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哑巴中文”的提出,不可不承认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从一岁便开始学说话,父母教,天天用,经历了近十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我们把一个个说话流畅、吐字清晰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个出口不成章、有理说不清的“中文哑巴”。
也许,我们过分在意于分数而忽略学生那越说越少的话;也许,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谨慎而不在意学生那越来越混乱的表达。在日积月累的埋头习题中,在反复强调的题海战术中,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嘴巴越闭越紧,他们的心理素质越躲越差。幸好,我们发现的还不算太晚,幸好,我们尚可以亡羊补牢。我们要把成为我们耻辱的“中文哑巴”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的“相声演员”!
之所以成了“中文哑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知识积累的贫乏,这与读书少有很大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能“出口如有神”。腹中空空,没有内容,张口当然无话可说;相反,知识积累足够多、储备足够用,才能够侃侃而谈,讲出来的话才能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学生读书多了,自然就需要交流沟通,自然就出现了急于表达自己观点以得到他人承认与赞同的欲求,那么不但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交流更加有内涵了。正如“相声演员”之所以能被人们喜闻乐见,不仅仅由于他们的说话技巧,更重要的是相声的内容本身能够引人共鸣,使观众在开心一笑的同时,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如果,相声只是强调两人无聊的斗嘴、互相贬低,那么这也不能称为一出好相声,这两名相声演员也不能成为好的相声演员。
另外,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学生在课下非常活泼,非常开朗,与同学和家长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表达缺陷。问题就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当众回答问题时,便紧张无措,思维混乱,出现口头表达障碍。这种口头表达障碍是出于心理紧张、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周围听众带来的压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状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学生的怯场、紧张,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所以经常在课堂上会听到教师对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重复“请大点声,其他同学听不清”这样的话。“相声演员”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依然谈笑自如,这份心理素质可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他们对于自己讲的话烂熟于心,有表达的欲望,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要非常自信。同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学习过心理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赞美、鼓励、反复实践等等的一系列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鼓鼓掌,请他(她)的好朋友侧面安慰等,都可以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也许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反驳我,你这都是纸上谈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用到了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了,那就是多练。心理障碍的克服实际上就是在“多读”和“多说”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第一点讲到的积累,也需要在“多说”的基础上反复运用,才能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多多练习,多讲、多说、多读,才是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转变中的重中之重。
演员行业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反复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得到充分的练习呢?除了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自主发言之外,可以结合课文的自身性质,多开展辩论、评价、改编课本剧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将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例如讲到一些人物比较问题,可以借机展开辩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使学生由过去的“中文哑巴”转变为侃侃而谈的“相声演员”。
二、向白岩松学提问
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问答,但是有很多教师在很多时候无法掌握问答的角度、问答的分寸和问答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就存在,有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有时在公开课上会是为了问答而问答,有意设计某个简单题目,例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等等,这样的问答实际上毫无意义,完全是自己亲手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来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总结,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基本明确了今后在问答方面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像记者一样的提问者、倾听者。
为什么教师这一职业会与记者相联系呢?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提出尖锐问题,聆听对方答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不同点就是,记者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对方回答的正确性不是由记者来决定的,在面对受访者时记者做的更多的应该是用心交流、用心聆听。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则不然,在发出提问的同时,教师的心中已经生成了一个标准答案,引导的过程实际上类似于王二小把敌人带入埋伏圈的过程,等待着学生完整准确地答出自己心中的那句话。这样做,不仅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方块中,也会衍生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学生的回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的答案会带来批评或者驳斥,无法正常甚至超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现在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早熟,我们过去的那种希望全班同意一种观点、全班统一一个答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其实答案不一定就是参考书上的几行字,观点不一定就是专家学者分析的才百分百正确,既然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杠杆,那么学生加入自己的发挥也未尝不可,更何况有时学生的回答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收获甚至惊喜,所以,我个人理解,我们应该向记者们学习,我们应该向“白岩松”们学习。
