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板指

创业板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板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板指

创业板指范文第1篇

    今日是A股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也是半年、季度收关之日,沪深两市小幅高开随后创业板指反攻带动股指全线反弹。收盘:沪指涨2.17%,创业板板指大涨4.08%。

盘面分析:在半年、季度、月度收关之日,股指上演大反攻,创业板放量上涨领先突破下降趋势线,确认波段低点,原下跌趋势结束。就各大指数而言,后市会先盘再涨,原有观点不会改变,八月份后才会有吃饭行情。操作上,中线耐心持股,短线不要急着追涨,等强势股拉回的机会。

即使是你可能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基金,但是如果你没有信心,你就会在恐慌害怕时抛出,但毫无疑问这时卖出的价格往往是最低最不划算的。我所说的是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始终相信美国会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人们继续正常地生活,和往常一样在早晨起床穿裤子时先穿一条腿再穿另一条腿,生产裤子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赚钱;相信老企业终将丧失活力而被淘汰,沃尔玛、联邦快递、苹果等充满活力的企业将取而代之;相信美利坚人民是一个勤奋工作且富于创造力的民族,甚至相信即使是对于那些雅皮士,尽管拥有待遇优厚的专业工作和富裕的物质型生活方式,如果懒惰不努力的话,也会被大家严厉指责。

创业板指范文第2篇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1600多家上市公司,他们基本上构成了我们国民经济的精锐和灵魂。

创业板的诞生,将为那些亟待资金的创业型公司提供融资平台和机会,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这在时下全球经济衰退及中国力争率先摆脱经济危机影响而复苏的大背景下,意义之大更是不言自明。

在我们的愿景中,新生的创业板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资本市场文化,能够最终培植一股中国经济积极向上的力量

千呼万唤始出来。

2009年3月31日,证监会正式了《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同时也意味着全球创业板市场将再添一员新军。

海外创业板市场诞生于上世纪70 年代,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截至目前,有超过40家创业板在全球运作。

“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创业板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国泰君安分析师陈思郁认为。纳斯达克在建立之初,从100基点上涨到200点足足用了10年时间,但是随着那巨大泡沫的破裂,纳指只用了2年时间就从5000点下跌至1000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也因此被迫关闭,香港创业板维持到现在也非常艰难。

“好多香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在去年没有多少赢利增长,很多公司的交易量也很小。” 陈思郁称。

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外创业板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那么,对于国内即将推出的创业板,这些经验教训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净利润门槛高过海外

“这次国内推出的创业板的门槛要比好多国外创业板高,这主要体现在对净利润的要求上,而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的创业板,却没有这么高的门槛。”大和SMBC投资亚洲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曹巍认为。

以百度(BAIDU)为例,其在纳斯达克上市时预测市盈率达到1000倍,有人认为其明显高估,但其后保持连续13 个季度每季100%的增长。

在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国内创业板有两套标准,具体规定为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同时规定了发行人不得有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若干种情形。

而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美国纳斯达克和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韩国科思达克则在这一方面宽松很多。

比如,2006年7月,纳斯达克正式将其股票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即原来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即原来的纳斯达克小型股市场)。

这样,纳斯达克就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比如,有一定规模且有盈利的企业,有一定规模无盈利的企业,企业规模小,盈利又无保证的企业,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而投资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不同的市场进行投资。

而纳思达克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鼓励高科技风险型公司上市,这表现在上市条件中对这类公司基本不设任何数量和财务指标要求。

此外,伦敦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也没有对拟上市公司有盈利记录的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市场基本上都拥有较为成熟的做市商制度,能够保证市场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国内则还不具备建立做市商制度的条件。”曹巍认为。

另外,“创业初期的企业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利润和投资之间平衡,企业如果需要快速成长,就需要大规模投资,因此不可能有很多的利润留存或分配。纳斯达克的很多企业没有利润,但是,却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因为一旦企业的投资积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利润就可能爆发出来。从这一点来看,国外创业板似乎比国内创业板更加宽容。”曹巍认为。

但是,曹巍也表示,国内创业板对拟上市公司的门槛较高,符合国内的规则和投资者的要求。

陈思郁则认为,“国内创业板对拟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要求严格一些,有利于市场积聚人气。”

