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订单格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蔬菜价格;机制设计;订单农业;融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60-05
一、引言
蔬菜价格稳定与否,关乎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游资炒作、天气变化、成本上升等,但盲目生产导致供给不稳定是重要影响要素之一。发展订单蔬菜生产有助于稳定供给,进而稳定价格,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订单农业。周小川(2012)提出要“探索金融支持现代订单农业新模式”,并在蔬菜产业化程度高、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山东省寿光市进行试点,希望通过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稳定供给,进而稳定价格。金融支持订单农业试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机制设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寿光市以“金融支持订单、订单稳定生产、生产稳定价格”为总体思路,设计有效的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蔬菜价格稳定的机理分析
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供求仍是价格变动的基础。从我国蔬菜生产情况看,生产主体规模小,组织性差,生产分散,对市场供求状况无法做出明确判断,生产安排大都是基于上期价格做出。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较强,一旦安排种植和生产,供给即固定,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市场供给调整难度较大,即蔬菜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市场产量和价格会远远偏离均衡状态。稳定蔬菜价格,必须要从稳定蔬菜供给,即蔬菜产业链条的起点——蔬菜生产开始,而订单蔬菜生产是稳定蔬菜供给的有效措施。订单蔬菜生产实质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蔬菜生产主体依据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订单合同内容,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供需关系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的直观数字要求,并据此安排生产,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供需平衡、价格稳定。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订单蔬菜发展、稳定生产进而稳定价格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链条为“金融支持订单、订单稳定生产、生产稳定价格”。
金融支持订单,即加大对拥有订单的蔬菜生产者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扩大订单蔬菜生产的范围和规模。订单蔬菜生产不同于传统蔬菜生产,资本投入较高,金融服务需求较强,这就要求金融业能够适应订单蔬菜发展需求特点,创新适合订单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优惠金融服务,激励蔬菜生产者采取订单方式进行蔬菜种植和生产。
订单引导生产,即通过蔬菜订单反映市场需求信息,降低农户生产种植的盲目性。我国蔬菜产业总体属于卖方市场,蔬菜生产必须要主动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其中如何把握市场需求是重要的一环。蔬菜订单使生产者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确定蔬菜生产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生产稳定价格,即以供给稳定实现价格的稳定。供需平衡是价格稳定的基础,在订单式蔬菜生产实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蔬菜价格波动幅度会自然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最终达到产量与价格的均衡点。
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
2012年以来,根据人民银行“探索金融支持现代订单农业新模式”的要求,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潍坊市政府支持下,寿光市政府、金融部门及订单蔬菜生产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蔬菜订单融资机制。
(一)机制设计的思路
金融支持订单蔬菜发展机制设计的最优选择是“期货+保险+贷款”的综合式金融服务,即发展蔬菜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远期价格,引导蔬菜种植,并为订单的价格要素提供参考;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提升生产者的订单履约能力;根据订单确定价格和期货市场价格偏离度,确定订单价值,办理订单质押贷款。
从现实情况考虑,最优设计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已开展期货交易的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不同,蔬菜产品标准缺失,且不宜储存,期货产品设计难度较大;农业保险成本高,收益低,保险公司和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蔬菜期货的缺位使订单真实价值难以确定,且订单的可转让性差,银行无法通过转让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因此订单不具备质押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最优设计目标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突破,短期内可行性不高,寿光市最终做出次优选择,即开展蔬菜订单融资业务。
寿光市订单融资创新设计思路是为订单蔬菜发展提供优惠金融服务,即向持有订单的蔬菜生产者提供利率优惠、额度宽松、审批优先等优惠金融服务,引导蔬菜产销主体了解和使用订单,促进订单蔬菜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期货+保险+贷款”的金融支持订单蔬菜生产模式,推动蔬菜生产和价格稳定运行,实现良性循环。
(二)融资机制的核心设计
蔬菜订单融资是为拥有订单的蔬菜种植客户提供优惠金融服务,实现既能激励各方参与又能真正支持订单蔬菜生产的目的。主要做了四个核心设计:
1. 订单增信。由于目前蔬菜订单尚不具备质押基础,订单融资必须要有增信方式,除抵押、质押、担保等传统增信方式外,融资机制中设计了贷款保证保险,即由保险公司推出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贷款客户购买贷款保证保险后,由保险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2. 成本分摊。根据成本收益对等原则,贷款保证保险成本由其受益者——银行、政府和贷款人共同承担。为解决成本分摊问题,融资机制创新设计了贷款保证基金(蓄水池),由财政、银行和贷款人共同出资设立贷款保证基金,基金由政府部门管理,作为贷款出险时的第一还款来源,降低保费费率。
3. 信用甄别。信用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涉农主体,缺乏信用记录是影响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蔬菜订单融资机制配套设计信用信息系统记录客户各方面信息,客观评价客户信用状况。
4. 订单真实性甄别。拥有订单的客户享有明显优于其他客户的金融服务,这就需对订单的真实性进行甄别,设计两个环节提高订单真实性,即由政府部门制定格式化订单;融资之前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持有的订单进行登记。
四、寿光市蔬菜订单融资的实践
(一)寿光市开展订单融资创新的基础
1. 产业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寿光市就在全国率先开始蔬菜产业化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蔬菜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寿光农业产业化程度非常高,已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大量不同形式的产业组织主体。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仅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达908家;设施农业发达,工厂式大棚生产使农产品产量稳、质量好、标准化程度高,具备较好的订单农业发展基础,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及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超市(批发市场)之间有的已采取订单生产模式。目前,寿光已成为重要的蔬菜生产和流通基地,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蔬菜产销订单辐射全国,全年蔬菜交易量达60亿公斤,交易额达100余亿元,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已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变动的风向标。
