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牛弹琴歇后语

对牛弹琴歇后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第1篇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习语 文化特征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74-01

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习语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广泛意义上的汉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典故和俗语等。

一 汉语习语的特征

一般而言,汉语习语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的生活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不同,这就决定了各民族的习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汉语习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这与特定的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如把强迫别人做事说成“赶鸭子上架”;把“代人受过”说成“背黑锅”等。(3)不同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习语。如农民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工人则喜欢说:“趁热打铁。”(4)汉语习语结构简单固定,通俗易懂。因为汉语习语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所以汉语习语的各个部分都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改变或增减。如“乱七八糟”不可以替换为“乱八七糟”;“接二连三”不可以换成“接三连二”;“守株待兔”不能换成“守株待羊”等。

二 英译汉语习语的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直接进入译文,不需要任何修辞手法。对习语的直译偏重于对原文意思的忠实性。

例如:(1)良药苦口。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 some effects.(2)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3)孤掌难鸣。You cannot clap with one hand.(4)欲速则不达。Haste makes waste.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要综合考虑到汉语习语的意义、上下文及存在背景等综合因素。

例如:(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能够为所欲为,而老百姓的正当的言行却受到限制。因此如果直译为:“The magistrates are free to set fires,while the common people are forbidden to even to light lamps。”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人可能会对这句习语感到很茫然。所以应意译为:“the powerful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but the weak are not allowed to do anything.”这样就能让读者一目了然,理解原文的意思。(2)“他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大手大脚”意为“浪费,奢侈”,而不是所谓的“手大脚大”。因此这句习语应译为:“He spends extravagantly.”或译为“He spends money wasteful.”(3)“他做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形容一个人做事前总是瞻前顾后,不果断,而不是真的“前有狼后有虎”。所以可意译为“He always hesitate in doing anything.”(4)“他看到妻子和别的男人吃饭,很吃醋。”这里的“吃醋”意为“嫉妒”,而不是真的在“喝醋”,所以不能译为“having vinegar”。此句应意译为“He was very jealous when he saw his wife having dinner with the other man.”

3.替代法

替代法,是指习语中的某个形象词被另一个形象词所代替。

例如:(1)捡了芝麻,丢了西瓜。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此处将“芝麻”替换为“sheep”,“西瓜”替换为“cow”。(2)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 此处将“屋”替换为“me”,将“房上的乌鸦”替换为“dog”。(3)对牛弹琴。Cast pears before swine. 此处将“牛”替换为“swine”,将“弹琴”替换为“cast pears”。(4)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此处将“土”替换为“water”。

“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我们翻译不同文化内涵的习语,千万不能望文生“译”。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也曾说:“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因此,正确形象的翻译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更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融通。翻译同时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希望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初学者有所帮助,更好地完善翻译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编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柯平编著.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钱歌川编著.翻译的技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第3篇

一、对论点的具体分析

“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构成,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充其量也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手工业产品比不上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大河有水小河满恰恰是把事情讲颠倒了,事实上大河都是从小河(支流)汇聚起来的,更科学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立论要求明确,故往往概括一种简明的概念或者判断,而概念或判断越是鲜明,就容易简单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而是全面性,粗浅地说,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论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对于可能隐含着片面的论断,哪个白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论点,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随,而是要加以全面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论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

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赞叹,分析性思维拒绝被动地追随,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

议论文教学理论,强调立论新颖,要有个性,要有突破,但大都变成了老生常谈,原因在于按三要素以论点为纲的理论,对共识性的、权威性的观点只能是无条件的盲从,而不是提出问题,揭示潜在的矛盾。就是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每每有误导。汶川地震那年,四川的题目是“坚强”,完全忽略了救灾不但需要意志坚的定性,而且还要严密的科学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题为:“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反思,就不难发现,“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黑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有了矛盾就可以对论点进行分析,就不难提出自己独立、新颖、突破性的见解了。

为什么会有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体本身的条件就是决定性的。同样为安禄山俘虏,王维接受了伪官,可以说是污染了,而杜甫却出逃了,可以说不染了。李白无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的丰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到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最后又投错了门路,弄得身陷囹国。这说明他在政治上不是天才,只能当个花瓶,连庸才的建树都没有。

从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议论文来说,也就是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议论能力,就不能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来。如“对牛弹琴”这个词,历来的共识是讽刺牛的愚蠢。典故出自汉朝的牟融的《理惑论》,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牛弹奏高雅的“清角之操”,而牛却兀自吃草,不为所动。牟融的结论是:“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立论,就要提出问题。这本来不一定绝对是讽刺牛的,也蕴含着讽喻这个弹“清角之操”的高人雅士的,明知牛不可能有音乐感,为什么还傻傻地去对牛弹高雅的乐曲呢?又如《列子·天瑞》篇中有杞人忧天的故事(“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本来是讽刺性的:忧虑天掉下来,地坠下去,烦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完全是自寻烦恼,自我折磨。上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对之提出问题,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指出在这个荒谬的故事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日月星辰,挂在天上,有什么力量使得它们不掉下来?从天体物理学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负迁移 翻译技巧

一、习语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从广义上讲,汉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英语习语不仅包括谚语和俗语,还包括部分俚语。英汉习语是英汉民族生活生产劳动的结晶,是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流传确定下来的,蕴藏着各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哲理,素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通过英汉习语,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同时,透过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迁移与文化负迁移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M.S.James)。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在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当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目的语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规则和模式套用目的语,导致语用上的错误,造成交际的困难和误解甚至失败。这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被称作文化负迁移,它对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由于英汉习语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意义与表现形式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英汉习语互译常使英语学习者感到伤脑筋。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影响到英汉文化的迁移,影响到英汉双方能否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若要避免英汉习语互译中可能引发的文化负迁移,我们首先就要找出隐伏在习语背后的可能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然后加以正确的理解。英汉民族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文化因素中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习语互译的影响不能轻视。