陈亮也表示,“评价一个创业板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交易量,如果交易量不大,就会对上市公司的估值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国内有很多好企业,其中不乏净利润指标较好的企业,虽然创业板上市门槛较高,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能够满足这个指标,上市资源方面挑选余地大,有利于防范风险,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减少退市公司。这样看来,门槛较高反而是控制企业风险的一种举措。” 陈思郁认为。

建议实行终身保荐制

5月1日即将正式实施的《暂行办法》,明确了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职责分工,此后,证监会要做的工作还有:相关信息披露规定以及修改保荐业务规定、建立创业板发审委等,深交所将会颁布相应的上市、交易以及退市规则,相关规则出齐后,将会开展对中介机构的培训和投资者教育,此后证监会开始受理首发申请材料。

陈思郁认为,在投资者关心的上市公司门槛等方面,修改后《管理办法》增加了2条,修改了5条,以及其他若干文字调整,基本都是围绕风险控制展开的。

那么,在之后的工作中,监管层所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哪些可以加强风险控制呢?

宏源证券分析师谭人友认为,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退市条件与程序也是各国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吸纳优质公司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劣质公司下市,可以为创业板市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保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

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全球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其退市条件与程序设计的若干特点为其他许多证券市场所仿效。

以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为例,公司若持续上市则需满足两种条件之中的一个:一是净有形资产400万美元,公众持股量400万股,公众持股市值500万美元,每股最低出价1美元,持股100股以上的股东400人和2个做市商;二是公司必须满足净有形资产200万,或市值5000万加上利润50万,公众持股量110万股,公众持股市值1500万美元,每股最低出价5美元,持股100股以上的股东400人和4个做市商。

除了持续上市的条件多样性之外,谭人友还认为,应明确禁止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禁止买卖壳资源。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规模较小,资本运作极大的增加了创业板的不稳定性。所以应该真正做到有进有出,让市场发挥充分的作用。

在保荐人制度方面,伦敦创业板实行的是宽松的上市标准与终身保荐人制度相结合。这也被认为是伦敦创业板成功的一大法宝。

而《管理办法》则规定保荐人监管期限在企业上市后只继续保荐三年。谭人友认为,这将无法充分发挥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加大了交易所的监管难度和成本。

谭人友认为,借鉴伦敦创业板的成功经验,创业板市场可以考虑构建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创业板市场中应明确保荐人的两大任务:在上市前是上市公司的“辅导员”和“独立审计师”;在上市后是“信息披露监督员” 和“投资者公关”。

创业板指范文第3篇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作为中国律师,执业领域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方面

制度和土壤只是前提,成败的关键则在于管理层的理念和决心。退市制度能否保障创业板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作为证券市场机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淘汰劣质公司,施加外部压力,对上市公司提高绩效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极为显著的激励约束效应,因而为各大证券市场所青睐。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伊始,就借鉴他国之实践,在制度层面建立了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然而,因为诸多的复杂因素,符合退市条件而真正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使得退市机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不成功的制度之一。

早在1994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就规定了退市制度,在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或者其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应当终止上市。但在上市指标奇缺,“壳资源”价格不菲的情况下,这样的原则规定显然只是公司治理系统中的“稻草人”,甚至连微弱的恫吓作用都难得一见。直至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10周年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家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PT水仙),利益博弈之艰难,可见一斑。到2008年,上交所累计退市的上市公司21家,深交所退市23家,18年来,总共只有44家上市公司被退市。占1600多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3%,和美国证券市场每年10%左右的退市比例相比,基本属于形同虚设。

退市制度在主板市场的失败,意味着在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上废掉了最重要的武功之一,加之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长期萎靡,而这两项制度设计历来被视为资本市场的两大利器。很显然,这是导致中国公司治理失灵的重要制度根源。管理层数年来虽然屡屡痛下决心推动退市机制的实施,然而,主板市场的诸多先天不足和复杂的利益博弈,往往无功而返,收效甚微。

