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说说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说说课稿范文第1篇

说课中不单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要从理论角度阐明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的原因,据此,本文将说课的内容从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说课;“十度”;教学;教研;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76-2

说课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侧重、选取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程序、归纳教学板书等。

由于说课中不仅要说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更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可以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目前,说课在各种教学评比和教研活动中,已作为一项主要教学指标被教研部门采用,同时也作为一项主要教学评比被广大教师接受。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说课的内容不仅要在理论上说清,更要在实验上道明。按其内在结构,说课的教师一般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1、说课的“角度”

说课的“角度”主要是指对教材的简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说课时,教师在简析教材时,要说明说课内容的科目、版本、年级、学期以及章节单元等等。

2、说课的“高度”

说课的“高度”主要是指站在较高起点对教材进行的剖析。

随着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加强,从小学的自然科学到初高中的物理,甚至到大学的普通物理,教材对各物理知识点的阐述是逐渐加深的。说课时,教师在剖析教材时,要站在更高的知识点上说明现在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将来所学的高层次知识的影响。

3、说课的“广度”

说课的“广度”是指说课内容的全局性。

物理知识是前后衔接的。说课时,教师不仅要说明本节内容在本章、本册、本年级甚至是本学段所处的地位,也要说明它对与之相关联的其它知识点的影响。

4、说课的“准度”

说课的“准度”是指说课内容的侧重点。

物理课标对各部分内容都有较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据此吃透教材,在说课时讲清本节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

5、说课的“密度”

说课的“密度”是指说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校情,说课时,教师要考虑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其中,既要说教法(感知新知识时,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培养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也要说学法(由于物理科目中涉及到很多实验,且新课标中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常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参观调查法等等)。

6、说课的“梯度”

说课的“梯度”是指对教学程序的概述。

每一堂物理课都是根据教师的思路来进行的,说课教师要说明具体的安排步骤: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新课如何导入?怎样进行?如何小结?如何用习题或实验巩固知识点?课后作业等)。结合说课的“准度”和“密度”,说课时,教师要介绍课堂的时间支配,同时说明如何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

7、说课的“精度”

说课的“精度”是指教学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教材思路、教师教路和学生学路的最佳形式。说课教师要介绍如何用简明的板书揭示全部教学内容?如何让板书设计体现出顺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和艺术性?如何用板书实现知识的全面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8、说课的“深度”

说课的“深度”是指对“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广义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日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如果是课前说课,教师要预见到所能达到的最终教学效果;如果是课后说课,教师在肯定教学成绩的同时,需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9、说课的“长度”

说课的“长度”是指说课所允许的时间长度。

正常的说课时间长度为10到15分钟,说课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行或专家完成说课。说课时间过短,会显得说课教师准备不充分,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功底不深;说课时间过长,会显得教师语言繁琐,侧重点把握不到位,同时也会影响同行或专家的听课情绪。

10、说课的“风度”

说课的“风度”是指说课教师内在与外在的风范。

内在风范主要从说课教师的气质上体现出来:文雅的性格,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豪放的性格,多表现为粗犷的气质;端庄的性格,多表现为恬静的气质……无论高洁、粗犷;还是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因此,教师说课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展示自己的良好气质,切忌谨小慎微、缩头缩脑,更忌目空一切、高高在上。

外在风范主要从说课教师的语言和仪表中表现出来:丰富的知识储备、确切的语言表达、稳重的服饰仪表、恰当的肢体语言、动人的激情说课等等。良好的外在风范会让听众感到说课教师有自信心,从而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

师说说课稿范文第2篇

数据库VF6.0的工作方式有交互式和程序式两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交互式命令处理“数据库”、“表”和其它基本数据,现在过渡到用程序来处理。再则结构化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后续部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可以说结构化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选择结构”,教学目标分3个:

1个是知识目标:通过选择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概念、格式、执行特点以及单条件选择和多条件选择结构的具体应用。

第2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第3个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程序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用设计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就是掌握IF语句和多分支语句的格式及功能。

教学难点是IF语句和多分支语句的具体运用。

在教法设计方面,我把教学内容做成PPT,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投影仪播放课件,一边播放,一边讲解,并用丰富的实例来帮助对新课的理解,对于重要的内容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我就马上让学生上机实验,我呢就用教学软件进行监看,一旦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可以转播全体同学并给予指出。另外就是重点内容我上课前把它板书在小黑板上,比如:“IF语句和多分支语句的格式及功能”。等到新课结束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再挂出来,以弥补课件一晃而过的不足。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比如:数学和英语学科。

在这节课里我用到了教学用具有:PPT课件、网络多媒体教室(含学生机和服务器)、投影仪、小黑板、粉笔和刷子、大鹏电子教学软件、VF6.0等软件。

在课时安排上我就按照理论课和上机课间隔进行。理论课主要是我讲,上机课主要是学生练习我讲过的例子和一些我准备的程序实验。

在新课开始前,我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顺序结构的执行特点,就是按照语句书写的先后顺序依次执行,然后告诉同学们:编写顺序结构程序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对事物做出一定的判断,并依据判断的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行为。最好举一个实例,比如:求圆的面积,对半径进行判断,是否大于0,如果是才能参加运算,否则不能运算,输出:“参数错误!”信息。这是一个不能用简单的顺序结构就能解决的问题。

从而过渡到新课。

播放PPT课件,首先介绍选择结构的概念:选择结构也叫分支结构,程序执行时,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执行不同的程序语句,用来解决有选择、有转移的问题。例如判断数的奇偶性、正负,求多分支函数的值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起同学们一种意识:那就是程序设计与数学学科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告诉同学们:选择结构程序中可能有些语句是不会执行的,它不同于顺序结构程序中所有语句都会执行。让同学们把新知识跟旧知识串联起来,对照比较,互为补充。

