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忽略实用性,使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脱节,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不牢、技能实践不熟、就业适应能力差。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中心,实行校企合作,是对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一、政府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校企合作的推动力。
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校企合作步伐,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良性局面、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重大举措之一。地方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为学校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创造良好的局面,形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三位合一”新模式。营造学校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及企业积极参与办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加强经费、资源、信息的统筹,协调全局利益、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根据国家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中职学校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制定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政策。针对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损失,如企业在中职学校投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向中职学校捐赠设备、接收实习生、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等,政府在税收、经费补助、职业教育教师资质认定等方面要有明确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教学要以专业现代化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把握好专业的稳定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以增强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教学中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学校还要加强市场意识,为企业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积极行动起来,职业教育只有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社会应营造一个技能人才培养的氛围,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誉为是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德国谚语说得好:“不教会孩子一项技术,就等于教会了他去偷窃。”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与德国政府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分不开的。所以,政府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同时发展的局面,营造适宜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竞争力。
三、学校自身创造条件,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中职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围绕企业岗位来培训。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地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基地融合,让企业员工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企业服务,促进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等。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原因在于学校真正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合理的专业设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齐全的教学设施、良好的育人环境、较高的教学质量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中。同时,广泛开展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以期从不同层面了解需求和信息,把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推动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发展。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企业适用型技能人才。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即专业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增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此外,还要增强校企合作层次和合作深度,推动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开展一体化式教学。
江苏职业教育新课改倡导开展一体化式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应该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创业教育为指导。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基本满足一人一岗的要求。明确每一位实训老师在实训场地的位置和职责,包括工位、站位。例如:以汽修专业为例,要学习汽修行业的管理经验,不仅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更要加强合作、协作,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汽车拆装项目里零部件拆装、清洗、摆放、维护,以及工具的使用、维护等工艺。“四位”就是学生分组,每四人为一组,设立四个工位,分别是主拆装手、零件员、工具员和记录员,对应A、B、C、D四个站位,按站位上岗。每次作业训练时“四位”固定,不可以随意变动,下一轮开始,再依序轮换位置。“四位一体”实训模式其实是把汽车修理项目的四项任务进行整合、分工,从而使管理更规范、更便捷。这对团队意识培养和实训组织、7S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还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实训器材,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万一,李强.企业对产学合作缘何冷淡[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关键词:校企合作 培养目标 社会定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学校改革的核心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但是由于在校企合作的内涵、目的以及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定位和职责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一、在校企合作内涵上存在的认识误区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企业生产是经济基础。学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以经济为基础,要服务于经济。职业学校的产品主要是人才和技术,人才和技术是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学校生产的人才和技术被企业所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有了人才和技术这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才会正常运行。校企合作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社会的必然性。校企合作主要是人才和技术的合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人才能够更符合企业的需要,质量会更好,研发的技术更能针对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技术研发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责,其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是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核心展开的。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能够独立地培养出完全满足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事实证明,离开企业的参与,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培养出完全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就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好方式,企业需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
校企合作是在两个不同主体之间开展的,合作的双方是独立和平等的关系。如果一方从属于另一方或者是另一方的一部分,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而是整体和部分、领导和服从的关系。现在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的校办工厂,都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关系,因为没有独立而对等的主体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在独立的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的,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如果与本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合作也属于校企合作的范畴。