2. 信用环境。寿光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村信用评定的县市之一,地方政府对信用环境高度重视,积极配合金融系统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一系列的信用评定工作,2008年即实现了信用评定全覆盖,对所有户主年龄18至65周岁之间的农户全部进行信用评定。当地政府还出资300余万元开发了寿光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系统,综合评价农户及企业信用情况。多年的诚信建设打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近些年来,该市涉农贷款不良率一直远低于1%。2009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金融生态城市”;2010年荣获“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
3. 金融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寿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13家、保险机构29家、证券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与担保公司机构13家,农村金融竞争性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寻找订单农业市场的切入点。
4. 政府的金融意识。多年来,当地政府形成了重视金融、发展金融、利用金融的良好金融意识,打造了一支懂金融的领导班子,能够切实认识到金融的重要作用,并统筹各种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以此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主要实践措施
1.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当地政府了《农产品订单登记管理办法》、《寿光市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出资1500万元建立订单融资贷款保证基金;农业局与工商局联合制定了规范的《农产品种植订购合同》和《蔬菜种植收购合同》;确定农业局为蔬菜订单登记机构,设计了《订单融资登记证书》,开展订单登记业务。
2. 完善成本分摊机制。人保财险总公司批准寿光率先开展“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首期批准为20亿元银行贷款提供保险,其中10亿元专门用于订单融资,1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试点工作设计了“贷款保证基金”作为贷款风险的第一道防护堤,基金由财政按照贷款额1.5%出资,借款人在银行利率优惠基础上按照贷款额的1%出资,形成了政府、银行和借款人三方之间的成本分摊机制。
3.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推出“贷款保证基金(蓄水池)+保险超赔”的风险分担模式,农产品订单卖方在人保公司办理贷款保证保险后,无需再提供额外的担保或抵押即可从银行获得贷款。出险时,先由贷款保证基金支付,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与银行风险共担,其中保险公司承担90%、银行承担10%,即政府和贷款人以贷款保证基金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保险公司承担基金之外风险的90%;银行承担剩余的10%,实现了风险多方共担。
4. 提高订单交易双方信用履约意识。寿光市政府出资300余万元,由人民银行寿光县支行牵头,40个部门支持建立了“寿光市社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农产品订单登记系统”和“商品生产流通合同信用履约自助登记检索平台”,记录蔬菜订单交易双方履约信息,强化双方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
5. 商业银行规范操作流程。农产品订单融资契合了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需求,银行参与积极性很高,寿光市农村商业银行率先制定了《农业订单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对订单融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并实行优惠利率定价;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农产品订单融资业务管理办法》,根据订单、担保和蔬菜价格波动特征等指标,综合核定融资额度。潍坊银行寿光支行积极试水农村金融业务,率先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部,享有产品创新、利率及额度等方面的优惠。其他金融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
(三)订单融资运作
蔬菜订单融资业务涉及订单蔬菜生产者、商业银行、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等多个主体。蔬菜订单生产者持经政府相关部门登记的订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其信用状况,在信用保证保险或其他担保增信条件下,综合考虑客户订单合同中交易品种、价格、数量等情况,向其提供利率优惠、额度宽松、审批优先等优惠金融服务,在银行资金支持下,客户按照订单要求进行蔬菜生产,并根据合同要求按时履约,订单买方及时将履约情况登记到“商品生产流通合同信用履约自助登记检索平台”,强化信用约束。贷款到期后,客户如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如客户购买了贷款保证保险,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否则,按照传统贷款担保处置方式解决。参与各方关系如图1所示。
五、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一)机制设计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判断经济机制设计优劣的标准有三项,即资源有效配置、信息有效利用和激励兼容,越满足或接近上述三个要求,说明机制设计越成功。按照这三项标准,寿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较为成功,表现在:
1. 实现了信息的有效利用。信息有效利用原则要求机制运行尽可能地降低信息成本,寿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实现了多种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汇集工商、税务等40余个部门掌握的经济主体信息,为金融机构判断客户信用情况提供了有效支持;贷款出险后先由贷款保证基金支付,不足部分保险公司承担90%、银行承担10%,降低了传统担保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客户筛选,降低贷款风险。
2. 实现了利益主体的激励相容。按照这一标准,要求机制设计能够协调所有经济单位,包括集体和社会利益,达到激励一致。从寿光蔬菜订单融资实际参与各方看,均能够从该机制中获得收益,具体来看,生产主体可获得优惠金融服务,且采用履约保险形式可避免互保造成的或有负债问题,锁定了风险;银行扩大了业务规模,同时大型保险公司提供的履约保险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保险公司创新了业务品种,扩大了业务规模;地方政府实现了促进当地蔬菜产业发展和推动蔬菜产业转型的目的,也就是说,参与各方都具有推动这项业务发展的积极性,机制设计具有激励相容性。
3.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判断资源是否有效配置通常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根据该标准,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即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在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中,贷款客户、保险公司都是明显的受益者,而从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角度看,尽管商业银行降低了贷款利率,地方政府提供了财政补贴,但创新为银行提供了新的业务拓展空间,推动了蔬菜产业发展,因此对于银行和政府而言,收益要超过成本支出,因此,这一机制设计是接近于帕累托改进的,也即机制设计符合资源有效配置标准。