白岩松的提问得体恰当、尖锐直接,说出了观众的心声,也不至于令答者无从作答,最为重要的是,他不会自己在心中事先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你的水平、评价你的不足。我们在课堂上大可放下手中的教参,放下心中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放下“我教你学”的模式,从最基本的文本出发,从最原始的心态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抓住知识的要害,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抛出问题,找一个平等的角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否定,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评论,像一个优秀的记者一样,学会尊重对方的思维、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认真聆听对方的见解,使受访者在放松的、平等的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达到精神上、思维上的真正交流与融合。
像白岩松那样,提问严谨、思考缜密、尊重对方、平易近人;像白岩松那样,问者真诚、答者轻松、听者会心、思者赞叹。有时课堂不一定必须是“我对你错”,有时教师也可以过一把记者瘾。
三、高中教师的“百家讲坛”
面对众多的必修选修教材,或许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们如鱼得水,可以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释放自己储备的很多知识,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几年的青年教师,有时不得不承认,一旦备课不充分,就会在课堂上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毕竟自己的专长与积累有限,面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语言文字,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确是一件难事,通过学习,我个人总结了一点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试验一下。
我认为其实高中教师在教学生涯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做教师的,本身就是做学问的人,大家都很了解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提升的过程,急于求成是绝对不可取的,临时抱佛脚和恶补出来的效果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框架,打乱了已有的教学思维。既然我们必须要经历在积累中的成长这一步,那么何不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借鉴“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富”的原理,从自己的专长入手,同时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呢?
就像“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讲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于丹、易中天、康震等等,他们便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例如康震,他是北师大的文学院副教授,他讲苏轼的时候讲得非常精彩,声情并茂,观点新奇。但是我们发现,康震在“百家讲坛”中并不是只讲苏轼,他还讲了李白,讲了杜甫,讲了李清照,在讲这些其他人物的时候,特别是李白,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于李白大多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讲解上,自己的认知观点很少触及。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康震老师的钦佩和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认可。从中,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师,实际上“百家讲坛”栏目有很多专题都是中学教师讲授的,观点和语言都是很不错的,可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步积累,这样一来,精彩之处有增无减,知识弱点逐步攻克,相对于自己原来的教学水平与知识框架也是只有完善与提升,而无舍本逐末之忧。
其实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百家讲坛”,将自己的专长尽情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完整甚至完美地掌握这一环节的知识点,同时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必畏惧,在课下不断积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一部分知识讲到、讲明,那么我们的努力也就会有成果的。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顶层设计
一、探索“精神成人”的内涵
人之“成人”,不仅体现在生理学层面或法学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学层面、心理学层面上的“精神成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不仅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为了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重要的责任担当。
“精神成人”旨在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达到心智上的成熟。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精神成人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品质为诚实善良、内心丰盈、气质高雅,拥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这些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精神成人与人们所注重的专业知识相比,精神世界、情感意识、人生态度、学生的生命状态,更为关键。
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比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并热爱真理和智慧。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脚下的路,还要让他们抬起头来,关注远方的天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他们真正在精神上成人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真正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跨学科大讲坛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教育,是要让学生具有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修养”,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意识”,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的情怀”。这些都是“精神成人”的内容。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然而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博雅教育”,是英国人纽曼提出的,其内容重点就是强调学校要着重对学生品性的全面熏陶。他认为,让大学生“专业成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精神成人”。据此,他呼吁学校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很多教育家所推崇。
