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家具;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88-01
一、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家具的基本概念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因社会、文化因素集结在一起的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城市(镇)地域,它以整个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2.城市家具的概念。城市家具:城市家具这一词汇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的家具”,简略为SF。类似的词汇有城市装置(Urban Furniture);在欧洲为城市元素(Urban Element);在日本解释为“步行者街道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
在我国,可以理解为“公共环境设施”,是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具体来说,就是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艺术景观设施等等。
3.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家具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最能传达其历史文化脉络的外部公共空间,而城市家具的设计与布置则是历史街区特色的重要文化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街区的形象和性格。城市家具也是反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本土化生活方式的舞台。可以说城市家具是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传达了城市中某个历史地段的特色元素,支持并触发人们行为活动和情感追忆。
二、城市家具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功能
1.使用功能。作为社会性产品的城市家具,使用功能是设施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条件。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为大众服务的休闲旅游场所,城市家具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即具有便于使用,适用与绝大部分人群等功能特性。
2.审美功能。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城市家具是城市街区景观环境中十分重要的“道具,它不仅反映了整个街区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风貌,同样也展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
3.文化功能。具有城市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城市家具设计必须着眼于当地民间的、地方的文化传承,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文化,同时不断发展新的文化特征,寻求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三、历史文化街区中城市家具的要素构成
1.造型层面。历史文化街区中城市家具的造型层面,应以历史街区中的文化元素为主题,避免与其他地域的城市家具概念形象相雷同,应以特色性的主题表现,富有生命力的直观性特征为主旨,呈现城市家具的多样性,同时在视觉上产生与历史街区环境的呼应。
2.色彩层面。人们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7%是通过视觉完成的,75%-90%的人体活动由视觉引起。而色彩试验可以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形状、质感等。历史文化街区中城市家具的色彩既要服从街区整体色调的统一,又要积极发挥自身颜色的对比效应,做到统一而不乏味。
3.材料质感。城市家具的材料质感的设计,即肌理的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家具表面组织构造的纹理,其变化能引起人的视觉质感与触觉质感的变化从而唤起视觉、触觉的感受及体验。
四、历史支化街区城市家具设计的方法
1.传统造型符号元素的融合。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外在载体,街区中各种构件的形态直接反映着城市的风貌。因此应该把街区设施作为传达历史街区文化的一种载体,把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合统一,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得以延续。
2.历史符号的运用。符号是历史文化街区中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历史街区中建筑的传统形式语言作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历史街区城市家具的设计中,可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家具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可识别性。
3.传统图案纹样的运用。传统图案纹样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家具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传统纹样总是被认为最能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而成为最常见的装饰手法,在风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效果。传统图案纹样除了其图案本身带来的形式美感以外,背后的“意”也应该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
你是战火纷飞的爱国志士;你是一生胸怀大志而无能报复的人才;你是曾与“诗仙”李太白齐名的“诗圣”——杜甫!杜甫你知道吗,你的诗歌已流传千载,你的胸怀如今已不存在。
我要为你哀其不幸!你的不幸是生不逢时。
杜甫,你的诗历来有不同评价。在你生前,你的诗名远不及李太白,因素多种多样,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安史之乱前,正值开元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所以喜爱李白诗歌里那种潇洒飘逸,纵游天下的诗句,而你老杜一上来就哭丧着脸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不免被人视为诗丐一般,不怎么受人待见。
而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血泪纵横,无论是豪门还是贫苦百姓,都经历了离乱之痛,丧亡之悲;所以读起你的诗句就感同身受,不得不重新定位你诗的价值了。若正值日寇刺刀闪烁背影,喝你的《何日君再来》就不免太不对劲了,而《黄河大合唱》之类的才能代表当时中国人民心情。
嗟乎!老杜,你的生不逢时没能造就你的才能。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自唐代起就多灾多难,文人们的境遇也就越发悲惨,像明代狂客徐渭就曾吟道:“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馀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诉……今人不相及哉?”意思是:“老杜你一生坎坷,虽当几天小官,写过几首早朝诗,但诗中多悲歌慷慨者居多,和自己境遇相似。正所谓借古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鲁迅先生曾认为诗人中,陶潜、李白、杜甫都是第一流的,但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杜甫诗中的苦难依旧如昨,所以说杜甫好像“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类的文章中,我看到老杜身处困境却心忧国难,“宁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怀。此诗平时道来却发自肺腑,非常感人。
杜甫,你真是生不逢时。
在老杜《百忧集行》中最后一句“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也许现在九零后的朋友门对父母疾言厉色地乱吼是寻常之事,父母也并不为忤。而古时,特别是三纲五常盛行时代,父亲在家中的权威特别高,“严父慈母”儿女们一般是很怕父亲的,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怕贾政怕得如老鼠见猫一样。但此刻老杜对小儿的“叫怒”,却无可奈何。因为未父子礼的小儿在叫饭吃,是再向理不过的要求。而身为一个父亲,居然让年幼痴儿吃不上饭,又有什么脸面摆起父亲的架子来呵斥他呢?此时老杜也只能“倚杖自叹息”,又有什么办法?