(二)机制运行的经济绩效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机制设计是否有效,实践效果最能说明问题,从寿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具有较高的运行绩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解决了订单蔬菜发展的资金瓶颈。截至2013年6月末,累计发放蔬菜订单融资90961万元,支持订单蔬菜生产12.6万亩。其中向3643户农户发放55645万元;向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5576万元;向22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29740万元。贷款利率较非订单融资贷款少上浮20%—40%,有效支持了订单蔬菜产业的发展。
2. 创新了贷款担保方式。人保财险公司推出的贷款保证保险,在抵押、联保等传统担保方式之外,为农户及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贷款保证保险不存在农户联保、企业互保固有的“或有负债”问题,避免了单个农户或企业违约造成的“多米诺骨牌”式风险传导。
3. 订单的本质效能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在订单融资利率优惠和差别化政策引导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对蔬菜订单的认识不断提高,产供销各环节订单使用量不断上升,而且口头订单、自制订单等不规范订单形式逐渐被规范标准的订单合同文本所取代,初步形成了“谈订单、懂订单、用订单”的氛围,当地85%的农户已进入到订单式蔬菜生产链条中。
4. 订单引导生产、稳定价格作用开始显现。随着订单的规范和使用范围扩大,根据订单确定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户、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准则,蔬菜种植的盲目性得到控制,并对稳定价格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订单式蔬菜发展使产供销三方农业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验检测、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种植,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机制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尽管蔬菜订单融资效果已显现,但仍存在一定优化空间:
1. 拓展保险作用范围。蔬菜生产属于弱质产业,需要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以降低蔬菜生产风险,提高订单蔬菜生产者的履约能力。受成本、风险等因素影响,寿光的蔬菜订单融资实践中仅开展了贷款信用保险,其他保险服务未能嵌入融资机制设计中,这需要在未来机制优化中不断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方式,拓展农业保险作用范围,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整个机制中的风险补偿作用。
2. 建立蔬菜期货交易机制。建设蔬菜期货交易市场,发挥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蔬菜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蔬菜订单参与者锁定成本提供有效手段。但受蔬菜产品标准缺失、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寿光市并未将蔬菜期货市场作为机制设计的核心内容,如何建立和完善蔬菜期货交易机制应是未来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发展蔬菜订单质押贷款。蔬菜订单能否质押关键是订单是否具有真实价值。在存在蔬菜期货交易机制的条件下,确定数量、标准和价格的蔬菜订单实质上具备期货性质,也就具备了实现订单质押的可行性。当前寿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中,蔬菜订单并未发挥质押作用,仍需要担保、抵押、信用保险等其他增信方式。在蔬菜期货交易机制建立后,订单质押亦是机制优化的重要方向。
六、结论
寿光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运行绩效逐渐显现,在创新贷款担保方式、解决订单蔬菜生产资金瓶颈、引导订单蔬菜发展以及促进蔬菜产业转型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形成了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订单蔬菜生产者的激励相容,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当前,蔬菜产业已实现高度市场化,寿光蔬菜生产尽管对全国蔬菜市场有一定影响,但还不足以左右全国供给。其蔬菜订单融资机制设计在稳定蔬菜生产和蔬菜价格方面的有益探索,对全国金融支持订单蔬菜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受蔬菜产品标准缺失、农业保险成本高、订单质押操作性不强等因素影响,寿光蔬菜订单融资仅是金融支持订单农业机制设计的次优选择,建立蔬菜期货市场、优化农业保险服务、提供蔬菜订单质押贷款是未来机制设计的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1]利奥尼德·赫维茨,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陈柳钦.金融、金融制度与金融制度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从开始实习生活以来我一向以严谨的态度,用心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失败的辛酸,也有成功的喜悦,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重要性,实习当中不能说我有怎样的成绩,但我觉得收获不少,我想这些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忙的。
我体会深刻的一点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其实很多东西在学校的时候我都学习过,但明白的都是理论,明白操作步骤,却没有多少实践,甚至都没有思考到按照这些步骤去做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以及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全面的思考,不让自己的思想有局限性。
我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听取老员工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推荐,能够虚心听取。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工作中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创造性、建设性地独立开展工作的思维;具有必须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理解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职责心强,工作效率高。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用心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
实习结束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开阔视野,实习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更新,也需要我们的坚持。
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2
三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在这*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学校里没有的东西,得到了同事们很大的帮忙。
首先,我十分注意的向周围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处处留意,多看,多思考,多学习,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着公司的状况,较好的融入到了本人们的这个团队中。
其次,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发现有的单据在处理上存在问题,便首先同同事进行沟通,与同事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就提交上级经理,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带给参考。