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也是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这一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目标都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与现行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一新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而降低在某一具体题目上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求广不求深。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仅仅提供专业知识。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意识。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学科学术讲座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功不可没的,它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学到学校不开设的课程和知识,使学生与名师名人零距离接触,在校园内即可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讲解。
20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就曾指出,我国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这“五重五轻”中的重功利、轻素质是要害;而轻基础、轻实践、轻个性、轻素质又同轻视人文密切相关。人文教育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素质。轻视素质,忽视人文,急功近利,危害无穷。忽视学生的精神成人问题,只能看作是教育体制缺陷的表现。高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开设跨学科大讲坛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与实施
开设跨学科学术讲座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跨学科学术讲座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内容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哲学等系列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旨在“提升文化品位、倡导格调生活、拓宽知识视野、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跨学科学术大讲堂“启航讲坛”,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专为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而搭建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列入本科培养方案。面向文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中西方文化,同时介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思想、治学精神、研究方法,学会做人之道,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启航讲坛”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多地接触名师名家、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平台。讲坛期望能吸引更多名师学者,办成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形和科学精神的殿堂。
1. 发挥“启航讲坛”的育人功能
“启航讲坛”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其定位是素质教育跨学科的学术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主。主要邀请国内外高校名师,诠释通识教育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方面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学会做人”,这对大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由“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特色”等六大模块组成。
“启航讲坛”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重要载体,通过讲座互动以及讲座后座谈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达到典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启航讲坛”自2008年3月末开办,已成功举办近200多期。专家们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敏锐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学校也借专家来讲座为契机,扩大了知名度。“启航讲坛”开展的讲座,相继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我校徐玉如院士、“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校友郭宝柱、“两弹一星”专家邢球痕院士,清华大学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彭林、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少将金恩祥、徐光裕,“百家讲坛”的金正昆、马瑞芳、康震、鲍鹏山、隋丽娟、孙立群、喻大华等先生,还请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William C.Webster、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U.J.Fan,全球经理人尹建维、屈中华先生,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央视著名主持人韩乔生等先生。每一位嘉宾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演讲都能够唤起听众的共鸣,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响。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老先生曾提出了“泡菜理论”,即泡菜水里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同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启航讲坛”所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通过“启航讲坛”,广大师生可以和知名学者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大师风范,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多元思考。学生说“启航讲坛”像干涸的土地灌进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震撼学生的心灵。
2. 规范“启航讲坛”的顶层设计
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做好讲座的前提,邀请谁、讲什么、怎样讲、效果如何,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校讲座专家的邀请主要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展开,邀请专家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讲座内容中一定要体现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应提前一个学期设计讲授主题与系列,提前一个月联系好专家。“启航讲坛”开办的讲座作为学分课程,具备一般课程所需的运行要素,包括课程大纲、教材与参考文献、讲授方式等。
针对我校理工科大学的状况,侧重中华传统文化、国防特色模块,开展名师系列和少将系列讲座。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讲坛组织运转工作,负责对专家遴选、邀请、行程安排、现场掌控、课堂巡视、效果测评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我们拟在每学期的教学周大致安排18场“启航讲坛”讲座,全年近40场。上半年讲座主要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国防大学的教学名师,以及来自跨国公司的CEO、国外大学的教授,重点讲授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国际形势、国外高等教育相关领域。下半年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军工文化、学校特色船海系列、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国防教育系列讲座,重点邀请香港与台湾大学专家、“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军事领域知名少将开展讲座。
