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国的都城

赵国的都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赵国的都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国的都城范文第1篇

此话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的意思是平原君是乱世之中长得帅、又潇洒且富贵的一个公子,却不懂得从大局考虑问题,言下之意,此君乃鼠目寸光之人。

似乎是嫌“未睹大体”还不够力度,意犹未尽的司马迁在后面进一步补充了对于这个乱世帅哥的鄙夷之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一词最初也是用来批判平原君的,其大意是乱世帅哥听信一个名叫冯亭之人的邪说,害得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连都城邯郸都差点赔进去。

平原君果真如此吗?

上党之争

战国末期,人才市场高度发达,各国都出现了大量“收养”人才的大贵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和赵国平原君。这四位公子“收养”的人才有两三千名,而且由于身份特殊――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对国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其中尤以平原君为最。此君乃是赫赫威名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叔,长时间担任赵国相国,实际上总揽赵国军政大权。由于当时战国七雄之中,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因此平原君的表现好坏,实际上就决定了赵国国运的好坏,进而决定了天下的大势――要是他乱来,那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所灭,天下就会被秦国提前统一。

而赵国灭亡于平原君死后三十一年,仅此一点便可推知,平原君没有乱来。那司马迁为什么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呢?因为一个兵家要地――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招架不住的韩国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冯亭也确实投降了,但投降的对象却不是秦国,而是赵国,投降的城池则多达十七座。

这次投降非同小可,并非是投降城池数量多,而是因为这个上党,是关乎赵秦战争的战略要地。上党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为太行山,西南为王屋山、中条山,西为太岳山脉,北为五云山等。其位据中原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天下之脊”。

具体到当时的战略态势,上党若归了秦国,那赵国不仅面临秦国南北两面夹击的危险,都城邯郸更是直接暴露于秦国的刀剑之下;反之,若上党归了赵国,则可以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为邯郸取得一有力屏障。

既然冯亭主动投降,那就赶紧收地啊;但若收了上党,必然会惹恼秦国,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赵孝成王有心去收,却又差些胆量,便先找了平阳君商量。平阳君十分惧怕惹恼秦国,给出的建议是别理冯亭,将上党送给秦国,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有些屈膝称臣味道的策略,显然不合赵孝成王的心意,随后他又问了平原君。平原君则极力主张收了上党,称之为“大利”,并成为收地的负责人。

秦国果然大怒,派大军进攻赵军驻守的上党长平地区。由于赵国在这场规模惊人的长平之战中惨败,史书称有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导致国力一蹶不振,因此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最大的罪人――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按照司马迁的意思,应该听平阳君的,将上党这个“利”送给秦国,秦国不被激怒,长平之战自然不会发生,赵国国力未损,天下后来就未必归于嬴政了。

迂腐之见!秦国拼死拼活地攻打韩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获取上党,以取得攻打最强对手赵国的制高点。可见不识大体的,根本就不是平原君,他也并非利令智昏。若上党真被直接送给了秦国,估计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给灭了。

再说,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惨败,秦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据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军战死过半,国内为之一空。若平原君不收上党,只怕秦国至多损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从上党出发攻下邯郸了。

三公子联手御秦

秦国以惨重代价在长平击败赵国,占有上党全境,三年后又倾巢而出,发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将这个最强对手拿下。平原君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表现,堪称伟大人物,完全可以留名青史。

作为一个在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当都城邯郸被围之后,平原君便将其“收养”多时的人才拿出来,用于外交战――主要是向各国求援。其中就包括带着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等人去楚国,让楚王答应出兵救援。在其努力下,楚魏总计出兵达二十万前来救援赵国。

而在楚魏援兵到达之前,为了抵御秦军攻势,平原君还听从门人的建议,让妻妾去军队干杂活。并散尽家财募得敢死之士三千名,将秦军一举击退三十里,虽然敢死之士无一生还,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楚魏救兵到达后,战国三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上演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联手御敌。久战已疲的秦军,被打得大败,就连有“战神”之称的白起,也不敢接任统帅以阻败局,竟然要装病逃避。

此后,三大公子率领军队,一路追杀,收复失地六百余里,上党等地又被夺了回来。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元气大伤的秦国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对赵国的大规模侵入战。

遗憾的是,三大公子此次联手之后,便分道扬镳。而暂时没有强秦威胁的六国,又陷入了频繁混战的局面,今年燕国打赵国,明年齐国打燕国,打来打去,最后终于等来了卷土重来的秦国,然后被统统灭掉。

赵国的都城范文第2篇

2、完璧归赵介绍:【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3、相关人物与内容简介:

完璧归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是说,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对赵王说,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赵国“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得罪秦王,只好派大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急中生智,假说和氏璧有瑕疵指给秦王看,秦王将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对秦王说:“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赵王送玉璧来时,斋戒了五天,大王如果有诚意以城换璧,也应该如此。“秦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五天后交换。

