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灵的脚步

心灵的脚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灵的脚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灵的脚步

心灵的脚步范文第1篇

——题记

月下香,月下可人塞金香。

行人,古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可以构成画卷,但是却缺少心灵的风景,让心灵去旅行,再苦再劳累,当做放松心情。

溶溶月,淡淡风,让心灵的脚步放轻,我们只是一缕缕的灵魂喜欢玩电脑游戏对吗?那么就把这个当成游戏吧。

我们可以将此带入各种的游戏,男孩类的和女孩版的。每个人的脚步都是不同的,心灵是可以证明的,可以逃避的不止是眼睛。

从楼顶一跃而下,劳累了吗?心灵困倦了吗?懦弱的借口。从来不会停下来等等我们的心灵,怎么肯能不会累呢?

心灵的构造是最复杂的,但是它同时也是最轻的。无法面对的,是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其实,跳楼有时候也是游戏,掌握好平衡的方向,就可以看到广阔的全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风来临,是否问到她的气息?如此甜美,带着蓝色妖姬那绚烂而华贵的香气。

它如一缕淡淡风,轻轻地,没有重量,在前行的路上,你是否看见他飘渺的身影。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达窗户的边框,是否看到他期待的神情?

穿过金色花的长廊,追寻你的脚步,遍布房间各个角落。带着你的衣角的风中,都有他的气息。那熟悉而温暖的气息,和你不怎么分离。

不管怎么的追寻,都找不到它近乎透明的身影,坐在软榻上,身边穿着雍容华贵的侍女,捧着香甜的水晶葡萄,那里面折射出你晶莹的笑容,就如水一样,清新到云淡风轻。

匆匆地赶着去参加属于自己的游戏,不经意被路上那抹娇艳的身影吸引,如同刚出生的圣婴,咯咯笑着让人追寻。

心灵的脚步范文第2篇

??敢于畅游,就像敢于行走似的,拥有这样的心灵,不被禁锢,像生活在自然里的鸟儿,有着广阔的空间,鸣唱,溜达,或是约会。在野地里奔跑,在云霞里飞翔,在树梢上跳舞……与快乐相伴。

??当然,也有怯懦者。有脚不敢行,囿于封闭的自我,在一个“顺”字里徘徊,反倒是和阻隔做了伴儿,落得一个“困”字和“累”字,徒有一双能行的脚,却迈不开步。谁又能说,上帝不公呢?!

??我被海伦?凯勒感动,感动于她的“三天光明”的力量;我为张海迪自豪,自豪她不屈不挠,昂起生命的头颅,书写人生;我为桑兰骄傲,因为,在我的同胞的血脉里,流淌着一种精神,叫做忘我,给人敬畏的仰慕。还有许多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们,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朗润着你我的心灵——他们是用心灵的脚步,在行走,在跨越,在启迪!

??我出生在一个远离街市的乡村,曾经在小乡村的低矮的教室里从书本上读着外面的世界;曾经在宽阔的田野上,仰望一瞬而过的飞机;曾经在乡村公路上,追着飞驰的汽车奔跑;希望像是长了翅膀似的,有飞翔的****,平凡的日子里生长着梦想,一点一点的延长成一段奋进的路,迷糊的梦里,听得见心灵行走的脚步声声……

??许多时候,其实我们是被梦想唤醒,是被心灵牵引,是被日子追逐的。

??心灵的脚步,不仅给别人力量和鼓舞,也勉励自我。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个天崩地裂的瞬间,无数生命被死神生生夺走脆弱的生命,但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废墟下,有歌声唱响的生命之花,顽强绽放;在死亡线上,有舍我救人的接力,在传递生命的暖流;在山谷,在讲堂,在街道,心灵的脚步,忙碌着,接力生命的力和美!是什么,让行为更加忘我,让生命更加刚毅,让精神更加挺拔?!心灵的脚步声里,有最响亮的答案!

