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杜鹃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解重点词句的核心是转换,即将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的词、句深刻含义(意)依据语境通过思维转换解释清楚,以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课后题目要求理解动词“泻”的表达效果。
语境――描写荷塘月色,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愉悦心情;此句正是通过比喻来描写荷塘上柔美的月色和宁静氛围的。
转换――将比喻意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泻”即“倾泻”“一泻千里”,意在表达“多而猛”,而“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含义就很丰富了,它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突出了月色的明朗、皎洁,联系语境可知,“泻”字写出了作者宁静的心情。
再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拿来主义》)课后题目要求体会加点词“丰富”和“大度”的含义。
语境――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批评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此句正是议论送去主义的。
转换――将讽刺意义和附加意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丰富”“大度”均为褒义词,联系语境可知,此处系褒词贬用,讽刺“送去主义”者掩盖和卖国行径的实质,指出这是欺世惑众的自夸,是求荣的借口,是对民族利益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理解重点词语是理解重点句子的基础,因为一个句子中需要理解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词,其余都明白如话,无需解释,而对句子的理解则要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其方法是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将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同时兼顾作品的感情。所以,课本中有的篇目特意安排了一些题目,让学生在句子中寻找需要重点解释的词语,再体会句意,有的甚至直接指出句子中某个词是什么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含意。
如: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祝福》)课后题目如是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语境――文章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此处描写一群老女人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兴趣。
转换――将特定义转换成具体的意义,从语境中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反语,这些人“特意”寻来,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所以,此句说明了封建思想对人们造成的毒害之深,同为底层妇女,她们却如此践踏祥林嫂的人格,以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快乐。
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寻找句中关键词,揣摩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语境――这是写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马克思,
转换――将临时义转换成具体意义。“停止思想”是本句的关键,它是一种委婉表达,联系语境可知,本句包含了作者对马克思这位思想家去世之后无限痛惜的感情。
下面我们即将课本知识迁移到高考试题中,如2010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语境――全文列举了许多诗句,描写了扬州城的历史和文化,其主旨是: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所在,表现了对扬州“风流不在”的怅然若失。此句出现在文末,本段含有今昔对比意味,应结合全文主旨来理解。
转换――将修辞义、抽象义转换成具体义。“繁华”表意抽象,“唐代的风流”运用了借代,联系语境可知,答题的要点可总结为(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再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的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语境――本文围绕杜鹃鸟安排了三大块的内容:有关的诗句及内涵、动物学上杜鹃鸟的习性、有关的民间故事。词句出现在民间故事之后,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其中的重点词是“这样”,联系上文,“这样”指代什么呢?
转换――将指代义转换成具体意义。联系上文即语境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即答案。
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了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语文基础知识面较广。本文试就常见的词语、诗句、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拓展,作一说明。
词语、诗句的拓展。例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成语“二三其德,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等,可提示学生说出一些来源于《诗经》的成语。像出自《关雎》的“辗转反侧”,出自《风雨》的“风雨如晦”“风雨凄凄”,出自《桃夭》的“逃之夭夭”等。这些成语的拓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劝学》时,由文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补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相类的词。
上李白的《蜀道难》,诗中有“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句,可引出和子规有关的古典诗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北宋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等。在比较中体会杜鹃(子规)这种意象在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则更多的喜用“空”字,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句。由此,可引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在比较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
在讲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句时,可就“望”字引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中的“晦朔”二字,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时间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拓展有关的基础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思想内容的延伸
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有异,时代不一,但都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到对每篇课文都注意思想内容的分析,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能启迪学生心智、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东西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分析、比较、引申,从而使学生得到新的深层次的认识。
如《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都可以从阿Q身上找到影子。
三、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
