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尊严的作文

有关尊严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尊严的作文

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第1篇

曾经,我见过一位摄影家从拍摄的一幅照片,并为之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只双目凝视着远方的狼,那双在雪地里所独有的眼睛,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的双目积聚着强大的力量,我想再奋勇无畏的人面对如此一双血腥的眼睛都会畏惧三分。它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不为别的,只为生存。

曾经,我观看过徐悲鸿的画展。一幅奔马图让人印象深刻。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乌云映衬下,越发荡起人潜在的一股力量,很莫名,只感到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就如同波涛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生命的存在,使它们凭籍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有时感到很压抑,潜在的想宣泄一番,爆发出野生动物似的英豪气度。在无数次挣扎后,我们常常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渴望如它们一样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不受任何束缚地去做回自我;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在心灵深处回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终于领悟了人生。

正是由于自然界的包罗万象,有如此之多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它们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无限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而怒吼。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环保作文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我们将与自然隔绝,到那时,我们该何去何从?人类的道路又会有多远?生命的真正含义该如何获取?我茫然了,无助袭上心头。只为人类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悲哀!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环保作文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第2篇

2010年第9期到12期,以及2011年第3期到5期,我们已经先后探讨了“感受生活”“辩证思考”“理想与自我”“意志与生命”“情感”“美”“道德”这七个话题,这些话题是从历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提炼出来的,同时也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系列,本期的主题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前七期的话题,是从人的认知、自我认识、精神要素等内在方面展开,本期将由内而外,将个人置于时代背景下并聚焦于写作这一问题上。一方面,这有利于我们整体地来把握人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和特征以及作文本身,也是高考作文中经常涉及到的话题。

对话

一条吞饵咬钩的鱼

――对话著名作家张乐朋先生

苏鲁(以下简写为“苏”):张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参与到我们这期的栏目。今天的话题与写作有关,重点不在于写作技巧,而是想请您从您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出发,就当前时代的精神状况、个人的精神处境,以及在这个背景下的写作等问题,给我们的读者一些启发。那么,就我们当前这个时代的整个的精神状况,您有何评价?

张乐朋(以下简写为“张”):要我说,这个社会的精神状况是猥琐的,猥琐就是精神危机。你开的这个话题宏大到令我不知所措,但定下神来的第一反应,我想还是如此。期望后来人,铁肩担道义。

苏:如果从民族传统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哪些东西仍在影响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

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陈腐的儒家思想,提法也过时了,等等。不过,我相信谁也不敢去贸然尝试违背这八个字的结果,除非他愿意自取其辱,招人唾弃甚至惩罚。比如有人做了背信弃义的事情,他失去的肯定不止是一个朋友。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因为他的背叛违背了人伦和好人应该有的良心。我想反证比正面说道要简便一些。另外,中国人的这种精神传统经过“垂直”教育,几乎已经被巩固到了血液里,形成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本能的判断原则和集体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许会被改头换面,演绎成其他的说法,但骨髓里头的精神,还是这些汉字,它们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伦理的善。想想曾子说的“三省”的一二“省”是什么?相应地,朴实勤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品行,都是继承这个精神传统要具备的精神素质。

苏: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您心中的良好的社会图景?

张:孩子出门玩耍时,不应该让大人担心他(她)会被拐卖、被摘肾、被杀害。所以和谐社会对于今天而言,还是远景图。作为家长和教师这两重身份,我觉得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要有保障。

苏: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您认为该如何生存于这样一个社会?

张:有个儿歌:“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小房子,刷得很漂亮。”要生存于这样一个社会,首先得掌握一两项生存的技能,就是生活本领。罗素说:“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的一个令人伤心的发现就是,只要有足够的技能,就可以击败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力量多么强大。”他的“发现”让他“伤心”,那么他的“发现”的欣喜应归我们,如果脚踏实地去掌握“足够的技能”,然后所向无敌,难道不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动不动就“少年心事当拿云”,可能连热馒头都拿不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标准貌似高调,其实也能引申出平常心态的解释。

苏:您如何理解人的生存?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面对生命本身?

张: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它不仅是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单是莎士比亚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这样思考问题就复杂了。要是换成小说题目,“生存”就是“活着”,就是经历你全部的宿命。我认为自强不息是很好的生存理念,要找到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命运和尊严就会体现出来。

苏:写作,对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张:写作可以改变一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至少能给你一双观察人生的眼睛,一副体察人情的心肠。就我而言,写作意味着生活的意义,或,最有价值的爱好,说“一技”也行。

苏:能否谈一谈您是如何开始写作的?