嗟乎!杜甫,生不逢时使你一生孤寂飘零;生不逢时铸就你诗风的孤独和向往;生不逢时使我们永远怀念你——诗圣!
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的爸爸对他说,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等你长大了,想回到那时的童年却办不到了······主人公有一次自己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可时间已不是今天了,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们一定变了。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如:宋朝大将军岳飞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数学家华罗庚与生命抢时间来完成他的巨著,鲁迅也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速度,空耗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对比之下,我对时间的态度与他们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得那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预习三年级的课文,我毫不在乎,根本就没做。心想,现学也不迟啊。结果到了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此时我追悔莫及,这是才想起:时间不等人啊。
是的,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虽然这几步很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又一次证实了古人说的那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就是时间对我的启示
;
班级:三年六班
学校:六纬路小学
指导教师:曲红梅
读完了《和时间的赛跑》这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了其中的韵味。
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的爸爸对他说,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等你长大了,想回到那时的童年却办不到了······主人公有一次自己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可时间已不是今天了,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们一定变了。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如:宋朝大将军岳飞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数学家华罗庚与生命抢时间来完成他的巨著,鲁迅也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速度,空耗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对比之下,我对时间的态度与他们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得那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预习三年级的课文,我毫不在乎,根本就没做。心想,现学也不迟啊。结果到了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此时我追悔莫及,这是才想起:时间不等人啊。
沈阳世博园自2006年5月开园以来每天观者数万,“玫瑰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景点。踏进“玫瑰园”,我抛下30元钱收获了几束干花,诗人王久辛空手而来又拂袖而去,什么都没带走又什么也没留下。末了,当我正沉浸在干玫瑰花所散发的悠悠清香中时,一首长诗随短信呼啸而至,开键一看,是王久辛为“玫瑰园”作的一首《玫瑰辞──赞沈阳世博会玫瑰园》,滚烫的、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儿,足足占了我手机8个格的短信空间。“玫园信步踏歌走,令我诗心重抖擞。三千花仙万媚生,木头有眼也风流。黑土万丈蕴豪气,奇葩含情不染羞。更喜魁星诗点斗,华章如焰照九州。芳比红颜似知己,香若莺呢夺魂眸……”全诗于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之间,将叙事、抒情、言志,结合得水融又相得益彰,既有白居易《长恨歌》的遗风,又有李太白《将进酒》的酣畅;既写出了男人的豪情逸致,又不失女性的温婉娇柔。我第一次领教了一位诗人诗兴大发时,对事物快速而又美妙的表达能力,不禁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所折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能盛下那么多的欢喜和悲哀,豪情与雅致?我汗颜了,我无法想象当我在“玫瑰园”讨价还价专注地采买干花之时,诗人王久辛是如何将“玫瑰园”平凡一景,升腾成曼妙的诗句并镌刻在他的脑海。我为自己的俗气自惭形秽,也许这就是庸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吧。
沈阳夏季的夜空华灯初上,好客的沈阳人在世博园气势磅礴的“凤之翼”广场为“中国诗歌万里行” 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在《同一首歌》唱罢的舞台,万人瞩目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朗诵音乐会”拉开帷幕。这个城市注定将沉浸在诗的海洋。我再一次坠入诗歌的渊坛──被委以重任、与沈阳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杜桥一起,在万人瞩目下朗诵王久辛的这首《玫瑰辞》。在荧光缭绕的聚光灯下,我将《玫瑰辞》的诗句抛向了夜空,伴着徐徐微风和闪烁的霓虹,如玫瑰般精巧的诗词像仙女散花一样散落开来,又坠入茫茫人海。整晚,我都在诗的疆界中驰骋,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神奇。那一夜,我失眠了。