蔺相如知道秦王并没有诚意交换,回到客栈,叫从人扮成客商,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得知蔺相如将玉璧送回赵国了,杀了他也得不到璧,反而白白得罪了赵国,所以把他放了回去。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国的都城范文第3篇

东周成王时期,灭商设于太原西南的唐邑,封给其弟姬虞国号唐。姬虞去世,其子继位后,因源出悬瓮山的晋水,改唐为晋。晋国一度兴盛,为春秋六霸之一。国土主要是在山西中南部,汾河流域及黄河南岸。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微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世卿势力强大,世代把持国政。后来范氏、中行氏被赵氏等击改,其余四家尽分其地。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攻杀智氏,又三分其地。周成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历史上统称为三晋。

韩国,北自成皋(河南荥阳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山西长治市),南有陉山(河南郾城县),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至新郑东南流入颖水)。都城先后设置于平阳(山西临汾)、新郑(河南新郑)。

赵国,西至黄河,南至漳河与魏国交界,东至清河(河北清河县西境)与齐国为界,北至易水,与燕国为界,建都邯郸(河北邯郸)。

魏国,南有汴河,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宋齐为邻;西北过渭水,于洛河东岸与秦国接壤;北至河南新乡阳原一带与赵国相望。都城先于山西安邑,后迁至河南开封。

赵国的都城范文第4篇

2、帝太后赵姬(?—公元前228年):真实姓名失载,“赵姬”这一称呼、始见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所以史学家也依此称呼她为赵姬。赵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秦庄襄王的王后,生在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太后”。

3、她原本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来成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子楚,成为嬴子楚的夫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后来,嬴子楚成为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她成为秦国的王后。

4、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子楚去世,他的儿子嬴政即位为秦王,赵姬成为王太后。

赵国的都城范文第5篇

为何赵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对于相信“天命观”的古人来讲,杀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杀俘事件并不多见,战国时秦军长平杀俘40万,楚汉时项羽坑杀秦军20万,是杀俘人数最多的两次事件。

项羽杀秦军全部战俘独留三员秦将,他们投降项羽苟且偷生;而赵将赵括与官兵同生共死,率军顽强地同秦军战斗了49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领赵兵冲击秦军。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真实的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碌碌无用之辈,赵括的父亲赵奢战功赫赫,赵奢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赵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之内,拿下由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公元前270年,赵括向父亲献策,用暗中挑拨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长平之战开始时,与赵军主将廉颇对垒的秦军统帅是王,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改作白起的副手。三员秦将和赵括相比,谁更该遗臭万年?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战斗中都是腰间挂满敌军头颅,以待战后求功求爵;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生灵涂炭,攻占赵国都城后屠城以泄当年做人质之愤,秦国何来仁慈可言?可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却释放了200多名尚未成年的赵军士兵。原来,这并非秦军出于仁慈的善举,而是让他们回去后散布恐惧,涣散赵国人心。长平一役,赵国已是举全国之力,否则这些尚未成年的士兵也不会上战场。赵国精锐尽失,秦国何来多此一举呢?原来,长平之战后的赵将李牧,依旧让秦军头痛不已,军事上无法击垮,不得不采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杀死了这个心腹大患。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秦赵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强国,但两国的实力对比,绝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后,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七雄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无法和曾经的晋国相提并论。因此,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赵国采用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他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的供应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齐国和楚国等国做出援助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并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因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和历史将赵括定义为只会纸上谈兵如出一辙。事实上,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秦军过来活埋,这40万人中的大部分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具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国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

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之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20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

战争毕竟不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的三分之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最关键的是,赵国处于“老二”效应的尴尬之中,其余五国对赵国的忌惮更胜于秦国。试想,如果齐楚两国在长平之战中能给予赵军粮草支持,哪怕在秦赵对峙的白热阶段有一国出兵击秦的话,被坑杀的可能就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六国如果能利用长平之战的战果齐心协力,乘胜追击,秦国全面溃败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机会在长平之战以前有很多次,但长平之战却是最后一次,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长平之战的结果让赵国和其余东方五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要不是赵王冤杀了李牧,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还会延后。由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国非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元气大伤,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富国强军统一才能持久全胜

综上所述,秦赵长平之战并非是通常认为的赵国惨败,赵国在强大于自己数倍而又遭受盟国背弃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战绩,的确不易,这主要得益于赵武灵王时期成功的军事改革。没有这场军事改革,在地势上充当燕国军事肉盾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命运不会比燕国和韩国强多少,绝不会成为比楚国更令秦国头痛的对手。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这场军革终究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在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抛开战术层面的地形论不讲,从战略层面来看,秦兴赵亡命运的注定向历史昭示,仅仅靠军事改革的成功很难取得持久的全胜。

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仅仅依靠军事改革的成功,仅仅依靠军事实力的壮大,可以胜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万世。不仅长平之战隐晦地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欧洲最终败北,美国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留下至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相关期刊更多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邯郸市教育局

仪器仪表用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牛业科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