当前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时,把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作为发展的目标,认为学校举办企业是最好的校企合作方式。但事实上,这些校企深度融合并没有实现我们预想的效果,校办企业大多不死不活。试想在这样没有严格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理念、企业管理、先进技术的校办企业环境中来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如何可能。另一方面,从校企合作的内涵上来说,校办企业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含义,并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的初衷来看,校企合作是要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学校举办企业,只能是学校优势的延伸,真正企业的作用并没有进来,现代企业的制度、理念、文化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这不是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认识误区
企业和学校不同在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满足客户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满足培养对象——人的需求;既要为社会服务,也要为人服务,人的成长、幸福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人本身就是目的。学校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也要关注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既要服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培养对象成长和幸福的需要。完全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而不考虑培养对象本身对教育的诉求,就会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而把人当做一个普通的产品、生产要素,背离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既要满足人,又要满足社会,既要考虑到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既要满足人的幸福,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既要把人当作目的来看,又要把人当作生产要素来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有两个服务对象:学生和企业(社会),这两个对象对教育的诉求并不完全等同。
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变化只关注企业的声音,无视学生的诉求;重视企业调研,忽视对学生的研究;重视技能培养,轻视人文关怀。人的教育、基础性教育、普适教育不断弱化,技能训练地位空前提高,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存在明显的偏差。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要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其次才是技能。
三、在自身定位上存在的认识误区
社会是有分工的,不同的分工有不同的职责,不明确自己在分工中的定位,就会出现自己该干的事情没干好,却干了别人应该干、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费力不讨好。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学校+企业模式。日本是企业模式,中国是学校模式,德国是企业+学校模式。企业模式的办学主体是企业,企业把学生作为生产要素来培养,忽视人本身的诉求;学校模式办学主体是政府,重视人的发展,但企业的诉求得不到重视;学校+企业模式,办学主体是政府和企业,人本身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德国的双元制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要满足两个对象的要求,一是人的需求,另一个是企业的需求。人需要自身发展和幸福的实现,企业需要生产要素,学校关注人的发展,企业重视优质的生产要素,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人才,两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重视和满足,因此校企合作便成为最好的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些职业学校认为通过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培养出完全满足企业需要的熟练的准员工,出校门就能上岗,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理想,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如果学校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培养出完全上满足企业需要的直接上岗的技能人才,那么校企合作就没有任何必要,德国的双元制就只能说明德国职业学校的无能。如果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好的培养人才的方式,说明单靠学校自身不能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就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就要有明确的职责,教育学生就不单是学校的事情。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技能人才培养职责完全推给学校,企业不承担责任,企业只是人才的使用者和评价者。学校把人才培养的责任完全担在自己身上,又不能胜任,便请求企业与自己合作来培养人才,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陷入尴尬的境地。真正的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基础上的,该学校干的事情学校做好,该企业承担的学校不能代庖。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分工是明确的,培养的对象在学校是学生,学校负责培养的责任,在企业是企业员工,企业承担培养的义务,相互协作,各负其责,学校不会干企业应该干、自己干不了的事情,企业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和评价者,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完全满足其要求的人才,作为生产要素来使用,企业能够无偿获得优质的生产要素。但是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认为这是学校的职责,与自己无关,学校就应该为企业培养出完全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正是因为企业有这样的认识,才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开展。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职责,培养技能人才企业责无旁贷。国家应从法律和政策上落实企业的责任,运用经济手段让企业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企业也应认识到,优质的生产要素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但不是无偿获得的,优质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积极承担责任。这既是社会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认为培养学生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要承担完全责任,企业仅仅是帮忙的。我们需要反思,作为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上,什么是我们必须做的,什么是我们能够做的,什么是我们不能做的。只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职责,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不该做也没有能力做好的事情不要揽在自己身上,职业教育才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妮.校企合作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关键词:校企合作 引企入校 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03-04
1 概念界定与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性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7年我校金融事务专业实践就开始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但是基本上只是根据企业专家的意见,在每年教学计划上增减某一门课程或是教学内容,在个别的课程的章节开发的项目课程,个别企业专家到企业开课等停留在校内课堂教学上的方式。
而我们意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高,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对我们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缺乏感到失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工作态度和能力。对此,我们努力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效果不显著。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我们有很大的触动。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是我们急需探寻的课题。
2 实践与探索