为以后的工作带给便利,我努力学习,工作主要有:采购核对前期的应付账款余额,并对账袋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核对后的应付账款余额重新建产新账,并及时的填制应付凭证、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建立库存明细账。接手公司及分公司的手工库存明细账。接手运费的登记工作。
为了尽快的熟悉公司状况,我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改善,构成公司总的库存明细账。在建账的同时,将当期该处理的单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因期初数据不准确,影响了报表的可信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在*个月的试用期间,我能够用心、主动、熟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并用心全面的配合公司的要求来展开工作,与同事能够很好的配合和协调。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继往,在相处中,我与人为善,在工作中,我力求完美。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自身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3
经过了这一年的实习,在从中明白到,对学生而言,实习能够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主角,逐步完成职业化主角的转化,
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我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我需要了解的,哪些是我感兴趣的。
在工作过程中,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心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我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像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透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个性是此刻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用心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我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第二、团队精神
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
如何去持续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潜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潜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潜力。合理的分工能够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我牢记一个规则:我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此刻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状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在学术上钻研
“承担行政职能的,回归行政机构序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同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改革要整体推进,就需顶层设计,这份《意见》有助于把各个部委的工作整合在一起,避免走弯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意见》推进整体改革模式评价颇高。
顶层探索
“很难用国外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理论看待中国事业单位,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提及事业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认为其绝对具有中国特色。
据统计,中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多万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提供医疗、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是政府和民众对事业单位最高的期待。但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没有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正因为如此,同国企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样,改革事业单位的呼声一直强烈。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意见》出台前事业单位改革大都支离破碎,有单兵突进的味道。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主任洪都就曾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许多年,但都是支离破碎,缺乏顶层设计。“人事制度改革如此,事业单位社会化同样如此。”
正如《意见》指出:“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洪都指出《意见》的特点之一就是“顶层设计,突破了原来各个地方自行搞改革的格局,把整个改革高度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决策”。
“如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只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和增加收入,结果还是‘花钱养人、养机构’,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提高,公益事业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汪玉凯说。
自去年3月以来,国务院颁布了37号文,出台了包括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10个子文件,均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文件。
政府市场要分开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利用所占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而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这类事业单位回归行政机构后容易出现三大“尴尬”:可能突破机构限额,与大部门体制方向相违;可能突破人员编制限制,与精简效能原则不符;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继而形成改革阻力。
《意见》指出,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汪玉凯说。
按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此举可看作是行政归行政,市场归市场。”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估计,除20%的事业单位会纳入行政序列和变为企业外,其余80%以上的事业单位将会留下来继续提供公共服务,它们分布于医疗、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和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宋世明指出。在《指导意见》中,对80%这一部分事业单位加以细分,其中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细划为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拨款;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则划入公益二类,由财政差额拨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业单位全国性摸底结束,下一步改革需聚合力量整体推进,《指导意见》此时面世,“表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要冲击行政职能剥离、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以及一些单位去‘事业’身份等难点。”
走出“两头热,中间冷”