1.价值观念差异。价值观念涉及个性、谦虚、审美、时间、金钱及道德等,它植根于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反映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同一种品质或事物,英汉民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谦虚是优良美德,自古就有许多赞美谦虚的习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满招损,谦受益(Complacency brings losses,while modesty brings benefit.)”。英语民族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与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谦虚是自信的反义词,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有关“谦虚”的习语也常带有贬义色彩,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肉吃)”,“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如不熟知英语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把这些习语按表层意思逐字译成汉语,中国人就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造成文化负迁移。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约定俗成、一脉相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制于它,外民族常常难以适应,严重时甚至出现“文化休克”。各民族丰富的风俗习惯是习语赖以生存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共性,但“食”在英汉民族习惯中有很大的区别。英语民族的食物通常以面包和蛋糕为主,英语中就有许多与它们有关的习语,如“take one’s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某人的饭碗),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英译汉时为了避免英语对汉语造成的负迁移,这些食物名称由汉民族熟悉的词语替代了。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白色表示伤心与悲哀,在英语国家中,白色代表纯洁与明亮,如习语white handed表示美丽,white moments of one’s life为“人生最得意之时”之意。汉语“红白喜事”指喜事与丧事,但若把它按字面译成英语,则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英译过程中受汉语的影响,直接把它译成“weddings and funerals”更利于人们理解与接受。

3.差异。宗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汉民族宗教背景和信仰不同,在西方社会,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过去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出现了许多反映当时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better to reign in hell,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王,也不在天堂为奴)”等。实际上,汉语中的“天”并非完全对等于英语中God的或Goddess。因此,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成英语时,把习语中的God变成Heaven更恰当,这样可以避免受英语文化的影响。有的习语借用教堂作比喻,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把它译成“像庙里的的耗子一样穷”的话,就是受汉语文化的负影响,没有弄清楚英汉差异。中国庙宇里常摆放着供佛的供品,庙里的耗子常有食物可吃,不会穷得那样可怜,而西方教堂没有供品,把它直译为“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赤贫如洗”更佳。

4.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民族强调个体、逻辑和抽象思维,汉民族更注重整体、直觉和具象思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习语往往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语言中有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习语,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设喻时喜欢使用本民族文化中熟悉的食物。如汉民族自古就对竹子有好感,常用“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蓬勃兴旺。“雨后春笋”常直译为“spring up like bamboo after a spring rain”,其实这是英译过程中汉语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如用英语民族熟悉的mushroom来替代bamboo更容易让人接受。类似的有“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tread upon eggs(如履薄冰)”等。

(2)相似的喻体产生不同的联想。如汉语中“龙”在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龙”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如果把“望子成龙”译成“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就是汉译英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的典型的例子。英语中dragon是“怪物、魔鬼”之意,如果说人有点“dragon”的话,则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因此,英译中把dragon换成tiger更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此外,还有一些像magpie(喜鹊)、turtle(龟)、peacock(孔雀)有关的习语,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都要防止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负面干扰。

5.自然环境差异。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习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许多农谚就是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他们知道“斩草不除根,逢春必又生”、“根不正,秧必弯”。英国是个岛国,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大海息息相关,“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知所措)”等习语就来源于水手的航海术语;海洋性的气候使英国伦敦成为著名的“雾都”,用“not have the foggiest(根本不知)、in a fog(困惑)”等习语形容人或事就不足为奇了。在汉译过程中,人们都看不见原来习语中的“海、雾”了,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对汉语的负迁移。

6.历史背景差异。英汉民族各自悠久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丰富了英汉习语,但它们又为英汉交际和翻译带来了众多障碍。在翻译时,首先要弄懂典故的意蕴,注重民族文化特色,采取恰当的译法,以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如“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译成汉语典故“鲁班门前舞大斧”,两者结构和意义虽然相近,但给英语习语带上了浓厚的中国历史色彩。

四、教学中的英汉习语互译技巧

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英汉习语互译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把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所表达的信息准且无误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避免交际双方错误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产生?

1.直译法。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义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为了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一般习语采用直译法。如“对牛弹琴”通常直译为“to play the harp to a cow”,它可以使英语国家的人望文知意,虽然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同义习语“to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但它出自《圣经》,明显带有西方色彩。

2.同义习语借用法。英汉部分习语不但意义和隐义相同,而且内容、形式和色彩及形象或比喻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截了当地借用同义习语。如“油嘴滑舌”(to have a well-oiled tongue),“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但在使用时仍需特别小心,如“pull one’s leg”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的“拖后腿”,其实英汉两习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要被英汉习语的貌合神离现象蒙蔽,切勿望词生义。

3.意译法。当英汉习语无法直译,或直译与原文整体不协调,或在目的语中找不到适当的习语可借用时,只好舍弃某些习语形式上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使用意译法。

4.结合法。在上述方法都无法把原习语意思表达出来时,可采取同时兼用上述几种方法中的两中来翻译,此方法有很强的灵活性。如“后台老板”译为“wire-pulling boss”,就是借用同义习语“wire-pulling”,再结合“老板”直译的方式;“眼高手低”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o 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

总之,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习语间的互译,实际上就是英汉语言间的交流与整合,就是英汉文化的相互传递。因此,教师要深刻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5.

[2]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英汉双解)[Z].天津:天津科学出技术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牛业科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乳业科学与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奶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