我校“启航讲坛”跨学科大课堂的举办,受到学校领导、院系、机关、师生的大力支持,从依托课程体系遴选专家的前期策划、讲座嘉宾介绍的PPT制作、讲座内容网络与海报宣传、讲座礼仪主持、课程内容采编、专家专访,学生听后感等,均由基地学生工作中心学生团队完成。每期讲座后,作为“启航讲坛”幕后团队的同学们都认真总结,仔细分析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3. 展望“启航讲坛”的开放课堂
“启航讲坛”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精品化、课程化、常态化”路线。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已被聘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30多位学者,每年将到我校讲座至少一次。专家提前两个星期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启航讲坛”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有效促进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作为“启航讲坛”的有利补充,学校还开展了“启航讲坛——素质教育专题导读”,是应广大学生要求而开辟的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创新平台,主旨是“关注社会热点,品读文化精华,解析理性思维,营造互动课堂”。导读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灵活补充形式,以社会热点、读书工程、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选题。展开,以“小巧、灵活、亲切”为特点,以优秀教师或专家指引导读为主要形式的专题讨论会。导读以小规模的形式展开,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性、趣味性、丰富性。导读作为传统授课方式的积极改革尝试和文化素质课程的有效补充方式,将有效推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优化;途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语文能力的规律,所以文字信息量很大。如果按部就班,篇篇精讲是不可能完成教学进度要求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高标准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以情激情,进入预设意境
早在南朝,刘勰就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了,他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将感情凝聚在一个个的文字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将之传达出来感动读者。而读者要做的是能通过琢磨面前凝固的文字,感受其中涌动的感情。对老师来说,除了担当普通读者的任务,还要作传递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来投入文字的世界,获得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过滤得来的成长体验,所以,要做好这个关键的桥梁角色,就要把文章中的情先由自身深切感受到了再来考虑教的艺术,即教者需自己入境先感动起来。语文教育是语言的教育,也是情的教育,从情出发的语文课堂能更顺利更自然的达到预设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文本,从听、说、看等角度调动学生多种的感官,恰到好处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新教材在编选上已很侧重情感性,其名篇精粹,无不是“文质兼美”、情深感人。
二、首尾呼应,优化课堂结构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必须强调耗时最少,而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应最大,教师反馈信息应最及时。因此,我们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如写作中的首尾呼应能让行文显得愈加紧凑,语文课堂设计也可以通过首尾照应,抓住学习目标的这根“红线”优化课堂安排,使得一些旁逸斜出的无关痛痒的课堂语言不再出现。使45分钟的课堂时间更加有效。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我先提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坡是什么样的人?请给他加个定语。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其的了解,纷纷发言,不乏理解深刻全面的说法。但大多数同学仅仅局限于诗人词人的身份和豪放的词风,甚至还有一个同学讲苏轼是一个“虚伪”的人。在讲授完本词后,我们又一起学习了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的文字资料(事前发的预习讲义),我还介绍了周国平和林语堂眼中的苏轼形象,之后,再次抛出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的回答与开始大不一样,定语多了,看苏轼更立体了。感觉他们更走近了苏轼,而那位同学也主动修正了自己的看法还为自己之前的认识的浅薄道歉。此问题在开头的提出和课堂末尾的提出发动了学生的思维并积极聚焦,使得他们集中精力阅读相关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回答。
三、钧连积累,训练板块意识
在平时的接受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往往只是整个语文系统中一个个点,要想让学生能将点连成段,继而为面做准备,就不能孤立的讲解,就文本而文本。所以,所以老师要选取可能钩连的角度进行教学,逐渐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板块意识,每学到某个知识点能够自己钩连相关内容,从而能够自主自由并有序的展开拓展阅读,久而久之,点成面,就将整个高中的话文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到了高三就轻松得多了,无形中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学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钩连《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以及《传记选读》中有关苏轼的作品资料等,学到《鸿门宴》可从作品所表现的人物角度进行钩连,同时研习《史记》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另外还可从作品主题角度,从某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从培养某种情感的角度(苏教版的必修和选修这个角度体现的非常好),从某个训练点的角度来钩连。
四、有效提问,力求四两拔千斤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选取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主动搜索理解文本的隐含信息,这样的激发比老师将教参上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要有效的多,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获得的知识比被动的接受也要记得牢深。问题的设计要精心准备抓住文章的“文眼”、线索、主要人物等来提问,并且要有适当的趣味性。