一般来说,我们学校教师都会认为在“一元制”的教育体制,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太难了,但我们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发现如果学校能提出共赢的合作方式,与企业的高层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一致,企业还是很支持的。其实,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目标是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们主要是通过五个途径来寻找合适的企业:一是学校资源。我校原来隶属于财政局和粮油局,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沉淀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办学质量深受社会各界认可,被誉为广州市培养财会人员的摇篮,行业和校友们就是我们很好的资源。二是教师本身资源。我们的教师都毕业于各大本科学院,他们的朋友老师都有在相关的企业工作,本身就是我们的兼职教师,他们所在的企业就是我们的合作企业的资源。三是利用教师巡点工作。我校学生的实习采用学校安排招聘会为主,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学生到岗后,由学校统一安排老师和班主任下企业巡点,掌握实习第一收资料,及时取得实习双方的反馈意见。四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老师到企业实践,实地考察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培养人才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洽谈,讨论校企合作协议。五是主动联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广告了解等等,对于联系的企业必须进行实地调研,保持联系,更新信息,当学生的实习人数达到10人以上是就可以考虑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了。
2.1 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07~10级毕业生、18家金融企业和9家兄弟学校调研分析,我们形成了人才需求与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广东作为一个金融强省,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就业主要是面向基层的营销人员,在基层第一线职业岗位就业的人员,需要面临工作环境较差、体力劳动智力劳动相结合、工作较辛苦等现实问题,因而企业更多的关注员工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而这些职业能力在课堂和模拟实训室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职业理论学习如果不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加强。
我们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开展金融企业真实业务,通过4个层次实践教学,配以3个不同教学场所,实现“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金融企业的营销岗位和服务岗位,我们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安排学生开展基础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我们是交替进行,基础实训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是通过模拟实训的仿真项目实现,解决诸如银行柜面业务、点钞等技能,专业实习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就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现,解决诸如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顶岗实习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三个基本能力,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意志力、抗压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耐心、细心、责任心等7大综合素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是核心,我们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同时,我们建设了“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一体化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
2.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2.1 校内开展企业项目
企业项目进校园,开展真实业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然班轮班实训,成为校内教学的组成部分。该项目是我校与广州市麦格森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鸿鑫保险公司合作的,该项目由校企共同出资建设金融电话营销实训室,由企业投入设备和管理人员,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授课。实现了“引入企业、引入设备、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利润分成”的校企合作模式。2012年起就为多家企业提供优秀的实习学生。建立有效的校内实习基地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项目内容的确定。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老师们有很大的触动。我们发现在金融产品电话营销企业工作的学生,进步最显著,原因是学生在电话营销岗位,他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执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渐养成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且更加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而且,我们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中得出,各金融企业尤其需要电话营销员。我们把项目内容确定为电话营销岗。
(2)选择合作企业。2012年初我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并亲身经历学生实习的岗位。了解到合作公司是广东省坐席最多、产能最高、发展最快的呼叫中心,人性化的管理、白领式营销模式,不需自己寻找客户,坐在环境舒适的城市中心地带写字楼里,根据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源,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月薪过万的理想,公司还注重培训,支持员工继续深造,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帮助个人成长,支持每位员工实现梦想。
关键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社会责任感,有很强的意愿与学校合作,而且业务能进入到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
(3)开展学生调查。开展09级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和10级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查。对09及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留在公司的原因、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薪酬增加的原因、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中优势是沟通能力;90%的学生都希望进入保险公司工作,57%的学生认为保险是朝阳行业,78%的学生认为保险行业收入高,64%的学生认为该行业专业对口;80%的学生都希望从企业中获取良好的专业技术、广泛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的技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良好的薪酬。
86%的学生留在企业实习的原因是企业的气氛好、同事关系融洽,64%的学生认为留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50%的学生认为自己薪酬增加的原因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勤奋努力。
在对你10级学生的调查中,95%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电话营销课程表示支持,51%学生都是希望通过电话营销训练提高自己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了解到学生在短短的3个月的实习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在单一的学校教学中的难以实现的。另外,该企业处在蒸蒸日上的势头,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对企业的认可度也高。我们认为这个企业还是适合我们深度合作的。
(4)重视项目运营前的准备工作。“鸿鑫班”是学校的一个新成员,在2012年开办之前,这个项目对于师生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首先,在招募成员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宣传,包括项目负责老师亲自到目标班级讲解项目概要,印发宣传单张,邀请公司的负责人参加动员会以及学校广播的专访节目。这些事前的准备使学生对于这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参加,为这个项目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制定完整周详的教学计划。在鸿鑫班成立之前,我校便先后派出教学部主任与课任老师到鸿鑫公司进行共计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培训,与公司内部的负责人和培训经理研讨并制成适合放在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案,使得培训过程中做到有章可依,有条不紊。
(5)校企合作建设电话营销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实训室,学校提供场地、电脑、电话等设备,企业提供录音系统、坐席录音系统网线及电话线等设备,建设一间真实实训场所,学生上学如上班。
(6)列入教学计划,开发《保险电话营销实战》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实践课时为3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
2.2 校外开展企业项目
