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1篇

新纪元广元外国语学校8。3赖秋宇

度过孩提时代的我们,步入了灿烂的花季,即将迎来我们最具挑战又最具机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时代呢?噢,让我来看看我都准备了些什么装进我的行囊呢?

――题记

道德――

道德是立人的基本准则,是人荣辱观的形成条件。要想立足于这个时代,没有道德是寸步难行的。让道德成为你的基石,在这块基石上能建出最稳固的大厦。

能力――

能力是人生存在的重要保障。人类正是以超群的能力在众多动物中脱影而出,我们要拥有的就是非同一般人的某种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才能又选择得权力而不是被选择。

知识――

高尔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不错,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就犹如战场上的武器,想要战胜对手,你必须拥有更先进的武器。知识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利器,我将用它来武装自己,让自己也变得不可战胜。

健康――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就是空谈。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杨利伟能上太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还能安安心心地在这儿学习?所以,健康的体魄是必不可少的。

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2篇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rdquo;。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3篇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砌(qì) 缕(lǚ)

宴(yàn) 挽(wǎn)

(2)难写的字

妖:右半部分是“夭”,上面是一撇。

乖:下半部分不要多写撇捺,要和“乘”分清。

舔:右下部分是两点,不要丢掉一点。

牌:右上部分的一小撇不要丢掉。

啸:右下部分是“丿”,不要写成“丨”。

(3)多音字

正zhèng(正是)zhēng(正月) 冲chòng(冲着)chōng(冲刷) 乐lè(快乐)yuè(音乐)

禁jìn(禁止)jīn(不禁) 传chuán(传令)zhuàn(自传)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介绍 妖怪 规矩 脚丫 幸福 向日葵 洋溢

允许 禁止 呼啸 喧闹 增添 脸颊 拆除 告示牌

(2)近义词

妖怪~妖精 声明~表明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规矩~规则 让步~妥协 非得~必须

旅行~旅游 可怜巴巴~可怜兮兮 洋溢~充满

允许~准许 孤独~孤单 荒凉~荒芜

喧闹~喧哗 训斥~斥责 凋谢~枯萎

凝视~注视 宏伟~雄伟 迫切~急切

奢望~奢求 破碎~破裂 宁静~幽静

美妙~美好 凝望~凝视 清秀~秀气

(3)反义词

普通➝特殊 省心➝费心 幻想➝现实

允许➝禁止 漫长➝短暂 喧闹➝寂静

荒凉➝繁荣 增添➝减少 训斥➝表扬

凋谢➝绽放 任性➝约束

芬芳➝恶臭 宁静➝喧闹 晨曦➝暮色

(4)词语归类

AABB式词语:平平常常

类似的词语:堂堂正正 慢慢吞吞 指指点点 踉踉跄跄 絮絮叨叨

考试点睛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①补充词语。②根据词语归类写出相关词语。③用相关词语造句。

③量词:一个少先队员 一位神仙 一盘水蜜桃 一道算术题 一颗向日葵 一块告示牌 一缕阳光 一对眼睛 一具死尸 一顶帐篷 一声叹息 一道红光 一滴鲜血

④动词:介绍自己 提出条件 吃水蜜桃 种向日葵 砌起围墙 吹起雪花 度过严冬 裹着毯子 增添春意 凝视巨人 绽出绿芽 开出鲜花 拆除围墙

佩戴军刀 接受教育 学习美德 举行婚礼 宣布喜讯 托着披纱 忍受苦痛 抚弄头发 恢复原形 刺进心脏 迸发红光

⑤修饰词:可怜巴巴的样儿 漂亮的花园 刺骨的寒风 美丽的鲜花 明媚的阳光 可怕的训斥 冷酷的心 飘扬的旗子 闪亮的军刀 乌黑的长睫毛 深蓝的眼睛 羞答答的新娘 贵重的银灯 神圣的仪式

紫金色的皇家帐篷 幸福的新婚夫妇 美好的夜晚 平静的海面 欢快的舞蹈 华丽和欢乐的场面 美妙的舞姿 没有止境的痛苦 深沉的海 乌亮的头发 华丽的帐篷 深深的叹息 清秀的脸庞 锋利的刀 耀眼的红光 孤独地度过 激动地跑 尽情地玩耍