接下来,告诉同学们:选择结构包括IF语句和多分支语句。

然后出示IF语句的格式及功能。并强调IF必须跟EndIf搭配使用,缺一不可。可以告诉同学们:IF可以理解成“如果”,EndIf可以理解成“结束”,Else可以理解成“否则”,这样又让同学们联系上了英语学科。再告诉同学们:IF语句根据有无ELSE子句分为单分支结构和双分支结构。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单分支结构的格式及功能,随后出示其格式及功能,并链接一个流程图,最好是采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同学们。然后适当进行讲解。再就是举例,比如: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数学知识,让同学自己在VF环境下编写出这段程序,并进行验证。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这个时候可以提示同学们:要用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首先要确定判断条件。可以用键盘输入一个数存入一个变量,比如X,然后判断X是否小于0,如果小于0就把它反号,否则就不反号,再输出结果。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对单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编写程序从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让同学们看老师编写的这个程序并进行验证,当然这个时候学生有可能写出了不同的程序,但只要能达到目的,解决同样的问题,都是可以的,这也就鼓励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学生写的程序比老师写的更加简洁,我们就可以鼓励一下同学们,比如说:你们是多么多么的能干,都可以用单分支结构来编程了,而且比老师都厉害这样的话语。

完了之后,接下来学习双分支结构,同样展示出双分支结构的格式及功能,并与单分支结构进行一番比较,那就是中间多了一个Else子句,把原来的单分支结构中的一个语句段分成了两个并列的语句段。要求同学们务必注意这个“并列”二字。这个“并列”还具有“互相排斥”的意思,就是根据条件判断的结果,只选择执行其中一个语句段。这个时候同样链接一个流程图,最好是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同学们。看完动画之后,可以让一至二名同学主动当一下老师,根据动画以及自己的理解来讲解一下这个双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说说课稿范文第3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三课时《周长的认识》。《周长的认识》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中有关“图形认识和测量”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周长的认识》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我们这节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周长的概念,并且为以后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学过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图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教材内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正确量出物体表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测量物体表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一片树叶、直尺、线。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尝试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三个小动物围绕树叶做运动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积极探究、思考获得成功体验。认识周长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观察、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用课件展示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三个小动物沿着树叶做运动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路线。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蚂蚁是沿着树叶表面的边线运动,并且运动了一周。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学生首先感受到什么是“一周”,接着用课件再动态演示一遍树叶表面的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认识到树叶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探究、认识周长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这一理念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这一课书中的图形,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打开书描出它一周边线的长。同时,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树叶的图片和一个长方形的图片,请一名学生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请一个在书上描图形一周边线的学生拿上书给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是怎么描的,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说一说描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再让在黑板上描图形一周边线的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是这个树叶的周长,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会说:“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形成周长概念。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交流分析:“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交流分析出:其中4号、6号、7号这些图形,它们没有周长。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些图形没有周长?”学生回答道:“这几个图形有开口,没有封闭。”我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什么样的图形没有周长?”引导学生得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然后我板书概念。这样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向概念”,对周长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活动二:平面图形有周长,我们身边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可能说:“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的活动,直观感受周长的意义,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表象,对周长的认识,更加的全面了。

活动三:量周长。我给二人小组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一片树叶,然后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任选一个物品,利用直尺和线,小组分工明确,合作动手测量它的周长。目的是明白不同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以及不同的测量方法。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测量、计算的情况。让学生去汇报补充,估计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估计有三种情况:(1)用细线围在这些图形表面一周上,再把细线拉直,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度。(2)把这些图形一个角的顶点对着直尺0刻度线,把图形在直尺上翻动一周,在直尺上做好记号,从0刻度线到记号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3)用直尺量出这些图形各条边的长度,再把各条边长度相加,从而得出图形的周长。对于选着五角星的小组汇报情况有两种,可用线围在图形一周,做好记号,打开线,用直尺量线的长度。还可以量出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图形的周长。老师对不同的方法适当评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选择测量树叶周长的小组,它的汇报结果只有一种,用线围在树叶表面一周上,做好记号,再把线拉直,用直尺量线的长度,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同时多媒体演示树叶周长的测量过程)。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后对比,学生会发现对于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这些规则图形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测量周长,像树叶这样的不规则图形我们要用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这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不同物体表面的周长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下节课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做好了铺垫。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学生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测量图形周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由形到数这种数学方法的感悟。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让学生全体参与,一起看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趣味数学小问题,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让他们动脑筋,讨论交流,最后汇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应用周长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事先收集的生活中一些有关应用周长知识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应用了周长的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让孩子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完善本节课的内容。

师说说课稿范文第4篇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以下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初中教师优秀说课稿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 感慨(kǎi) 搓捻(cuōniǎn)

绽开(zhàn) 争执(zhí) 惭愧(kuì)

譬如(pì) 激荡(dàng) 奥秘(ào)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混为一谈(hù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三、学习新课

(一)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点拨:学生复述时,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

2、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做出概括。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③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概述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第5~13段):写莎莉文老师走入“我”的生活,“我”初步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明确: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以及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二)步骤二: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1、课文第一部分为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老师。(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莎莉文老师的什么事?

明确:老师教我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布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water”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4、理解标题。

作者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确:“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是指:①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被唤醒,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走向了光明和快乐的世界之中;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感情揣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凯勒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成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6、人物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海伦·凯勒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后,她认识的世界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又聋又盲的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2)海伦·凯勒又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盲聋女孩。

四、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般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励志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文章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利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的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利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皮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师说说课稿范文第5篇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熟记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

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

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

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