因此,当3月31日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和深交所5月8日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都高调规定了公司退市制度时,其用意不仅仅在强调和强化创业板自身的风险的特质,管理层的意图显然在于将创业板作为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最佳跳板,从理念和制度实施上为退市机制的重生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看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创业板企业退市风险大于主板企业的特点,而在深交所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结合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创业板公司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这三种情况,基本借鉴了纳斯达克等市场的退市规定,首次将股票的交易状况列为退市的条件之一。

创业板指范文第4篇

之前的判断:创业板指在2013 年10 月下旬发出明确的调整信号,随着之后的回落,我们认为这是一次中期调整,调整低点可能下探1000 点,调整时间需要2-4个月。由于牛市特征明显,这个调整仅是第一波上涨之后的大调整,调整完毕后将再度走高,高点有望达到1800 点,即2014 年创业板指将是前低后高的牛市。

目前的偏差:截至目前,实际的运行较预判出现一些偏出,主要表现在12 月初本来的调整运行出现突然的扭转走强,再奔前高点而去,前高点虽然受阻,但走势明显强于预期,市场似乎十分看重1200 点的得失,到底是构筑标准的“头部”形态,还是转为“箱体震荡”的中继形态,需要观察,因为这两种形态对后市的影响完全不同。

头部形态:这个形态意味着之前的上升行情告一段落,转入调整,需待调整完成后方能开启新一段行情。2013 年10 月10 日的高点1423 点是“左头”,起初我们以为11 月29 日的反弹高点1369 点是“右头”,虽然这个点明显低于1423点。形态的完成要跌破颈线,但1200 点颈线附近获得支撑,并出现了较强的上行,形态出现变数,但上涨在1月10 日止步于1423 点,与此前的高点刚好持平,很有可能这个点才是真正的“右头”,中间的1369 点只是个穿插,或是因为当时IPO将重启的信息造成的头部中断。如果仍是“头部形态”的话,这个形态更标准,且比预期的规模要大,虽然幅度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时间延续了,由此后面的调整可能比预期加重。当然形态要跌破颈线为最后的完成,11月11日低点1191点,12 月6日低点1194 点,几乎处同一水平,该线1191-1194点即为颈线,或是简单视为1200 点。形态完成后的下跌幅度,按照形态高度翻转对应点位1000 点略低。

创业板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量价关系 午后效应 短线波动

一、研究背景及样本选择

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可能连弱有效市场的阶段都没有达到。这也就表明:股票的价格及成交量信息是有价值的,可以通过观察其规律获益。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技术分析的普及以及量化概念的兴起,投资者及学者们观察量价关系的视角越来越短,而事实也证明,量价关系确实在短周期视角下呈现出独特的规律,研究空间很大,短周期交易也存在诸多机会。

根据笔者对创业板指数的观察,如果午后开盘半小时的成交量要明显大于上午收盘前半小时的成交量,那么股价往往会在下午呈现较大的波动性,且上涨的可能很大,笔者把此现象定义为“午后效应”。从现象本身出发,笔者选取了创业板从成立至2013年7月底的量价数据,以1分钟及30分钟为跨度提取,研究创业板指数的“午后效应”。

二、“午后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成交量特征与收益波动大小的关系

首先,分类样本。由于量存在趋势,因此不使用绝对指标,而使用相对指标,以午后半小时成交量较午前半小时成交量变化率为考量,将样本分为“大幅增加”、“基本不变”、“大幅减少”三个子样本,先进行对比,再拉出“大幅增加”样本单独进行分析,成交量变化率由:

Cv=■ (1)

表示与计算。

其次,定义波动。研究波动性的时段范围定在午后半小时之后,即1:30到3:00的时间区间,为了更为简化与直观,本小节将收益波动定义为在时间区间内每一分钟价格的变化,即:

σp=Pt-Pt-1 (2)

从后期收益与波动角度看,分别计算三个样本区间各自的均值,得到表1:

表1 成交量变化与后期收益波动大小关系分析

由表来看,“大幅增加”样本区间的收益变化均值为6.87,远远大于其他两个样本区间,这表明当午后成交量相比午前迅猛放大的情况下,之后盘面的平均涨幅可以达到6.87点,这不单单表明在此情况下的总的波动性是比较大的,更表明波动可能具有方向性。

