的地理形成的区位、人口优势是建设中心集镇的最佳选择,也是就地建设移民新村的最基本条件。于是,借助国家在**搬迁扶贫试点的机会,注入项目款150万元,自筹资金110万元,在**建了“一街三场”。“一街”即移民一条街,长640米,宽20米,可容纳200多户群众置业经商;“三场”即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3000多平方米的鲜活鱼批发市场、4000多平方米的花生交易市场。目前,已硬化街道1.28万平方米,架设路灯9座,统一为两层欧式建筑的街道门面房完成85%,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市场地面硬化和围墙、凉棚、摊位建设已经完成。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舞台、廊亭等一批设施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集镇似乎在一夜间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成为聚人气、活商气的有效载体。
三、变瓶颈制约为促进因素
集镇建成了,距县城也仅有16公里,但咫尺天涯,却使**变成一座“孤城”,路的问题又突出地暴露出来。“公路通,百业兴”,公路如果得不到修建,**仍将是“穿着华衣嫁穷郎,兴奋一时苦终生”。**之所以贫穷,除了淹没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路的制约,为了变瓶颈制约为促进因素,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政府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通过争取项目、沿线群众投资投劳、干部职工捐款、在外老乡援助、工程队垫支等办法筹集资金350万元,高标准修建连接县城与**的库区公路,成为**及其他毗邻的库区村镇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加速了产业开发,促进了产品交易,实现了群众脱贫,群众感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亲切地称这条路为小康之路,并立石篆文矗立在路旁。
四、变低效作物为观光农业
集镇建了起来,公路也修通了,在其他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时,群众主要依赖生存的仍然是土地,但有限的岗坡薄地又能为群众提供多大的空间和支撑,带住这一问题,县乡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实地“把脉会诊”,认为沙质土层适宜发展以花生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柿子、杏李为主的经济林业。在科学的指导下,**村决定摒弃传统低效的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以花生、柿子、杏李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并将发展定位于观光农业。目前,花生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年产60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成为**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日本大叶柿3000多亩,并与日资企业上野忠株式会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种植美国杏李500多亩、美国红提100亩,全部进入盛果期,年收入可望超过1000万元,这些不仅仅是**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的重要因素,而且将成为**人扬眉吐气的观光绿色长廊。同时,利用库区特有的水资源发展养殖业,投资500万元建成拦水大坝,拦蓄水面400亩,养殖珍稀水产品10余种,年产值达150万元;投资70万元的拦水大坝工程也即将启动,3年后年产值将达700万元。这种养殖也与观光娱乐、休闲垂钓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铺镇党委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采取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片的“三包”措施,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镇11名党政领导,22个站所、部门,125名机关干部职工分别与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和片区联合结对,多管齐下共同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强队伍,建保障。针对村“两委”换届后新任的部分村组干部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实际,挂钩领导、站所以及机关干部职工按照承包区域,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对新当选的村组干部进行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培训,切实增强了村组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纪律意识,提高他们想事、干事、管事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优化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维护一方稳定的重任。
抓投入,解急难。各镇领导、各站所、部门和全镇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大对包干村、组和片区的资金帮扶力度,按照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拨一点、站所筹一点、干部职工捐一点的办法,为所联系村、组和片区提供资金支持,今年以来,镇干部职工累计为各村组筹措资金6.8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
找路子,促增收。各挂点领导和站所、干部职工按照包干范围,定期到包干区域进行调查研究,加强了同各村、组和干部群众的联系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状况,协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目标。一是引导群众按照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帮助所帮扶的村确定和规划好主导产业,通过结构调整调出优势,调出特色,调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优质梨产业和灯盏花产业,加快开发绿色和特色产业,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三是积极组织和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
创十星,建文明。各挂点领导和站所、干部职工按照包干范围,围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选与各村、组和片区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村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倡导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法纪观念,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创平安村庄;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清除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堆”,绿化主要村间道路,构建优美和谐的文明村庄。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关键词] 农村沼气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8-02
一、弥勒市基本概况
弥勒市位于云南南部,属典型喀斯特山区地貌,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600.6万亩,东西两翼山区占国土面积的81.4%,中部坝区占国土面积的18.6%。最高海拔2315米,最低海拔862米,海拔高差1453米,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节明显。水资源年径流量8.14亿立方米,库塘蓄水量1.646亿立方米,水利发电蕴藏量421510千瓦。已探明的原煤储量9亿多吨,铁矿储量近6亿吨,还有铜、铝、锌、大理石、钛等矿产,有多处天然温泉。
弥勒市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大县,辖10镇2乡,129个村民委员会,1101个自然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484人,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5%,主要是彝族,另有傣族、苗族、回族、壮族等。农民人均耕地1.28亩,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民主要种植粮食、烤烟、甘蔗、蔬菜、林果等作物,养殖猪、牛、羊为主,全县生物质能(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蕴藏量极为巨大,在农村非常普遍地存在,全县50%的农户均可建设沼气池(外出务工、经商和宅基地过窄的农户除外)。
二、弥勒市沼气建设的现状
弥勒市农村国债沼气建设自2007年开始立项实施,至2009年为止,三年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4500口,大中型沼气1个,乡村服务网点24个。累计利用中央资金695.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7.5万元,自筹1148.5万元。且建设项目已通过审计和省、州级验收,该项目建设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即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建成使用的4500口沼气池不仅解决近2.25万人的生活燃料问题,而且还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减少了人畜疾病的发生,改造了村容村貌,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4500口沼气正常使用年可减少90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弥勒市沼气建设的特点
1.加强领导管理
成立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市农科局扎实工作,科学实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法人单位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以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及规范施工和规范管理等为切入点,确实加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是建池成功率、使用率达到100%。
2.做到项目公开,规范建设运行机制