心灵的脚步范文第3篇

不少家长托人情、走关系、甚至改户口,将孩子提前送进小学,从而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肩负着必须成才,必须出类拔萃的重任。其实,过早对孩子进行正规教育,不但徒劳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

近年来,幼儿入学的年龄有日渐提早的趋势。这种情况似乎举世皆然。家长们提前送子女入学,可谓动机复杂、心态各异。其中很多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有些家长的心理是“笨鸟先飞”,孩子虽小,但早读一二年,打打基础,实在不行,留级重读;有些家长则随波逐流,表现出一种从众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早上学,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其实,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你要比别人强”等,都是广告用语,孩子并不是泥巴,大人不能随意塑造他,只能顺着他本身的特质发展,再从旁加以引导。,一味地拔苗助长,只会弄巧成拙。

一、年龄小提早入学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年龄小提早入学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较一般孩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过早上学的孩子不能很快进入学生角色,难免常常遭到批评,以致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学校中,同一班孩子的学习内容是大致相同的。这时,年龄偏小的孩子就会自然处于一种落后状态,进而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而这些孩子又不具备自行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社会性发展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年龄小提早入学难养成好习惯

有的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行为。我也认同。但年龄小的孩子提早上学,好的习惯却不容易养成。以学生写字为例:老师要求写字姿势要做到“三个一”。低年级是写字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老师们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但年龄小的孩子由于他骨骼、肌肉、韧带、力量的发育状况,造成他写字效率不高。如果他要与其他同学看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必定付出姿势不规范的代价。这些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很多都不尽如人意,在后续的学习中又很难纠正。其他学习习惯也是这样。长此以往,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事事处于被动状态等等,这些习惯和状况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小孩提早入学会带来危害,此时家长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三、年龄小提早入学不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孩子年龄小,要求可以放松一些。这是不少家长原谅小一点的孩子的话。似乎小一点的孩子的不足可以被原谅,对他们的要求可以降低。于是乎这一点可以放松、那一点可以降低等等。长此以往,孩子便有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特殊,因为自己年龄都比其他人小。那么他一直都会“小下去”,最后一辈子都“长不大”。此外, 年龄偏小的孩子,往往由于受志趣、能力的影响,而不能处于领导的地位,有的可能还会被轻视、排斥。那么小年龄孩子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就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可能就会毁了一个本该出众的人才。

四、年龄小提早入学使孩子过早地嫁接了竞争的压力,间接地压缩了他们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

心灵的脚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这些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7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

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产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转贴于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四、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心灵的脚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布式课程领导;团队建设;教研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52-03

教师的专业研究不能单靠个人的摸索前行,也不能期望经常有校外专家引领。教研组团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平台,是教师交流、合作、分享的主阵地。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研组团队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力量,团队成员共同为学校群体知识结构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因此,建设好教研团队,意义重大。

汾湖实小是一所新建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用了“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教研组团队建设方法。“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强调团队的力量,通过聚焦主题,依托“合作、分享、赋权”的平台,实现团队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提升。

一、主题:领导的内容

虽然说“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每位教师的专业领域互不搭界、毫无关系,那么教师只能独自钻研,无法实现团队合作。因此教师选择的研究领域需要顶层设计,即主题的系统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学校研究的大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一大主题之下,一个个系统的小主题也被规划好了。作为教研组层面的研究主题,除了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之外,在这个系列主题之中进行选择是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教师对于这个主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如“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从学习信息分析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等小主题都是在“教―学―评一致性”这个大主题之下的,并且每一个主题之间都存在密切关联,便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交流。而且这样的主题设计呈系统性,对“目标”“评价”“教学”三者进行分项与系统的研究,让“教―学―评一致性”这个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内部教研活动中,在学校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用一节节课去证明自己的猜想,用一个个案例去呈现自己的观点。当然,主题设计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因为我们数学教研组曾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赵士果博士两周关于“学习信息”的跟踪指导,因此在主题选择的时候,多位教师选择了这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主题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教研组内的教师对发展领域进行聚焦,有利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同话语,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当然,我们并没有规定教师只能从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他们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喜欢的主题进行个体研究。同样,也并不是说不在同一系统下的主题研究就不能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系统主题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深入,教师的协同发展也更深远。