也许是受到诗人们的感染,也许读了王久辛诗的缘故,在沈阳的那几天,我一直被诗歌浸染着,诗歌惊醒了我少年的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诗一样的情怀。懵懂少女时的我,也曾写诗、读诗、咏诗,将内心的悸动和渴望放逐于诗的海洋,让充满诗意的语言牵引我的欢喜、忧愁和悲伤。如今,整天奔命于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我已经很多年不读诗了,不是这次与“诗歌万里行” 的偶然接触,我内心躁动着的诗歌情怀还将继续被压抑和埋藏。
我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告诉了王久辛,没想到他也生出同样的感慨。“遥想年轻时代的同学、战友,只要坐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诗,无论古今中外,我们常常因为能背诵出大家提到的诗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又常常因为能背出某位诗人比较偏涩的诗篇,而成为更亲近的朋友。诗使我们记住了许多原本记不住的人和事,又由于许多的人和事,使我们多出了许多原来不可能获得的人生经历。这些多出来的人生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培养了我们的性情,甚至铸造了我们的人格,所有这一切──便是诗的恩赐了。”王久辛如是说。
尽管诗歌曾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已不是一个读诗的年代了。就如同已封箱入库的文言文和旧体诗与日渐沉寂的曲艺和戏曲一样,诗歌也难逃没落的命运。如今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已不再是诗歌,许多诗人也因此改行写歌词──当了词作家或编剧。“我这辈子认定就是写诗了。”王久辛说这句话时干脆利落,一如他军人气质的坚决、果敢。“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我依然热爱诗歌,这种热爱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热爱了,而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诗不仅使我获救,同时还使我再生。若不是热爱诗歌,我不会去思考那么多、那么大、那么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我去思考了,所以才有发现,才有冲动,也才有源源不断的诗。”王久辛向我诉说着他永不言悔的诗歌情结,这辈子他爱诗爱定了,而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自沈阳回京后,我有幸与王久辛成了朋友,更有幸得到了他的《狂雪》和《狂雪二集》两本诗集,一黑一蓝,装帧雅巧娟秀,朴素精致,与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全然相反,掂在手里我已感觉到他的诗的分量。我告诉王久辛:“一定会将诗认认真真读完。”
当《狂雪》字字句句展露在我面前时,我竟被这首诗深深灼伤了,的惨状令我血脉喷张,我的心在流血,我读不下去了。此时,王久辛发来短信询问我读诗的感受,我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回去一条短信:“一个热爱诗歌、如诗的女孩,读不了残酷的战争诗!”“读后二分之一。”他回复说。末了,又发来一条短信:“我很累!”我一时惶恐不安,不知如何解释我的无知和鲁莽。那可是囊括全国全军各个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呀!应该饱含热情地将它读完才对,怎么读不下去呢?但我就是读不下去,我不想撒谎。《狂雪》字字句句写得太真切,太淋漓了,我读到了力透纸背的残暴与血腥,它是我所读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作品,这种分量令我的心抽搐般的疼痛。
王久辛的诗大多是关于战争的,充斥着血色和死亡,涤荡着寂静与恐怖的巨大悲哀。当然也有写日常情感的,但决非以事论事,小家子气的情感宣泄。他是征服世界的诗人,他的诗决不萦绕哪一个人、哪一段情,没有庸人自扰、顾影自怜,作漫无边际的。他的诗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历史和现实的苍穹之下驰骋。拿到他的诗集后,我们便时常交流。我知道,他迫切地想要收集所有读完他诗集人的感受与心声,并希望每一位读过他诗作的人都能成为他的知音。“读完我的诗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以及我为什么要成为诗人。”王久辛说。他显然高估了我。我于诗是门外汉,只是数年前曾被诗沾湿过衣襟。王久辛那些充满张力和质感的诗句将历史推远了又拉近、拉近了又推远,我读到了其中的磅礴、悲悯和沧桑,却无力解读诗句内在的神韵和幻化了的真情。是啊,那样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注定是一个诗歌门外汉所无法企及的,那样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也是我──一个平凡女子所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我感到,如果不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抱负的文学理论功底深厚与创作经验积累厚实的评论家,恐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诗歌精神与艺术追求的。