(1)广交会收银、制证工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6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国别地区分布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从2010年的第109届广交会开始,我校就与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广交会支行达成了合作的协议,在每一届的广交会中由我校学生负责广交会客商的办证收款工作。每一届广交会办证收款量巨大,在个别银行网点有限的人力条件下根本无法完成,因此,由我校学生以短期实习的方式来完成此项工作,对银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对我校学生来说,通过在校期间的这一项社会实践工作,除了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应用,还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以锻炼,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如何,特别是通过广交会这一个平台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客户人群,包括外国客商,学生可以大大开拓自己的眼界。因此,对于我校的学生,广交会这样的实习机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在广交会一个月的时间里,以银行职员的身份,与银行专家、我校老师一起完成收银、制证工作,历届均获得银行和办证中心的高度好评。本项目我们根据广交会的时间安排教学,实现了整个班级外出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模式。
(2)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我们根据活动的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和广发银行知名度优势,同时与派出所及社区合作,2012―2013年间一共开展了社保卡、信用卡、反假币、个人理财等4次专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展现我校学生风采,提高我校知名度。社区民众非常感慨“一个中职学校能如此把学习场所搬到了社会,学生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又这么实用,多好的学校啊”。
2.3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我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学年是大平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第二学年是订单专项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在校内实训公司中开展真实业务实训或者是到企业参观学习和实践;第三学年到企业实践。在此过程中,由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我们工作步骤是:第一步是选合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第二步是校企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师资培训;第三步是共同制订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第四步是企业宣讲会;第五步是师生座谈会;第六步是面试选拔学生,组建班级;第七步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第八步组班进行教学和结业汇报;第九步是学校派出企业驻点教师,由校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共同给予指导。
2012年6月起陆续开设了“金鼎黄金班”“友邦保险订单班”,公司安排培训师来学校上课,参与组织教学,第三学年到公司毕业实习,由公司给每位学生安排管理人员指导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才有机会能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便于达到对岗位熟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做到“8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师资培养、技术开发、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技能培训;共同提供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共同融入校园文化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
2.4 课程设置体现“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
通过企业专家访谈,提炼了社会职业岗位群需要知识与能力,确定所需的能力体系,按照形成能力所需的工作任务设计项目课程,构建了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与专业课两大板块设计,突出课程的专业化、技能化,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项目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课程。
2.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以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工作过程知识。
我们对各类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使用了行动导向的工作系统化流程开展教学,形成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达到有效教学。
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改革,把课程分成了三类,即学科课程、校内项目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岗位绩效学生学业评价模式,使得课程的评价变得有章可循。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校外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6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对于中职的教师来说,我们面向的中小企业,金融事务专业主要是面向服务业,我们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目标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也就是着重从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企业实践、技能竞赛等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能力,教学项目、任务的采集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生产管理组织能力,拓展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的能力,造就“理实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实现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合作企业派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逐步实现技能课程有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 实践成效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到第一线职业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今后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的认识,增强其认同感和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思想素质是第一线职业岗忙就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必须具有安心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工作的信念,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要求,而且也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3.1 形成校企合作运行长效机制。
我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习生巡点制度》《教师实习驻点(巡点)补贴办法》制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我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师资交流与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进入教学计划,并且已经实施了一个学年了,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常规化了。
3.2 师生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让我们对许多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在学校他们只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不听话、经常犯错,工作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工作起来是那么的虚心向学、认真负责,他们的潜质和能力是巨大的,就等我们去发掘;很多学生经过实习锻炼才真正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和技能是多么重要、多么实用,同学感叹:在三周的实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学到了该如何与人沟通,也学到了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我又该如何才能让他/她愿意接纳我,这次的实训更让我锻炼出了耐力,很多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因为不甘心而继续坚持着,不甘自己之前的努力白费,也不甘因此而低头放弃之前的坚持。
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从实习回来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另外,实习让师生体会到了实际工作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更清晰了用人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所在,老师和学生日后都可以对本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装备情况。这样职业学校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培训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4 存在问题及后续建设思路