为确保国债项目建设圆满完成,按照省州的安排,我市对重点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所涉及的10个乡镇60多个村委会提出的措施和要求是:(1)是做到“三公开一公布”(公开项目建设任务及建设农户、资金补助标准、物资分配情况,公布举报电话为0873-6123644);(2)是明确建设要求及标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给我县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
3.实行目标管理,抓好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市政府与各项目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各乡镇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和责任;二是各项目乡镇与施工技术人员签订了施工合同,明确了建设时限和项目质量要求。三是县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站先后召开了全县农村能源技术骨干培训会13次,培训各乡镇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员360人次,每个项目乡镇建标准示范池1口,以起到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和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了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人员对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坚定了搞好农村能源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抓好督促检查,保证生产安全
为了确保国债项目任务的完成,县能源站、农业环保站加强了督查力度。一是对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情况进行建前、建中、建后督查;二是连续出台相应文件,县农科局组织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六个检查组,对全县所建的4500口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按5%的比例进行抽查验收;三是结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手册发放情况进行全查和初验,对竣工使用的沼气池坚持按标准严格检查验收,达不到标准化的一律不验收,提高了标准化建池率。通过督查,安全管理使用手册、安全管理图画发放到户,入户率达到100%;为每一个建池户钉一块户用牌,上面写有县能源站的电话号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方便了群众,得到了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发展滞后。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沼气池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对发展沼气缺乏信心,造成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还有部分沼气空白村存在;导致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与先进市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改造建设的内容多,工程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我市农村沼气建设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但是与总体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沼气普及率不高,农村沼气发展相对滞后。
1.2机构不健全,后续服务差。一是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县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站人员少,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工作开展困难;二是后续服务差,利用率低。以前修建的沼气池因缺乏起码的维护常识,因管理使用不当而“废弃”。导致现在还有部分干部、群众因此对发展沼气信心不足。由于没有相应的专项管理经费,给项目管理和实施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
1.3投入不足,发展受限。一般建一座8~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需资金1500元左右,加上改厨,改厕,改圈,总投资3000元以上,我市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生活较为困难,自筹投入能力弱,自筹投入比例大,甚至有的村,特别是山区村组的农户,有的建设材料的运输要经过2到3次的转运,加大了运输成本,增加了建池农户的负担,部分农户在投资上确有实际困难,有些农户想发展沼气而无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发展受到限制;有的农户又受到建设地点的限制,想建又没有地点建,减缓了国债沼气建设的推进速度。
1.4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综合利用不足。一是技术工人较少,再加上时间要求较紧、任务较重,就显得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二是综合利用不足,经济效益较低。我市沼气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2.对策和建议
2.1统一认识,加大工作力度
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因此,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层层抓落实。乡(镇)政府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市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及质量检查监督工作;各级相关单位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统一认识,使弥勒市沼气建设均衡地发展。
2.2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后续服务
要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逐步建立以市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2.3政策扶持,加大投入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卫生村建设、村庄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2.4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作用、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抓好示范村培育,选择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有强烈愿望的农户先行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扶持,抓好示范村建设项目,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
2.5坚持技术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沼气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人员必须取得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沼气建设必须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采用统一的新型高效沼气池池型,按照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标准,确保农村沼气工程质量。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坚持建一个,验收一个,点火一个,确保能100%正常交付使用。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投入积极性,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2009年*地区各级财政将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农业项目的前期经费,地区决定安排500万元的项目前期经费,重点用于水利、畜牧等农口项目和社会口及税源培植项目的前期经费。地区决定,2009年安排财力偿还20%的乡村债务。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彻底解决“空壳村”问题。同时要围绕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主要包括:以水电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抗震安居、牧民定居工程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镇文化站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等。
*地区提出,2009年要支持金融组织在农村建立服务机构,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网络;探索和推行“农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扶持发展村级互助组织,通过财政无偿投入和农户自筹入股,激活农村民间资本,有效缓解农民小额信贷困难;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金融服务,推动邮政储蓄规范发展;强化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扩大农村贷款对象范围,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
*地区决定,2009年要深入开展“三进”和“百企帮百村”活动。依托企业和部门、单位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沼气、饮水、节水、生态工程等方面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快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实行区域倾斜政策,加大对边远山区和牧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四大重点工作。要采取异地搬迁和农区、城镇、城郊插花安置等形式,抓好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地区决定,2009年要完成牧民搬迁定居900户,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牧民定居。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村的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集中、经济发展落后的重点乡镇(村),要优先给予更多的倾斜政策,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