如果一定要我对王久辛的诗给出一个评价,我只想说一句话:王久辛的诗是长了眼睛的,他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我向来是个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我希望那惨烈的中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永远不要在地球上发生,那些无辜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不要因战争而被夺去生命,世界各国都守着自己的疆界不要去别人的领土上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有智力、科技和生产力的较量,而不要有战争的较量。我向王久辛透露了这一单纯的想法,没想却引起共鸣,他居然也是憎恨暴力的,虽然他写下了《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肉搏的大雨》《钢铁门牙》等那么多关于残酷战争的诗篇,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抵触暴力的,也正因为抵触,他才书写了那么多悲壮的诗行。
“我的诗,从头到尾,到将来的未来,肯定是属于痛苦的了。”王久辛这样向我解释他的诗。他十分赞同诗人纪伯伦和波德莱尔给诗下的定义:诗是从伤口里喷出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有什么诗意呢?只有那些阴森恐怖的境界,才更能调动人的想象。所以,王久辛的诗歌便有了创痛感觉的艺术表达、生存恐惧与生存抗争的艺术体验和想象,以及语言内蕴的最大化追求。
静观王久辛,平日的他话并不多,作为一本杂志的编辑,与我记者的生活圈子差别不大。只有当他进入诗的意境,我才感觉到他与我的不同──他是大诗人,生活在诗的世界。有段小插曲我不得不提,这段对于别人不足为奇的片段于我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想写一写王久辛的冲动。王久辛一直是一个敢说、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新作《致大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致大海》是王久辛在沉寂数年后激情而作的又一首长诗,与以往创作的诗歌不同,这次他将尖利的笔锋从战争沙场转向了当下社会,开天辟地地抨击了权力腐败、私欲运作等众多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题材也许是其他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不太愿意触及的,原因:一是怕犯忌,受责难;二是怕人说离政治太近,有追风之嫌。但王久辛不怕,而且一旦觉悟,立即就用诗歌勇敢地表达了出来。“诗是什么?诗是先知啊!”王久辛这样对我说。于是,我又从中看到了诗歌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着强烈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诗人在沉沦、丑恶面前毫不回避和躲闪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他用诗人的良知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呐喊:作为诗人,我们不能缺席!
好诗的光芒是遮不住的。王久辛的新诗《致大海》在《中国作家》和中国诗歌网刊发后,《中华文学选刊》破天荒第一次全文转载,在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诗歌网将其作为重点作品推出,并在中国诗歌论坛中发出帖子,发动诗友们就此诗展开讨论。各路诗歌豪杰“蜂拥而至”,争相留言,掀起了诗歌界前所未有的热潮,仅中国诗歌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八万多,有上千跟帖评议,全国有3000多家网站转贴,总点阅量超过了250万以上──中国诗坛终于又聆听到了一种久违的声音。
“快上网看!《致大海》的点击率已突破150万人次,没有哪首诗歌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王久辛的短信“呼啸”而至,我似乎听到了短信那头蕴藏着的兴奋的喘息声。我相信,此时,同样的短信也一定会在另外无数个人的手机里响起,那些人也一定是可以与他的诗歌产生共鸣的人。之后,每隔几日,我便能收到王久辛关于点击率的最新数字,他仿佛急不可待地要把长诗《致大海》的最新消息诏告天下,告诉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此时我想象着手机那头王久辛的模样,也许他正像匍匐在战壕里的侦察兵,趴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诗歌被点击,每一次被网友击中,他都如“跳蚤”般为之躁动,诗歌俨然已渗进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的每一根神经都随着诗歌的脉搏而跳动。此时,我想起了王久辛在他诗集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我白天的每一个空闲,深夜的每一个梦境,都是属于诗歌的。
我被王久辛对诗歌的忘情和痴迷深深感染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那是一个生命的缔造者在面对自己孩子被关注时的一种惊喜,那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发出时代强音后内心深处的呐喊──我猜,他想说:你看你看,快来看。诗歌没有没落,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注视诗歌。此时,作为记者,也作为朋友,我顿觉有责任与他一同呐喊,用诗歌所不便表述的语言帮他发出时代的声音:诗歌没有没落,诗歌仍在人们的心潮中涌动,诗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欠缺发出时代强音和心灵颤音的诗歌!