而从超短周期看,“大幅增加”样本下的每分钟波动绝对值之和的均值要高于其他样本,这表明午后半小时量能的放大会导致后盘产生较大的波动,比量能没有放大的情况平均多出12到14点的总点数波动。事实上,一些极端样本,比如后盘每分钟波动绝对值之和大于100点的样本,以及虽没过百但也远超均值的样本,大多也在“大幅增加”区间中。

进一步看,无论是波动的标准差还是波动绝对值的标准差,在量能放大的情况下都是属于较高的,因为1分钟平均产生的波动也只在1点左右,而其标准差却达到了0.57和0.39,这说明超短期视角下,量能的放大虽然导致了后盘的波动放大,但这种大的波动或许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将在第三小节中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午后效应”初步来看是存在的。

(二)简单统计及特殊样本点分析

基于上一小节,本小节将拉出“大幅增加”的样本,对Cv与后盘收益及波动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对样本做简单的概率统计发现,一旦“午后效应”出现征兆,即午后成交量较午前明显放大,后盘即1:30到3:00盘面上涨的概率达到了77.3%,而一旦确认为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10点的概率达到了56.3%,超过15点的概率达到了25%。这无疑是较为可观的“胜算”。

而在样本中,有几个样本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点是2010年7月2日,也就是创业板成立不久,那一天指数下探到832.62,成为了一个中长期底部,之后指数开始了长达半年的上攻,直指1239.60点。而在那一天,午后半小时的成交量较午前放大了50%,虽然这在样本中并不算大,但关键是后盘直接上涨了32.21点,是样本区间中最高的,而其波动绝对值之和也达到了90.58点,是样本中的第二高。这表明午后多空开展了激烈的搏杀,而在态度与实力见分晓后,多头在下午开始了猛烈的反攻,空头虽顽强抵抗,但最终仍然以多头大获全胜告终。

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样本点是2011年5月24日以及2012年9月27日,它们都是午后成交量极端放大的样本,分别放大了334%和149%。从宏观K线看,它们有许多共同点,比如它们出现的前一天都是一根没有上下影线或上下影线很短的大阴线,而它们出现当天都是一根没有上下影线或上下影线很短的大阳线;它们出现当天都有微小的放量,但放得不明显;它们离中期或长期的底部都有较长的距离,即它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中短期的下降趋势。从“午后效应”角度看,极端的放量并没有带来后盘较大的收益以及波动,收益变化分别为1.54点和-1.44点,波动绝对值之和分别为26.05点和24.61点,勉强与其他两个样本的均值持平。一方面,这说明了Cv大小与后盘的收益波动大小不存在线性关系。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若“午后效应”的征兆来得太强烈,反倒会遏制“午后效应”的产生。多头在午后半小时态度虽坚定,但实力不足且消耗过快,导致后盘盘面冷清,进而无法改变短期的下降趋势。

从这一小节我们可以发现,“午后效应”虽在总体上被验证,但Cv大小与后盘的收益及波动大小并不存在“越大越大”的关系,甚至有悖离的可能。把Cv与收益及波动大小作为整体的“午后效应”来看,若“午后效应”得以完整且明显地出现,那很可能会带来短期或中长期反转的出现,反之亦然。由此可见,1:30到3:00这一时段的波动性及收益也是“午后效应”的重要焦点,下一小节正是着眼于这一时段的波动性及收益,从而将波动聚集性与Cv的关系纳入考量。

(三)Cv与后盘波动聚集性的关系

正如第一小节中所述,大的Cv可能会导致1:30到3:00盘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性,本小节就试图将这种不确定性量化,即探究此间波动的聚集性。

依然以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将样本分为“大幅增加”、“基本不变”以及“大幅减少”三个区间,在“大幅增加”中随机选出8个样本,在其他两个区间中各随机选出4个样本,依次建立GARCH模型,再观察与对比各估计参数。由于本小节探究的是区间之间的总体对比特征,因此不选择上述的特殊样本点,即在没有极端“增量”或极端大波动的样本中选择。建模与估计都使用eviews6.0操作完成。以下先以一个样本为例阐述建模过程,选取的2011年10月24日这一样本点,其午后放量较午前增加92.3%,虽不极端,但也很大,其后盘波动属中等水平。