张:爱好,或者说尚慕虚荣。上中学时比较爱看书,赶上那时的“文学热”,热得和羊肉泡馍一样烫嘴。于是,肠胃就有想法了,肠胃有了冲动其实比头脑更难控制。比如那时看了某本杂志上的文章,就想什么时候我也写个东西在这上面发表,这有点像临渊羡鱼,很原始。有了想法之后就是行动,想法原始,行动就笨拙,真的开始沽名钓誉了,才知道吞饵咬钩的鱼是自己,而且再也吐不出来了。等发表文章的夙愿实现了,文学已经不热了,羊汤没了,就剩干馍了,现在的中学生除了青春阅读以外,不会像过去那样群起而追文学了,不用饥不择食了,估计这和他们不喜欢羊肉泡馍有关。

苏:我了解到,您最初是从事诗歌创作,后来转向小说写作,能否谈一下您的这个转向?

张:写诗写了十几年,2006年被聘为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之后,才转向小说。也算契机。诗歌小说都是写,写和写有大不同。我个人觉得,小说素材来自现世生活,讲究结构,包容量大,可以粗放,可以泥沙俱下。而诗歌的素材是细腻的心灵生活,要求高,存在难度极高的能量转化和表现技巧。我在农村、工厂、学校都生活多年,生活面宽,多少也算有积累,加上长期的诗歌创作对文字的训练,转写小说后适应得较快。后来的麻烦是发表困难,就有人说你写诗的写不了小说,等过了这个“瓶颈”,小说获了奖,证明的步骤才算完成。这也是俗套,但从中能总结几条,一是诗人写小说不是问题,二是写得多不一定写得好,三是大量练笔很有必要。

苏:这一期的主题是“何处安放我的抒情”,提到“抒情”,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张:诗歌。写诗多年,比较熟悉这种形式感最鲜明的文学样式。诗歌是一种疼痛,确实需要好好安放,一如诗意地栖居,也是人生的安放形式。

苏:如果说选择一种“情”作为您最后的、最根本的抒发对象,您会选择什么?

张:亲情。这是最绵长最厚道的感情。爱情和友谊,会因为时间久长而转化为亲情。

苏:您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作为90后的父辈一代,对于他们的生活,您有何建议?

张:建议类似于说教,不谈为妙,将心比心地说几点体会:一是时常抱持 “行文不通看燕舞”的心情,学习用不了你的一股脑儿。二是“风物常宜放眼量”,生活的路漫长迂远,不用胶着在眼下的东西上。三是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折磨在所难免,但这种痛苦仅限于心理感受,对身体没实际损害。四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和父母指望儿女在高考选拔中胜出的心情一模一样,做儿女的在道义上应该不辱使命。至于家长对孩子,最好是多交流别说教,多关心别唠叨,避免让青春期和更年期撞一起。

主笔

何处安放我的抒情?

――关于时代、个人与写作

苏鲁

一个不容质疑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我们降临时,这个世界已然存在了。并且,从出生那刻起,每个人都不可逃脱地进入到一定的秩序中,特定的国家、民族和家庭,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语言使用等。不论你的个性如何突出,你的生命都被动地渲染了一层底色。

时代,携带着光怪陆离的传统定格于此,我们必须面对。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信息的增长和持续传播令人眼花缭乱,竞争和压力蚕食着从牙牙学步的儿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权贵与资本的交织仍在困扰着社会的平衡,以房子、汽车、电子产品、商场购物和假期旅游为主导的生活形态正日益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这三个夜行人,如今裹着黑色风衣,只能在暗夜中尾随着时代的脚步。一个问题在回荡:我们,可以往哪里安放自己的抒情?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无法完全独立地观照自己的内心,无法用一双内视的眼睛看向自己。所有的语言使用、心理反应和思维方式,都来自于耳濡目染的习得,都是我们身处的时代和民族,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我们个体身上的映现。可以说,任何作为个体的“我”都是时代所塑造的,而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发言人。又一个问题在回荡:我们,如何将个体生命的尊严置于一个时代的内部?