然而,专家们担心这次仍会如同以前一样,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过程中,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一头热是,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提倡和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一头热是基层,社会民众期待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中间冷”指的是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自身。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不明白改革后的工作要求、福利待遇和前途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其中关键因素。” 譬如人们普遍认为“养老双轨制”即是导致“中间冷”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个人和单位共缴保险费,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不需缴保险费,且退休后待遇比前者高很多,2008年初,当国务院一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即遭抗议。
“事业单位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限模糊。”竹立家指出。
汪玉凯还提到,在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剩下80%的事业单位分两类,但100多万个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分为两类实属不易。
实际上,因现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紧密联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部门都偏向于将所属事业单位划入全额拨款的一类,在此现实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是难题。
为减少改革阻力,转制工作可给予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有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费用继续拨付,包括离退休待遇和基本养老金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27-01
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 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 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 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 爱争强好胜, 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 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 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 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 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 让学生以赛激趣, 以赛促学, 以赛提效。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 迭起; 会使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
2.寓教于乐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嘞蜓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3.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4.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5.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喜欢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有效地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发挥多媒体教学优点的同时,教师要规避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误区。从全局上说,多媒体是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是一种教学工具,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的。在运用时,要摆正多媒体教学的位置,不能走极端,这样才能巧用、创造性地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越性,真正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从具体课件制作的误区上说有以下几条。一是形式主义。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素养,没有很好地把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落实在课件上,造成了与教学的脱节,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导致为了制作而制作,课件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重点和难点,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二是课件制作内容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花里胡哨,没有求真务实。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的感官表现,制作的像一部大片,确实很刺激,学生也被吸引了,但是却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学生的思维被过多无用的信息感染,不像学知识,倒像看电影,学生从中没有什么感悟,和学习联系不起来。新颖、有趣的画面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三是多媒体课件完全取代板书,不分主次。有了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教学也变得轻松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板书。板书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同于课件的暂时的视觉停留,能把知识固定在黑板上,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并记录生成性的问题,这些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
总之,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宁.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四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
[2] 卢志保.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3] 霍秀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摘要:2013 年1 月1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定了“虚提”折旧的创新性处理方法,这对于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严重不符、信息失真,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改革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办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办法进行了探析。