王久辛有句名言:好诗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换句话说,他太在意读者了。他生怕这个快餐时代,会将他拖入快餐式的写作。因此,他常常将他写好的诗作压入箱底,时不时地翻出来在日光下“晾晒”,字斟句酌地删掉几句或添上几行,直到改不动为止。我不知道像《致大海》这样的好诗是否也将被压入箱底,5年甚至10年后再随他的诗集重见天日,所以,乘《致大海》活跃在中国诗歌网之时,我狼吞虎咽地将它读完,并将这首诗储存并锁定在了我的电脑里。
《致大海》无疑是王久辛继《狂雪》之后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他向更宽领域拓展的代表作。在写完大量战争的诗篇之后,王久辛近年将笔触转向了其他领域,但敢为天下先的本色依然不变。他挑战着诗歌的极限,尝试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诗歌题材,像《下毒》《更年期的智慧》《隔离墙》《安娜的荒生活》《公主的预言》等都是无法想象居然能写成诗的诗歌。什么难写写什么,什么没人写写什么,就是王久辛骨子中的“劣根性”。因为刘晓庆、萨达姆没人写,他就写了《刘晓庆之“最”》《萨达姆地宫》;因为李白没人写,王久辛又萌生了写诗圣李白的冲动。近日他正在阅读大量有关李白的文献丛书,相信不久就会将这个豪气冲天的人物搬上当代诗坛。他告诉我:李白太伟大了,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容易被消磨了,所以他要“大写李白”。他说他要为中国人的性格重建,用诗歌来做一点点──贡献。哈,他难得有这点谦虚。
熟悉王久辛的人都用“狂放”两个字来形容他,但我不想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多少带着点夸张,我更想用“本真”来概括他。在这个个性压抑的年代,我们往往拘谨的生活、小心的做事,即使偶尔有点个性喷张而“狂躁”的念想,也被世俗的樊篱压制着。是啊!有多少人明明觉得自己很优秀却不敢说出口,有多少人明明想这样却那样去做,又有多少人怀揣着一颗“虚伪”的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而在这一点上,王久辛无疑是纯洁、磊落而高尚的,他真实、不矫情。如果他不真,他怎能成为用灵魂歌唱的优秀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性情,他何以能用自信树立民族的脊梁?我理解他,我相信他的读者也会理解他,读者不会视这种为他们上天入地寻找诗神的诗人是“骄傲的” 或是“不谨慎的”,因为时代太需要这样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因而显得有点个性鲜明的诗人了。
人类的酿酒迄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尤以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名酒璀璨。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首创了酒曲复式发酵的酿酒技艺,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在西域传入制酒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蒸馏制酒方法,从而创造了深受消费者喜爱并风靡至今的蒸馏白酒。
酒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酒在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它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历史相融合。而酒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饮料,还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所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酒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酒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的文化史。
我国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的精神、酒神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最初的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这种忘却生死、忘却暂时荣辱的绝对自由追求,就是我国酒文化真精神的精髓所在。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一切无谓、僵化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获得生命极大的快乐。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酒的精神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创作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由、艺术和美,三位一体。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美。因醉酒或者一种微醺的状态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自古艺术家解脱束缚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古今第一醉鬼、“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如此言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自然的境界,就是酒文化精神在文人意识觉醒的魏晋时期最酣畅淋漓的行为体现。
传统文化、文人精神,与酒的精神有着特殊缘分。一方面,文化界人士大多嗜好酒。酒可以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赋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夸张手法。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有的酒精神。
西汉汉赋大家扬雄的《酒赋》,用诙谐的语言阐明了酒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此文虽只有聊聊百余字,却引发后人一连串的反思。曹植的《酒赋》、张载的《酃酒赋》,以至于明朝大文豪袁宏道的《觞政》,均认为文明饮酒很重要,喝酒不能是简单的买醉,而一定要喝出文化来。既要讲究适量饮酒、文明饮酒,还要感念先祖,兴寄情怀。很多脍炙人口的俊秀诗文,正是这样创作产生的。所以,酒文化在文学、文人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不仅在道家文化及其艺术创作中可以任意驰骋,在儒家思想行为和诗歌创作中也存在很大自由度。酒,可以帮助艺术家实现灵肉合一的自由创作状态,从而打破传统和世俗窠臼,实现艺术创造的再升华。