(1)完善校企共同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我专业开设的企业项目、订单培养班都与企业共同开发了项目方案、教学计划、校本教材初稿等教学资料,还是不够完善,需要我们优化,建设出根据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2)加大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队伍是关键,考虑到在本轮实践中,出现兼职教师对学生心理把握不足,专业教师对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我们建议提供兼职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通过互相学习,提升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5 主要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金融事务专业学生在2013年首届全国中职学生银行技能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的三等奖;参加2013年广州市财经类竞赛获5个一等奖。用人单位称赞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90%以上。
(2)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长效机制。
金融事务专业依托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计课程和校内外教学环境,探索出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等多种工学结合模式,创新校内生产性实习、春秋广交会工学交替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实习模式,形成企业全程融入、校企联动、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3)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
(4)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凸显。
金融事务专业两年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750人,并将公益活动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组织“金融知识进社区”和春秋两季广交会服务,联合举办第五届、第六届会计文化节,体验财经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发展。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广东省金融事务专业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广州市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在广东科贸学院和全市财经与商贸教研活动中推广专业建设成果和企业校内实训项目,示范带动能力增强。
6 结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途径,对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刘合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汽修专业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企业。调查表明,目前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经过学校培养后能迅速上岗的毕业生,即需要的是“成品”,而不是要经过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的“半成品”。这样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中职校在培养人才时,最好能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为企业服务。而紧密校企合作正好能解决目前多数职业学校这方面的问题。
二、适应“校企合作”的课改思路
同其它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一样,中职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改革。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源的变化,中职教育也必然归结为课程改革。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我们积极探索持续健康发展的课改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置汽修专业培养目标。由中职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汽车维修行业知名专家组建汽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汽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兄弟学校、汽车维修厂家参观考察,了解汽车维修专业的办学特点及对岗位能力、岗位要素的需求情况,掌握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从用户需要角度论证专业设置。
(二)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置汽修课程专业技能模块。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及能力的形成。可将课程整合成“专业计算模块”、“专业制图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实训模块”。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培养以学生掌握专业维修技术为目的,在授课方式上,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训练中,采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进行培训。
(四)学校企业优势互补,双利双赢。德国政府为发展职业教育,制定了多项职业教育法律,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协作机制和制约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还只能作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企业的投入需要在短期内收到经济效益的短效性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性发生了严重冲突。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多渠道、多途径的联合和交流,使企业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教育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能深刻认识到职教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正是企业自身,认识到产学研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提高企业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我校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建立校内汽修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紧密结合,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负责录用,实习基地设在企业内部,实习设备及产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实习按照企业模式运行。而理论课教学设校内进行,主要由本校老师完成,其实训课内容由企业师傅完成,在企业内实施。教学方式采用交替进行,即理论课与实训课交替进行,比如,一学期中三周理论课,三周实训课这样交替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我校与五洲汽修合作建立了汽修实训基地,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二)联合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实习岗位。与多家修理企业和修理门市紧密联系,签订学生实训协议,将来工作实现双向选择,学校在第三学期将汽修专业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主要由企业负责,老师参与协助管理。我校08汽修班的学生就是在这种模式下进入各个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技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将来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将来的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及企业的肯定,也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还存在矛盾;二是校企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
目前,各个中职校、各个专业都在进行空前的课程改革,努力塑造“品德好、技术精、能力强”的中职学生新形象,要想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信赖,就必须紧密“校企合作”,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发展好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冯戈,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5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69-03
校企政合作办学是指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加,有计划地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合作教育自1989年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响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2009年7月与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昊元置业有限公司达成校企政共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北海实训基地的共识,在北海工业园区建立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北海实训基地。在近一年的建设和探索过程中,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更新观念,建立校企政合作办学新模式