一、1998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一)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我国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做出规定,也没有设置折旧这个科目。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在支付款项的时候,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与此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但是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会带来以下弊端:一是虚增资产:固定资产以原值保持不变,不反映由于使用造成的价值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虚增了资产,由于固定基金保持不变,虚增了净资产。二是重复列支成本:在固定资产购置时,根据其原值列支事业支出,而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时,又列支了一次成本。三是成本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少列成本,虚增盈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二)修购基金的处理。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按照收入的一定比列计提: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计提修购基金具有固定资金部分补偿和储备制度双重特征。从科目性质来看,“修购基金”是专用基金明细科目,属于净资产类账户,但在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时,又相当于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清理”过渡性资产账户,在使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时,又相当于实存资产账户。“修购基金”账户的这种多用途,使其角色难以定位。按收入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体现出一种补偿的经济实质,是为符合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和经营活动的特点,事实上修购基金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其本质是一种资金储备,部分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造成以上会计处理方式的原因
1.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一类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类职能的事业单位,一类是开展生产经营类服务,具有企业性质的单位。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在考虑第一类和第二类中未开展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的情况下,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于第二类中开展生产经营和第三类事业单位,按照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使用进行部分补偿,符合预算管理体制,同时兼顾了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
2.预算管理体制对会计核算的困扰
固定资产在购进时,事业单位按预算进行列支,同时又用“固定基金”反映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固定基金相当于企业中的股本,一般不能随便减少,不能将其转入折旧,所以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取了一个折中处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不提折旧,修购基金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计提,其反映的不是固定资产物耗的转移,而是对收入的抵减。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进行改革的优点
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能够体现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修购基金计提是一种部分补偿机制,与收入、经营均无多大关系,而且其本质是一种储备机制,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则能够实现完全补偿机制。
为实现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新制度中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不但要求事业单位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对于“虚提”折旧,也规定了创新性的会计处理方法,事业单位在计提折旧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适应了预算、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对于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也没有造成影响,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严重不符、信息失真的情况,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大量的会计数据,实现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结合。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第一,重新调整了固定资产的类别。和以前的划分相比,新的固定资产类别更加细化。第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资产价值标准均高于原标准。第三,用“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替代“固定基金”科目,反映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第四,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第五,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第六,月末结账的时候,把“基建账”数据纳入事业单位的大账核算。第七,对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第八,对2013年12月31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已使用年限等进行摸底,然后根据各行业和各单位的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补提。
账务处理上,在固定资产购进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月末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固定资产”,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栏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减去累计折旧的余额,反映固定资产的摊余价值,与净资产反映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保持一致,采取这种会计处理办法,既避免了重复列支成本,又体现了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非经营性业务不核算其所发生的成本,同时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难以区分。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要对各类资金来源在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发生的费用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摊,无法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而虚提折旧也会导致经营性业务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利于正确评价和全面考核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所发生各项业务的实际成本,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也不利于合理有效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
总之,新会计制度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借鉴了国际惯例,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加强了资产管理,体现了财政改革的新要求,可以更全面、更真实、更合理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云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应计提折旧.中国会计报,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