二、佳句积累

1.关联词

(1)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这句话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奶奶要给我洗脚,还得哄着我,可见奶奶是多么和蔼、慈祥、仁爱,多么疼爱我。

2.拟人句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这句话把向日葵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3.对比句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巨人的自私与冷酷。

4.夸张句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这句话说明小人鱼极度伤心和委屈。但她仍然吻着王子的手,她的大度可见一斑。

5.优美的句子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的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这句话写出小人鱼内心的激烈斗争,最后小人鱼放弃加害王子,选择死亡而成全他人,其高尚品质可见一斑。

6.含义深刻的句子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这段话是巨人醒悟后的想法,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三、考试热点

1.中心思想考点提示

经常会以填空或者阅读的形式考查文中的中心思想。《节选》表现的是奶奶和蔼、见识广和王葆淘气调皮、机灵可爱、富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巨人的花园》通过巨人前后表现,说明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海的女儿》赞扬小人鱼善良、大度、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歌颂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即使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心灵。

2.深刻含义的句子考点提示

在《巨人的花园》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经常会以问答、阅读的形式考查。

3.修辞手法考点提示

《节选》一文经常考查想象的修辞;在《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经常在阅读中出现。

4.习作考点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故事新编,要求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联系现实生活,创编优秀的故事。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7-01

尽管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师按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现惟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今天的教育,面临着高素质的挑战。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形成条件

1、教师彻底放下架子,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教师既能是学生的良师,又能做他们的益友,长期以来的师尊、严师,使很多教师舍不得放下架子,学生更不敢“违师圣旨”,哪怕明知老师有时是强词夺理,也甘愿“忍辱负重”,而甚觉是听话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好学生,将来又怎敢为自己、集体、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义正辞言、慷慨陈词的辩护?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教师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观,并努力使学生和家长懂得: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和品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提高分数,而是为社会需求。让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缺点,又看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努力发挥潜能,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差生!

3、不断创新,切莫半途而废。新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模式进化而来的,它既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有适应新要求的特征。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种理论上认为较好的新形式,不一定在实践中有好结果;一种能适应社会的新模式,不一定易被师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勇于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更要有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形式

1、共辩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展开的共同辩论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讨论式。共辩式重在教师帮助,启发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透彻领悟事理的能力和积极思维,迅速辩驳的能力。共辩式可用于基础知识、认识观点、学习体会、知识运用等许多方面。下面以两篇语文课文为例,谈谈“共辩式”的应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课文《小麻雀》,学生对小麻雀的命运,自然形成了两个辩论小组,10分钟的激辩,仍无定论。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获得支持。我笑着称赞了双方的辩驳技能,又说双方的观点,我都赞成,请想想,这是为什么?”又一番绞尽脑汁的思索,他们终于明白:小麻雀的命运,不仅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它自身素质有关;明白了不能只就某一方面,就轻率盲目的给事物下结论。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背影》,文中作者眼看父亲肥胖的身子爬铁道时,竟有一学生“嗤”的笑出了声。我顿了一下,随即说这位父亲小丑似的爬上爬下,真好笑,多丢脸啊!”便沉默了。顿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表白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和热爱,同时,对刚才发笑的那位同学以唇舌讨伐。最后,那位学生真诚的对大家说长期的优越生活,腐蚀了我对真挚伟大之爱的感情,我才真正成了课堂上的小丑,感谢这位伟大的父亲,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清醒了!”共辩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思维,能激发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特别注意不能以什么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

2、活动式。所谓活,是指将文字符号进行复苏、活化的过程。“动”是指将文中的情节再现的过程。这种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形象再现,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智力、知识和技能,理解文意并能合情理的联想。它体现了语文与各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也是一首好歌,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音韵美,用画笔画出诗中画。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出塞》中的明月、边关、征夫,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西湖荷色等等。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石壕吏》和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等改编成电视剧;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傻二哥》中卖药糖的情景进行“现场”表演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你简直可以惊喜的发现:学生原来都这么聪明!