五、慎用多媒体,凸显特色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视像时代的审美消费习惯也多少对教育的领域施与了影响,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电影、电视、摄影、互联网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正在营造着一个视像时代“读图”的氛围,并促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消费的蓬勃发展。多媒体等技术在当代教学上的应用空前频繁,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利用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使阅读内容的呈现从单调的文字平面叙述转变为多样化的直观生动的形式,从而改善大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学生理解、探究、想象等阅读活动的开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大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它可以通过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时间分配。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所以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不能舍本逐末,要遵循适用、适度、高效的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讲解技巧提问艺术,史洁莹、刘小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关键词:活泼的形式激发浓厚的兴趣,产生强劲的活力,培养良好的习惯,营造轻松的氛围,最终形成喜人的效果。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曾就文章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那就是要做到“文质彬彬”。他强调好的文章一定要做到内容“文质”,就是首先要做到内容好富有文采,其次就是文章的形式也要很讲究,只有把好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很好的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优秀的文章。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美好的形式而内容却显得空洞的文章是达不到优秀的标准的。同样,对于一堂课而言,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其实效性,就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然后就是要在艺术性上下功夫,把自己的上课方式加以优化,让学生爱听喜欢上。当然,再好的课堂授课形式也应该是为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服务的,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以为花拳绣腿就是有效的实用的。
那么,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勇于创新,大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辅助形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死板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产生沉闷的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氛围必然会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如此,整个课堂便会如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死水》所描述的,混混沌沌,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导致教者无力听者无味的结果。调查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轻松自由的心情能让人的接受能力发生惊人的变化和大幅度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生机鲜活起来。
曾经听过偏远农村中学的一节课,讲授的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记得那是一个秋意渐浓的日子,有阳光,但已经不大能感觉得到暖意。教室里的设备很简陋,和许许多多农村学校的布置没有多少差别。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做好了“走过场”听课的心理准备――这样的条件下,能上出什么样精彩的课程来呢?然而,上课铃刚响过,师生相互问候之后刚刚坐定,一阵悦耳的歌声在教室里缓缓的流淌开来――是白雪演唱的《一剪梅》。委婉的歌声,莫名的愁绪,在这了无暖意的阳光里回荡,居然让人心神动荡。原来是讲课老师找来唯一的录音机,用借来的磁带配合自己的课堂,入情入境,学生们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那一节课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上课的女老师当时才刚刚参加工作,她年轻的思想所饱含的活力和机智却留给我更深的印象――就地取材,新奇的设计,让自己的一堂课整个儿“活”了。今天,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多了,我们拥有了众多的选用余地,我们可以查阅到更多更广泛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借鉴参考以为自己所用。电子课件的制作愈来愈快捷方便,越来越多的老师也都纷纷利用它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给自己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朝气。尤其在众多的研讨课和展示课上,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简捷的节奏,效果明显的提高了许多。
当然,许多政治任务型课堂总给人一种“玩花样”的感觉。好像他们不是奔着为了自己课堂的实效性去的,纯粹是为了作秀,一味频繁大量的使用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电教设施操作水平的娴熟,整堂课搞得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给人的的总体感觉是,哗众取宠,反而冲淡了课堂内容的主题,从学生中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拓宽视野,多方借鉴,从多元艺术文化形式中汲取可供使用的东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韵味儿
方文山被誉为中国歌坛小天王周杰伦的御用词作者,他所创作的歌词就是以悠久博大的中国古文化文学史为源头,推出了《千里之外》、《青花瓷》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我想,他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我们从教者加以借用。现用的语文教材中,《兰亭集序》、《赤壁赋》、《出师表》、《长恨歌》、《琵琶行》等等经典诗词文赋,其实又都是中国书法长廊中的精品,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书法的视觉吸引震撼功能,把这些文章以线条艺术的形式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先从视觉进入作品,引导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比对识记,对文章作者及书写该作品的书法家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对文章进行探究研讨。极大程度上被大家所忽视的是,语文科目很大程度上本应该承担着在校园中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的重大使命。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文中写道;“日渐发达的当代工业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而成为了一个富裕社会,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病态社会。”为什么“富裕”的同时却又是“病态”的呢?就是因为在发展为“富裕社会”的过程中,同时又有一些重要问题和宝贵财富被人们所忽略,甚至被抛弃。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中,书法形式上被沦为了写字,而写字在实际上又被架空。试问:有多少所中小学校园里还真正的开设着写字科目?有多少所学校里还有真正的书法教师?对于现在学生们写出来的字一个不如一个、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有多少老师和领导关注了呢?高考和中考中,要求学生们要把答案写在制定好的答题卡上,其实就是在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书法留出一锥之地――让学生把字要书写准确书写清楚书写工整!在自己的课堂上,我就常常有意识的把音乐、书法、历史故事等运用于自己的导课甚或课堂内容之中,让同学们在中国历史艺术文化的博物馆一样的氛围中学习探讨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