在这样一个非抒情时代,我们的抒情冲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这样一个自我被社会所奴役的时代,我们的生命被连根拔起,宛若洪流中漂浮的草芥。

语言,不仅是交流和传承的工具,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是由它所创造和维系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语言的世界,而语言的界限也正是世界的界限。进而,写作不仅是对美丽新世界的期许和呼唤,更是一种担当、一次突围,是对时代与自我的审视、校正和重塑。写作,是一项严肃的生命活动。

一个人,应该留下他的“作品”,当然,这不仅限于文字作品。作品,是自我绽放过的明证,是时代喧嚣退潮后一个民族内部生长出的根须。因而,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者,抒情的可能性在于语言超越于时代以及自我的局限;每个人又都是天生的王者,借助语言和作品,我们开拓了新世界的疆土。

商榷

写作必须返回内心

四川大学硕士高国良

在强大而整齐的社会秩序的挤压下,抒情已沦为一件暗夜里宽慰自我的私密的事情。但是,把抒情的隐匿归咎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纵横驰骋的时代,不过是找了一个简便易行的借口而已。我们与其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去寻求个体的尊严,还不如转向内心,转向那永远不会被任何现实所剥夺的内心。就像一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子,狂乱的风只是帮助旗子打开自身,在风中挺立的旗子,凭借风获得了孤独的尊严。

写作必须返回内心,这样的写作才算诚实。一个写作者应该有一颗能够勇敢地迎受现实的凛冽和人性的荒芜的心灵,即使他的作品只有他自己一个读者,即使他的抒情只能在他孤独的内心发酵、沉淀,然后寂然消隐。

卡夫卡小说中的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的,否则他早就在围观的人群散去之后,走出笼子去过正常甚至是庸常的生活。他应该知道其实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到底能忍受多长时间的饥饿,大家之所以选择驻足观看只是由于好奇而已。好奇的本质在于它从不会在它所好奇的事物上停留,它总是一会儿看看这里,一会儿又瞅瞅那里。饥饿艺术家决不是为了这些人而表演,因为他不是马戏团里取悦观众的动物。他是以饥饿为事业的艺术家,他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尽管他的事业同时对他的生命构成一种损害。他决然而固执地坚持着这份事业,是因为这就是他的尊严,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但也只有悲剧才能让人肃然起敬。那种面对荒诞现实的孤绝生命的硬度让人不禁淌下热泪。

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第3篇

第一,爱护动物。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让孩子亲自照料以便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注意观察它们的成长、发育和与它们游戏,有条件的还需做好“饲养记录”。正式入学后,孩子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发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上发表。此外,小学生们还热衷于利用自己积攒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

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个13岁的男孩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此文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则会受到各种教育: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在大人们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第三,怜贫惜弱。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者也比比皆是。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一位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并且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使孩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主动提出邀请这位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欣然应允。

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话题,对于作文而言,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偶尔看到几篇谈有关作文创新的文章,引发了我的同感,下面就从立意、选材、拟题、布局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立意新

立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新颖的立意可使整篇文章增色添彩、意蕴隽永。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一语道破了立意的重要性。从近年学生的考卷上看作文情况,对于话题作文能写出富有创新性文章的学生很少,尤其在立意上多是千人一腔、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主要方法有:

1.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指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从多个角度推导出多个思维结果。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按一般思维,得出的立意是“××的对手如何”, 但这一点谁都会想得到,缺乏新意。若寻找不同的立足点,联想到对手与成就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强对手,大成就”的立意;联想到对待对手的态度,就有“对手,感谢你”的立意;联想到为什么要有对手,就可以得出“对手的价值”的立意;联想到对手的条件,又可得出“对手是一个高度”的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句形象点出了客观事物多侧面的特征。一个事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可得出不同的新意。

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然后经过比较,选择出最能表达中心、最富创造性的立意过程。如以“牛”为话题作文,就要突破一般现象的定势思维“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新的立意就有:从反刍现象想到学习要不断复习、咀嚼,从浑身是宝想到奉献,从好斗想到敢于挑战。这些立意避免了就事论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刻性、新颖性。

3.逆向思维。如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习作《鲁班门前应“弄斧”》,以“要敢于探究、创新,不囿于前人旧说”作为切入点,针对“不要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这一定势思维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有所进步,就要敢于打破前人旧说”的新观点。还有,像习作《要异想天开》《败了,多好》等,都属于逆向思维,这些作者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从怀疑、否定、批判的角度立意,探求立意的新路子。

二、选材新

学生一到作文,选择的材料无非就是雨中送伞、路上拾物、给老人让座、帮盲人过路,亦或大而空、不着边际的高调赞颂,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身边的、生活的丰富多彩,取材范围十分狭窄。要在选材上创新,有如下方法:

1.选择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不选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2.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去掉重复的材料。