过去学校一直做的校企合作只是指校企双方的合作,并多数仅限于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政合作已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三方都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认识合作教育,选择校企政合作的运作方式。学生不仅在学校进行学习与实训,还要走出校园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训,特别是要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进行一体化生产实训,真正达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中有校,校中有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稳定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协调和帮助校企合作双方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牵线搭桥让双方认识了事。
笔者认为,校企政合作的目标应当是:(1)调整中职办学结构,实施校企政多元化办学模式;(2)调整中职专业设置,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3)拓宽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与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充分调动校企政三方的办学积极性。通过合作,学校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与实训机会,企业可以找到更好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并通过与学校合作得到有关税费的减免,政府可以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出台相关的土地和税费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企业入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真正实现校企政三方互利共赢。
基于以上的理解,学校把这种校企政合作的教育模式初步定义为: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政府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安排课程和实习实训,开展工学交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多种操作技能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模式一是与企业建立董事会式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二是教师参与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和开发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三是学生通过一体化实训,为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这种生产实习,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所需要的有专长技能的生产线工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实习期满,企业可以与学生签订正式录用合同。
二、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新模式
笔者所在的学校试验了第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后期结合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课程,安排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1”或“2.5+0.5”方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毕业实习,操作比较简单、省事,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比较受企业欢迎。这是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是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大,学生实习=就业上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及岗位、工作时间等非教学因素。
第二,阶段结合式(校外工学结合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年教学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6个月的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实习学生的工作与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一样,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到电子和机械的企业实习。其特点是可以结合阶段课程的学习进程安排实习,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实习中可以更换较多的岗位,接触较多的社会层面,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和毕业后顺利上岗有较大的帮助。但这种实习一般每天要工作10~11小时,每月休息4天,甚至2天不到,对于16~17岁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学生意见较大,有不少的学生只好辞职,或不辞而别,造成学生不稳定,流失率很高,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这种方式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学生要多次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也满足不了企业对岗位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第三,工厂化实训式(校内工学结合式)。为了使实训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达到实训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实训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车间建在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实训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到设立在校外工业园区的实训基地引进的企业生产线(相当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训一体化实习,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让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工厂生产氛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及企业文化,逐步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牢固树立做产品、做质量、不做定时炸弹意识。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采用半天生产实训半天学习的方式,实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够完整的课程学习+比较完整的生产实习,实训内容操作比较简单,工作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和实习过程,学生的实训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反馈比较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比较大,学生稳定,流失率很低,很受学生欢迎。但课程与生产实训的内容整合比较困难,如果学生长时间在生产线生产就会感到比较困乏,特别是生产线生产不正常时,学生很难稳得住。由于生产实训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负责,所以对学校的教师教学与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企业提供的生产线设备不会太先进。生产指导书太原则,派来的技术人员辅导学生不够耐
心,上培训课的质量也不高。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需要采用但又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教育部的最新精神与要求。不足之处是:如果课程与生产实训内容整合不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实习实训预期目标就比较难以达到。
为了更好地达到工厂化的效果,下一步,实训基地还要把自己的专职实训老师选派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熟悉企业各种操作规范。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要从企业聘请相关工种的技师、工程师担任专职实训指导师,以达到最好效果。
三、对策
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的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职教育的新路子,但是需要校企政三方的共同努力与探索。目前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企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与利润,它需要职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但在培养人才这个层面上,没有长远目标,没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接收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在税收方面享受具体优惠政策。其次学校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以教学为第一位工作,教学成果、教学工作量等是评价教师的标准,而从事产学合作教育、带学生下厂实习,既辛苦,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再有如企业的设备投入、员工的工资待遇、生活福利条件、政府的服务工作到位与否等,也制约着校企政合作教育的顺利展开。
因此,校企政合作办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学校来说,要大力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改革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念。
第二,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中职教育体制,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体制。
第三,政府要引导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增加学校办学自,调整中职办学结构、实施多元化模式。
第四,要改革现有毕业生推荐模式,要改变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推荐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