对于连续的指数,一般采用一类特殊的单位跟过程——随机游动(Random Walk)描述,形式为:

Pt=Pt-1+εt (3)

将Pt与Pt-1作回归,对其残差序列做滞后9阶(观测值91个)的Q统计量检验,得如下结果:

表2 Pt与Pt-1回归残差的Q统计量检验

结果显示,1到9阶Q统计量的P值均为0,表明残差不独立,存在显著的高阶ARCH效应,这从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中也能明显看出。由此,引入GARCH(1,1)模型:

Pt=Pt-1+εtht=α0+α1ε2t-1+θ1ht-1 (4)

估计结果如下:

表3 GARCH模型拟合结果

从拟合结果看,P(-1)的估计系数近似等于1,表明是单位根过程,而R2达到了0.96,AIC和SC都较小,α1+θ1

进一步对新模型的残差做LM检验,得如下结果:

表4 GARCH模型残差的LM检验

结果显示,LM的统计量Obs*R-squared的相伴概率为0.5,远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残差不存在ARCH效应。

综合来看,GARCH(1,1)模型较好的反应了1:30到3:00时段指数的波动过程。事实过程中,笔者还进一步尝试了在条件方差方程中引入每分钟成交量V作为外生变量去拟合方程,拟合结果的AIC和SC值较原GARCH模型都是相似的,但新模型的LM检验拒绝了原假设,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仍然选用条件方差方程中不加入成交量的GARCH模型为主要模型,对另11个样本依次进行拟合,结果如下:

表5 各样本GARCH模型拟合结果

表5中选取的样本是剔除极端样本后在各区间纯随机选取的,但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规律特征。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幅增加”和“大幅减少”区间较“基本不变”区间来说,其指数随机游动的残差具有更显著的高阶ARCH效应,然而,从GARCH(1,1)模型拟合的AIC和SC数值看,“基本不变”区间的样本反倒要普遍小于其他样本区间,这说明GARCH(1,1)模型对其拟合效果更好,换而言之,GARCH(1,1)模型可能不是指数波动拟合的最优模型,起码对所有样本而言。但这并不对分析构成影响,就每个样本本身而言,除去2012年1月17日的样本外,拟合效果都不错,参数的约束条件都符合要求,模型的R2都在0.9以上,其残差的LM检验也都通过了。

从参数估计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α1估计值的绝对值在“大幅增加”区间中都是偏大的,要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样本区间的|α1|;反过来,在“基本不变”与“大幅减少”区间中,θ1估计值的绝对值都大于|α1|,相比于“大幅增加”区间的|θ1|也高出不少。事实过程中,α1是随机扰动项ε2之前的参数,而θ1是滞后项ht-1前的参数,这就表明:“午后效应”带来的后盘波动虽然较大,但波动聚集性的确定性较小,即影响波动的因素主要是在于随机项ε2。由此可见,“午后效应”1:30至3:00的盘面很难走出上下震荡的“喇叭”型、“反喇叭”型或一路向上(向下)的形态,而更多的可能是间歇性“跳动”的走势。这些间歇性的“跳动”恰恰反映出新生力量的介入,这些新生力量并非盯盘操作的“存量”玩家,而是被午后放量吸引的“增量”玩家,这也就解释了“午后效应”带来的不单单是波动,更可能是收益的历史情况。

三、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午后效应”的现象被证明是基本存在的。也就是说,在理想条件下,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发现午后成交量迅速放大并选择入场,那么他盈利的可能性很高。当然,条件是创业板存在股指期货、短线交易的成本要足够低,并且有时间去盯盘等等。

而从时间序列模型探索波动性的结论看,午后放量所带来的后盘股价走势更有可能是“间歇性”跳跃的,这也就代表午后放量可能吸引了“增量玩家”进场。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原因,其可能是由于在信息不对称下各投资者间博弈而做出跟风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存在启发式偏误而导致的行为的结果。当然,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时候无需揣摩“为什么”,而只需了解“是什么”。本文也希望借由探索市场规律的切入在投资理念上做一个“抛砖引玉”,希望未来有更多从短周期视角做量价关系规律探索的研究。