3.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减去一般的材料。

4.选择真实的材料,删掉虚假的材料。

5.选择时代感强的材料,删除陈旧的材料。

又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根据以上方法从“身边事”“课堂中”“教材中”“报刊中”几线索中选择材料。“身边事”这一线索的材料有:以平时一直对自己不错的同学为对手反观自己的缺点;以全班第一名为对手给自己加压;以自己行为习惯中的老毛病为对手克服惰性,战胜自我。“课堂中”这一线索的材料有:《公输》中公输盘与墨子一个攻城,一个守城的故事;《庄子》中运斤成风的故事;唐太宗与魏征一个善谏,一个善纳谏的对手,促使了唐繁荣安定盛世。“教材中” 这一线索的材料有:《勾践灭吴》中勾践以吴王夫差为对手,卧薪尝胆,灭吴;《伶官传序》中对手强,意气盛,无对手,身死国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对手存在,更增强了其变法的决心,使改革者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三、拟题新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题目自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题好一半文”,好题目除了要紧扣中心、简洁有力、忌大而空外,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也极为重要。拟题方面的创新方法,归纳如下:

1.展示观点,如《偶像不要也罢》《广告应该健康》。

2.设置悬念,如《成功者的背后》《遗憾是什么》。

3.巧用修辞,如《好“胃药”,由“疗效”说话》(借代)、《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对偶)。

4.借用诗词,如《一路梨花处处开》(陆游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诗句)。

5.善用典故,如《新版“孔明挥泪斩马谡”》《孙悟空答卷》。

这些拟题,打破了常规,化平为奇、化静为动,不落俗套,直观醒目,读来耳目一新,韵味无穷,常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四、布局新

近年来作文考试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意在淡化文体,鼓励创新。于是许多学生另辟蹊径,大胆选用新体裁,产生了许多形式多样、布局巧妙的文章,使人赏心悦目。

1.营造小标。恰当地营造小标题,不仅能使文章层次清晰,给文章增添色彩,而且能呈现出匀称醒目的结构之美。可以用“一”“二”“三”“四”或结构相同的词句或选用诗文句拟写小标题,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以《我也有尊严》为题,然后以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作小标题,分别抒写了当今的环境问题,反映了要善待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共存的主题。

有关尊严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民主性的作文评语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蹲下来,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放弃多年来的“师道尊严”,营造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样读习作的时候才会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欣赏。

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总喜欢用上“你”,这样就好像和学生在面对面地聊天,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乐于接受老师的评语,师生的心灵也会由此靠得更紧。

在写《老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中,一位学生写道:“自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作文写砸了,我发现您的目光跟以前不一样了,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呀!您已不再爱我了,是吗?老师,您是否会觉得我是一个笨蛋呢?”读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我在旁边评道:“老师忽略了你,并非有意,原谅老师,好吗?但请相信,老师永远爱你。你应当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挫折!”后来,这位学生又恢复了自信,热衷于写作,每次拿到习作本后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本子阅读评语,学生拿到作文本后那种眉飞色舞、竞相传告的场景让我感动不已。

做过班主任的作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评语往往是与那些难教育的孩子进行交流的窗口,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曾给学生习作《我的烦恼》写过这样的评语:“你的心情,我十分理解,我也曾是胆小的孩子,可有一天我终于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后我才发现,发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你也试试!”后来的课堂上,我很注意他,他果然举起了手,发言还真不错。更可喜的是,学生渐渐把我当作朋友,愿意和我交流,对写作更是兴致盎然,写作水平也一次比一次出色。

二、鼓励性的作文评语是激励学生向上的杠杆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寻找优点,哪怕用得好的一个词,一句话,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用得真精当!”、“多美的句子呀!你真是个小才女!”、“这么细腻的描写,真佩服你那敏锐的观察力”、“幽默的语言把你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更关注到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班上一位学生,她家境贫寒,为此在同学面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一次在写作文《自我形象设计》时,她的笔名取为“丑小鸭”,个人标志设计是画了一只独自躲在小角落里的小鸭子。我看后触动颇大,为了使她很快自强起来,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老师的丛林里,我喜欢她的纯洁与善良,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相信她有着坚不可摧的翅膀,你信吗?这样的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她看后,感动地哭了,给我写了一封信,那感人肺腑的话语也让我感动不已。

如果说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情,那么教师的评语更离不开爱。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鼓励。特级教师于永正也多次提到中学时李晓旭老师评价他的文章有“老舍风格”,增强了他写作的信心,激励他一辈子读书写作,终成大家,短短一句话,影响却是无穷的。

三、针对性的作文评语是引领学生远航的风帆

叶圣陶先生在有关作文的书信中说过: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要实现这些要求,要使评语能用之此后之实践,就必须注意评语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况且学生受知识和能力限制,作文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老师的评语应既有鼓励性又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惬意中接受老师的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