二、平台:领导的阵地

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需要教师在专业领域形成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形成,需要教师个人的深度研究,还需要教研组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报告是一种很好地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是,报告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对某一领域做切实、深入的研究,才能有观点可呈现,必须要有鲜明、生动的案例,才能使听者产生共鸣。每一次月末会,我们会推选教师在“成长论坛”作微型报告,让教师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会选取课堂观察报告代表作,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每学期一次的“成长课堂”更是集结了每一个教研组的科研成果,以报告形式一一展示。报告的形式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激励教师的快速成长。如果说这样一种平台可以迫使教师快速成长,那么谁来做报告呢?这同样是一种竞争的机制。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大家都在参与主题的研究,进行课堂的探索,那么在主题上研究得最深的、走得最远的,自然就成为下一个报告者。这样的机制在无形之中促使教师在相互协作的同时又暗暗较劲,一个个“领导者”也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来。如我们组的顾老师,从学校“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确立开始,她就一直进行“目标”的研究,先后参与这一主题下的课堂展示5次,课堂观察报告4次,微型报告3次,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一节课的重构,一系列的思考》《基于数学素材分析下的新知建构》《教研活动如何打造主题》等。在教研组中,只要讨论起关于目标的话题,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顾老师,当为目标合理性而争论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聚焦到顾老师身上。这就是教研组内的话语权。

当然,除了报告之外,教师发展的平台还有很多,如培训、比赛等等。总之,教师的研究之路,团队合作比个人单打独斗可以走得更远。教研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上的“领导者”,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引领,最终使得整个教研团队更加强大。

三、合作:领导的方式

“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团队的力量,而团队的力量则在合作中体现。主题研究,需要团队的合作。在合作中可以形成教师各自的话语权,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引领。

团队合作是实现“相互引领”这个目标的关键词。首先,课程领导源于团队。想要成为课程领导者,就必须要研究,而研究则需要团队。课堂观察活动需要执教者与观察者相互协作,完成对主题的前期理论学习;需要观课者相互协作,分工完成课堂观察任务。课题研究需要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工进行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合作是教师个体成长的捷径,也是团队发展的基础。在合作中,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争论、分享,在合作中,我们翻越一个个难关,成就领导角色。其次,课程领导归于团队。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成就某一位教师,而是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引领,最终成就所有的教师,实现团队的发展。

主题系统化,使得教师之间的相互引领更易实现。如顾老师关于“目标”的研究、肖老师关于“学习信息”的研究,这些主题都是在我们“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大主题之下,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熟悉。但更为重要的是,成就这些领导角色的正是教研组的所有教师,每一次活动都是全体教师合作完成的,因此关于每一个主题大家都耳熟能详,实现相互引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相互引领或许不高位,但是却渗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分享:领导的成果

合作、分享和赋权是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核心内涵,分享更是形成群体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深度分享是教研组团队形成友好交流、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分享,不仅是把“我知道的”告诉你,而更应该是把“我经历的”告诉你。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听众能从“我经历的”感悟到更多。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交流分享的时候,除了大家都会采用的讨论、交流、报告之外,我们有自己的全新方式――故事分享。我们分享得更加彻底,不单分享成果,而且分享成长的过程――研究过程中经历的困惑、迷茫和痛苦,收获的知识、友情和成长带来的职业幸福。故事分享是我们每一次研究活动之后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参加研究活动的教师能更深刻地感受整个研究过程,而参与研究的教师则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故事分享,让所有人都浸润在主题研究之中,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合作、分享使得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团队研究需要学校的赋权,在研究中给予教师充分的主题自主选择权、团队的自由结合权、活动的自行设计权。这样,团队才能真正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导者,并与追随者自由组成团队,将这一领域越做越深。每一个自由团队都聚焦一个领域,不同的领域既各自发展又相互交叉,犹如无数蛛网分布整个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每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蛛网的中心,主题连接着领导者与追随者,并不断辐射与深化,将更多的人纳入团队研究之中。“分布式课程领导”在成就一个个教师个体的同时,更增长了整个团队的力量,为教研组发展、学校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Distribut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School Teaching-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

WU Xiao-liang

(Fenhu Hi-Tech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jiang 2152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