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处理不好,或方法不当,容易流于空洞和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根据课文实际,恰当地进行拓展、比较。是可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的。
1.鸳鸯
比喻不分离的情侣,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鸿雁
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相传古代蜀国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禅让给自己的臣子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化为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因杜鹃鸟口角鲜红,人们又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写“杜鹃啼血”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5.鹧鸪鸟
鹧鸪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难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渲染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7.乌鸦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渲染秋日萧瑟、肃杀的气氛。
8.黄鹂(黄莺)
它善于鸣叫,歌喉圆润,啼叫宛转,歌声优美动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因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春泥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10.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是汉代的“惜别风俗”。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2.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纯洁。
1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倍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作一个正直的人。
15.莲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纯洁的爱恋。
16.莲花
指纯洁高尚的情操。如:“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寄托了词人凄凉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红豆
学校的仙鹤喷水池样子十分独特,池砖是大红色的,在周围的绿树红花的衬托下,变得更加艳丽。池水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面碧绿碧绿的,绿得犹如一个碧玉盘。喷水池旁开满了杜鹃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紫的好似晶莹剔透的紫葡萄。无论哪一朵,都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倒映在水中,给水池增添了几分生机。在池水中,有五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每只仙鹤的形态各异,颜色鲜艳:颈项是黑色的,顶冠是鲜艳的红色,浑身有着洁白无瑕的羽毛,嘴和脚是黄色的,既高贵又美丽。姿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展翅欲飞,可却留恋这儿优美如画的景色,不愿意离去;有的俯下身子,喝着这碧玉似的清水;有的像是在吃自已捕捉的鱼,弯曲着脖子,津津有味,一脸的满足;有的抬起头来,仔细地欣赏这儿那美丽极了的风景;还有的伸长了头颈,想用自己优美动听的歌曲来赞美这儿的风景。
平静时的喷水池是如此的美丽,那么喷水时的池子就更加美丽了。喷水池开始喷水了,中间那根最大的水柱中的水喷涌而出,高高地喷向天高,足足有周围的大树那么高,水柱在空中绽出了一朵水花,然后水花中的小水珠如漫天散撒的珍珠,纷纷落入如碧玉盘的池中,此景可用《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来形容;大水柱旁有几个小水柱,它们伴着大水花,喷出一朵朵小水花,纷纷扬扬,如烟如雾,细细的水珠子落在了仙鹤的身上,像是在给仙鹤洗澡,把仙鹤们本来已柔顺的毛变得更加柔顺光滑。四周还有一些更小些的水柱,他们仿佛是在跳舞,时而高,时而低,时而交错,时而同列,更加映衬出了大水柱的美丽。
好一会儿,水池不再喷水了,水面又恢复了平静,被水淋湿的杜鹃花显得更加娇柔美丽,红花衬银珠,折射着太阳的七彩光芒,给喷水池又添加了一道朦胧的美景。
正要离开时,我转过头一看,仙鹤们是在微笑吗?是的。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得足够到位,仙鹤们也开心地笑了。
关键词:云意象 爱 美 自由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 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还有“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徐志摩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
1、对爱的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浪漫、优美情调的表现,诗歌写作手法变化多样,其中有一些爱情诗选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首诗以“偶然”这个抽象时间副词为题,使诗歌充满情趣哲理。“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也说明爱情来得突然,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2、对美的追求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开头就提到了“紫云绯云褐云”,第二节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之外,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例如《夏日田间即景(近沙士顿)》,这首诗歌描绘了田野里的南风、柳林、豌豆、杨梅、麦浪,阳光,还有满天的白云黄云,整首诗歌语调轻快活泼,于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这个汉字符号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飘荡而有色的, 在视觉上,云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 有诗意, 有韵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3、对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爱、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当他的爱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时,当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云”较好地表达了他寂寥的心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当他“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腾” 时, 又怎能不对云自由、轻松、自然的“丰姿” 产生共鸣与渴望? “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这正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然而,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然而当他19 22 年回国以后, 中国的现实没有办法让他的政治理想实现,他不得不“怅望云天,泪下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徐志摩笔下的“云”和古典诗词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处,即用“云”来寄托理想,表达寂寥,抒发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乐曲,让我们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细细品味人间至纯的爱、美、自由。
参考文献:
[1]徐志摩. 志摩的诗[M]. 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