3、增新式。这是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堂适时增加社会热点、法制知识、环保知识、防震减灾和自我防范等内容。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开展新闻评述,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天下事,将人生理想、学习目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设法制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约束和保护自己,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渗透《文物保护法》,学习《我的母亲》时,渗透《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生物入侵者》,渗透《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学习《马说》,渗透《义务教育法》等等;进行防范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冷静理智地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运用式。是指将学生所获知识、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可带到课堂,让大家想办法解决。教师也可假制一些事故,要求学生立即处理。毕竟,校园不同于社会,要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上的一代风流,运用式教学就尤为重要。

当然,新的教学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完备,但它更期盼着考试制度的合理改革,否则,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新教学模式终会是表里不一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游戏试题.

[2]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3] 法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选取现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注释、课后习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依据,以及分析编者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呈现希望学生获得何种知识与技能。苏教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笔者试图为苏教版提供可能性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材;编者意图

当前,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语文教材就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语文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编者编写教材时,在抓大方向的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编者在编写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选材数量

为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的选文总数、外国选文总数作了一个对比。之所以会以人教版作为参照教材,是因为人教版作为资格最老的教材版本,在教材的编写上较为成熟,其他教材在编写时都从人教版中获得过启示。可以这样说,人教版教材为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苏教版,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上更显灵活和新颖。两种对比度较高的教材进行比较,会更突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从纵向上看,整个教材编写呈现了一致的趋势,即外国选文占选文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1983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 24篇 ,占总篇目(198 篇)的 12 6 %,2000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52篇占总篇目(324篇)的 14 5 %。而如今单独看人教版或者苏教版中的一个,都发现了外国文学的比重在增加。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顺应了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严格执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这两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苏教版在外国文学数量上的选编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根据1983年的外国文选数24篇到2000年的52篇,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的外国选文总数是1983年的一倍还多,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2001年的苏教版只有30篇,幅度的份额较小,所以编者在外国选文数量上偏少。

二、课文注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块。第一块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块是文中词语的注解,第三块是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在作者生平简介中,作品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获得的重大奖项、代表作是其包括的主要内容;词语的注解主要是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重点词汇给出注音、释义;对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指将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伟大人物,或理解文章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地、事单独列出来以示强调,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编者在注释中将课文中出现的“伽利略”、“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得”、“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单独拿出来,用一句话介绍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身份或地位,编者还对文中出现的“比萨斜塔”做了简单介绍,将其高度、修建年代、倾斜原因列了出来。

其次,编者提供的注释中比重最大的要数对词语的注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词语的理解需要将其放在句子中,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反观苏教版外国文选,编者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这样单一的注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不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编者在为外国文选提供注释时出于了系统性的考虑。苏教版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有两篇外国文选的作者是同一人,即苏联作家高尔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他著名的《海燕》。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注释里,介绍了高尔基的姓名、国别、身份、代表作等,在《海燕》的注释中并没有重复介绍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信息,而是编者直接针对文中的“海燕”,介绍了海燕这种鸟的特征以及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样编写避免了重复劳动,给学生补充了新的知识,使整套教材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三、课后习题设计

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推断编者希望学生习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标准,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被进一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

理解是指领会所学语言知识,并能初步复述和解释。这在苏教版中十分常见。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后练习四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四段,并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口头复述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松鼠》的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还可讲讲喜欢的原因。”这类理解题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普遍出现,难度适中,可见编者有意顾及到绝对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即能把理解和记忆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七颗钻石》课后习题三:“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这就是一道属于应用的练习。

综合指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综合组织,并有深刻、全面理解,即重新综合成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课后习题四“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让学生重新对小说《窗》的思想进行综合。

分析指将整体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评价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材料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评价书面材料的逻辑意义,评价证明结论的材料是否适当、充分,以及作品价值的评价等。

总的说来,苏教版的习题主要是理解、应用、综合的水平,尤其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在分析与评价上涉及较少,这也是今后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六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1,32-34.

[3]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探索教育,201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