文人的诗酒情缘
从诗歌诞生的那天起,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建安诗人”、“竹林七贤”、盛唐李杜等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和诗歌作品,无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浓郁酒香。
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当属一代枭雄曹操,他在古诗体《短歌行》中著名的诗句流芳千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几句诗,把魏晋时期文人在社会动荡历史背景下对于生死的忧思,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身嗜酒。杜甫有首著名的诗歌《饮中八仙》,描写盛唐时期贺知章、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因酒而名噪一时的名士,充分展现了酒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催发作用。
李白自称酒仙,杜甫《饮中八仙》中盛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歌,像《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恢弘的诗歌镜像中,诗人豪气干云的艺术形象几乎直接借助酒兴一气呵成。而《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闲情逸致,让酒的艺术形象又显得那么恬静、清丽、自然。
其实杜甫也是嗜酒如命,他因“性豪夜嗜酒”(《壮游诗》)的诗句而被郭沫若先生称为酒豪。而杜甫的《独酌成诗》更是大胆地自喻“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坦承酒对其诗歌创作“炼石补天”的神助作用。与李白豪放、清丽的诗歌艺术个性不同,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雄浑阔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诗歌风格差异的形成,完全归功于诗人和酒的关系。
郭沫若先生在统计了李白和杜甫现存诗歌当中直接谈到酒的部分后惊人地发现:李白诗歌当中直接出现“酒”字的占17%。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杜甫诗歌中直接提到“酒”字的,占了21%。假如没有酒,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一定少了很多韵味。
自古以来,因酒醉而做出传世诗歌佳作的例子,在诗歌史上随处可见。除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陶渊明、苏轼等人也都是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朦胧醉意中创作出千古绝唱。李杜的诗酒情结同样感染了宋代第一才子苏轼,他认为诗歌创作是“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尤其苏轼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想如果没有酒,无论诗歌的意境还是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是干瘪、青涩而让人不忍卒读的。
“五四”以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也几乎没有不好酒的。比如鲁迅先生,倘若我们翻开他的日记,就可体会他对酒的热爱。鲁迅先生《自嘲》中有一联非常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激昂的诗句,正是在郁达夫先生做东的酒席上,鲁迅酒喝到微醺之后创作出来的。而郁达夫,更是以好酒闻名。他“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豪放吟咏,其浪漫和夸张的境界之高,气象之雄浑,直逼李白和杜甫。
不仅诗歌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当中,酒的真精神更是无所不在。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脾气古怪,其字画非常难求。但当时人们都知道郑板桥喜好狗肉和美酒,于是求画者经常拿着狗肉和美酒诱其醉意朦胧,从而如愿得到字画。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用意,但是耐不住美酒诱惑,因此醉酒后常常借诗自嘲。他有这样一句诗:“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而郑板桥之前的历代书画家,嗜酒如命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吴道子作画前必要酣饮大醉,方可动笔;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更是醉酒挥毫、一气呵成;杜甫《饮中八仙》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则是对张旭书法超凡脱俗、惊如天人的描摹;怀素在创作书法时,更是“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叙帖》)
酒令与智慧
酒令是酒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检验。没有满腹的诗书和机敏的睿智,难逃临场被逐的命运。
从酒令的起源来看,“曲水流觞”和“投壶”应当是酒令最为原始的行为方式。所谓“曲水流觞”,就是一群情投意合的高人雅士,在自然山水之间选择一段蜿蜒曲折的小溪,大家围坐两边,从上游放下一支酒杯,顺流而下,停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违者罚酒。这种纵情山水的饮酒作乐行为,源自自然又还于自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而“投壶”则是起于春秋战国,兴于汉唐,至宋亡佚的一种饮酒游戏。先秦时期,武将宴饮往往以比试弓箭取乐,文臣认为射箭不雅,改为执箭投壶。后来“投壶”游戏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贵族宴饮娱乐一种流行的助兴方式。
可以说,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运用到美妙和极致,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各种文化的内涵,无不出神入化地蕴涵于酒令当中,为饮酒赋予了优雅的书卷气和文化意蕴。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清新。
古代文人饮酒时追求的清雅意境,我们今天已无法再亲眼见识了。幸运的是,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我们尚可略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